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6672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docx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

34首古诗词阅读复习题

(第一课时)摹景状物直抒胸臆类

一、《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3、“心远”是什么意思?

“心远地自偏”与“而无车马喧”有何联系?

答:

“心远”意思是思想远离官场。

“而无车马喧”指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

什么人来打扰。

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心既然远离尘世,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地,

也就如同身处偏僻清静之地了。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1)形象:

诗人在自家的东篱之下采菊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的优美景

色。

(2)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恬淡闲适的情致。

5、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看”或“望”等字,表达效果有

什么变化?

答:

“见”是无意间看见,如好友相见,表现了诗人把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

两忘的境界。

“看”和“望”是有意的欣赏,使人和物拉开了距离。

6、赏析“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

的自得、闲适、恬淡。

7、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

答:

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

诗人从自然景物中领

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的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什么情形?

“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

(1)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二、《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划分朗读节奏

2.字词解释:

⑴临:

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⑵观:

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⑶

澹澹:

水波动荡的样子。

⑷竦:

同“耸”,高起,高耸。

⑸峙:

直立。

⑹星汉:

银河

3.思想感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这首诗以“   观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

描述出来。

答: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地一端伸向大海,

好像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7、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

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概的体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三、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划分朗读节奏

2、解释字义:

(1)未了:

不尽

(2)青未了:

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3)造化:

天地、大自然(4)阴阳:

这里指山北山南(5)决:

张大(6)眦:

眼角(7)

决眦:

形容极目远眺的样子(8)入归鸟:

目光追随归鸟(9)会当:

终当、终要(10)

凌:

登上(11)小:

认为……小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

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

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5、文中“割”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

“割”字形象贴切,从山的背面看来,泰山就像被如刀子一样的阳光切断了一样,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6、试分析“凌”字的表达作用?

答:

表达了作者登临顶峰的豪言壮志。

7、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表达作用?

其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答:

(1)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就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和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9、这首诗的格调是高昂的,《春望》的格调是低沉的。

10、作者对泰山的观察角度在不断的变化,远望之句是:

,;

近望之句是:

,;细望之句是:

,。

四、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第句和第句是颔

联,颈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划分朗读节奏

3、解释字义:

(1)暖树:

向阳的树木

(2)乱花:

各种颜色的野花(3)不足:

不够

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赏析。

①“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②“几处”“谁家”,表现了飞鸟不多,

侯鸟还未都从南方飞回。

③“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④“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⑤“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5、概括这首诗的主旨及思想感情:

通过描绘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

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的?

颔联是从动态方面

描写的,颈联是从静态方面描写的。

7、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

“争”和“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早莺和燕子闹春的情景,使

诗句洋溢着春光的活力与生机。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

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

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9、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答: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

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

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五、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划分朗读节奏

2、解释词义:

(1)单车:

形容轻骑简从

(2)问边:

慰问边士

3、赏析“征蓬、归雁”:

作者借佂蓬和归雁自比,表现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答:

画面: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

塞外风光

多么雄奇壮观。

赏析: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意境雄浑,画面开阔,巧妙地把自己的孤寂情绪融入

到开阔的自然环境中去:

“大”表现出沙漠的荒凉和浩瀚,“长”表现视野所及,黄河

杳无尽头,横贯沙漠的雄伟气势;“直”表现孤烟的挺拔和坚毅之美,“圆”表现出落日柔和温暖。

5、本诗中心思想、答:

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

情,也流露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用哪两种景物来描绘早春特有的景致?

各有什么特点?

