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612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9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古朗月行(节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教学难点】

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写的《小小的船》,还记得吗?

2.学生背诵《小小的船》

3.叶圣陶看到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小小的船,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他想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古朗月行》。

(板书:

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过渡:

老师读的怎样?

想和老师比赛吗?

要想超越老师不难,只要你认识这些朋友,你就成功了一半。

(出示生字:

瑶(yáo)、捣(dǎo))

(设计意图:

教师的范读给学生带来第一次对课文韵律美的熏陶,又激起学生与教师赛读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生字的目的。

2.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这根拐棍自学生字。

(2)检查、巩固生字。

(采取小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认读生字。

(3)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你的生字朋友。

3.初读古诗。

(要求:

准确、通顺。

(1)初读古诗,随文识记字。

(把生字新朋友送回家,试读古诗,边读边动笔划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互评自查,力求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随文识字,达到巩固知识,体验知识过程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

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

(电脑出示:

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

)学生说图。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师: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

小李白把月亮叫做了什么?

请同学们动笔划一划古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

师:

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3)图文对照读第一句诗。

2.学习第二句诗。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映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

过渡:

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石的盘子,可好像不像盘子,瞧,月亮更像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中划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

(1)学生观察图画。

(2)学生划出古诗中的第二句。

(3)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读第二句古诗。

(4)学了这句古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表象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桥梁,既引起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兴趣,又能把图文结合起来,只要学生能通过看图,划出与之对应的诗句就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师:

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

多美的景色啊。

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好。

(结合图画)

(1)学生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划出停顿和重音。

(3)学生练读。

(4)赛读。

(按照划出的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自评、互评。

(5)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将不再是“小和尚念经”。

而是根据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走进课文,感悟成诵。

1.学生想象读古诗。

师: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

读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会更清楚。

2.学生指画读古诗。

师:

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3.配乐诵读。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方法。

通过想象读、图文结合读、配乐读让学生在流利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五、写字

1.认读“会写”生字。

2.出示田字格生字。

兔、垂、盘、药、端、镜、疑

3.指导观察占格位置。

4.范写、讲解、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把字写好必须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字做起。

坚持训练让学生观察、分析、练习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火烧云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

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

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盈yíng寿shòu彤tóng颜yán跪guì秒miǎo寻xún

蹲dūn镇zhèn揉róu偏piān

2.教学生学会写田字格生字。

必、匹、似、乎、等、现、低、须

3.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

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

(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

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

你从哪里看出来?

(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

“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

(“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

(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

3.独立完成:

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

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

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

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

形状、变化(多):

马狗狮子

变化(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

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集体朗读4-6节。

9.试着背诵4-6节。

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

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

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

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

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

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

无限循环,变化万千。

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作业布置】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火烧云

变化(多):

红彤彤金灿灿……

颜色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形状变化(多):

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变化(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繁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并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

3.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并热爱大自然的美。

2.让学生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星的经历呢?

看来,星星、星空备受我们青睐。

那么,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看星的呢?

你们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遥望星空有怎样的感受。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主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荣誉,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巴金选集》。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

在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上杂记》38则。

《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6.老师教授学生读写生字。

出示生字:

院yuàn仿fǎng佛fó谈tán熟shú舱cāng渐jiàn幻huàn番fān

学写生字:

乡虽便候怀谈静常

4.学习新词。

纳凉(nà)静寂(jì)悬着(xuán)

霎眼(shà)模糊(mó)梦幻(huàn)

萤火虫(yíng)半明半昧(mèi)摇摇欲坠(zhuì)

5.解释词语。

纳凉:

乘凉。

半明半昧:

模模糊糊,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霎眼:

眨眼。

摇摇欲坠:

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梦幻:

梦境。

6.初步阅读课文后思考问题。

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紧紧围绕什么来展开描写?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时间顺序。

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想象和美的享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在文中找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地点

感受

第一次

从前

庭院

甜蜜、温馨

第二次

三年前

菜园

亲密、投机

第三次

有一夜

海上

惬意、信赖

2.作者写“从前”“三年前”所见繁星有什么作用?

明确:

首先,作者表明对繁星的喜爱是一贯的;其次,也是作者观察渐深,认识渐丰的体现。

“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得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渐细微深切。

总而言之,写“从前”“三年前”所见的群星,起到了烘托作用。

(二)品味语言

作者为了把自己仰望星天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体会下面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加以分析。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明确:

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明确: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我”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遐想。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明确: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四、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感动中国”给巴金的颁奖词,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明确:

巴金老人在他的作品中以书纸为苍穹、以笔墨铺星图,告诉人们不要停止逐星的脚步,只有不停追逐,我们脚下的土地才有渐趋充实洁净的可能,我们心中的那颗光明之星才会升起。

这是属于巴金的浪漫,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忱。

【板书设计】

繁星

第一部分

(1):

从前在家乡,最爱看繁星--甜蜜、温馨

第二部分

(2):

在南京读书时,观星如交友--亲密、投机

第三部分(3.4):

海上观繁星睡在星空下--惬意、信赖

指看巨人跑--童趣、激情、热爱自然、追求光明

金色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认识本课生字,并能规范书写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

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

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我们今天将一起结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受一种伟大的精神。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嘻xī瓣bàn荫yīn祷dǎo摩mó

2.跟写下列生字。

求、投、摆、摇、讲、院、假、窗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nì)笑祷告(dǎo)花瓣(bàn)衍(yǎn)

4.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偷偷地笑。

祷告:

宗教徒向神求佑。

四、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

2.小组间朗读比赛:

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

如:

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3.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调皮,撒娇)

五、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

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

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如:

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

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

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特别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妈妈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码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

六、小结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借景抒情,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板书设计】

散香气

金色花投身影母子情深

捉迷藏

【教材分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音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作者清高自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蝉自喻,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

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诵读欣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更快速的走进古诗,了解古诗的来历。

二、初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虞世南(yú)緌(ruí)饮(yǐn)藉(jiè)占(zhàn)非(fēi)

3.识别诗体。

设计意图:

老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古诗。

二、再次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巩固古诗。

三、精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

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蝉的原因。

四、比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五、全文总结。

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作业布置】

阅读关于蝉的诗

【板书设计】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教学反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