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5529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docx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

九寨沟县各乡基本情况概况

一、永乐乡

永乐乡是九寨沟县城和城关镇驻地。

全乡总面积37.27平方公里,辖6个村,746户,3256人,其中藏族16人,汉族3081人,回族158人,羌族人,耕地面积3348.4亩。

解放前属永安乡的一部分,1953年建设永乐乡,1959年建永安公社,年底公社退成高级社又名永乐乡,1973年再建成公社改为永乐乡为永乐公社,1984年又恢复为永乐乡。

该乡自然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0.7℃左右,降水量552.9毫米,主要集中在4至8月,多暴雨,易形成山洪和泥石流,又多伏旱。

解放后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增设机电提灌,坡地退耕还林,减轻了灾害的危害。

土地多系河坝地,与安乐、永丰土地交错。

河坝地都有公路和机耕道相通。

粮食作物除产玉米、小麦外,还有其它杂粮和水稻。

经济作物以各类蔬菜为主,是九寨沟主要的蔬菜基地,也产油菜和党参。

1985年全乡粮食总产164.9万斤,人均536斤,总收入132.3万元,人均430元。

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小水泥厂、木材加工厂,还有压面房。

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2.52万元。

有小学3所,学生500人,乡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8人,幼儿园2个,入园儿童107人。

二、安乐乡

位于县城外北,乡政府驻地中安乐(古称刀口坝)距县两公里。

面临白水江,东靠马家山与永乐、永丰两乡接壤,东北与财神梁为界,与永和乡相接,北以总梁为界与甘肃省文县博峪乡毗邻,正北以岩里家梁为界与陵江乡相连,正西以大梁、龚家梁为界与白河乡连接。

全乡总面积为124.91平方公里,耕地5035亩。

辖11个村共443户,2429人非农业人口61人;藏族767人,汉族1661人回族人,藏族主要居住在高山村寨(大寨子、阳坡、沙家、安乐寨、甲勿),沿河沟及河坝村寨均为汉族居住。

1985年粮食总产230.8万斤,人均975斤,总收入1o8.3万元,人均457元。

境内山峦重叠,沟渠较多,除刀口坝正沟以外,尚有宣扶、姚家、松林等偏沟。

森林和草坡资源较为丰富。

海拔高度差异大,最高点2856米,最低点1444米。

各村之间气候差别大,高山较寒冷,河坝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2.7℃,降水量552。

9毫米,无霜期180到225天,常有暴雨和冰雹发生。

高山以青稞、大麦、洋芋、胡豆为主;半山以玉米为主,间以小麦、青稞、洋芋;河坝以玉米、小麦为主,出产少量水稻。

沿河沟地带水利资源较为丰富,自流灌溉面积较大。

经济作物除蔬菜、油菜外尤其以刀党(刀口党参)著称。

党参个大体胖,肉质细嫩,心呈菊花状,具有人参之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森林面积为53平方公里,盛产云杉、油松、桦木等,还产漆树、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

有学校9所,在校生413人,入学率达95.4﹪,教职工22人有卫生所一个,中西医都有,骨伤科经验丰富,有病床10张,医务人员6人,有各种拖拉机8台,载重汽车1台。

三、永丰乡

永丰乡位于九寨沟县城外东南角,白水江畔。

东部以野猪关梁了为界与甘肃省文县新寨乡相接壤,西南以白水江为界与保华乡隔江相望,西北部与永乐乡相连。

全乡65.29平方公里,所辖6个村。

还有种子站和酒厂各一个。

共647户,3276人。

非农业人口52人;藏族17人,汉族3248人,回族10人,羌族人。

乡政府驻地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中寨村,古称黑角郎,海拔1437米,1915年前分为下永丰乡(今下寨村)、中上永丰乡(今中寨、上寨两村)、野猪关乡(今双龙村),1949年前属永安乡,乡政府设永乐乡。

1955年民改时成立永丰乡,乡政府设在下寨村,1957年建初级社,1958年建高级社,紧接着建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永丰乡,乡政府迁中寨村。

地形由三山两沟组成,东、南、北高,西部为白水江,双龙沟冲积小平坝约1000亩。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左右),降水量较丰富,河坝地一年两熟,有九寨粮仓之称。

由于降水多集中在5至8月,每年常有伏旱发生。

解放后经过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做到低山和河坝旱涝保收。

全乡有耕地5365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黄豆、荞子为主,也产少量水稻。

1985年粮食总产269.4万斤,总收入101.5万元。

经济作物以家种党参、蔬菜为主。

经济林木有核桃、花椒、柿子、苹果、雪梨等。

全乡建有农机修配站一个,有载重汽车一台,手扶拖拉机五台。

电站二个,装机容量22千瓦,洒厂一个,长毛兔饲养场一个,乡镇企业总产值21.51万元。

占全乡总产值的12.3﹪.

