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268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docx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

一、春秋史料

一、文献史料:

(一)《春秋》以及其三部解经之作,《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二)《史记》

(三)《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四)《论语》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

(五)《诗经》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六)《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七)《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

(八)《易经》

(九)《吕氏春秋》

这是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会集宾客综合各家学说汇编而成,准备作为完成统一和新创王朝的指导思想的。

书中保存有阴阳五行家、法家、农家、道家、兵家等各派学说的资料,

(十)《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

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

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

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十一)《管子》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1]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

(十二)《世本》

先秦贵族的家谱,其中有战国时天子和诸侯的世系。

宋代散失,清代有各种辑本。

一九五七年商务印书馆合印成《世本八种》,其中以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较佳。

(十三)《吴越春秋》

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原十二卷,隋以后缺佚二卷,《宋史·艺文志》记为十卷。

《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包括一部分楚国)之事的杂史。

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

(十四)《古本竹书纪年》

战国初期魏国史官所作编年体的史书,到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其中战国部分不仅可补《史记》的不足,还可用以纠正《六国年表》所记魏、齐等国的年代错乱。

原书在宋代已经散失,今本《竹书纪年》出于后人重编,其中有不少错误。

清代朱右曾首先从《史记》的《索隐》、《集解》和《水经注》等书所引,编成《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相继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和《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于是这种从古书中辑出的《竹书纪年》佚文称为“古本”,现存《竹书纪年》则被称为“今本”。

(十五)《老子》

旧说以为春秋后期老聃所著,但根据全书内容来看,当是战国初期道家的著作。

对战国中期以后的道家和法家有很大影响。

(十六)《墨子》

这是一部墨家论文和墨子言行录的汇编。

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的著作年代较早,约在春秋战国间。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等篇都记墨子言行,《法仪》、《七患》、《辞过》等篇都记墨子的议论,时代也是较早的。

(十七)《韩非子》

(十八)《孟子》

(十九)《孙子》

(二十)《楚辞》

(二十一)《逸周书》

(二十二)《越绝书》

《越绝书》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二十二)《战国策》

(二十三)《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二十四)《逸周书》

相传为孔子删尚书之余,实际上是战国时人模拟的作品。

其中少数确是《周书》的逸篇性质,宣扬周武王武功以及武王、周公的文治的。

多数是战国人模拟的作品,又有假托的故事,如《王会篇》所记四方少数民族贡献特产给周成王,反映了战国时代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十五)《孙子兵法》

春秋末年孙武著。

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有《孙子兵法》,发现《吴问》、《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不见于今本的重要佚文。

《吴问篇》讲到了晋国六卿改革田亩制和税制的情况。

《用间篇》“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有战国时人所加“燕之兴也,苏秦在齐”。

(二十六)《春秋战国异辞》

(二十七)《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二十八)《卜辞通纂》

(二十九)《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三十)《奴隶制时代》

(三十一)《韩诗外传》

二、考古资料

二、战国史料

一、文献资料:

(一)《史记》

(二)《汉书》

汉班固著。

西汉一代的纪传体史书。

其中述及战国史事的,主要有《百官公卿表》、《刑法志》、《食货志》、《天文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西南夷列传》等篇,可以补《史记》的不足。

清代王先谦著有《汉书补注》。

(三)《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著。

东汉一代的纪传体史书。

其中述及战国史事的,主要有《西羌传》、《南蛮传》等记述四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补《史记》的不足。

清代王先谦著有《后汉书集解》。

(四)《战国策》

西汉刘向汇编的战国纵横家的著作。

(五)《战国纵横家书》

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的一种。

共二十七章,其中十六章是久已失传的佚书。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只有两章著录过),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他的可信史料,可以由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

(六)《古本竹书纪年》

战国初期魏国史官所作编年体的史书,到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其中战国部分不仅可补《史记》的不足,还可用以纠正《六国年表》所记魏、齐等国的年代错乱。

