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140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大纲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阅读部分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书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

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单元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对先秦文学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熟悉诸子百家的言论、作品及其政治主张;能背诵相关段落。

    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

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

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三)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特征,训练文言的特殊语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

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

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

其三,重点赏析精辟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

就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分三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有关知识,学生初读、自学课文;第二课时检查自学,导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第三课时品味课文,归纳总结。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学习这种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

本文描述人物神态、语言以表现人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色,认真分析鉴赏,可以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

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理想,塑造自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仍极有启发。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狠抓朗读和背诵。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辨析多义词:

如、方、与。

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部分是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不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难以准确地理解,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学生布置好以下预习任务:

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

2、读熟课文,结合注释思考文章语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划上记号。

教师则编写和印发有关《论语》的资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十二人(据《史记·孔子世家》)。

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2)《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

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

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

章节简短,语言朴素、比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

(3)《论语·先进》,这一篇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

共二十六章。

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

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

(二)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通过这个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预习检查:

1、请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易读错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请学生说说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情况,要求用精练的语言归纳。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通过预习检查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清楚,对孔子的有关情况更明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

(四)学生自学:

    给学生明确自学的要求为:

参阅预习材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划上线;能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为熟悉,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疑难所在,为后文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导读课文:

    逐段导读课文,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让学生逐段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具体内容略)

    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译课文,同时达到能基本背诵课文的目的。

(六)总结课文:

    首先是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通过讨论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部分(第1段):

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 

其次是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

直率——哂之           冉有:

谦虚——叹之 

公西华:

更谦虚——惜之       曾皙:

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

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

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

鲁国的祈雨台!

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

“舞雩,祭水旱也。

”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4、你赞同谁的说法呢?

让学生各抒已见。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

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用法(多媒体展示,略)。

2、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

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

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结合现实来思考,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巩固练习:

1、解决课后练习

(二)、(三)。

2、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论语》中的一篇,做好笔记,准备同学间相互交流。

以上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也能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

第3题的设计意在使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附: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      子路: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让)

则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尔何如?

  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赤,尔何如?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惜之)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更谦虚)

点,尔何如?

  曾皙: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之)吾与点也。

(洒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词句。

2.学习本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特点。

3.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文中出现的难理解的句子。

2.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设想:

1.以孔子、《论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导入课文。

2.通过诵读、研讨提问以及多媒体辅助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3.德育渗透点: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4.美育渗透点:

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的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

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1998年1月,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伴随多媒体音像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配图多媒体投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

 实行因教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

 为了宣传其主张,他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等。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三、师生互动过程

(一)、朗读前思考:

1.文中什么人在一起做什么?

2.本文体现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3.读了此文后有何借鉴意义?

(二)、播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配图朗诵,为分析鉴赏创造良好氛围。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

   提示:

鼓励学生答疑,教师作适当补充。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思想)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1)重点字、词

①居则曰(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②摄乎大国之间(同介词“于”,在)

③求也为之(主谓之间,语气词,不译)

④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⑤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⑥为之小(双宾语结构,“之”“小”都是“为”的宾语)

(2)重点语句

①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③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如,如果。

或,有人。

尔,你们

④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⑤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用。

(四)、学生“整体感知”,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通过上述声音、图象的欣赏,自然会沉浸在“言志”意境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明本课的思路:

明确: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二)。

1.读全文,研讨解决疑问。

(1)孔子评志的高明在何处?

突出“哂”

(2)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

学生讨论。

     提示:

把握孔子治国的前提,为国以礼。

A.“哂”由原因:

明确:

子路以勇治国,态度又不谦让(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与”点原因:

明确:

①曾皙之“志”符合儒家教育的观点的。

②曾皙所描绘的安适和睦欢乐的生活意境和孔子的“志”大致相合。

③曾皙的话与孔子安贫乐道之意相近。

④曾皙的“志”和精神面貌正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心情,必然引起孔子的长叹和赞许。

 [多媒体显示]

(3)通过对子路及曾皙的观点的看法,你认为孔子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

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

   提示: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

孔子主张礼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4)“礼”在现代有借鉴意义吗?

学生讨论。

(五)、总结课文。

   提示:

扣住教学目标。

五、经典例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章甫都是名词作动词,端:

穿礼服;章甫:

戴礼帽

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

撰写

C因之以饥馑                          因:

接着

D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

动词,吹风,乘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

A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千乘之国                             ②是寡人之过也

C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②遂与外人隔绝

D①愿为小相焉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3、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C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吾与点也

③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④夫子哂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

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六、课外作业:

1.历年高考有关《论语》名句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1993年  全国卷  第19小题)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94年  全国卷  第20小题)

(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994年  全国卷  第20小题)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1995年  全国卷  第29小题)

(5)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1995年  上海卷  第11小题)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2003年  全国卷  第18小题)

2.质疑思辨。

(1)“礼”与“中庸之道”。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之所欲,能施于人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

直率——哂之 

冉有:

谦虚——叹之 

公西华:

更谦虚——惜之 

曾皙:

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

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

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

鲁国的祈雨台!

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

“舞雩,祭水旱也。

”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

(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