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3652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docx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

梯田建设技术手册

1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梯田工程在5°~25°的坡耕地上建设,25°以上区域为禁垦区。

1.1梯田的定义

在坡耕地上分段沿等高线修筑的田面平整、地边有埂的阶梯式农田称为梯田。

1.2梯田的功能

1.2.1截短坡长,改变地形坡度,拦蓄径流,防止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1.2.2保水、保土、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及地力,增产增收。

1.2.3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为机械耕作和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

1.2.4为集约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旱作农业奠定基础。

1.3梯田类型

1.3.1根据梯田的断面形式分为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

1.3.2根据埂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和土石混合梯田。

在土层深厚的黄土地区宜修筑土坎梯田;在土石山区或石质山区,应就地取材,修筑石坎梯田或土石混合梯田。

1.3.3按利用方向可分为旱作梯田、水浇梯田、果园梯田、经济林梯田等。

1.4梯田施工形式

主要采用机械推平,人工筑埂的形式。

在不适宜机械修筑的土石山区,采用人工修筑的形式。

1.5梯田质量标准

1.5.1按照总体规划连片兴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沿等高线修建。

1.5.2黄土地区梯田连片面积在50亩以上,土石山区连片面积在30亩以上。

1.5.3黄土地区田面宽在8米以上,单块面积不小于1亩;土石山区田面宽在5米以上,单块面积不小于0.5亩。

1.5.4田面平整,田坎坚固,地边埂高符合设计标准,并做到生土深翻,表土还原,路通水畅,便于机耕。

2规划

2.1规划原则

2.1.1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综合配套,优化布设。

2.1.2梯田应布设在距村庄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尽量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2.1.3梯田不得布设在滑坡体或泄溜面上。

2.1.4田面宜宽不宜窄,田块宜长不宜短。

尽量做到生土深翻,表土还原,确保当年不减产。

2.2梯田规划

梯田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总体规划按区域(省、市、县)按一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时期(近期、远期)进行编制。

年度实施方案按规划确定的年度任务,按县(区)进行编制,内容包括:

田区规划、田块规划、田间道路规划、坡面水系规划、地埂田坎利用等。

2.2.1坡面水系规划

梯田规划中应将坡面小型蓄排、蓄引工程统一规划,配套实施,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水窖、蓄水池等小型工程,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降雨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土石山区,根据坡面径流来源、数量,首先进行坡面蓄排工程规划,通过渠系配套,达到坡面径流就地、就近排引、拦蓄、贮用,进行高效利用。

在降雨较多、梯田不能全部拦蓄暴雨径流的地方,在田区应布置截水沟等小型排水工程,以保证梯田田区的安全;在降雨较少的地方,在道路两侧布设水窖、蓄水池等小型蓄水工程,发展集雨节灌。

2.2.2田间道路规划

田间道路是梯田田区的骨架,修地先修路,路侧排地块。

田间道路按照具体地形,采取通梁联峁,跨弯连咀,沿沟走边等方法布设,在满足机械耕作和运输的前提下,要求连通田区内所有田块并且总长度最短。

道路应尽量少占耕地和割裂地块,同时要有一定的防冲措施,以防路面径流冲毁农田,保证路面完整与畅通。

一般情况下,道路沿田边布置,应与田、林、路、渠、沟等项目进行综合规划布局,以便于田间生产的管理。

2.2.3田区规划

根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结合县(区)土地利用规划和梯田建设总体规划,选择坡度较缓,土质较好,距村庄较近,水源及交通条件方便,有利于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地方,以坡面水系、道路为骨架,规划梯田田块,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梯田。

根据地貌及明显切割地貌地物(如道路、陡坎、沟壑、非耕地等)界定田片。

2.2.4田块规划

在坡面水系、道路规划的基础上,沿等高线呈长条带状布设梯田田块;

梯田田块应因地制宜,不同地形采取不同的布设方式。

按地形、地貌特点,田块布设应做到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同时要考虑省工省时,便于机械作业等因素。