原书在宋代已经散失,今本《竹书纪年》出于后人重编,其中有不少错误。

清代朱右曾首先从《史记》的《索隐》、《集解》和《水经注》等书所引,编成《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相继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和《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于是这种从古书中辑出的《竹书纪年》佚文称为“古本”,现存《竹书纪年》则被称为“今本”。

(七)《编年记》

一九七六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释文见《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六期。

记事起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三○六年),终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二一七年),共九十年,具有墓主喜的年谱性质。

其中虽记墓主的重要经历及其亲属生卒,但多数记载,是有关秦进行统一战争的大事,是研究战国末年和秦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可以补《史记》的不足,纠正一些《史记》记载的错误和混乱。

(八)云梦出土《秦律》

一九七六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写在竹简上的《秦律》五种。

其中一种《法律答问》以“秦”与“夏”对称,谈到“欲去夏”、“欲去秦属”、“诸侯客即来使入秦,当以玉问王”等等,当写成于秦完成统一以前。

这不仅是研究秦国法律的重要资料,而且是深入分析研究秦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五种《秦律》的释文,见《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七期和第八期。

(九)《世本》

(十)《华阳国志》

晋代常璩著。

记述西南地区远古到东晋的史事,其中述及战国史事,可补《史记》的不足。

(十一)《逸周书》

(十二)《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编著。

记事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列魏、赵、韩为诸侯,并追叙“三家分晋”之事,卷一至卷七记述战国史事,这是首次对战国史事作编年的考订,有些考订是正确的。

其中有后人伪托的故事,如所记乐毅破齐的经过,并不可信。

也有由于对史料理解错误而记述失真的,如所记周显王二十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即是一例。

(十三)《墨子》

这是一部墨家论文和墨子言行录的汇编。

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的著作年代较早,约在春秋战国间。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等篇都记墨子言行,《法仪》、《七患》、《辞过》等篇都记墨子的议论,时代也是较早的。

《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等篇,文字较简要,谈的问题方面较广,是后期墨家的作品。

《备城门》以下诸篇,讲的是守城的防御战术,该是战国后期墨子弟子禽滑釐一派后学讲守城战术的著作。

(十四)《孙子兵法》

(十五)《孙膑兵法》

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释文见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这是一部久已失传的古书。

其中有记述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取胜的专篇,又有他和齐威王、陈忌(即田忌)的问答,更有他阐述军事理论的著作。

(十六)《六韬》

战国前期兵权谋家假托西周初年太公望所著,曾收入宋人所编《武经七书》中。

一九七二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有《六韬》残简,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竹简同墓出土,可知确为先秦古籍。

从其所载内容看来,所用兵器有“强弩”和“八石弩”,重视战车、战骑陷阵袭击的作用,当著作于战国前期。

(十七)《老子》

旧说以为春秋后期老聃所著,但根据全书内容来看,当是战国初期道家的著作。

对战国中期以后的道家和法家有很大影响。

(十八)《列子》

道家列子及其后学所著,原为八篇,经永嘉之乱,残存《杨朱》、《说符》二篇,后由张湛的父辈搜辑残篇补充成八篇,由张湛作注。

此中混杂有后人作品,但全书井非出于伪作,确保存有列子主要学说。

(十九)《尹文子》

道家尹文所作,原为一篇,《汉书。

艺文志》著录于名家,今传本分为二篇,即《大道》上下两篇。

(二十)《孟子》

这是儒家孟轲的言行录。

孟子在宋王偃称王时,曾到宋国,又曾游历邹、膝、鲁等国,晚年到魏,曾和梁惠王谈论,接着一度为齐宣王的客卿,正当齐乘燕内乱而攻破燕国的时候,从其谈论中可见这个事件的经过。

(二十一)《庄子》

这是道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论文集。

其中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传统看法认为是庄周所著,其余为后学所著。

末篇《天下篇》总论古代学术源流,是一篇重要论著。

(二十二)《经法》和《十大经》等

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写在《老子》乙本卷前的有《经法》和《十大经》等四种,是久已失传的战国中期黄老学派著作。

