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460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51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总论

1.1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地址:

##省##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用地规模: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3000亩;

项目起止:

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本可研报告重点论述项目一期。

按照计划,项目一期从2014年1月开始实施,到2017年12月底结束,建设期4年。

项目建设所需的项目申报、土地手续办理等从2014年1月筹备实施,预计在2014年年初完成各项立项工作。

1.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单位

##。

1.3项目申报单位

本项目申报单位为####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18日,主要从事纯电动汽车的整车设计、制造、生产、销售、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

公司引入欧美关键零部件技术,加强自主研发技术,目前已掌握超级电容电源、永磁直流无刷电动机、电控分配器、车辆底盘轻量化处理等一系列电动汽车领先技术。

表1-1项目申报单位基本信息

公司名称

####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

地址

##市工业园区(周士庄镇)

企业性质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注册日期

2013年12月18日

注册资本

12000万元

企业的主营产业

电动汽车生产

1.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

本项目拟分三期建设,拟征地面积为3000亩,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对项目1期(1期拟用地1000亩,二期、三期预留用地为2000亩)进行重点论述,对项目1期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项目的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设方案、项目选址论证、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生产计划、项目的社会适应性、环境适应性、能源耗损、生产安全、财务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做出了具体分析及评价。

1.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如下: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6年审核批准施行;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2年;

3.《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4.《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6.《##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

7.《##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8.《##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9.《##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2015年)》;

10.##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控制性规划;

11.相关部门提供的其它基础数据与资料。

1.6项目建设目标内容与投资规模

1.6.1项目建设内容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拟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加强新品开发及技术创新,强化生产安全管理,严格节能环保制度;向技术、设备、管理要效益,力求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以诚信为本,树立品牌形象、创建标杆企业,努力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标杆,带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向上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预计总投资480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80亿元,银行贷款300亿元。

本项目即一期工程,拟投资337284.05万元,用于建设产业园区1期备品备件库、1期冲压车间、1期焊装车间、1期线束车间、1期涂装车间、1期总装配车间、1期零部件车间、1期成品车展示中心、研发中心、总部大楼、职工宿舍、职工综合餐厅、门卫室、配电站、污水处理、热交换站、1期围墙、1期道路及厂区硬化、1期绿地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等内容,同时购置冲压生产线、焊装生产线、涂装生产线、线束设备、柔性总装配线、其他生产设备、整车检测线、其他检测设备、消防系统、环保设备、电力接入设备以及配套的办公及生活设备。

另外,准备项目启动初期所需的项目铺底流动资金为150948.21万元。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万辆各型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鉴于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应用仍旧处于起步期,项目达产策略将采取“面向市场、按需达产”的策略,根据对市场的研究,项目拟在建成投产后的第5年实现全线达产。

1.6.2项目投资明细

经测算,项目总投资488232.2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37284.05万元(包含建筑工程75920.00万元、设备购置费155700.00万元、安装工程费15570.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8591.87万元、基本预备费22862.55万元、建设期利息28639.6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50948.21万元。

另外,项目技术转让引进费7000万元包含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中。

具体构成如表1-2所示:

 

表1-2项目总投资估算(单位:

万元)

序号

费用项目

合计

第1年投资

第2年投资

第3年投资

第4年投资

1

工程费用

247190.00

48466.50

73185.50

83692.00

41846.00

1.1

建筑工程

75920.00

22776.00

30368.00

15184.00

7592.00

1.2

设备购置费

155700.00

23355.00

38925.00

62280.00

31140.00

1.3

安装工程费

15570.00

2335.50

3892.50

6228.00

3114.00

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38591.87

26168.73

605.62

9321.35

2496.17

2.1

土地使用费

12500.00

12500.00

 

 

 

2.2

建设管理费

370.78

148.31

111.24

74.16

37.08

2.3

可行性研究经费

71.56

71.56

 

 

 

2.4

研究试验费

0

 