近年来牧业有较大发展,1985年各类牲畜有2393头,其中大牲畜718头,猪1532头,羊145头。

四、永和乡

位于县城东北角,乡政府驻地在乡的中心磨河坝,东南北三与甘肃省文县到博峪乡的林区公路修通后,绕道去该乡的距离为70公里。

面积44.13磁方公里,辖9个村,1个种子站。

有488户,2594人非农业人口40人藏族239人,汉族710人,羌族人。

古为斜坡大驿城,解放前为永安乡的一保,1953年建立永和乡,是各民族永远和眭相处之意,1968年更名永新公社,1971年改为永和乡,1973年更名永和公社,1984年恢复永和乡,乡政府驻磨河坝。

永和乡地处九寨边缘,除西部大山与县境相接外,进出道路均经甘肃省境内。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土地少而贫瘠,80﹪为向半山土地。

海拔1650米,最高的村海拔2202米。

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境内多荒山石岩,森林资源少,有耕地4855。

65亩。

气温偏冷,降水量不均匀,易受旱灾。

主要农作物以玉米、麦类、洋芋、胡豆为主。

河坝复种指数较大,主种荞子,经济作物以种植当归、党参、油菜为主。

1985年粮食产量达到205万斤,人均822斤;总收入71.6万元,人均286元,乡建有电站、饲养、农机修配等企事业。

五、玉瓦乡

位于九寨沟县城西北角,乡政府驻地在四道城村辖地牛场,距县城62公里,西北与甘肃省迭部、舟曲两县接界,东与黑河乡的达舍寨、二道城相邻,南与黑河乡绕蜡村接壤,西与大录乡大录村扎子浪毗邻。

总面积318.26平方公里,海拔2050米。

全乡355户,1636人,非农业人口若悬河125人,藏族454人,汉族1304人,回族3人,羌族人。

耕地6226。

8亩,辖8个村,1个林场和平共处个牧场,13个自然村。

七月最高温28℃,一月最低温-10℃,年平均气温阳山9.4℃,阴山9℃,无霜期180天左右,春旱夏涝,秋旱冬又缺雨雪。

民改前属上塘乡,1956年成立玉瓦乡,辖区下至黑河塘,包括今陵江、黑河乡、上至玉瓦乡的玉瓦桥以下。

乡政府驻今黑河乡头道城。

1958年将头道城以下划为陵江乡,同时又将前山六部落和香扎部落的班藏划归玉瓦为玉瓦乡。

1960年又将二道城以下划出成立黑河乡,三道城以上仍叫玉瓦乡,乡政府迁三道城。

1962年因三道城不适中,乡政府又迁四道城。

1966年改为玉瓦公社,1979年迁到区公所驻地,1984年恢复玉瓦乡。

过去玉瓦关“今玉瓦桥”以上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下为汉族区,习惯上称玉瓦关以上的河为大录河,以下为玉瓦河,又称黑河。

黑河以上这一地区过去称为“玉瓦沟头“。

本乡属农区经济类型,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胡豆、小麦、洋芋、青稞等。

1985年总产159.9万斤,人均977斤,总收入133。

5万元,人均匀816元。

经济作物主要是当归、党参。

经济林木有苹果、梨子、花椒、核桃。

野生药材有红棉芪、大白芪、羌活、猪苓、大黄、细辛。

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

1985年牲畜总头52298头,其中牛2751头,马281头,羊1623头。

森林覆盖面积约27万亩,占总面积的56.5﹪,1968年公路从乡通到县城,1979年又从本乡通到大录乡。

每天有班车往返,各村除班藏、石门外都修了公路或机耕道,全乡有拖拉机12台,小型水电站八座,装机容量234千瓦。

六、大录乡

位于九寨沟县西北角,黑河乡上游西岸,乡驻地色郎,距县城91公里。

东与玉瓦乡的八郎沟、四道城、班藏村接壤,南与塔藏乡的上四寨、干海子村毗邻,正南是松潘县的漳腊区,西是若尔盖的包座,北与甘肃省迭部县为界,是九寨沟最边远的一个乡。

大录藏语含义是“立起的老虎”。

指地形而言,也有人说是老虎年修起来的寨子,还有人说是老虎走过的路。

藏语“达弄”,“达”是“虎”,“弄”是“路”,大录是译音。

解放前和解放初,通称前山六部落,包括:

大录、东北、芝麻、八屯、香扎、玉瓦。

1958年民改时将玉瓦部落划为玉瓦乡,其余五胩部落成立一个乡。

因乡政府设大录部落,故称大录乡,1969年成立公社时曾改名长征公社,1973年又改为大录公社1974年将大录公社驻地迁到色郎,1984年恢复大录乡。

全乡六个村,18个自然村,一个林场,总面积1308.12平方公里,是九寨沟最大的一个乡,占全县总面积的24.72﹪.森林覆盖面积139万亩,中全乡总面积的70.83﹪.其中:

原始森林约60万亩,木材蓄积量1700万立方米,草场50万亩以上,耕地址7171亩,系藏族聚居区。

全乡有510户,2283人,非农业人口才40人,藏族2181人,汉族100人,回族人,羌族人。

整个乡处岷山地带,境内多高山、河沟、峡谷、森林。

地势古董南北三面高,东部低,为古董东走向,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有芝麻沟、热摩柯、申多柯、嘎蛙哥、亚隆隆洼等大小三十多条沟渠,落差大,流速快,所有溪沟先后汇入黑河,为白水江发源地之一,乡驻地上游30公里的嫩恩桑措,风景幽美,景色迷人。

从山顶到河岸,白雪、林海、翠湖、山、水、天混为一体。

山腰白玉色的钟乳湖层叠相连,直到河边,形状大小不一,千姿百态,巧夺天工,人称“五花海“,又叫“神仙池”。

獐、鹿、野鸭、熊猫是这里的常客,使人流连忘返。

本乡属高寒山区,海拔2478米,年均气温阳山地7.2℃阴山6.6℃,无霜期120天至160天。

降水量大,特点是夏季多雨,冬干夏湿。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胡豆、洋芋。

水草丰富,除农业外,适宜发展畜牧业,属半农半牧经济类型。

粮食一年一熟,1985年粮食总产量200万斤,牧业以牛羊为主,畜产品有牛羊肉、牛羊皮、皮张、酥油、奶渣等。

土特产有当归、党参,还有盛产大黄、贝母、黄芪、党参等到野生药材。

解放后,农牧业发展很快。

1949年粮食总产116.4万斤。

在大录乡有州属南坪林业局的124、126、127三年林场,公路修到了最偏远的东北村亚隆寨,各村都修通了机耕道。

七、黑河乡

位于县城西北,乡政府驻地头道城,距县城47公里,北纬33度30分,东经104度,总面积501.50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

正南接陵江乡吊坝村和羌活沟林场,西藏自治区与玉瓦乡八郎沟村和大录乡大录村的扎子浪接壤,西北为玉瓦乡三道城村,北与甘肃省舟曲县毗邻。

本乡地处黑河中部,冬干夏湿,全年无霜期仅15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阳山10.5℃,阴山10.2℃。

