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3399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docx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

关于实验教材第七册五六单元的教学建议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3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5组成。

三篇讲读课文是《赵州桥》、《参观人民大会堂》、《珍珠泉》阅读课文是《北京的四合院》以及语文实践活动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单元27个生字,认识13个字。

能用指定的词语“缘故”、“朴素”造句。

2、能够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能够按照要求填写表格,说出课文的表达顺序。

3、联系上下文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

4、能展开自己的想象,说相关的景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默读课文。

6、能背诵指定的课文或相关的段落,和小伙伴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行款整齐、正确地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和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想像、联系上下文、搜集课外资料、课件辅助等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感受珍珠泉的美丽、有趣,体会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北京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想像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2、了解参观的顺序,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了解珍珠泉的样子,感受作者对珍珠泉以及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

5、能够按照要求正确的完成练习。

 教学安排:

课时

17赵州桥2

18参观人民大会堂3

19珠泉2

20北京的四合院1

语文实践活动54(含习作教学)

17《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以及新词,认识2个字。

2、能够把课文分为几部分,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默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扩大知识量。

2自主学习,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或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赵州桥的观光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1课时

一、激情引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师:

1300多年前,在我国的河北省赵县出现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它不仅桥身长,而且有许多优点,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赵州桥一课。

板书:

17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1、提示:

读课文,努力把课文的字音读准确。

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1)生领读生字及词语。

2)学生自己读生字及词语。

3)同桌读互相纠正错误。

2、师引:

正确的字音在带入到课文中。

再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3、提示:

看谁先把课文都读通顺流利。

再读课文,初步做到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一读错的地方多读读。

2)同桌互读课文,听一听哪容易读错。

三、学生自学生字,提高自学能力。

1、提示学生自学生字,说说你认为难写的字或是难读的字?

2、指导笔画比较多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缠”、“慧”、“遗”;“缠”、“抵”。

形近字组词:

拱()横()抵()跨()

洪()黄()低()垮()

3、提示:

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

4、引导:

默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提示:

小声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

指导学生给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作业:

抄写你认为难写的字,或是你特别喜欢的字。

第2课时

一、借助资料,感知赵州桥。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谈交流后的感受。

(运用收集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动机,并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和建筑设计特点。

二、抓住重点,解读赵州桥。

1播放赵州桥的课件,让学生领略赵州桥的结构、造型、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自由读课文二三自然段,在阅读中如有不懂可质疑。

3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解疑的方法、途径。

4交流学到这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赵州桥?

让我们怀着观赏、赞美的心情来读这两个自然段(试读、指读、对读)

三、突破难点,赞美赵州桥。

1学生自主深入的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思考:

说说自己读懂什么?

可独自,可与同伴合作学习。

板书:

雄伟 

     坚固

美观

2、轻声度2—3自然段,找出依据,看看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教师巡同参与,顺学而导。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雄伟坚固

1)指名读描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赵州桥非常雄伟。

”总起句中的“雄伟”的本意和本课意思?

读文中的几个数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2)指名读句子“桥长50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

”思考:

你们知道了什么?

3)思考:

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设计有什么优点?

河水平时从小桥流过,发大水的时候……

(优点:

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引导: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这种设计”是哪种设计?

有什么优点?

这些优点能克服什么缺点?

“建桥史”什么意思?

4)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春真是个了不起的设计师,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景仰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语:

我们体会到了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更为李春的伟大设计所折服,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座桥给你留下的美观在哪吗?

4、美观

(1)理解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2)看课件了解图案上的龙是什么样子的?

(3)引导:

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说说它的美观。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引导:

谁能这样介绍?

出示:

这座桥不仅坚固,而且美观。

()。

4交流:

学到这你对赵州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由桥想到造桥人的智慧和才干。

)你心中会激起怎样的感情?

(赞美、自豪)

5有感情的朗读二、三自然段。

(学生练读、试读,带着赞美、自豪之情。

6、提示:

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在这起什么作用?

课文怎样把这句话写具体、生动的?

师导读:

赵州桥的这种新式桥形,直到19世纪中期才在欧洲出现,比赵州桥晚了1200多年,此时你是否又有了新的感受?

齐读: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领悟语言描写特色,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又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四、总结运用,介绍赵州桥。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打算怎样给来我们河北赵州桥的游客介绍?