 

 

 

2.5

勘察设计费

3047.55

3047.55

 

 

 

2.6

环境影响评价费

31.82

31.82

 

 

 

2.7

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

247.19

247.19

 

 

 

2.8

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

1977.52

1977.52

 

 

 

2.9

技术转让费

7000.00

7000.00

 

 

 

2.10

工程保险费

1235.95

370.78

494.38

247.19

123.59

2.11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684.00

684.00

 

 

 

2.12

特殊设备安全监督检验费

90.00

90.00

 

 

 

2.13

联合试运转费

2335.5

 

 

 

2335.5

2.14

生产准备费

0

 

 

 

 

2.15

办公设备购置费

9000

 

 

9000

 

3

预备费

22862.55

5970.82

5903.29

7441.07

3547.37

3.1

基本预备费

22862.55

5970.82

5903.29

7441.07

3547.37

3.2

涨价预备费

 

 

 

 

 

4

建设期利息

28639.63

2863.96

5727.93

8591.89

11455.85

5

建设投资

337284.05

83470.01

85422.33

109046.30

59345.40

6

铺底流动资金

150948.21

 

 

 

 

7

总投资

488232.25

 

 

 

 

1.7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

项目总投资488232.2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37284.0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50948.21万元。

经过财务评价,项目年营业收入6250000.00万元、年总成本费用5645048.84万元、年经营成本5621632.10万元、年增值税185801.25万元、年销售税金及附加18580.13万元、年利润总额400569.78万元、所得税100142.45万元、年税后利润300427.34万元、投资利润率48.66%、投资利税率73.93%、毛利率36.49%、销售利润率6.30%、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28.99%、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35.24%、税后财务净现值FNPV(I=12%)909437.18万元、税前财务净现值FNPV(I=12%)1294480.62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7.57年(含四年建设期)、税前投资回收期6.84年(含四年建设期)、盈亏平衡点(生产能力利用率)42.1%。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用工2500人,可吸收当地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高初中毕业的社会青年,增加了当地居民就业渠道,有利于缓解区域就业压力。

综合而言,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均具有显著性,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

该项目的上马,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龙头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表

表1-3项目经济评价汇总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正常年份值

备注

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488232.25

 

1.1

建设投资

万元

337284.05

 

1.2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150948.21

 

2

年营业收入

万元

6250000.00

 

3

年总成本费用

万元

5645048.84

 

4

年经营成本

万元

5621632.10

 

5

年增值税

万元

185801.25

 

6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万元

18580.13

 

7

年利润总额

万元

400569.78

 

8

所得税

万元

100142.45

 

9

年税后利润

万元

300427.34

 

10

投资利润率

 

48.66%

 

11

投资利税率

 

73.93%

 

12

毛利率

 

36.49%

 

13

销售利润率

 

6.30%

 

14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

 

28.99%

 

15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

 

35.24%

 

16

税后财务净现值FNPV(I=12%)

万元

909437.18

 

17

税前财务净现值FNPV(I=12%)

万元

1294480.62

 

18

税后投资回收期

7.57

含建设期4年

19

税前投资回收期

6.84

含建设期4年

18

盈亏平衡点(生产能力利用率)

 

42.1%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汽车产业是能源消耗性产业,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石油危机和减少碳排放的战略举措。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汽车生产大国更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金融危机、调整产业结构、振兴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旨在抢占未来汽车产业战略调整的制高点。

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不断实现突破,既加快了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又为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美国奥巴马政府以“能源新政”为执政纲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购买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等方面投巨资进行补贴,仅新能源汽车研发补贴金额就达到24亿美元。

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也联合成立了美国先进电池联盟,集三家科研力量,争取在新能源汽车及其电池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新突破。

日本虽然已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研究和应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但为了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日本政府又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大了补贴力度,并制定了“下一代汽车与燃料行动”政府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德、法等欧洲主要汽车生产国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制定了“欧洲清洁交通”行动计划,有的还建立了专门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政府投巨资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甚至用立法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新一轮竞争焦点。