除沿河有几十亩地能复种外,其余土地都是一年一熟。

全乡共有484户,2387人。

非农业人口号58人,藏族376人,汉族1985人,回族人,羌族人。

耕地8041亩,辖7个村,17个自然村,一个林场,一个牧场。

以农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主产玉米、胡豆、洋芋、小麦、少量青稞和荞子等杂粮。

土特产有当归、党参;经济作物有油菜;经济林木以苹果、核桃、花椒、梨子为大宗;野生药材有党参、大黄、秦艽、猪苓和棉芪等。

1985年粮食总产量变231万斤,人均匀1001斤,总收入157.1万元,人均681元。

各类牲畜有5744头,马463头,羊城1839头,猪八戒1243头。

乡有农机站、砖瓦厂、旅馆、林场、牧场各一个,有大小拖拉机台,小型发电机动座,装机容量千瓦,1985年乡针企业总收入万元。

还设有供销、信用、粮站、兽防单位。

解放前在草坝、东沟仅有两所私塾,学生二十三人,现有小学十一所,老师人,学生人,村办有合作医疗,乡有卫生所,,村村通广播。

每天都有县城开往大录乡的班车经过本乡驻地,各村都有机耕道。

八、陵江乡、

位于县城西北,乡政府驻大地,距县城34公里,是县城进黑河沟的第一个乡。

正北接黑河乡自玉村,东北与甘肃省文县博峪乡接壤,南接白河乡南岸家村。

总面积350,3平方公里,海拔1826米,陵江系“临江”的别名,因乡驻防面临黑河江边而得名。

全乡共372户,2534人,非农业人口才42人。

藏族148人,汉族1337人,回族人,羌族人。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杂居乡。

有耕地3342亩,辖六个村,10个自然村。

年均气温10℃-11℃,无霜期150天至180天,高半山地约占耕地的三分之二,水地约占三分之一。

民改前属上塘乡,1956年民改后属玉瓦乡。

1958年由玉瓦乡分出成立陵江乡。

1961年改为陵江公社,公社原驻七舍坝村,1964年迁大地,1984年恢复陵江乡。

本乡属林区经济类型,粮食作物以玉米、胡豆、小麦、洋芋为主,1985年总产143.3万斤,人均955斤,总收入76.8万元,人均分配512元,经济作物主要有当归、黄芪、党参,经济林木主要有核桃、花椒,七舍坝的核桃以胩大、壳薄、油重、色泽鲜艳而驰名。

野生药材以羌活为大宗。

九、塔藏乡

全乡总面积540。

58平方公里,共600户,2807人,非农业人口238人,藏族人,汉族人,回族人,羌族人。

辖8个村,23个自然村。

耕地10120亩,位于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达基寺,距县城52公里。

东接隆康乡从垭,东南角是隆康的九寨沟,正南与松潘县的漳腊区以弓杠岭为界,西与大录乡接壤,正北与黑河乡绕蜡沟相邻,东北和陵江乡相连。

海拔2177米,除沿河的风汛塘、区公所、永和塘、老塔藏和干海子有部份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杂居乡。

民国初年置塔藏乡,包括今隆康乡,因乡政府驻塔藏寨而得名。

解放后,1956年月1月民改时将隆康汉族居住的下寨子(今隆康的一个村)和沙坝村一社。

1961年体制下放时将沙坝划入,分为塔藏乡和隆康乡两乡。

1965年公社化时改叫塔藏公社,1968年改为胜利公社,1973年改叫原名。

1984年恢复塔藏乡。

民改时乡政府驻老塔藏,1957年乡政府被烧,迁漳扎,1963年白河区迁漳扎,乡政府迁到达基寺。

整个乡以风汛塘的羊峒桥为界,原称上羊峒八部落(包括:

塔藏、阿按、瓦依、牙屯、中查、郎寨、竹支、漳扎),共23寨,属吐蕃,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3年)归顺后,设八土司,23个寨首,属漳腊。

清同治地年(公元1703年)设千总、外委,撤销土司称土官。

塔藏原名踏藏,是汉语,意即踏实马一带的藏族。

因“踏“字带有侮辱少数民族之意,解放初松潘县民政科改为“塔”字称为塔藏。

弓杠岭位于乡之南,是松南交界地,是岷江、白水江的分水岭,也是两江发源地之一,上游气候寒冷,山高林密,木材蓄积量大。

树种主要是红杉、冷杉、云杉等。

部分高山深终年白雪皑皑,人迹罕至。

松潘至九寨沟公路修通以后,这里成了去松潘的主要通道。

西与大录乡交界处是全是草山,是放牧的好地方,也是广产贝母、麝香、鹿茸等珍贵药材之地。

从九寨沟进入乡界风汛塘后,一直沿江而上,气温随之下降,绝对温度相差很大。

沿公路温度相差在10℃至15℃以上,无霜期约五个月。

彭丰村最低,海拔203米,干海子村最高海拔2651米。

全乡以农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青稞、洋芋为主。

有部分杂粮。

办气候影响,单产较低,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四亩以上,广种薄收。

1985年总产252.9万斤,人均1044斤,总收入120.3万元,人均497元,牲畜存栏5748头,其中:

牛2482头,马352头,羊1564只,猪1350头。

经济林木有苹果、梨子、核桃。

珍贵药材有贝母、虫草、麝香、鹿茸、天麻、猪苓、黄芪,家种药材有党参、当归、大黄,主要矿藏有铁、煤和硫磺。

1958年政府曾在本乡办过铁厂、硫磺厂和陶器厂,因技术力量不足而停办。

该乡是全县森林覆盖面和木材蓄积量较大的乡之一。

1956年国家在本乡境内办了3个林场,随着森林资源的开发,每个村都通了公路。

一十、隆康乡

位于县城的西部,乡政府驻隆康,距县城39.5公里。

东接白河,北邻陵江,南接松潘县黄龙乡,西和西南是松潘县的漳腊和本县的塔藏乡,总面积765.23平方公里。

全乡共305户,1795人,非农业人口72人。

藏族445人,汉族346人,回族346人,羌族人。

是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杂居乡。

辖7个村,1个种子场,24个自然村。

耕地7531亩。

1956年属塔藏乡。

1958年是塔藏公社的四、五两个大队。

1961年,将羊峒桥以下及原白河公社的沙坝划入成立隆康乡。

1965年改为隆康公社,1984年恢复隆康乡,因驻隆康而得名。

清初属吐蕃,包括隆康和和药部落(和药现名荷叶),全称是中羊峒隆康七寨(隆康、牙扎、从亚、丹布、丹久、扎如等);三舍羊峒和药九寨(和药、则查哇、尖盘、盘亚、亚那、彭布—现属塔藏、盘信—现属塔藏、黑果坝、布亚)。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归顺、和药寨主授职土司百户,隆康授职土司守备。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撤销土司,分别设守备各一名,俗称土官。

沿白水江两面岸有隆康、从亚、牙扎、沙坝四个村,沙坝最低,海拔1897米,气温较高,年均气温10.5℃无霜期约六个月。

九寨沟内的扎如、树正、荷叶三个村,以树正为最高,气温较低,海拔2405米,年均气温7.2℃,无霜期仅五个月,九寨沟自然风景区就在境内。

经济以农业为主,1985年播3040亩,总产203.4公斤,人均1180斤,总收入116.1万元,人均674元,牲畜存栏6116头,其中牛1738头,马293匹,羊2767头,猪1318头,家植药材有当归、党参,野生药材有猪苓、党参、黄芪、天麻、细辛、大黄、虫草。

经济林木主要有核桃、花椒,也有苹果、梨子。

矿产资源有铁、煤。

除高山村从亚外,松南公路和九寨沟旅游公路纵横全境。

有小水电站座,装机容量千瓦,乡镇企业还有耳厂、林场、牧场各一个,总收入万元。

十一、白河乡

位于县城西北,东接安乐乡,南邻马家、罗依两乡,西连隆康乡,北为陵江乡,总面积273。

82平方公里,辖8个村,17个自然村,共408户,2176人,非农业人口106人。

藏族377人,汉族1758人,回族27人,羌族人。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民族杂居乡。

藏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南岸家、芝麻家、斜务家三个高山村寨,半山和河坝住是汉族。

白河、黑河于黑河塘汇合后称白水江,距乡驻地七公里,白水江纵横全乡。

所有村寨都分部在沿河两面三刀岸的高山、河畔,乡亦因河而得名。

乡驻地燕子垭距县城17公里,海拔1552米。

芝麻家系五寨的首寨(其它四寨是南岸家、斜务家、脚纳家、黑务家),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土司。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撤销土司,设守备。

1956年民改时将脚纳家分别并入芝麻家和斜务家,属白河乡。

1958年公社化时,又将黑务家并入芝麻家属白河公社,1961年又称白河公社。

1984年恢复白河乡。

白河的南岸从安乐乡中田山村以上,直到隆康乡沙坝村以下长约20公里,总面积约2万公顷,是白河金丝猴、大熊猫、苏门羚、扭角羚等珍稀动物。

全乡地势东南低,西北高,沿河村寨海拔1500—1700米之间。

年均气温11℃—12℃,无霜期200天左右,主产玉米、小麦、洋芋、黄豆,可种少量水稻。

高山几个村寨海拔在1900—2200米之间,年均气温8℃—9℃,无霜期160天—180天.气候温和,夏短(约5个月)冬长(约7个月).粮食播种后,一般是四五月份易受低温危害,六七月又要防暴雨、山洪、泥石流、冰雹及风灾的袭击,八九月又常遭伏旱影响,产量极不稳定.

全乡以农为主,有耕地4929亩,1985年粮食总产225.2万斤,人均1134斤,总收入100.5万元,人均506元,土特产有土漆、核桃、花椒、梨子、苹果.家植药材有当归、党参、大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白河北岸属阳山,森林较少,大部分地区是草坡及灌木,宜放牧.南岸是阴山,有灌木林,针叶林和箭竹,是珍稀动物出没的地方.

乡镇企业有林场、种子场、酒厂及砖瓦窑等.

