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docx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
1北京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
北京)看到“北京”,你们会想到什么?
2.(板书:
的色彩)齐读课题,找到题眼,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轮读课文,师生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裱”“褪”的“衣”字旁,“砂”和“沙”字义的区别
4.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并勾画出来。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
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
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5.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本节课继续学习《北京的色彩》。
二、细读理解
指名读1——3自然段,理解:
1.“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用“飘”好在哪里?
2.作者到北京之前和之后,对北京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北京的色彩的?
(第4、5、6段从“自然风光”,第7、8段从“人文景观”)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4、5、6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游览的地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4.交流以上问题并渗透划分第四自然段层次,说出层意。
5.教师抓重点词语点拨,如:
“征服”在这里指什么?
“纷纷扬扬”
写出了什么感觉?
把“银杏树叶”比作“蝴蝶”和“黄绢裱制的小扇
面”有什么好处?
.......
6.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比赛读,想象画面读等)
7.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风格。
8.指导朗读,读出不同的风格。
四、再读升华
1.再读勾画出的概括全文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含义,从而感受到作者为首都北京自豪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
2.背诵课文4、7段。
【板书设计】
北京的色彩
自然风光纷繁和谐
壮丽而辉煌深沉凝重热爱自豪
人文景观
热烈明快
2我的百草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探求知识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
2.预习生字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这篇课文出自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中节选的。
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全班认读。
2.指名抽读。
3.同桌互查。
四、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
(“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
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用两句话总起全文,直接点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并且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及现在的归属。
3.默读课文第2段,思考: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
(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可在书上画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
提问:
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
提问:
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
引导学习(要点预设):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春季。
)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
(夏季。
)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
(秋季。
)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作者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把它们联系起来的。
在勾画园中景色时,用了两个“不必说”,把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图展现了出来。
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动物)那儿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还有(植物)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葚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
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划出写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
文中还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的钦佩。
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在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提问:
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
小结:
课文写了百草园的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
字里行间透出儿童的好奇、求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最后一段,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简略补叙了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百草园”的美景,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读。
2.指名抽读。
3.全班齐读。
六、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抓住特点,用词准确,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七、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新词。
2.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3 七月上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进行旁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批读。
教学准备有关天山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介绍的资料。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
去过新疆的天山吗?
今天,让我们循着作家碧野的笔触,去感受天山七月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文。
三、引导深入学习
1.按照课后第2题的要求,边读边思边批。
要点预设:
作者写了7月天山的哪些景物?
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如: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这段描写,让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不仅寂静,而且充满生机。
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
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如: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么漂亮!
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珠子,那么的美,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作者用词巧妙,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
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融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这篇课文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
由学生自读自批。
2.交流批读情况。
①小组交流自己的批读内容。
②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
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
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
)
③在全班进行交流。
可以由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让学生自主阅读欣赏,积累佳句。
2.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
五、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1.同桌互查和全班抽查。
2.书写生字和摘抄优美词句。
4*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
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
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评:
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
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
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
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1.独立研读课文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
重点学习二、三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
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
通过以上环节,归纳:
远:
许多株一簇簇榕树大
近:
一株干:
不可计数绿
根:
垂伸茂盛
枝:
卧富有生命力
叶:
翠绿堆
⑶教师参与朗读2、3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评:
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自由练读7、8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⑵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7、8自然段;
⑶交流感受:
你想到了什么?
⑷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
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
课件出示主题:
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
根据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
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
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
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
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
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
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评:
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
5歌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随文识写生字外,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透过字里行间,体验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以及无比伟大的情怀,感悟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体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
教材过程:
一、《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全诗共两节:
第1节:
共三句。
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春潮”“丰采”“惊涛”“气概”,体会长江的宏伟博大,抓住“甘甜”“哺育”“健美”“挽起”,体会长江多姿多彩的“慈母”情怀。
第一句开篇直接用第二人称,把长江当作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好形象,拉近了读者和长江的距离。
第二句把长江比作温情而慈祥的母亲,读来让人感到温暖,心底生发出对母亲河深深的依恋。
第三句是作者面对母亲河长江的真情告白,荡气回肠。
第2节:
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诗句,随文体会“荡涤”“回荡”“磅礴”“灌溉”等词语的意思。
第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古老悠久,“荡涤”“回荡”“天外”等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长江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磅礴气势,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巨幅的长江奔流图(有条件的可配合使用课件);第二句让我们感受到长江水清澈纯洁,长江的力量更是民族的力量,能推动新的时代向前发展。
第三句把祖国儿女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推向新高潮。
最后一句“啊,长江!