不同地形部位梯田田块规划的一般要求

表2—1

坡耕

地类

位置及边界

地形特征

规划要点

梁峁

盖地

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一级梁峁顶部土地,梁峁边线以上。

一般坡度3°-8°,宽、平,长梁或峁梁。

中心田块较大,四周带形田块环绕,道路沿坡线长的坡缘方向布设。

梁峁

坡地

上为梁峁边线,下为坡坪交界线或谷缘线,两侧为道路、村庄或深度凹形坡、集水线切割。

坡度一般<30°,凹凸形坡相间,坡面水平方向长度一般大于300m。

田块沿等高线布设,长不限,绕山转,大弯就势,小弯取直,道路多呈“之”形布设,连接村庄,通达各地块。

阶、

坪地

梁峁坡面下部转趋平缓的土地,上界坡坪交界线,下部为谷缘线,两侧为切沟或冲沟切割。

坡度3°-10°,常被浅沟、切沟所分割,一般水平方向长度<300m。

可规划修成长方形高标准梯田,田路可棋盘式布设。

坡咀

流域二级长梁顶部常和流域流水方向垂直,坡界为谷缘线,两侧为切沟、冲沟两边的谷缘线。

坡度一般<15°,常常咀湾相间出现。

常规划成沿等高线的裹肚形田块,等高不等宽,道路沿咀走边。

湾塌

湾里沟脑,上界为梁坡下部或坪地下部,下界为切沟、冲沟流水线上方陡坎,两侧为>25°的陡坡或道路切沟。

坡度5°-25°,水热条件较好。

沿等高线规划成带状梯田,注意径流水路。

沟台

支毛沟的沟道部分。

纵坡<25°,水热条件较好。

梯田块状布设,一般不连续,道路规划在洪水水位线以上谷坡中下部。

沟掌

干沟U型沟道的沟滩地。

纵坡一般<20°,沟道宽浅缓,水热条件好。

修成向上方弓的扇形或梯形的大田块,道路布设在掌地与坡梁峁坡地交界处。

河谷

阶滩

上部有>25°的陡坡,下部以流水线为界,两侧多为沟壑流水线分割。

坡度一般<10°,水热条件好。

修成沿等高线布设的矩形田块,道路走上边。

2.2.5田坎田埂利用

根据田面宽度、田坎高度与坡度,因地制宜选种经济价值高、固土能力强、对田区作物生长影响小的树、草种,发展田坎经济。

3设计

3.1水平梯田设计

水平梯田设计包括梯田田区设计、田片设计、田块设计、断面设计等内容。

梯田规划设计要落实到乡、村、地块和图班,GPS定位,按图斑管理。

3.1.1梯田田区设计

根据梯田建设总体规划进行梯田田区的设计,田区是指能够做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便于组织管理的梯田工程区域,面积从几十亩至上千亩,设计内容包括田片划分、道路、林草措施、蓄排工程的布设。

田区设计应以1:

2000~1:

5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典型剖面图应为1:

200~1:

500。

3.1.2梯田田片设计

田片是田区的组成部分,是由沟壑、高坎、道路等不易改变的边界围成的耕地地块组成,设计内容包括田块数量、走向、断面规格尺寸、田坎线等。

3.1.3梯田田块设计

田块是由埂坎围成的单个地块,是由经营管理决定的耕地单元。

田块设计包括田面长度、田面宽度、田坎坡度、田埂高度等断面要素。

依据地面坡度、土壤类别、施工方式,确定田面宽度、田坎高度和田坎坡度,满足修筑少用工、埂坎少占地、便利机械作业、梯田稳固安全的要求。

梯田防御暴雨标准一般采用2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

3.1.4梯田断面设计

1)梯田断面要素

见图:

图1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图

θ—原地面坡度(°);α—梯田田坎坡度(°);H—梯田田坎高(m);

BL—原坡面斜宽(m);Bm—梯田田面毛宽(m);B—梯田田面净宽(m);

b—梯田田坎占地宽(m);

原地面坡度越大,田面宽度越小,田坎越高;原地面坡度越小,田面宽度越大,田坎越低。

梯田断面尺寸参考数值如下表:

水平梯田断面尺寸参考数值

表3—1

原地面坡度

(°)

田面净宽

(m)

田坎高度

(m)

田坎坡度

(°)

5°~10°

20~30

1.5~4.3

75°~55°

10°~15°

15~20

2.6~4.4

70°~50°

15°~20°

10~15

2.7~4.5

70°~50°

20°~25°

8~10

2.9~4.7

70°~50°

2)田面长度

应坚持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能长则长的原则,即“长不限,绕山转”,依具体地形、地貌变化而定。