十二、双河乡

位于县城之南,东与郭元乡交界,南与勿角乡为邻,西南是马家乡,东北角是永丰乡,西与罗依乡相连,北与保华乡接壤,总面积为113.61平方公里,辖10个村,20个自然村,共675户,3344人,非农业人口210人.藏族624人,汉族2689人,回族20人,羌族11人.乡政府驻双河,距县城13公里.

因地处白水江、汤珠河两河交汇处得名,全乡有中和、朝阳、黄羊、草坪、冷水山五个村,分部在白水江两岸,有各条坝、张家梁、松柏、上甘座、下甘座分布在汤珠河左右的狭谷和高山。

解放前是下塘乡驻地,辖今除保华乡部分地区的整个双河区。

1952年将保华乡今所辖地区全部划入置双河乡。

1958年成立双河公社。

1961年又改为双河乡。

1962年将保华划出,年成立双河公社,1984年恢复双河公社。

乡驻地海拔1290.6米,最高冷水山村海拔1869米,其余村都在1300米至1800米之间。

年均气温13℃左右,无霜期200天至244天,地势陡峻,坡地多,平地少,不利灌溉,易受旱灾。

近几年灌面逐步扩大,7500亩耕地已有1900亩可灌溉。

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是小麦、洋芋,还有少量荞子、胡豆、青稞等杂粮,河坝地可复种。

1985年粮食总产629.3万斤,人均859斤,总收入146.2万元,人均466元。

该乡气候温和,利于发展经济林木,柿子、核桃、苹果、梨子、花椒等生长较好。

家植药材主要是党参、当归,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等。

矿产资源有张家梁的红玉,上甘座的磨石等.

十三、保华乡

位于县城南,东北与永丰乡隔河相望,东南与双河乡毗邻,南接罗依乡,西邻白河乡,东靠永乐乡。

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下属5个村,7个自然村。

共352户,1873人,非农业人口20人。

藏族125人,汉族1717人,回族31人。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民族杂居乡。

保华乡原名月南山(乡土志记月连山),无乡的建置,除三合村外,均属永安乡。

其中的土门曾于民国初年置过土门乡。

1952年建立乡政府时改属双河乡。

1962年恢复保华乡,因地处灵保、灵华两村而得名,同年成立保华公社,1984年恢复保华乡。

乡政府驻小月南山,距县城6.5公里,海拔1806米,年均气温10℃,无霜期122天。

全乡地处高半山的阳山,系黄泥土质,水源奇缺,怕旱易涝。

从容不迫1958年起,引曲连沟水,兴修了保华水渠,使860亩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本乡属农业经济类型,在3519亩耕地上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洋芋。

1985年粮食总产151.1万斤,人均824斤,总收入86.6万元,人均472元。

土特产有党参、当归等。

森林资源较少,近几年经济林木发展快,除乡办有园艺场外,部分苹果、梨子逐渐形成果园。

苹果、梨子、花椒等生长较好。

乡距县城虽较近,但由于地处高半山,过去交通极不方便,运输靠人畜力。

现已修通从县城到乡的机耕道。

有大小拖拉机7台,旋耕机5部,柴油机6台,电动机12部。

还有脱粒机、磨面机、压面机等多种农机具。

又在白水江边修了一座装机容量为55千瓦的小水电站。

十四、罗依乡

位于县城西南的一个偏沟里,乡驻地滴儿梁,距县城22公里。

东接双河乡,北连保华乡西北与白河乡临界,西接马家乡,南与勿角乡毗邻。

面积62.5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左右,最高的一个海拔1938米。

辖罗架子、顺河、罗依坝村。

共250户,2291人,非农业人口22人。

藏族320人,汉族1970人,羌族。

全乡较集中,以乡驻地滴儿梁为中心,各村相距2公里左右。

出门爬坡下坎,饮水不便,特别是在夏天水质很差。

土地肥沃、多系坡地,年均气温9.5℃,多雨,无霜期200天左右。

地内多砾石,森林资源缺乏,易涝。

解放前广种大烟,粮食产量低,解放后农业有较大发展,主产玉米、其次产麦类、洋芋、胡豆。

1985年粮食总产245.2万斤,农民人均1077斤。

多种经营以种植党参为主,也有木材加工。

1985年总收入万元,人均元。

该乡交通闭塞,只有简易公路,村有机耕道。

十五、马家乡

位于县城西南,乡驻马家磨,距县城31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