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6472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

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

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

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而“知天命”并非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

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

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

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

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

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

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

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

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

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的成分。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意自然保护。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指的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

唐代刘禹锡有句话:

“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国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遇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社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帐。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喝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然后再创造意象。

          B.中国艺术家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在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即中国人所说的与意象有不同的“美的东西”——“意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内涵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

          B.第二段分析中西方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证明了有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C.文章用王夫之比较杜甫和王维诗的事例来证明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D.文章末两段在区别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后,提出“意境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他们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赞美了俄罗斯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

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

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

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

”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

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

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

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

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

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

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

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

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

“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

“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②,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遂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

“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往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选自《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者:

过去。

这里指刚才。

不称:

不相宜,不合适。

②博:

古代一种博戏。

③太牢:

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头,是古代祭祀的重礼。

借指贵重美食。

(1)下面画线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聂怒而目之

范增数目项王

          B.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公曰:

“……吾其还也。

”亦去之

          C.使使往之主人

君之所知也

          D.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不如因善遇之

(2)下面对画线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往之主人:

前一“使”字为动词,意为“派遣”;后一“使”字为名词,意为“使者”。

          B.使悉反诸侯侵地:

“悉”,副词,意为“全部、全都”;“反”通“返”,意为“返还”。

          C.“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于是”,表示事情紧接着前事发生,意同“就”;“舍上舍”,前一个“舍”为动词,后一个“舍”为名词。

          D.供太牢具,异物间进:

“异物”,意为“不一般的东西”,指特异珍奇之物,如珍珠宝玉等。

(3)指出与例句“燕小弱,数困于兵”句式相同的一项(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夫晋,何厌之有

(4)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关于荆轲的形象,有人拟了一副对联:

“死生一度人皆有,意气相倾山可移”,高度赞扬了荆轲的伟大人格。

请你根据文本第二段的内容再拟一副对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6)“论剑”“争道”“饮酒”“和歌”等情节刻画的荆轲形象与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致吗?

请结合细节,分析教材中荆轲形象与上述文本中荆轲形象。

 

三、诗歌鉴赏(11分)

5.(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默写(5分)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的句子:

       ,       。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写到达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统帅正在边防前线。

(3)在《诗经·氓》中的女主人解释自己推迟婚期的原因的两句是:

      ,      。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        ”否定了老庄“齐死生”的观点,树立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的生命意识。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                  ,       ”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6)李商隐在《无题》中,作者通过书信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五、单选题(9分)

7.(3分)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终老不复取

②伏惟启阿母

③箱帘六七十

④摧藏马悲哀

⑤幸复得此妇

⑥泪落便如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8.(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9.(3分)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     B.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少无适俗韵

六、语言表达(6分)

10.(6分)语言表达应用。

(1)说出下列四段描写所写的人物。

(1)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鬂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2)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3)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4)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答:

(1)        

(2)          (3)           (4)           

 

七、名著导读(6分)

11.(6分)以下选段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哪两种重要思想(原则)?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八、作文(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

我该相信谁的话呢?

也有人想:

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

(1)C

(2)D

(3)A

【解析】

(1)C项,见于第二段“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选项中“因此”所代表的因果关系属于无中生有,句意与文意不符,故C项不正确。

(2)D项,见于第四段“‘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选项中没有体现文中的“之一”,导致句意改变,句意与文意不符,故D项不正确。

(3)A项,见于第一段“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句意与文意相符,故A项符合原文意思。

2.【答案】

(1)C

(2)B

(3)A

【解析】

(1)C项,表述绝对。

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先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