答:

小雨:

细小滋润;小草:

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2、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北方早春景色怎样的特征?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滋润可贵。

小雨滋润大

地,小草萌动生机。

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

似无。

2.赏析“酥”字的精妙之处。

答:

“酥”字足见春雨之润滑。

以“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3、“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

绘出来。

答: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

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

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最”、“绝”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全诗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

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满”城皆

是,不稀罕了。

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七、【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

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1、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 西楼 ,时间是夜晚  ,季节是秋季。

2.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  月如钩 ”一句是写仰视之景;“ 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一句是写俯视之景。

3.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愁苦之情 。

其感情基调可用“愁”   来概括。

4.“剪不断,理还乱”是以麻丝比喻愁思。

这样写有什么妙出?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答:

(1)妙处:

用“丝”写“思”的谐音,形象地把“离愁”这种抽象的感情写活了,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心中感受  。

    

(2)新意:

   内心的烦乱(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答:

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答:

表现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想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

7.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答:

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

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

秋天相对,怎么不感到寂寞。

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8、从不同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答:

内容: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

别是一种滋味压在

我的心头。

修辞:

运用比喻。

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情感:

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感。

新意:

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八、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1、注释:

①夕阳:

落日②西下:

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③几时回:

什么时候回来。

④无

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

⑤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⑥徘徊:

来回走。

2、作者简介:

晏殊,北宋词人。

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3、主旨: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

感慨。

4、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被誉为天下奇偶的是:

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的表现词人浓重而深沉伤春怀友的句子是: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

青春易逝的感慨,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

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

变得一片虚无。

九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

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

活的向往追求。

4.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答:

内容:

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手法:

比兴手法。

5、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答:

“君子”指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淑女”指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6.《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为《风》《雅》

《颂》三类。

7.诗中的“窈窕淑女”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

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现今已成成语。

8.“钟鼓乐之”、“琴瑟友之”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

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9.《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

请说说这种表达方

法的作用。

答:

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

感的艺术效果。

10.“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答:

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

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

目。

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

想像之词。

十.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沚⑩。

【注解】①蒹葭:

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

那个人(恋人)溯洄:

沿

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

xī,干;⑤湄:

méi,水边③⑥跻:

jī,升高,向

高处登;⑦坻:

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

sì,水边;⑨右:

引申为曲折;⑩

沚:

zhǐ,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答: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

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

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

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答: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

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指寻求理想的艰难漫长。

6“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7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8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9.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0.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

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11.思考: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

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答:

描写了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第二课时)游子思乡念亲、惜别友人类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划分朗读节奏

2、思想感情:

这首诗既写出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

的宽阔博大胸襟。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中的美丽景色:

答:

春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

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4、首联中总写北固山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5、颈联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

去之时,江上已呈露春意。

6、赏析颈联的哲理性:

(1)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

(2)时序

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

(3)黑暗、困惑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

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7、赏析颔联中的“平”“阔”“正”“悬”的妙处?

答: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

又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划分朗读节奏

2、解释字义:

(1)杨花:

柳絮

(2)闻道:

听说(3)左迁:

贬官降职(4)与:

3、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①点明时令;②渲染离别的氛围

4、从修辞与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表达作用?

答: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老友的思念,以及深厚的

同情和慰藉。

5、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老友的思念,以及深厚的同情和慰藉,也包

含着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满。

6、作者为什么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

因为明月可以共有,明月是思念的象征。

7.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答:

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

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三、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

悲凉的。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

样写?

答: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表达作用?

答:

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

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利质问和无情揭露。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孤寂、

愁苦的心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6、“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秋思”是这首元曲的

7、诗中的“断肠人”是指怎样的人?

答:

是指作者以及远在异乡的人。

8、诗的前三句罗列了九种景物,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通过景物描写进行铺垫,

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9、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

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

孤寂、悲凉的心境。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由内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

的乐观旷达情怀。

3、词“序”中的“子由”指的是作者的弟弟:

4、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

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5、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表达效果?

答:

作者面对无限时空和一轮孤月产生疑问,体现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也显露出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6、赏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的表达效果?

答:

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近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

了一层。

7、《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成“归去”?

答: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的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7、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的表达效果?

答:

这两句是上下两片之间的过渡句,作者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

人间生活的热爱,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

9、“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0、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的表达效果?

答:

作者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11、赏析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表达效果?

答:

作者宕开一笔,表现了作者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

理变化。

12、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含义。

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

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