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5580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要点

绪论

教育学:

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第一节教育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2、 教育的根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教育同社会开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开展的本质联系。

3、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教育学一方面从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里汲取营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容;另一方面,又对教育科学的其他门类和方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4、 教育学与哲学:

直到12世纪后半期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时,最早的教育学讲座大都是由哲学家讲授的。

德国设立教育学科最早的哥尼斯堡大学,所开的讲座名称就是“哲学与教育〞。

5、 教育学与社会学:

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6、 教育心理学:

既包括提醒一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根本理论,也包括提醒人的开展规律的应用心理学。

7、 学校教育学〔普通教育学〕:

处于“理论研究领域〞,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提醒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8、 教育学的任务:

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提醒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提醒规律的根底上,说明教育工作的原那么、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开展

1、 教育学的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开展→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文字→出现学校→教育经历丰富,教育工作复杂→教育学

2、 教育学的开展分四个阶段:

萌芽、独立形态、开展多样化、理论深化。

 

第一章教育概述

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开展

1、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展的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开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教育的根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容和教育手段〕。

3、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不平衡性〕。

4、 教育的起源四种观点论:

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所制约;学制受人的身心开展规律所制约;此外,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有教育的开展水平的整体构造中各级各类学校在联系的合理性。

3、当前学制开展的一般趋势: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入学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正确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开展继续教育。

第三节义务教育

1、 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承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 义务教育的特征:

强制性和普遍性。

3、 义务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开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开展;义务教育既表达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根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4、 1985年5月,中央公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是中华人民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立法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

义务教育法?

,?

义务教育法?

正式公布实施。

5、 “普九〞的根本政策:

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开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开展制约着教育的开展规模和速度;2、社会经济的开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构造;3、社会经济的开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容;4、社会经济的开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二、             教育对经济开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意识,促进社会政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开展。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规准那么、意义符号等〕;狭义的文化是指: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2、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部的文化构成

二、教育对文化开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构造;2、科学技术影响学生;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容;4、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开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构造合理的后备力量。

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相互转化。

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开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开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 人的开展的概念:

人的开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2、 影响人的开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在人的开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环境在人的开展中起巨大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个别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开展中起动力作用。

3、 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4、 遗传素质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开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开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开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开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开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因素潜在的决定着人的个体开展的最高极限和开展的速度,从而为儿童开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5、 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6、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开展上的独特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作出社会性规;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

7、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开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3〕、教育可以把遗传物质提供的开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开展。

〔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根底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开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容。

〔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8、 人的身心开展规律;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9、 青年初期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

不平衡性、动乱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

如何教育:

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

1、 活动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

2、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3、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教育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4、 教育目的制定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青少年身心开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

5、 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各组成局部的含义:

德育:

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

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开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

体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开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

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开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根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二节素质教育

1、 素质的含义:

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根底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开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开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化和积淀。

2、 根底素质:

包含:

身体和生理的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3、 素质教育的涵:

其一,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开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根底教育。

其二,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开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开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 素质教育的特征具体如下: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容的根底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5、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开展学生良好的根底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展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             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受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             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三、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2、教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性3、教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4、教师劳动的时空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四、             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政治思想素养: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现代化建立。

3、实事,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4、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具有现代人应具有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教育思想素养:

1、正确的教育价值观2、科学的育人观3、正确的学生观4、现代的教学观5、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

忠于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的态度:

热爱学生3、对待同事的态度:

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的态度: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四〕业务素养:

1、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科学理论知识2、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教育活动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

二、关于当代学生的时代特征:

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第三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             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二.             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师生之间是效劳与被效劳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根底〔三〕在平等的根底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六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的容和进程,即学生所应学习的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如大学课程、中学课程、显性课程等。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等。

2、 制约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条件和学生的身心开展条件,此外还有科技的开展水平、教学设备等外部因素,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

3、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经历课程、综合课程

第二节       中学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编制的构造,既包括课程体系构造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 课程方案的概念: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及生产劳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

3、 课程方案制定的依据:

最终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开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年龄特点。

直接依据:

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4、 课程方案的构造:

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 普通高中课程主要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6、 中学课程方案编制的原那么:

中学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中学教育目的的实现;要注意中学整体课程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7、 新公布的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一,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表达在课程标准的各个局部;第二,突破学科中心;第三,改善学习方式;第四,表达评价促进学生开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第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8、 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最主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包括了教师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9、 课程设计的表现形式: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

第三节       我国当前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

1、 我国根底教育新课改的开展理念:

全人开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化的课程政策观。

 

第七章中学教学〔上〕

第一节 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这种共同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互动。

2、 中学教学的意义:

〔1〕中学教学是一种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开展的最简捷有效的形式。

〔2〕中学教学是实现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途径。

3、 中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2〕开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根底和优良的道德品质〔4〕开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中学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容和教学手段。

2、 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观点:

认识过程说,认识和开展过程说,实践说,认识和实践说,多本质说,交往说。

3、 中学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2〕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4〕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辩证统一规律。

4、 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容,理解课程容,稳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       中学教学原那么

1、 教学原那么的概念:

教学原那么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准那么。

2、 教学原那么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教学规律是客观事物开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

人们可以认识、发现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

教学原那么是人们制定的,具有主观性,它反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并受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

正确的教学原那么必然正确反映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那么的客观依据,只有遵循教学规律制定教学原那么,才能保证教学原那么的科学性,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

总之,教学原那么应该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 我国中学教学原那么及运用:

〔1〕直观性原那么: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历,以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开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根底。

贯彻直观性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

〔2〕启发性原那么: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贯彻启发性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发扬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根底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到达有知能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正确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个方面的实际,即教学实践、中学生本身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4〕科学性与思想统一性原那么:

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容的学习有方案地对学生进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贯彻该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的对学生进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5〕稳固性原那么:

是指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结实地掌握所学的根底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到达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的再现出来,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贯彻该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要使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稳固;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展系统的复习和练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6〕循序渐进原那么:

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在的逻辑联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开展的顺序进展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并在此根底上促进你开展。

贯彻该原那么的根本要求:

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容的逻辑体系进展教学;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开展的“序〞抓好教学;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承受能力,又能使教学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开展。

〔7〕因材施教原那么: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展教学,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开展。

贯彻该原那么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展教学;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展教学;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

 

 

第八章中学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

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2、 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的时限,教师自身的条件。

3、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第二节中学教学组织形式

1、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展活动的构造。

2、 我国中学教学根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其特点为:

〔1〕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周期〔4〕以“课〞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单位。

3、 我国中学教学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分别是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第三节中学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

1、 中学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

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根底和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 备课应做好的工作:

〔1〕备教材: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图和板画;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备提问。

〔2〕备学生〔3〕备教法。

3、 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组织得好,师生互动得好,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根本功。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1、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适宜的方法和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开展的系统活动。

2、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广义德育概念具有哪些合理性?

答:

〔1〕广义德育概念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

首先,是受我国特定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其次,是革命战争以来德育实践的延续;再次,是学习联德育理论的结果。

从以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广义的德育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2〕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