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4960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2、商朝:

(1)建立:

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由商王间接统治,控制力有限。

(3)商朝是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占卜)

二、封邦建国(即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都城镐京。

(二)分封制:

周公。

1、目的:

巩固周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内容:

(1)周王进行分封:

A、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主体)、异姓功臣、姻亲、原附属国;

B、分封内容:

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授土、授民)

C、诸侯义务:

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如:

出征、纳贡、定期朝觐、服劳役等)

D、分封重要侯国:

P3地图

(2)诸侯又对下属进行分封:

3、影响: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④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弊端:

诸侯各据一方,随着他们势力的强大势必会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出现割据局面。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1)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2)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3、特点:

(1)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2)森严的社会等级。

(3)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小宗有相对独立性。

4、评价:

(1)它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通过血缘亲疏关系,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争,强化王权。

四、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

五、周朝的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附:

1、课堂小结

王朝

政治制度

加强王权表现

夏朝

世袭制(商周也用此制)

商朝

内服、外服制

垄断神权(占卜)

西周

分封与宗法制

礼乐制度

2、探究:

周幽王为何知道烽火点燃诸侯必至?

这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受封后的诸侯王必须服从周王政令,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

(2)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

3、【知识探究】你如何理解国家的含义?

它与氏族公社有何的不同?

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保留着氏族部落的许多特点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东周时期: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6-前221)

1、经济上:

①生产力发展:

②井田制破坏,土地制度变化。

2、政治上:

①分封制、宗法制度破坏;②周王室衰落;

③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④各国实行变法。

3、文化:

百家争鸣。

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措施:

1、建立皇帝制度:

自称“始皇帝”。

(1)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大权)

(2)皇位世袭。

2、建立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

 

(1)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

御史大夫——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军务

 

(2)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

(三公九卿皆由皇帝任免。

各级官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

废分封,置郡县(郡、县、乡、里)——实行郡县制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4、制定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5、制定严苛的法律。

6、巩固统一的措施:

(1)建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抗匈奴(蒙恬)。

(2)修驰道、直道,加强联系。

(3)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或半两钱)、度量衡、文字(小篆——隶书)。

(二)影响:

1、积极作用: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消极作用:

(1)经济上:

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2)政治上:

封建专制极易形成暴政;

(3)思想上:

专制统治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附:

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性质:

都是地方的行政制度

 

盛行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划分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官员任免

被封者的爵位及封地都是世袭的

官员由皇帝任命、派遣

自身权力及与中央的关系

享有高度自治权,有较大独立性

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历史作用

初期巩固了统治,后期易形成地方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2、名词解释:

(1)专制主义(君主专制):

是一种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帝个人独断。

(2)中央集权:

是一种政治体制。

主要关系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中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两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

3、【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1)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

(2)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3)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势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始皇个人的功劳。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中枢权力体系,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秦朝:

建立三公九卿制;汉朝:

建立“中朝”,制衡“外朝”(三公)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

元朝:

实行一省制;

1、汉武帝建立中朝(尚书令、常侍),制衡外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2、唐朝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草拟)、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赋税)、

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

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三分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设“二府”三司制。

“二府”:

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管军政)。

“三司”:

户部、盐铁、度支。

(管财政)

影响: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4、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

中央设中书省(三相:

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

地方设行省制度:

二、选官制度

1、西周春秋:

“世卿世禄”制(世袭)

2、战国、秦:

军功爵制(军功)

3、汉武帝:

察举制和征辟制(才能、品德)

4、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

5、隋——清:

科举制(考试成绩)

选官制度归纳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西汉初

军功爵制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科举:

八股取士

八股文

6、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④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消极影响: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明清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④科举考试内容无非儒学经义,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实际上是将人才诱骗入最高权力者控制的范围;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地方:

监御史。

汉朝:

中央:

设御史府,长官是御史大夫;地方:

设刺史

明清:

中央设都察院,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唐朝:

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宋朝设谏院。

3、评价:

消极:

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

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

1、(2006江苏单科)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①秦朝: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

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②总体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①秦朝: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

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②总体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2、探究:

⑴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

为什么?

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③都有积极作用。

不同。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3、思考:

秦至元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反映出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

特点和趋势:

中央机构不断完善,通过分割或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4、探究:

从选官制度标准的改变,你看出什么变化的趋向?

