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6846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docx

任开碍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改151228

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初探

任开碍

摘要:

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理论研究,有助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业态表象认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本质,进而为制定产业政策、指导产业实践服务。

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背景、基本界定的基础上,着重从技术渗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资本植入、政策导向五个方面分析推动新业态发生发展的动力因素,并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分类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概括性的描述。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新业态 动力因素 分类 趋势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正在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并逐步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

但相对新业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对其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认识还不深入,有必要对其做学理层面的探讨,分析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提出的背景、界定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发现推动新业态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描述新业态具体表现形式和特征,并尝试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提出与界定

1、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提出

文化产业因其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和自身的高成长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进入新世纪,接受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渗透和改造,文化产业活力倍增,衍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产业业态。

发达国家凭借文化产业起步早、资本实力雄厚和新技术优势,率先实现文化产业的业态革新,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竞争优势,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形成巨大的压力。

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互联网、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流通背景,进入新世纪,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从内容生产、经营形态、传播效率、增长方式等多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得新兴业态日渐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最具成长性的重要的力量。

为应对全球文化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自2005年文化产业新业态日渐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和国家决策层的关注和重视。

学者研究层面:

2005年起,利向昱、常伟、祁述裕和韩骏伟、赵志立等陆续关注到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带来和巨大冲击和改变,已经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营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纷纷撰文要求重视文化产业的业态革新,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造、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国家决策层面:

2006年9月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2009年7月的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都以相当重要的篇幅,提出要“大力发展运用高科技文化生产方式”,加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2012年月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至此,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主要战略。

2、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界定

“业态”一词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的安士敏在进行零售业产业研究中率先使用,指产业的具体经营形态;显然,文化产业的业态简而言之就是指文化产业的经营形态。

文化产业新业态则是相对文化产业传统业态而言的,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从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有限参考文献看,国内虽早在2005年前后,即就有类似“文化新兴业态”、“新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等提法,但大多是泛泛而谈。

2008年后,随着文化产业新业态实践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这一概念作推敲和界定,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2008年4月,范玉刚在《业态创新兴文化竞争力》。

首先对“文化产业新业态”做了描述,他在文中认为:

“文化产业新业态主要依托科技创新,特别是当前数字化技术适用和普及,创造了很多有另于传统文化产业切合时代特征的颇具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产品”。

他把文化产业新业态局限为网络文化产品,反映早期学者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认知还是很模糊的。

2008年5月,“2008文化财富沙龙”在南京举行,这是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相关问题比较集中的一次讨论。

会上,熊澄宇、胡惠林、柏定、魏鹏等都对文化产业新业态做了不同程度的描述。

但从讨论内容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学者虽然已经注意到由于高新技术的介入,文化产业新兴态在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上有别于传统文化产业,但重点仍然在强调内容对于新业态的重要性,以及新旧业态之间的联系与承继关系,对新业态的内涵界定涉及不深。

2008年后,关于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研究日渐增多,尽管在具体界定文化产业新业态时仍分歧较大,但已不同程度地深入到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具体内容、内在动力和本质特征等方面。

李向民(2009),黄岑、邓向阳(2011)先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文化产业新业态包括三个层面。

黄伟一(2010)则认为“新型文化业态是指依托先进的高新科技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集约化、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资本运营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杨京钟、吕庆华(2011)认为,“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创新科技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相互合作、全面渗透、互为表里、有机融合,改变了原有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批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新业态”。

丁培卫(2012)认为文化产业新业态与传统文化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影响。

束春德,蒲艳春(2013)则强调,“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文化内容、科学技术和资本相互融合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

综上,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概念,不同阶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新业态”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原来一些“新”的文化产业(如电视相对报纸与广播)随着技术不断更新(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将被归之于“旧”产业阵营。

而技术日新月异、创意不断翻新、产业日渐融合,文化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随着产业实践的不断丰富、建立和完善,对它的准确界定为时尚早。

笔者认为不妨先从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推动力入手,以及这些推动力导致传统文化产业在经营形态、价值链条、商业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方面凝聚共识,由此把握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内涵、特点、趋势。

二、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动力因素

目前,研究文化业态演化动力的文章还不多,主要有环境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从技术渗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资本植入、政策导向五个方面把握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成因。

1、技术渗透:

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关键力量

技术渗透对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改造体现在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降低了内容交易的成本,进而拓宽了文化产业内容销售渠道,扩大了文化消费市场,衍生出新的经营形态和盈利模式,促进了产业内部的升级和产业之间的融合,最终导致产业生态链条的颠覆性变化,催生出有别于传统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其核心仍然是内容和创意。

