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docx
《婴宁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宁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婴宁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
《婴宁》教案
第一节课:
背景介绍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从蒲松龄的画像说起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九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第四子蒲筠嘱请,到蒲家庄面对74岁的蒲松龄绘制了一副画像,画像为工笔彩色绢本,高258厘米,阔69厘米。
虽历经240多年,但保存完整,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此画像一直保存在蒲世后人手中,1954年,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1961年,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揭裱修补。
画像:
蒲松龄穿着清代生员衣顶,左手拈须,端庄椅座。
上方有其亲笔题跋二则:
“尔貌则寝,尔躯则修。
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
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康熙癸巳自题。
”
又题:
“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
松龄又志。
”
用投影仪请同学仔细观看蒲松龄画像,阅读蒲松龄自题的两段文字,并思考几个问题:
※蒲松龄74岁时的画像所表现的神态,能透露蒲松龄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是略显拘谨严肃,还是倜傥风流,还是……
※为什么蒲松龄自题:
“作世俗装,实非本意”,那么蒲松龄的本意是什么呢?
为什么恐怕后世人笑话他,我们就是蒲松龄“百世后”的人,我们“怪笑”他了吗?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蒙古族。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松龄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
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
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且看蒲松龄应试的记录: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
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
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林51岁。
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
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
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课堂链接:
蒲松龄与清代科举
蒲松龄一生参加了8次科举考试,到72岁才得了一个贡生,始终没能通过乡试,当上举人。
清代开国后,在顺治二年开始用八股文取士来笼络读书人,其制大致与明相同。
清代科举有常科、特科和武科、翻译科。
特科由皇帝下令征求,通常针对明末的一些名流或学养很高的遗老,比如钱谦益就应过“博学鸿词科”。
一般所说的科举,就是常科,即常规科举考试,考试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童试:
每年由县、府、院进行甄选考试,取录者俗称秀才,是进入士林之始。
乡试:
每三年一次,秀才须赴省城应考,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
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士。
殿试:
贡士在宫中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取录者称进士,分为三等:
分别赐进士及第(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及同进士出身。
朝考:
由雍正时起,进士在殿试后,再经过朝考,考论及疏策,最后才授官。
自古文章欺富贵。
蒲松龄一生没通过举人考试,始终是个贡生。
其中两次,因为考试“越幅”犯规没考上,“越幅”——超过答题纸,写太多了,由此也可见蒲松龄笃厚热诚的一面。
蒲松龄科举失败的一生,可以说有科举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但也不全是。
因为有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目标和价值的人。
至于科举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论。
蒲松龄本人,科举的艰辛路途,能否说明蒲松龄本人的一些个性问题呢?
一个没有获得世俗考核标准的人,写出一部不朽的著作,而那些获得功名的人,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红楼梦》的大成就,其实与曹雪芹“无才补天”,失去科举入仕的机会有关。
自古文章欺富贵,由此可见。
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还有其他很多文学成就。
比如《聊斋俚曲集》、《聊斋戏》、《聊斋词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等。
右图为《聊斋志异》手稿。
(右图为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
18岁时,蒲松龄与刘氏结婚,刘氏勤劳善良,温厚朴实,又善于料理家务,在家境贫寒、生活穷困之时,给他以很大支持。
31岁时,同乡进士孙蕙做了江苏省宝应县县令,邀请蒲松龄到县衙做幕友。
蒲松龄别妻离子,背井离乡,来到宝应。
为孙蕙起草呈文、文告、书信,随他视察民情,迎来送往,应付上司。
耳闻目睹了老百姓饥寒交迫、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的社会黑暗。
一年后,蒲松龄回到老家。
在科举考试、谋求仕途中,蒲松龄屡屡受挫,又因生活所迫,他只好到本县毕家作塾师。
从此,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
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
到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
课堂链接:
风水与蒲松龄的命运
蒲松龄一生坎坷,怀才不遇,据说与他家的风水有重大关系。
蒲松龄故居,坐北向南偏西,因大地势原因,形成了蒲松龄故居北低南高,东高西低。
风水学有所谓:
“前高后低,长幼昏迷;后低前高,一生奔逃”之忌。
昏迷――并非病态,而是指奔波劳禄,背井离乡。
这虽然有迷信之嫌,但可以聊作参考。
2、从“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说起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曾说: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谈人鬼。
”干宝,《搜神记》作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志怪小说家。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从魏晋到明清,文言志怪小说的脉络,绵延不绝。
课堂链接:
简要介绍文言志怪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讲义略)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
内容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
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
《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
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
《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
第二、三节课:
课文精读
二、《婴宁》精读
1、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