从重视出身——重视才学;从地方的举荐——中央统一考试

趋向:

标准越来越科学、客观,公正、公开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由来: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实行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解决:

(1)汉景帝平定叛乱后,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

(2)汉武帝采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设刺史制度,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

(1)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局面。

(2)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后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1)杯酒释兵权,夺取朝中大将的兵权

(2)收精兵(军事):

禁军划归“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3)削实权(行政):

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

州郡直属中央,文官做州郡长官,设通判。

(4)制钱谷(财政):

设转运使管地方财政,地方财赋大多由中央掌握

结论:

北宋在中央分割削弱相权;在地方防止藩镇割据。

2、评价:

(1)利: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祖国统一。

(2)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削弱;

④财政负担加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三、皇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制度的变化

1、汉代:

建立中朝

2、隋唐:

设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分散、皇权得加强。

分工明确、效率提高。

3、宋代:

设二府三司制,相权进一步被分割。

4、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

(1)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皇帝掌管六部。

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品秩较低。

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后,内阁可以“票拟”,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2)清朝:

顺治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限。

康熙时,设南书房,皇权得到加强。

雍正时,设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

1、单元学习总结:

中国古代的专制集权发展

(1)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

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

商朝:

内服与外服制度。

西周: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2)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春秋: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争霸。

战国:

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各国进行变法,秦国实现了统一。

(3)确立:

秦朝:

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4)不断加强:

西汉:

削藩;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

收精兵、削相权、制钱谷,实行二府三司制

元朝:

中书一省制(行省制)

(5)顶峰:

明朝:

撤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清朝:

增设军机处

2、思考:

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

胡惟庸骄横跋扈

3、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后来军机处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特点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

完全听命与皇帝

4、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2世纪)

名称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时间

前2000——前1700

前16—前12世纪

政体

君主制国家

君主制国家;特点:

尚武好战

文化

象形文字、金属陶器制作、宫殿

王宫、卫城、王室陵墓、泥版文书

结果

外族入侵,文明结束。

外族入侵,希腊进入“黑暗时代”。

共同点

都建立了君主制国家,都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创制了文字。

都因外族入侵而结束。

二、古希腊城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

1、典型国家:

雅典、斯巴达。

2、海外殖民扩张:

(1)原因:

最初因为地少人多,后来则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

(2)条件:

良港众多,发达的航海业和造船业

(3)影响:

① 解决了土地问题,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促进东西方交流,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先进文化,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3、 古希腊城邦政体

(1)城邦的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城邦政体的类型:

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

政体类型

权利分配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基本没有

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有所上升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没有权力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

共同点:

城邦公民或多或少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3)城邦的实质:

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城邦的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

附:

1、中国与希腊政体差异的表现及差异的原因:

(1)差异的表现:

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民主政治是鲜明特点)。

中国以君主专制作为唯一的政治体制,并用这种体制建立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国。

(2)原因:

①自然因素:

希腊——山多地少,良港众多,形成外向型海洋经济。

中国——文明发祥于中原地区,形成农耕经济,形成了集体、统一的生活方式,

出现了群体和集权倾向。

②历史原因:

希腊的城邦之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比较流行。

中国从夏朝以后就建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部落的民主制度已基本消失。

③从邻邦的关系看:

希腊各邦国都是相对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各邦之间是平等的邻邦关系。

中国周王朝与封国之间是支配关系,容易产生矛盾并以战争的方式吞并他国,

最终建立君主专制帝国。

2、归纳:

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特征

(1)海洋民族(希腊):

特征:

开放,多元,进取,民主。

①地理环境:

海湾分割成的小区域靠大海来沟通

②经济形态:

以商业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③生活方式:

人员交往流动瓦解着血缘亲族组织

④政治体制:

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2)大陆民族(中国):

特征:

封闭,狭隘,保守,专制。

①地理环境:

中原地区有大江巨川的辽阔领域。

②经济形态:

属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

③生活方式:

人们格外安土重迁(安居不随意外迁)

④政治体制:

更多地呈现出集权的倾向

3、探究:

不同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

中国君主集权制,是一种专制独裁的政制;希腊是一种民主政制。

(1)利:

都促进了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中国:

大规模工程建设;抵御外侵;古代文明一脉相承。

西方:

发挥才能空间,思想活跃;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弊:

中国:

把权力交给一人。

独裁统治,维护私利,闭塞民主自由,阻碍社会发展。

西方:

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

非公民无公民权。

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课标要求:

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1、君主制

2、贵族制:

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任期制、选举制;这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3、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

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1)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2)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制最终确立。

重要措施:

陶片放逐法:

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容易被人利用,

成为人们互相倾轧的工具。

3、公元前5世纪伯里利克主政——“黄金时代”,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人民主权(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即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2、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三、雅典民主政体的表现: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向与会者发放津贴。

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力,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根据雅典公民大会的辩论章法,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得在公民大会发言;并不能完全地保证公正公平;陶片放逐法:

2、五百人议事会。

3、民众法庭。

4、军事行政机构。

四、评价:

积极作用:

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1、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3、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

4、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5、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局限性:

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雅典民主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附:

1、为什么在雅典很难形成“个人的专断独裁”?

雅典民主创造的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差额选举制;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

2、雅典民主制的主要权力政治机构

机构

公民大会

五百人议事会

民众法庭

军事、行政机构

性质

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司法机关

负责具体事务

主要职能

审议并决定国家大事

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决议

终审任职资格

军事、财务、宗教、工商

人员资格

所有合法的公民

符合条件的公民

符合条件的公民

符合条件的公民

人员产生方式

直接参与

抽签选举

抽签选举

抽签选举

原则

民主

民主

保持公正

集体领导、

少数服从多数

体现的特点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