3)田埂

田埂高度按2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防御标准设计。

田埂上宽30~40cm,田埂外边坡角同田坎侧坡角,田埂内边坡一般取45°。

4)田坎

根据修筑材料合理确定坎高,土质一般不大于5米,硬坎外坡不大于70°,软坎外坡不大于45°。

3.2梯田工程量的计算

3.2.1土方量的计算

V:

单位面积(hm2)梯田土方量(m3);

L:

单位面积(hm2)梯田长度(m);

H:

田坎高度(m);

B1:

田面净宽(m)。

单位净面积(hm2)土方量:

V=1250H(m3/hm2)

3.2.2土方运输量的计算

土方运输量A′=B1HLB

单位净面积(hm2)土方运输量A′=833HB(m3·m/hm2)

A′:

单位面积(hm2)土方运输量(m3·m)

土方运输量的单位为m3·m,是一复合单位,即需将若干立方米的土方量运若干米距离。

3.3田间道路设计

3.3.1设计要求

梯田道路根据所通行的车辆的需要分为主干道、支道和田间道路,田间道路纵向坡度应控制在15%(8.5°)以内,转弯半径不小于12m,连续坡长不能超过20m。

主干道宽度不小于5m,能通行中型农用机械;支道能通行中小型农田机械,路面宽度4m~5m;田间道路能通行架子车和小型农用机械,路面宽度2m~3m。

若道路和林带结合起来,宽度可适当增加。

3.3.2道路布设

道路布设要以不同的地貌特点为基础进行,在不同地面坡度条件下,道路和田块相交形式应有所不同。

一般地面坡度小于8°的坡面,田间道路可垂直于等高线与田块正交,路田布设方式呈“非”字形;大于8°而小于12°的田片,道路应按连续的“S”形布设,转弯半径大于15m;大于12°的田片,道路与田块按斜交或“之”字形方式布设;对于较大的田片,要根据各田块所处具体地形条件,综合上述各类形式进行道路布设。

3.4坡面水系设计

梯田的坡面水系工程主要有引洪、排洪渠系、蓄水、涝池、水窖设计等,暴雨径流和建筑物设计要能达到保护梯田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到蓄水利用。

3.4.1截水沟设计

当梯田区上部为坡耕地和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截水沟防御暴雨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

蓄水型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水沟应与等高线取1%~2%的比降,排水一端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作好防冲措施。

3.4.2排水沟设计

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终端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

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脚时,排水沟大致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位置在坡面时,排水沟可基本沿等高线或等高线斜交布设。

梯田区两端的排水沟,一般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

各种布设都必须做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

3.4.3蓄水池与沉沙池设计

蓄水池一般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截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根据坡面径流总量、蓄排关系和修建省工、使用方便等原则,可集中布设一个或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单池容量从数百方到数万方不等。

沉沙池一般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根据地形和工程条件确定具体位置,可以紧靠蓄水池,也可以与蓄水池保持一定距离。

3.4.4水窖设计

水窖一般布设在有一定径流汇集或有可集约高附加值利用的梯田周围,水窖防御暴雨设计标准为10~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

窖址应有深厚坚实的土层,距沟头、沟边20m以上,距大树根10m以上,石质山区的水窖应修在不透水的基岩上。

根据规划区人口数量、人均需水量等因素确定水窖数量,单窖容量在30~50m3。

4施工

梯田施工主要是机械修筑,人工辅助打埂,施工包括测量定线、表土处理、埂坎修筑、田面平整、田面耕翻等工序。

4.1测量定线

4.1.1根据梯田规划确定机修梯田施工的地块或坡面,在其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从上到下划一中轴线。

4.1.2根据梯田断面设计的田面斜宽的一半,在中轴线上确定各台梯田的开挖线基点。

4.1.3从中轴线上,各台梯田的开挖线基点出发,用手水准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各台梯田的开挖线。

4.2表土处理

机修梯田,应根据地形情况,选择保留表土数量多、机修工效高的表土处理方法。

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4.2.1纵坡蛇脱皮法(又称表土逐台下移法)