(二十三)《荀子》

这是儒家荀况及其后学的著作。

荀子在齐湣王时,曾进言于齐相孟尝君,见于《强国篇》;又曾入秦,见秦昭王和秦相范雎,发表长篇大论,见于《儒效篇》和《强国篇》。

接着又曾与临武君议论兵法于赵孝成王前,见于《议兵篇》。

李斯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荀子有对答李斯的长篇议论,见于《议兵篇》。

(二十四)《韩非子》

这是法家韩非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

其中有关韩非的记载,有《存韩》、《问田》等篇。

也有纵横家的游说辞混入书中的,如《初见秦篇》。

又《说林》上下篇、《内储说》上下篇、《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篇以及《十过》等篇,汇集春秋战国故事作为立论依据,可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二十五)《吕氏春秋》

这是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会集宾客综合各家学说汇编而成,准备作为完成统一和新创王朝的指导思想的。

书中保存有阴阳五行家、法家、农家、道家、兵家等各派学说的资料,议论常引征战国史事,有史料价值。

(二十六)《公孙龙子》

战国后期名家公孙龙的著作。

(二十七)《商君书》

法家卫鞅(即商君)的后学编著,当是战国晚期的著作。

《更法篇》记载商鞅刚入秦时和旧贵族之间的辩论,其中有袭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的言论,当出于商鞅后学的增饰。

《境内篇》记载商鞅变法后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垦令篇》记述怎样采取措施来奖励垦荒;《徕民篇》主张招徕三晋人民来秦垦荒,是推行于战国后期的,其中述及秦、赵两国的长平大战,这说明成书当在公元前二六○年以后。

整部书大体上是总结秦国商鞅变法以后的统治经验的。

(二十八)《管子》

这书的内容很杂,著作的时代也下一致。

其中多数是战国中后期齐国法家假托管仲议论的著作。

《韩非子》说: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五蠹篇》)可知韩非时《商君书》、《管子》两书已很流行。

但这书中杂有道家、兵家、阴阳家、农家、货殖家的著作,也还杂有不少秦、汉时代的作品。

(二十九)《尉镣子》

《汉书·艺文志》载兵形势家有《尉缭》三十一篇,杂家有《尉缭》二十九篇。

现存《尉缭子》二十四篇,收入宋人《武经七书》中。

唐代《群书治要》选录有节本四篇。

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同时出土有《尉缭子》残简六篇,基本上都和现存《尉缭子》一致。

可知现存《尉缭子》当即《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著录的《尉缭》。

(三十)《鹖冠子》

鹖冠子是战国末年楚人,因隐居山中常戴武冠(鹖羽装饰的冠)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著录《鹖冠子》一篇,唐代韩愈所见有十六篇,今本三卷十九篇。

其中有其弟子赵将庞煖论兵法的,当是后人采取庞煖著作附编进去的。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有《庞煖》三篇。

(三十一)《易系辞传》

《易传》原为孔子讲授《易经》的弟子记录。

《易系辞传》是其中重要的一篇,当是战国初期《易传》传授到楚国之后,楚国的经师加以发挥补充而写成,因而这是儒家的学说,融合有道家的理论并有所改革和发展。

(三十二)《大戴礼记》

西汉戴德依据孔门七十子后学所辑有关“礼”的“记”选编而成。

其中有《曾子》十篇,是曾子言论的汇编,当即采自《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的《曾子》十八篇。

其中又有《孔子三朝记》七篇,记孔子三次朝见鲁哀公而发表“治国”的意见,出于七十子后学的追记,当即采自《汉书·艺文志》《论语》类著录的《孔子三朝记》七篇。

(三十三)《礼记》

又称《小戴礼》。

西汉戴圣依据孔门七十子后学所辑有关“礼”的“记”选编而成。

其中《月令篇》当采自七十子后学中“阴阳明堂”一派著作,分十二个月记述自然界气候变化以及相应适宜的行政工作,后为《吕氏春秋。

十二纪》采用为首篇。

其中有《中庸》二篇,乃子思所作(《史记。

孔子世家》)。

又有《大学》一篇,引有曾子的话,当为曾子后学所作。

(三十四)《周礼》

战国时儒家编辑的政典,分述国家各级官职的职掌及与之相关的典章制度,杂采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制度,加以理想化、系统化后编成。