啊,长江!
”表达了我们对于母亲河的深深热爱之情,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了,只是用这几个简单的字来表达对母亲河由衷的深切的热爱。
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二、《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这首诗歌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他们永远也不改变的中国心和民族情怀。
第1节:
以“河山只在我梦萦”开头,意在表达祖国的河山一直在梦中萦绕,“我”虽远离祖国多年,而中国心却永远改变不了的情怀。
第2节:
第一句讲身穿洋装而心总是中国心。
第二句用一个“烙”字,用“中国印”这个词,表明自己的“根”在中国。
第3节: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祖国的象征,它们都是那么亲切、有分量。
第4节:
讲中国心已经融入血液之中,连血液里的声音也是中华的声音,即使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中国心。
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以“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结尾,给人回旋往复的感受,让我们感到海外赤子的中国心是不可以改变的。
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鲜活的语言。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在课堂上随机进行,让学生学唱这两首歌,在唱歌的时候,再一次熟悉歌词,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
这种感情应让学生在听歌曲和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去体会。
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揣摩并体会歌词写法上的特点——用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就好像在直接与长江对话。
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反复地体会。
选做题可根据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定,最好能够让音乐教师借用上课时间讲一讲,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去收听或者下载。
6那棵高山榕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妩媚”等词。
2.认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品读重点段落、抓住关键的句子,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热切的歌颂和怀念。
2.激发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和爱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妩媚”等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4自然段,了解高山榕所处的环境及它旺盛的生长状态。
3.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出所知道的我国的领袖人物。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2.那关于邓爷爷,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4.教师过渡:
是啊,邓小平爷爷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
1.默看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勾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接力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两段,师生共同正音。
4.学习生字。
3.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妩媚 心仪 伟岸 亮丽 镌刻 沐浴
5.书写生字词语。
三、学习课文1至4自然段,体会榕树的“普普通通”。
1.这棵普通的榕树是怎样的呢?
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好好体会,并勾画、圈点和批注。
2.学生谈体会。
老师随机指导朗读,总结:
默默地 带来亮丽 增添和谐
3.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的叙述走近榕树,边读边想象画面,像放电影一样欣赏这样一棵平凡却美丽的榕树。
引导读:
(1)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世界。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青山与碧水之间,有棵葱郁的高山榕。
学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3)天和地……;山和水,…….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体会倒叙的作用。
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思路,作者是由眼前看到的这棵枝繁叶茂的高山榕,联想到伟大的邓小平同志,联想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联想到他在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的那棵高山榕,特别是联想到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由于是看到眼前的景物想到已故的小平爷爷,所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回想起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的卓越贡献和深沉的爱。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是的,这是一颗平凡的树,一棵普普通通的高山榕。
有了它,这里更加的亮丽和谐。
但,它有那样的不寻常。
这期间蕴藏着怎样不寻常的故事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这棵高山榕和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自然段。
2.搜集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读一读。
呼吐晨风吸纳朝阳步履轻快神采飞扬兴致勃勃
二、照样子,仿写句子。
它没有青山的伟岸,没有碧水的秀丽。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榕树的“不同寻常”,体会人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热切的歌颂和怀念。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和爱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授
1.听写词语:
葱郁苍翠普普通通不同寻常葱茏耀眼华盖如伞生命勃发
2.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自己订正。
3.教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都是文中用来形容高山榕的词语。
)
4.指名用“虽然……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