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646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x

专题05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陆地上的汽车,海洋里的轮船,天空中的飞机,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

而作为半机械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则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交通工具。

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

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

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007—2010年为第一阶段,由国外兴起的公共单车模式开始引进国内,由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多为有桩单车。

2010—2014年为第二阶段,专门经营单车市场的企业开始出现,但公共单车仍以有桩单车为主。

2014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摩拜为首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更加便捷的无桩单车开始取代有桩单车。

从自行车诞生、技术迭代、普及、被边缘化到重回公众视野,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它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阶层的流动、女性解放运动以及城市化浪潮等诸多方面的演变,而今又成为了共享经济中的一个玩家。

自行车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发明的第一个交通工具。

最早的自行车,原始的、木制的、靠双脚划动。

之后,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自行车渐从一个原始的、木制的、靠双脚划动、没有任何传动装置的机械,变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有现代工业支撑的、钢铁的、脚踏的、有链条、转轴等传动运转的交通工具。

一个看似简单的代步器械,技术完善却涉及到包括法国、德国、英国以及美国等数十名技师、工匠的实验与研制过程,这个过程花了近一百年。

从轮式木马到加入传动装置和充气橡胶轮胎的自行车,花了一百年。

自1890年代后,现代自行车的基本设计就处于停滞状态了,虽然在不同阶段仍有小改进,却再无结构上的重大突破。

当自行车出现的时候,女性有了出门上路的自由。

SusanB.Anthony更是把自行车称为“自由机器”,自行车在西方社会普及的那些年,正好就是19世纪末欧美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期,西方女性借此挣脱束缚,将自己从家庭和孤立无援的境地中解放出来。

待到1940年代,自行车才成为市民日常出行所用的最常见的代步工具。

有一种说法是,自行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普及型工业品。

它植根于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意义已经远超交通代步工具。

从1960年代起,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一起,被中国人称为“三大件”,是当时女人结婚时需要对象所要备齐的三件彩礼,到1978年后,“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又成为大家结婚置业的必备物件。

自行车是大件之首,无论城乡,自行车到处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

关键词:

低碳出行、互联网、工业革命、妇女解放、民众日常生活

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当然除了自行车外,汽车、火车、轮船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本专题仅仅以自行车引入来以小见大,学习交通工具这一媒介在历史考试中的考向。

作为历史考点而言涉及的主干知识有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工业革命,也可考查新中国工业建设中交通领域取得的成就乃至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事业的高速发展。

一百多年前,修筑铁路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破坏风水。

而如今,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事业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铁路发展史见证了国家的百年巨变。

考试时会以小切口历史视角切入考查近代中西方铁路发展史,可与历史学科必修二工业革命模块关联,也可与社会生活变迁模块关联。

小切口、深分析是历史命题的一个特点,这启示我们需要关注身边生活,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联系。

1.(2017年天津卷)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2.(2009年上海卷)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材料二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

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材料三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

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

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答案】

(1)答案1:

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答案2:

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2:

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

其他答案。

(3)答案1:

回答合理而充分。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

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答案2:

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

农民进城打工。

其他答案。

命题角度1:

以交通工具为载体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国民意识的转变等。

如第1题一自行车引入考查社会变革下的国人思想,第2题直接考查交通工具的变迁。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文化,是浓缩和鲜活的历史。

伴随西方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在促进中国人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勾勒出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

服装、住宅和交通通讯事业的变迁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

1.下图是辛亥革命后媒体《神州日报》发表以新事物自行车创作的漫画。

其主要目的是

A.反映了民国变革时代人们对不确定因素的焦虑

B.表达了报社同仁对新民国寄予的期望

C.对革命首义精神的褒扬

D.表明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

【答案】A

2.1909年上海环球社印行的《图画日报》,下图《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是一则该报印行的上海妇女着旗袍骑行自行车郊游的图文报道。

据此可以直接看出近代中国的进步体现在

①信息传媒②妇女服饰

③交通手段④政治生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图画日报》的印行,反映出信息传媒的出现;从“着旗袍骑行自行车郊游”反映出服饰和交通手段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直接看出近代中国的进步。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图片没有反映政治生活的变化,④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含有④的ABD项。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

命题角度2:

以交通工具切入考查与此相关的工业革命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伴随着几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史碑式交通工具,蒸汽火车;能源:

煤,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史碑式交通工具,汽车轮船;能源:

石油,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史碑式交通工具,飞机等;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同时随着交通工具的增多与大量能源的消耗,人类面临着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问题。

1.“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交通工具的发明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船和火车

C.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D.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答案】A

2.观察下图,分析1870—2000年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答案】B

命题角度3:

以交通工具变迁切入考查中国近代化以及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工业成就。

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修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青藏公路、康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工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

这启示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学会纵横联系对比,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交通工具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及原因。

(2)很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汽车制造和桥梁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

火车、汽车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等等。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电车刚在天津开通时,人们出于好奇心,纷纷围观,追随车辆,小孩在铁轨上掷扔石子,甚至有人攀拉电车。

当局发布告示,要求市民遵守交通规则。

对乘坐电车也有规定,诸如“车上不许吐痰”,“车上不准带犬及各种畜生”等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交通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认识。

【答案】

(1)标志:

洋务运动。

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革命的影响。

(2)主要成就:

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意义:

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

有利于国家在经济建设;增强中国基础工业实力;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3)影响:

引发国交通工具在变革:

促进城市化进程;造成国环境污染。

(4)认识:

交通工具的变革给人类生活带来国便利,促进了经济社会在发展。

针对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状况,我们应该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减少环境污染。

作为现代公民,我们应遵守城市公共交通秩序和规划,文明出行。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文明影响相关史实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解题时注意“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由此可见工业文明带来的影响在于交通工具的变革、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环境污染等。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中“交通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是解题的关键,交通工具的变革,首先带来了人们生活的便利,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应该提倡绿色出行,最后应该注意文明出行等。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

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2)概况

①人力车: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

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轮船:

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学科.网

④火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⑤公共交通:

1906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⑥飞机: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蒸汽”的力量

“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前提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进程

(1)棉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建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动力:

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

(3)交通运输业:

火车和汽船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2.概况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美国和德国。

(2)标志: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应用:

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