全书按天地四时,分为“六官”。

西汉初期因《冬官》散失,采用《考工记》来补充。

《考工记》大体上是战国初期齐国的著作。

(三十五)《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

是战国中期以后假托夏禹治水的地理著作,是我国最早一部有科学价值的全国性的地理志。

分全国为九州,分别叙述了山川、薮泽、土壤、物产、交通、贡赋,代表了当时中原的地理知识水平。

清代胡渭著《禹贡锥指》,对此有较详的校释。

(三十六)《山海经》

我国最早记述山川、物产、民俗和文化的全国性地理志。

分《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四大部分。

《五藏山经》写作于战国晚期,《海外经》、《大荒经》也是战国末年作品,《海内经》是西汉早期所作。

其中保存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以及民俗,矿物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清代郝懿行著有《山海经笺疏》。

(三十七)《素问》

我国现存的最古医学理论著作。

主要部分大概是战国末期编成。

(三十八)《楚辞》

(三十九)《说苑》和《新序》

两书都是西汉刘向编著。

分类编辑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用以阐明儒家政治观点和伦理道德。

其中所记战国史事有史料价值。

近年赵善诒著《说苑疏证》和《新序疏证》,附录有与诸书互见的资料,便于参考。

(四十)《韩诗外传》

汉景帝时韩婴编著。

韩婴著有《韩诗内外传》,《内传》在两宋之间失传。

这本《外传》都是先讲一故事,而后引《诗经》以证。

所讲故事与诸书有出入,有史料价值。

近年许维遹著《韩诗外传集释》。

(四十一)《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

此书以注解前人所作《水经》的方式,分别叙述我国各条主要水道的源流分合、经历地点及其有关历史。

书中多处引用《竹书纪年》等书,说明某些地点有关战国历史的情况,也还述及楚方城、魏长城、齐长城、燕长城以及秦郑国渠的经历情况,都是研究当时历史的资料。

其中有些重要史料,可以补《史记》等书所不及的。

(四十二)《古史》

宋苏辙著。

重编的先秦传记体史书。

保存有少数宋代以后散失的史料,例如《白起传》中有长篇记述白起对答秦昭王的话,是白起反对秦进攻邯郸的意见,前人已作为《战国策》的佚文,附录于《战国策》后。

(四十三)《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十四)《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二、考古资料

(一)简书

1.如前所述有《竹书纪年》、《孙膑兵法》、《战国纵横家书》、秦简《编年纪》

2.近年在湖北、湖南两省考古发掘战国墓中,时常发现竹简,大多是遗册(死者的随葬品记录),从此发现楚国有许多文献不载的封君,如从随县擂鼓墩两墓和江陵拍马山一墓的简文中,发现了十一个楚惠王时的封君,又从荆门仓山二号墓的简文中,发现了二十三个楚怀王时的封君。

由此可见楚国封君之多,而且越封越多。

(二)《秦诅楚文》。

《秦诅楚文》石刻三块,现在只有南宋的《绛帖》和《汝帖》所载以及《元至正中吴刊本》,近人容庚曾依据《绛帖》和《汝帖》编入《古石刻零拾》,并作了考释。

郭沫若又依据《元至正中吴刊本》,另作《诅楚文考释》(收入《郭沫若全集》第九卷《考古编》)。

(三)帛书

一九四二年九月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中,被盗掘出土的《楚帛书》(或称《楚缯书》),现在陈列于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

摹本最早见干一九四四年蔡季襄所著的《晚周缯书考证》。

(四)瓦书

《秦封右庶长歜宗邑瓦书》

一九四八年陕西鄂县出土的《秦封右庶长歜宗邑瓦书》,是先刻字于干坯,再经高温窑烧成,字划涂朱,瓦面光滑。

原藏西安段绍嘉,今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首先由陈直作简要考释(《西北大学学报》一九五七年第一期)。