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鬼母秦氏,姓吴,嫁给秦姓男人,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吴生称他们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
婴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养。
2、小说的几条线索
鬼母:
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节的枢机)
王子服:
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
婴宁:
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
3、值得注意的字词
女过去数武 如其未字 但得痊瘳 吴绐之曰 吴锐身自任而去 肃客入舍 甫坐 年来以家窭贫 渠母改醮 阴捘其腕 葭莩之情 周遮乃尔 就便执柯 爇火烛窥 稔知其笃行士 舆榇而往 舁归 岁值寒食(附: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与演变)
4、阅读中提示及阅读后认真思考的问题
※蒲松龄所说“我婴宁”,说明什么?
※蒲松龄说婴宁是“隐于笑者”,结合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首,谈谈“隐于笑”、“隐于山林”、“隐于市”的含义与区别。
※婴宁的笑,从“笑容可掬”,到“笑辄不辍”,再到“矢复不笑”,说明什么,作者有何意旨?
※婴宁采花,导致西邻子死亡,学界向来对婴宁这个“行径”颇有争议,有的甚至以为婴宁“太过分”,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如何据此看待婴宁?
第四节课:
视频赏析与评议
三、电视剧《聊斋志异》之《婴宁》片断播放
※观看完毕后,指出其中的改编部分,并就改编得失加以评论。
采用方式:
看完电视剧,思考5分钟,然后请同学主动站起来,就改编得失发表意见,每个发表意见的同学,平时成绩加5分。
如没有同学主动发言,则点名,表达优秀者,平时成绩加5分。
参考资料: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蒲松龄纪念馆网页: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期刊杂志《蒲松龄研究》
模拟试题:
问答题:
1、在《婴宁》篇中的最后一段,蒲松龄曰:
“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请问你如何理解“隐于笑者”。
2、婴宁树上摘花,导致想与之幽会的西邻子死亡,请问你如何看待此事?
第一课时
1、由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写过一副的对联导入新课:
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了解的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教师适当补充说明。
(1)关于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一生主要活动时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
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关于《聊斋志异》
A、为什么叫《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
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B、艺术特色:
(1)鲁迅先生评价:
“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艺术特色:
洗练和宏富的统一;奇谲和质朴的统一;含蓄和犀利的统一;委曲和真挚的统一。
(3)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
3、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在同位之间讲述〈婴宁〉的故事梗概。
有条件的可收看电视剧〈婴宁〉。
4、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
5、作业:
(1)进一步阅读文本。
(2)勾画出表现婴宁性格特点的句子,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项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具体谁说的暂时还考证不出来,但是对于这样的评价,我认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婴宁》主要内容:
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
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
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
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
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
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
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现在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上的特点吧:
首先,小说的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婴宁而已,并没有具体描写她是如何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男女是很有别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有一些地方还是如此;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小说中描述的是三十里之外,千山万水只是形容而已,还希望各位看官别在咬文嚼字:
),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
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
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
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
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看过原文的你是不是也有不同的婴宁浮现在脑海呢?
我刘某人觉得文言文比翻译过来的白话文读起来更有意思,很多东西难以形容。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
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在那个时刻,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
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
“枯矣!
何留之?
”;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
“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
“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
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
俯首思良久,曰:
“我不惯与生人睡。
”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
”生大窘,急目瞪之。
王曰:
“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
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
”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
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
“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
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
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只能说:
“蒲翁,你太有才了!