但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技术因素已经成为新业态文化本身的一部分。

文化内容经过技术渗透特别是数字化改造后,减少了对传播载体的依赖,方便其在不同载体、空间的流动、显示和利用,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进而能通过网络通路重塑产业值链条,引领产业的拓展和业态更新的潮流。

以图书产业为例,纸质书内容的保存、复制、传播成本都比较高,但今天,由于内容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变成电子信号串,保存、复制、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因而最终改变了内容分发的渠道、定价基础和盈利模式。

因此有学者认为“数字出版在关往内容的同时,甚至是在关注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关注的是阅读载体和终端”。

总之,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渗透,极大地降低了各类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拓展了文化内容的消费领域和市场供应,文化消费群体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文化新兴业态的高速成长成为可能。

技术渗透贯穿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全过程,其作用机理参见下图。

科技对文化产业的作用示意图

2、创新驱动:

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先导力量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观点,创新就是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熊彼特最初提出了五种类型的创新:

(l)创造新的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新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实践及研究的发展,创新的类型也不断增加,如制度创新、模块创新、架构创新与商务模式创新等。

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主要动力,一靠技术进步,二靠人类创意与创新,从某种角度,创意与创新比技术进步更为重要。

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其实也是一种创新或以创新为先导。

更重要的是,创意与创新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深入到文化产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所以文化产业又被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突显了创新、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先导力量。

文化业态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资源整合创新、专业分化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技术融合创新、赢利模式创新等等。

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生成过程中,创新驱动至关重要,一个不经意的创新灵感或理念都有可能对整个产业产生颠覆性的效果。

例如平板电脑早在1989年就已出现,但当时的用在为工业生产控制流程,销量十分有限。

直到2010年苹果公司iPad的出现,才使得平板电脑风靡全球,原因在于苹果公司将iPad定位为移动的文化消费终端,着重改进了平板电脑的时尚性、操作性、便携性,平板电脑因此变身为文化消费终端,进入了消费领域。

所以,在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初期,理念创新甚至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再如,深圳研成公司在中国第一个提出“产业升级、创意领先”理念的企业,并率先开启了“创意作价投资入股”的商业模式,开创性地将文化创意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

投资的领域包括农产品、食品、健康、文化产品等行业,与被服务的公司共同发展,保证了公司的长久利益和持续发展。

3、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新业态内涵深化、外延扩张主要形式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产业边界理论主要从以下技术、业务、运作、市场四个方面界定产业边界。

首先,文化产业中的核心——文化因素,具有与自然科学中数学相类似的宽泛而横断特性,在产业领域中可以与各种因素产生交集。

其次,文化产品是蕴涵价值观、世界观具的特殊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文化产业能够通过文化产品将新的思想传递到其它行业。

因此,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要高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边界因为文化的介入而日趋模糊。

文化产业的融合就是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或文化产业内部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文化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产生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边界范围,拉长了产业链条、扩大了产业覆盖面、提升了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强大生命力的表征,也是产业高速成长的希望所在。

产业内部融合以“三网融合”为例,广电业通过“三网融合”打破了数据、视频话音业务界线,使网络层和业务层的界面变得模糊,广电业通过“三网融合”实现与互联网、通信网等的互通,不断拓展了盈利空间,延伸了业务范围。

产业间融合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例。

一方面,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具有引致和扩散作用。

通过旅游的引导和扩散作用,提高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具有渗透和提升作用。

丰厚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大增加了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文化旅游业作为新兴文化业态因此被肯定。

4、资本植入:

文化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的重要推手

一方面,资本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为文化产业业态发展、变迁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和血液。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初期比较弱小,高风险高回报特性更加明显,更加需要资本的护航。

资本关注文化产业还只是近十年的事,但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据投中集团投中研究院统计,截至2014年10月,我国文化传媒行业已完成并购651起,涉及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

目前,资本植入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的重要推手,其在三个领域表现最活跃。

一是国有文化企业,利用自身的政策、规模和融资优势,创设或通过并购、重组,产生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业态文化企业,进一步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和竞争力。

如中南传媒本着“谨慎稳健”、“围绕主营业务”和“补短板”的原则,并购购博集天卷案;通过并购,中南传媒在确保传统出版主营业务的同时,逐步转向涉足网络视频、移动广告等当下成长性最好的新媒体领域,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资本植入快速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

以XX、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快速、大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如腾讯联合韩国游戏公司CJE&M(2013)、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成立阿里影业(2013)、小米战略入股爱奇艺(2014)等等。

据陈少峰预计,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市值在2015年底将占到中国文化产业总市值的70%。

三是政府引导资金、VC、PE、天使投资等各类资本对处于孵化期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表现出深厚的兴趣,一些创新金融资本如“众筹”等也开始关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

5、政策导向:

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指引和保障

文化产业政策是为促进产业发展,由政府制定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而采取的特定的文化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总和。

政策导向是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政策导向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立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合法性和战略性地位。

文化产业是有关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特殊产业,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产业的进入均设置了一定的门槛。

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在形成之初都存在一个政策模糊的空间,如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新闻和传播领域曾经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瓶颈,2005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在此之后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传媒业才成为可能。

二是促进了市场要素向文化新兴业态合理流动。

如资金方面,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新业态;通过文化金融政策鼓励各类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新业态。

人才方面,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引导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各个地方也制定相应政策解决文化新兴企业的人才落户、社保、子女教育等具体问题,以保障新兴业态企业人才稳定性。

此外,知识产权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落实,也为以创新为主的文化新业态企业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三是政策导向指明了文化新兴业态的发展方向。

国家通过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创意设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各类政策、规划、意见等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政策鼓励的领域往往都是文化产业新业态集中产生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三、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初步分类

文化产业新业态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由于形成机理、生产方式、经营形态都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别于传统文化产业。

如多业共生混业发展、新技术成为内容的主要表现手法、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更加注重内容创新与创意等等。

但一方面,文化产业新业态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的业态形式层出不穷新,对动态发展中的事物进行概括是有难度的。

另一方面,由于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创新、技术、资本、政策等因子入往往交叉重叠、互为因果,且不断更新和变化,所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只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

此外,新兴文化产品从设计、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都糅合了不同的技术和产业的因素,同一个文化产品,在不同的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产品属性,也为分类增加了难度。

笔者认为可以由新兴业态产生的主要动力为线索,建立文化产业新业态分类模型,但由于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动力因素经常是交叉重叠的,因此在分类时只能取其主导因素,根据主导因素的不同将文化产业新业态初步分为:

技术主导型文化产业新业态、产业融合型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驱动型文化产业新业态、资本推动型文化产业新业态四大类。

各大类之中的小类细分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限于篇幅不再深究。

以“技术主导型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例,由于生产环节或技术手段不同,其文化产品呈现出不同的业态,且形成多个不同的业态族群。

仅以新媒体技术为例,目前就可分为互联网、宽带网、无线通信网、数字电视、移动互联网、IPTV等多个领域;虽然形态各异,但都与传统媒体相比都更加强调交互、即时、共享等特点。

四、关于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

分析和预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应围绕促进文化新业态发生、成长的动力入手,从技术渗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资本植入、政策导向五个方面把握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方向。

1、技术创新前沿也将是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多发地

文化产业的业态的产生与创新新技术的运用和渗透密不可分。

如前所述,技术渗透作用于文化产品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和第一个重要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新技术的引入和吸收都可能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条发行颠覆性变化,进而催生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

因此,文化产业在注重内容创造的同时,必须时刻紧盯技术潮流,主动加以吸收和消化。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4G技术等是新技术的浪潮所在,因此,技术主导型的文化新业态必将在这些新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趋势中产生,技术主导型的文化新业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将成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重点。

2、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左右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拓展空间

文化产业新业态将在文化产业内部及与其他相关产业多样化融合基础拓展自己的新空间。

一是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越来越深入的当下,文化产业内部各板块之间,将在新技术助推下打破壁垒和界限,实现自我扩张和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不断革新,产生新的业态形式。

比如传统的出版业、广播电视、演艺产业,在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将衍生出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网络文艺等新的文化业态。

二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体育、会展等的融合,生成文化旅游业、康体娱乐业、文化会展业等新的产业形态。

3、创意、创新的趣向引领的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走向

创意与创新是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重要支撑,是文化产业个性的体现和活力源泉。

创意与创新虽然最终表现的是一种无中生有、耳目一新,更多要靠灵感和直觉,但也绝不是没有理性的逻辑可寻;特别是作为一种产业意义上的创意与创新,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成长和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就不能不考虑市场需求者的心声和技术支撑手段的可能性、可靠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市场价值取向和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的分析,预测文化产业领域未来的创意、创新趣味和方向,进而预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走向。

此外,要强调的是,必须加强对创意与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

4、资本的介入将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

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将推动其快速成长。

首先,传统文化产业将在资本推动下兼并、重组走向集团化。

其次,区域经济实体看重文化产业的关联带动效用,将调动区域资本的推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传播基地、文化交易中心等新的文化业态聚集区将会快速成长。

此外,在其他实体经济领域下滑和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资本,将越来越青睐文化产业,推动“互联网+文化+”的各类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快速成长。

5、关注政策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驱动。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公共文化权益、加快科技与文化融合、增强国际文化竞争力等是当前文化政策的主调,与这些主旋律相适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将具有成长性和爆发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