2.1.2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以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7%,同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40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9%。

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其中,交通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28.9%,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

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辆计算,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替代石油311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6339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

2020年以前节约和替代石油主要依靠发展先进柴油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实现。

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节约石油7306万吨、替代石油910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16406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石油需求削减41%。

同时,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实现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如果中国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电动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内燃机技术,到2030年,中国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降低45%。

如果电动汽车在2030年占中国全部乘用车的30%,届时中国将节省其石油总需求量的10%。

如果到2030年电动汽车能实现30%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

到2020年,实现节约和替代石油燃料1亿吨以上。

2.1.3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重点发展行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实施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攻关、清洁汽车行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一五”又将电动汽车与清洁燃料汽车合并列入“863计划”。

2010年国务院又将新能源汽车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培育和发展,力争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驱动,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制高点,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5月,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项目每年将获10亿~20亿元资金支持。

2.1.4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

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

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

“十三五”期间即2016—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2.1.5##省经济转型发展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动力

##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发展方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亟需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推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破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8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关于##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2〕98号)精神,出台《##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提出,通过实施##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经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明显降低,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把##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西部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本项目正是响应和顺应这一政策背景,着力推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经济的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1.6##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稳健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了“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战略;“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

为了进一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以及提高能源技术水平,以科学发展观解决交通燃料的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甲醇燃料研发和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在##省政府全力支持下,##省甲醇燃料和甲醇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试验示范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甲醇燃料已初步实现产业化,到2006年##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创了批量汽车用“甲醇”的时代,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走在国内前列。

在大力发展甲醇燃料和汽车产业的同时,##省还加大了对电动汽车以及煤层气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以煤层气重卡、电动乘用车、甲醇公共用车和私家车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我国汽车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中产生了组织结构不合理、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过分依赖引进等深层次矛盾,同时还面临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指出,要依托资源能源优势,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进一步优化##省汽车产业机构优化升级,主要通过引进一汽集团、吉利集团等大企业,全力争取国家对甲醇发动机、甲醇汽车的市场准入,推进##省甲醇发动机、甲醇燃料汽车、煤层气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本项目一期建设主要以电动乘用车为主,建成后产能将达到50万辆/年,对推动##省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本省汽车产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2.2.2新能源汽车成为提高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从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来看,虽然通过自行开发、技术引进、合资等多种方式,在产品的品种、先进性、产量和质量上都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我国汽车工业至今仍缺乏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算不上汽车技术强国。

近年来,世界汽车工业正面临着动力系统转型的重大转折期,由于传统汽车强国实施这一重大转折将要承受较大的沉没成本,整个汽车产业也具有巨大的惯性。

然而,动力系统能源转型对我国刚刚兴起的汽车工业来讲,是一个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以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公认的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迫在眉睫。

通过“十一五”专项的实施,电动汽车的研发对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取得广泛共识。

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良好基础,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力度,是应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激烈竞争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将通过购买方式取得世界先进电动车核心技术,并拟成立“清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研究院”,以自主掌握全部纯电动汽车的整车设计、制造、生产、销售、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所取得的核心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为促进我国电动车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2.3新能源汽车是优化地区能源布局的需要

2012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

近年来,##省将自身以煤为主的省情和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洁净煤生产的战略结合起来,通过规划和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布局,发展甲醇汽车、煤层气汽车以及电力汽车为切入点,同时发展其他新能源,不断调整自身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布局。

“十二五”期间,##省将累计向新能源产业投资2600亿元;到2015年相关产业有望实现年销售收入2500亿元以上。

同时,##省将培育包括晋煤集团、潞安集团等在内的一批龙头企业,打造7个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一批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整体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和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基合成油等能源新型化利用。

2.2.4创新科技研发模式的需要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