”当然,这里是褒义滴。
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
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
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惟恐人们饮憾不足,先生猛的又给婴宁加上一笔,“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香”——唉,婴宁啊婴宁,该是天上仙姝,连茅坑都繁花似锦。
想来今人说什么“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其实先生笔下的婴宁,就是蹲在茅坑中,无论大解小解,稀里哗啦,她可都是在花丛中笑啊!
比之庄子的藐姑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冷冰冰的,虽然玲珑透体,美则美矣,但全无人间生气,是一具形而上的木乃伊,让人看了足以不寒而栗,更谈不上什么非分之想了。
相较之下,屈原的山鬼,虽然“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虽然“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但终归是骑红色豹子还有什么花条纹的果子狸跟着的捧心颦眉的佳人,以其鬼气太多,还让人担心传染非典,因此还是少近为妙。
惟有婴宁,这非神非鬼的婴宁,是明亮的,是炯炯的,是熠熠的,是灼灼的。
她就在我们眼前,在“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是的,书上就是这样写的,书上就是这样说的。
此时我们不信书,不信先生,还有什么可信的?
!
只是先生也清楚,笑是危险的,它终将与有板有眼的现实发生冲突,婴宁的笑声,到此也嘎然而止。
三两行之后,婴宁的笑声引来一件刑事纠纷。
邻居家的儿子想勾引婴宁,结果反被狡黠的婴宁变了个法子,让藏在枯木里的蝎子咬了那家伙的跨下宝贝一下,结果导致不治而亡——婴宁做案,自然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不过在婆婆的教导下,婴宁忽然之间,“正色,矢不复笑”——天啦,她居然可以发誓不笑!
她居然说得到做到!
犹如梁山的造反终归为朝廷招安,婴宁的笑声看来就此为现实的美德招安了。
婴宁从此不惟不笑,接下来既能哭鼻子,又能流眼泪,还会哽咽;婴宁以其鬼母丧而欲尽儿女之孝,这也都是人之常情了,不过到这里,越泪水化、越人性化之后的婴宁的笑声,便彻底向投诚现实了——这位曾经目无礼法的女子,如今通了人间世物,懂得礼法,任劳任怨,以生儿育女为己任,至于其本己的笑声,则彻底放弃了;这位笑声就是其身份证明的女子,从此就泯然于女人之中了。
与读者一样,先生到此也心有不甘,他也不希望让笑声彻底从故事中抹去,在最后几行,又添上一条光明的笑声的尾巴:
“女逾年,生一子。
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另在其添加的评论中,其中两行,则又隐隐传来婴宁的大笑之声:
“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
嗅之,则笑不可止。
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
”会心者至此,可以读得如驴子打滚,笑得眼泪都掉出来:
与其找什么伟哥神油,不如找张周星星的无厘头碟子看看——《国产零零发》中周星星看毛片止疼,恐怕和这个道理正可以相发明。
且不管婴宁的笑声最后如何归化了现实的道德实践——如所有的边缘话语、思维方式、异质性最终也为正统主流驯服一样,这迟早要发生——料来作为读者的我们,或许在邂逅婴宁多年之后,能够回想起来的婴宁,自也是那个居住在“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的“笑容可掬”的婴宁。
那个后来捐弃了荒谬笑声、能零涕能哽咽的婴宁,我们也只得承认,她抵达了现实人性的深处。
搜狐先生在《婴宁》一篇收尾处写道,“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该笑即笑,该哭即哭,自然即性情——对于那个磨了一辈子镜子说什么“对于生活,不哭,也不笑,而是思考”的斯宾诺莎,应该把他的内裤剥下来,打一百棍子屁股。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
“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
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
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
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
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
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
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
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
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
直告恐无妨乎?
妾本狐产。
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
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
九泉辄为悼恨。
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
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的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却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
“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是黠得无与伦比。
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鲁迅先生曾经不是这样评论过吗:
“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作者为什么要把婴宁这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