这是秦惠文君四年(公元前三三四年)策封宗邑的文件,指派官吏送至宗邑所在,经过相应仪式而埋藏于地下,有似后世的土地凭证。

瓦书载“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来致文武之酢”,即《秦本纪》所记秦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六国年表》同。

(五)青川木椟

一九八○年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木牍,是秦武王二年(公元前三○九年)命丞相甘茂及内史匽“更修为田律”。

木牍载二年十一月己酉朔王命丞相戊、内史匽□□更修为田律“,戊即甘茂,”戊“与”茂“通,《韩策一》和《说苑。

杂言篇》正作甘戊。

据《秦本纪》,此年”初置丞相“,甘茂为右丞相,正与木牍相合。

这是具体说明秦的田亩制度的重要史料。

(六)青铜器铭文

战国铜器铭文,大多是简短的刻款,作为史料没有像西周、春秋时代铭文那样重要,但也有不少可以补充文献的不足。

现在列举其中比较重要的如下:

1.楚熊章镈北宋曾出土于安陆(今湖北安陆),见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著录。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墓又出土一件,铭文记载楚惠王于五十六年(公元前四三三年)曾制作曾侯宗庙所用礼器送往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祭奠,可知当时曾国建都西阳,因为按当时礼制,君主宗庙设在国都。

2.骉氏编钟共十四枚,三十年代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现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与日本泉屋博物馆。

铭文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四○四年)韩将……羌“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即《古本纪年》所载“晋烈公十三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

也就是《吕氏春秋·下贤篇》所说:

“魏文侯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

”这年三晋伐齐大胜而入齐长城,迫使齐侯一同朝见周威烈王,请求“王命”于次年立三晋为诸侯。

3.陈侯午敦共两件。

十年陈侯午敦原为容庚所藏,现藏华南师范学院,《商周金文录遗》著录。

十四年陈侯午敦,《攟古录金文》著录,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史记。

田世家》称桓公午六年卒,《古本纪年》谓十八年卒。

据上述两器,可知《纪年》为是,《史记》“六”字乃“十八”二字的形误。

4.齐量三件

齐量三件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三件,一八五七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吴大澂《愙斋集古录》等书著录,上海博物馆编印有《齐量》一册。

现在子禾子釜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纯釜和左关■藏于上海博物馆。

子禾子即田和子。

依据铭文可以看到齐国量器制造和管理制度。

5.商鞅方升

亦名商鞅量。

原藏合肥龚心铭(字景张),龚氏后迁居浦口汤泉,著录于《浦口汤泉小志》。

此后《秦金石刻辞》等书著录。

现藏上海博物馆。

柄左面刻有秦孝公十八年铭文,柄之对面刻有重泉(今陕西蒲城),盖分发至重泉应用。

底面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柄右面刻有“临”字,盖又发至临应用,临地不详。

6.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共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于钟架。

一九七八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每钟标有音名,可以敲出两个乐音,能配合演奏。

铭文还记有曾国与楚、周、齐、晋等国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

7.鄂君启节

一九五七年安徽寿县丘家花园出土四枚,一九六○年又发现一枚,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

其中有车节和舟节,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三二三年),授予封君鄂君启水陆两路商品运输中关卡免税的通行证。

8.中山王舋鼎和中山王舋方壶

一九七八年河北平山三汲(即中山都城灵寿所在)中山王墓中出土。

现藏河北文物管理处。

鼎的铭文述及齐宣王破燕时,中山相邦司马明攻燕,取得“方数百里,列城数十”。

可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壶的铭文讲中山王舋“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可以考见中山王的世系。

参以《赵世家》记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索隐》引《纪年》云:

“中山武公居顾,桓公迁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

”可知武公是魏文侯所灭中山之君,居于顾(今河北定县),桓公为复国之君而居于灵寿。

李学勤《战国时代的秦国青铜器》、《战国题铭概述》(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三、秦汉史料

一、文献资料:

(一)“前四史”

《史记》

《汉书》

东汉班固撰。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