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战国策》中10个故事12页.docx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战国策》中10个故事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战国策》中10个故事12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战国策》中10个故事12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战国策》中10个故事
1.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刘向《战国策·楚策》)
2.米珠薪桂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刘向《战国策·楚策三》)
3.三人市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见
(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4.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5.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刘向《战国策·燕策》)
6.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7.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8.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刘向《战国策·燕策》)
9.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鸟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10.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
参考答案:
1.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
“可食乎?
”曰:
“可。
”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
“臣问谒者,谒者曰:
‘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刘向《战国策·楚策》)
译文:
有一个人向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送人拿着药进了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中射之士:
指皇帝的近身侍卫)看见后问他:
“这东西可以吃吗?
”他答说:
“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因)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非常生气,就派人杀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
shuì,劝说,说服)说:
“我问传送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故:
因此)拿过药来吃下去,这(是)事我没有罪,有罪的是传送人。
况且客人献的是长生不死的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不如放了(释)我吧!
”楚王就(乃)放了他。
2.米珠薪桂
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
“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
(刘向《战国策·楚策三》)
译文:
苏秦到了(之)楚国后,等了很多天才(乃)见到楚王。
面谈一结束(卒),(苏秦)便告辞要离开。
楚王说:
“我听说先生大名,就像听说古代贤人一样,现在您竟(乃)不远千里来谒见我,竟然(曾)不肯留下来。
(我)想听听您要走的缘故。
”苏秦回答说:
“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木柴比桂枝还贵,通报的侍卫(谒者:
掌管进见的近臣)像鬼魅般难得一见,大王像天帝般难以见面。
现在想要我把玉作为粮,把桂枝作为柴木,经过(因:
经由、通过)鬼魅才能见到天帝。
”楚王说:
“请先生在(就:
到……去)宾馆休息,我听从了。
”
3.三人市虎
原文: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见。
(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和魏国的太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质)。
庞恭对魏王说:
“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说市上出现一只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
”魏王说:
“我不信。
”庞恭说:
“如果有二个人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说:
“那我要有点怀疑了。
”庞恭说:
“如果有三个人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
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说:
“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恭接着道:
“市上明明没有老虎,可是三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就变成有老虎了。
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
我去后,诽谤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请大王不要轻信,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庞恭从邯郸回来(反:
通“返”),终于(竟)得不到魏王的接见。
4.南辕北辙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赵国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从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申通“伸”)衣服皱褶,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急忙去谒见魏王,说:
“我在大路(大行)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他告诉我说:
‘我要去楚国。
’我问他:
‘你要去楚国,为什么(奚为)要向北走呢?
’他说:
‘我的马好。
’我说:
‘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
‘我的路费(用)很充足。
’我说:
‘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
‘我的车夫(御:
驾驶车马)本领很高。
’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这几个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啊!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数:
屡次,多次),距离统一天下称王(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
5.千金市骨
原文: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刘向《战国策·燕策》)
译文:
古代有位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过了很多年仍找不到。
一位近侍之臣(涓人)对国君说:
“请让我去找(求)它吧!
”国君派遣他出去寻找了三个月,果然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那匹马已经死了。
他花费五百金买了那匹死马的头颅,回来(反:
通“返”)报告国君。
国君非常生气地说:
“我要的是活马,你白费(捐:
丢掉,白白扔掉)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尸骨回来有什么用?
”侍臣回答道:
“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市)下,况且是活的马呢?
天下人都一定会认为(以)大王是用重价买千里马的。
很快就会有人献马!
”从那时(于是)起,不出一年(期年:
一整年),果然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6.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译文:
楚国有个搞祭祀(祠)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相谓)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不够,一个人喝又有剩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于是大家一同开始画蛇。
)其中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引)酒壶正要(且)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给它画上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酒壶抢过去说:
“蛇本来(固)是没有脚的,你(子)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说完)他便(遂)喝了这壶酒。
为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亡:
失掉)这壶酒。
7.狐假虎威
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
(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译文:
楚宣王问朝中大臣们说:
“我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很怕战国时楚国大将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
”大臣们无人能回答。
只有江一回答说:
“老虎寻找各种兽类当食物来吃,有一次它捉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你(子)不敢吃我啊!
天帝派我来当百兽之王(长:
为……之长,做首领),现在如果你吃掉我,那就违背(逆)天帝的命令。
假使你认为(以)我的话不可信,那么,请你让我在前面给你引路,你跟在我后面,看野兽们见到我,有哪个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认为狐狸说得对(然),因此(故)就(遂)跟着它一道走,野兽见了它们都吓得逃跑(走)了。
老虎并不知道野兽们是害怕它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呢。
”现在大王您的地盘方圆(方)五千里,拥兵百万,全部由昭奚恤掌管(属);所以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不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畏惧大王您强大的武力,这正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8.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刘向《战国策·燕策》)
译文:
赵国将要(且)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对赵惠文王说:
“刚才我来时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方)从出来晒太阳(曝),一只鹬鸟啄食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两壳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
‘今天不下雨(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鸟说:
‘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
’双方谁也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禽:
通“擒”)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弊:
困乏,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认真(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
“好。
”于是(乃)赵国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9.惊弓之鸟
原文: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
“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
“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
“此孽也。
”王曰:
“先生何以知之?
”对曰:
“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
(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译文:
更羸陪同魏王在高台(京台)下,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
他对魏王说:
“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引)弓弦,就能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
”,魏王说:
“既然这样,那么(然则)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
”更羸自信地说:
“能。
”不一会儿(有间),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
更羸拉弓扣弦,只见大雁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的大叫道:
“既然这样,那么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
”更羸说:
“(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孽:
受灾)。
”魏王很奇怪,又问:
“(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
”更羸说:
“这只大雁飞得很慢,而且鸣声悲凉。
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疮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
这只孤雁原来(故)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引:
展翅伸长),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
10.赵威后问齐使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邪?
民亦无恙邪?
王亦无恙邪?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
(《战国策·齐策》)
译文:
齐国国王派遣使臣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发),威后就问使者说:
“贵国今年的年成(岁)也还好吗?
老百姓也还好吗?
齐王也还身体健康吗?
”使臣不高兴(说:
通“悦”),说:
“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您这里来,现在您不问候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了吗?
(哪里有先问候低贱的后问候尊贵的人的道理呢?
)”威后说:
“你说的不对(然)。
假如(苟)没有了好年成,哪里有百姓(的安居乐业)?
假如没有了百姓,国君还能存在吗?
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