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6929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复习.docx

外国教育史复习

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1、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和文士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

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一般儿童5岁上学,一直到16、17岁。

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子弟很难进入。

2、古代印度的学校。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

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

3.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4.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是:

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师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教育是国家事业。

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收系统教育直到30岁;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60岁解除兵役。

斯巴达教育特点不代表雅典教育的发展特点,但是对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形成仍然有影响。

雅典教育的特点是:

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

身心和谐发展包括:

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

教育体制是:

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

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

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7--12岁的男孩子进的学校有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13岁以后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岁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

18岁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

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

20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①地理环境

②政治背景

③教育目的

④教育方法

⑤教育体制

斯巴达:

适合农业

军事寡头独裁

战士、军事

野蛮、鞭笞

专制型

雅典适:

合工商业

奴隶主民主政体

公民、身心和谐

温和、民主

民主型

 

5.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德育论;“苏格拉底方法”。

德育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1.为什么?

---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

(自然--伦理,划时代)

2.什么是道德?

(寻求道德的一般定义---提出伦理学)

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

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

3.教人学会做人

4.智慧即德行

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

7.身教重于言传

(五)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6.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学习观---回忆说

柏拉图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本质,这个本来很深刻的哲学见解被他做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

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事物,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

2.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3.重视早期教育。

4.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5.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

6.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7.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和谐教育论。

1.灵魂论

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

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

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

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

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发展人的理性,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8、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昆体良的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雄辩家。

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

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其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

但是,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

2.昆体良的教学观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夸美纽斯

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

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

3.昆体良的教师观

(1)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

(2)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奖惩时要注意分寸;

(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

(5)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9、教会教育。

10、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

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

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11、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产生原因)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

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特点)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目的)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体制)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

“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

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课程)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意义)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

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

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助记:

特点:

自治目的:

职领导体制:

教师/学生课程:

文、法、神、医学位:

硕、博

意义:

西方大学渊源

1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第二,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第三,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第四,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凡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第五,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13、洛克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

他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3.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德、智、体)

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他认为每个绅士的身体都必须能适应以后活动中面临的艰苦环境,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多娇生惯养的风气,他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忍苦耐劳。

对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重要的环境。

洛克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在智育问题上,洛克尤其强调两点:

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14.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论普及教育;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学原则。

论普及教育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两层意思:

1.内容2.教育对象)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

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论教学原则---针对教育工作者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方法。

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

直观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则利用图片或模型。

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则应多采用参观、实验。

关于直观教学,古人早有提及,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尤为重视。

夸美纽斯的重大功绩在于他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

阐述了他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对当时的死记硬背,文字说教的教育来说有着巨大的革新意义而且对教学理论有新的影响。

2.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自觉、主动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

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

3.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

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

4.量力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反对给学生负担太大,击中时弊。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

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

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

历史意义:

夸美纽斯以具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提出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

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

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

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

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的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1)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

(2)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评价:

今天看来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许多意见还是粗糙的,其中也有不少片面的地方,但他总结了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论述,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广为后人采用,建立了教育史上的不朽功绩。

15.卢梭的教育思想论人的天性;自然教育理论。

论人的天性

1.性善论

论人的天性:

关于人性的理论,即他的天性哲学。

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

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使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

虽然过着一种动物的生活,但他们是“高贵的野人”,互不欺压。

人类之所以变得如此坏,是由于后来人们战胜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了利用自然的一些技能,组成社会,继而有了私有财产,特别是发展到暴君专制阶段,就到了不平等的顶点。

可见,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

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

不过良心虽人人有,但由于世间的吵闹,良心难以起作用。

要使良心起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离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2.感觉论

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

设想了种种训练感官的方法。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使消极的,不是积极,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

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

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16.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

论教育心理学化(3★选择)

裴斯泰洛齐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教育心理学具体要求是:

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2.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程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循序渐进。

4.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即在适合的时机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四、要素主义教育

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

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

(一)智育

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由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名称。

儿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相应的三种能力,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力,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力,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言能力。

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

(二)体育

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

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三)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

助记:

 

17.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四、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3★简答)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基本主张是: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1.兴趣课程体系:

2.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

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

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历史和数学)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

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课程程序:

对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评价:

bookP326页:

五、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3★简答)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各个部分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

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三是系统。

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

四是方法。

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18.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

19.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3★选择)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作法,在法国开办了罗什学校。

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

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新学校的共同特点:

新学校大多设立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采用家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重视体育、手工、文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教育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道德上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协作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

1919年,联盟主席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共30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

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代》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7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新教育七项原则:

(2★选择)第一,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第二,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第三,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第四,鼓励儿童自制;第五,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第六,发展男女儿童教育的节奏;第七,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也保持个人主义。

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影响:

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

新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