本方法适宜在15°以下的坡地修筑田面较窄(10m以下)的梯田。

优点是保留表土数量多,质量好。

在整个坡面逐台从下向上修,先将最下面一台梯田修平,不保留表土;将上一台的表土依次推运到下一台铺平,最上一台没有表土,可通过增施肥料等办法改良土壤。

4.2.2横坡蛇脱皮法

本方法适宜在15°以下的较缓坡地修筑田面较宽(10m以上)的梯田。

把地块顺埂分成几个开挖区,每一个开挖区的长度,以推土机便于出土为原则,一般长为20m~30m;将后一开挖区的表土依次推运到前一开挖区铺平,最后一个开挖区没有表土,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

4.3田面整平

一般采用机械修平田面,同时用人工修筑田坎,适用于山地坡度不大,地面土层较厚、梯田成片的地方,要根据地形、地块情况,选择合理的出土线路、开挖方式和推土方法。

4.3.1将田面分成下挖上填与上挖下填两部分:

田坎线上下各1.5m范围内,采取下挖上填法,从田坎下方取土,填到田坎上方,其余田面采取上挖下填法,从田面中心线上取土,填到中心线以下。

4.3.2田面整平后,用水准仪测量是否达到水平。

要求误差不超过1%。

4.3.3田边1m左右,保留10°左右反坡,填方部位应比水平面高出10cm左右。

4.4修筑埂坎

田坎要用生土填筑,不能夹杂树根、草皮等物;施工过程中,土壤含水率以12~16%为宜。

4.4.1筑坎时,先清基开槽,槽宽60cm~80cm,槽深20cm~30cm,作为清基线。

在此基础上逐层筑坎夯实,每层覆虚土厚约20cm,夯实厚约15cm,土壤干容重达1.4t/m3左右。

4.4.2筑坎时,一般用铣拍、脚踩、碾压等方法。

在筑坎过程中随着田坎升高按设计的田坎坡度,逐层向内收缩,并将坎面拍光,在雨季施工或凸坡地段,坎外侧坡角应比计算值小2°~3°,以利安全。

4.5表土回铺

在地块生土挖运完成,田面基本达到水平后,要及时进行表土回铺。

用推土铲推运表土,根据机头起伏情况,判断地面高低进行高铲低填,倒退拖刀,这样往返多次,直至田面平整。

4.6耕翻土壤

为提高新修梯田蓄水保墒能力,在完成表土回铺后,随即进行田面耕翻耙耱,一般要求深耕松土1~2次,耙耱2~3次。

5生产维护

5.1生产运行

5.1.1梯田修平后,应在挖方部位多施有机肥(单位面积施肥量较一般施肥高一倍左右),同时用深松犁深松30~50cm左右,促进生土熟化,提高梯田蓄水保墒及其抗旱能力。

5.1.2新修梯田,第一年应选种能适应生土的作物,如豆类、马铃薯和荞麦等。

5.2维修和养护

5.2.1梯田埂坎容易受暴雨径流冲击,加之冬冻春消,鼠害穿洞,人畜践踏等易造成坍塌、垮溜,在梯田埂坎未稳定之前,随时进行检查,如有沉陷或垮塌,应立即予以整修。

5.2.2因降雨造成田面不均匀沉陷、出现浅沟集流时,要在农作物收割后,及时复整填平。

6组织管理

6.1梯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应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本区域梯田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

6.2根据计划任务,统一组织编制年度梯田建设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乡、村、地块,以施工片(区)为单元绘制梯田建设现状图和规划图。

6.3梯田建设实行工程建设公示制,要将工程建设地点、建设任务、补助资金、群众出资和投劳数量等内容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6.4梯田建设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择优确定施工和油料供货等单位。

各县(区)可根据当地机修梯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6.5梯田建设实行月报制度,年度梯田建设进度,于每月5日逐级上报。

当年建设任务原则上要在年底以前完成,并以施工片(区)为单元,绘制竣工图。

7梯田验收

梯田建设的验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验收。

县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乡、村进行自查初验。

自查初验要现场丈量,勾绘竣工图,填表登记,整编资料,写出竣工报告。

市级主管部门在县初验的基础上进行复验。

省级主管部门进行抽查验收,现场核对图班,一般抽查数量不少于总量的20%。

验收标准为:

田区按规划或实施方案布设,地块均整连片,田、林、路、渠配套;生土深翻大于0.3米,结合深翻施足基肥;田面及埂顶水平,埂坎坚实,田宽、埂高、坎坡符合设计要求;适宜利用的埂坎80%以上已经利用,植物长势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