(1)学生读书、思考。

(2)小组讨论、探讨表达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指导学生从内容、语言表达、感情方面而考虑。

2现场表演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拓宽延伸,布置作业。

整理好课前准备的有关桥的资料和图片,举办小小展览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桥梁方面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18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以及新词。

  2、能够按照表格要求填写,说出课文的表达顺序。

  

3、联系上下文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4、了解人民大会堂是各族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和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外国朋友的地方。

感受它的雄伟壮丽,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

  5、能够写一处景物或者一件展品。

  教学重点:

  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

教学难点:

了解参观的顺序,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课可以按照“三读一练”的程序教学。

即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细读课文,按自然段学习,然后划分部分;精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谈学习收获;最后按照课文的要求安排写的训练。

  由于第2至7自然段写的都是参观人民大会堂各个部分的情况,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便采取了精讲第2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其余各自然段仿照自学的教学方法。

  思维训练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以特别注意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在议论中加强引导。

学生活动设计

   ㈠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结合预习与课后思考问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记号。

   ㈢在读议中弄清人民大会堂各处建筑的特点和描写宴会厅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人民大会堂投影片;思考•练习2比较句子的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到过北京?

到北京的人一定回去看人民大会堂的。

谁给大家说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的?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饱览它雄伟壮丽的风采。

 二、板书课题。

   18、参观人民大会堂

 三、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把本课的生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2)、再读课文,在不懂的句子或字词下面画上横线,再打个“?

”(老师巡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2)、出示生字新词的幻灯片。

  四、再读全文,整体感知。

    (作者参观过的地方,用笔标出来。

 五、逐段了解大意。

 (提示:

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

  1、默读第1自然段。

读后引导概括段意:

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3、指导学生分部分。

第2课时

  一、默读思考:

  “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是按怎样的顺序参观的?

地点

主要写了什么

正门

  板书:

正门

  中央大厅:

  大礼堂:

  宴会厅:

  会议厅:

  追问:

参观完这些地方,人民大会堂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雄伟壮丽)为什么?

  1、带着思考题自读第2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时讲参观什么地方?

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

国徽大理石柱子

  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

引导:

出示“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请你读出来。

  引导:

这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到底有多高多粗?

(有六七层楼那么高。

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

再读“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

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

”体会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小结:

作者不仅写了大理石有多少根,是什么颜色的,而且用人们熟悉的可以想象出来的相仿的事物来说明大理石柱子多么高多么粗。

这样写得更具体。

以后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2、指名读第3自然段,读前提出思考:

这一段讲参观什么地方?

都看到了什么?

这些东西怎么样?

(出示投影“中央大厅”)

  3、教师范读4、5自然段,学生思考,勾画:

 ⑴哪些是“我”看到的?

⑵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⑶文中怎样写天花板的电灯?

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繁星。

”这个比喻句把无数盏电灯比作满天繁星,形象地说灯很多。

 ⑷通过“我”看到的和王叔叔告诉“我”的,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座位——能坐一万人

 大礼堂电灯——像满天繁星

 用途——人民代表大会

⑸学生自由朗读4、5自然段,看板书练习背诵,指导学生按“大礼堂在哪儿,有多大,灯又多又亮,大礼堂的用场”的顺序加以背诵。

  4、自由朗读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逐句朗读,说句意,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连接。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写出宴会厅的位置;第二句是说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四句分别从大厅里的摆设和能容纳的人数,说明宴会听的宽敞。

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的观察顺序写的。

  在读议中板书:

金花彩画五千人宴会

 根据学生说的引导学生读: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引导:

如果这样说,“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一排的大圆桌和大皮椅子。

”你会有什么感受?

  5、自学7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纲:

这一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

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读议板书:

宽敞装设摆设各不同

  6、教师小结归纳:

以上2至7自然段是按参观的顺序记叙人民大会堂的。

具体地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

通过作者地描写,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2自然段。

  二、齐读8自然段。

  概括:

这么雄伟壮丽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歌颂了建设者的创造力和高度的积极性。

  三、对照板书总结性提问。

布置作业

  作者和王叔叔到人民大会堂先后参观了哪些地方?

都看到了什么?

这些东西怎么样?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说说。

二、帮助学生回忆:

你参观过的地方或者展览,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物或者一件展品写一写,还可以写写自己当时的感受。

1、提示:

读读上面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说说。

2、引导:

想想,你去过的地方或是看过的展览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提示和周围的小伙伴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

4、激发兴趣:

谁愿意和大家说说?

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

三、提示学生动笔写出来。

四、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改。

板书设计

参观人民大会堂

    正门:

国徽 大理石 柱子               

    中央大厅:

玻璃大吊灯 大理石地面             

    座位——能坐一万人                 

    用途——人民代表开会 

大礼堂:

电灯——像满天繁星雄伟壮丽          

    宴会厅:

金花彩画 五千人宴会

    会议厅:

宽敞 装饰摆设各不相同

 

19、珍珠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其中1个多音字)。

2、能够用“缘故”、“朴素”造句。

3、能够展开想像,说说珍珠泉的样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2、3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过程和方法:

图片欣赏、联系生活实际、小组交流讨论等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样子,感受作者对珍珠泉以及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珍珠泉的样子,感受作者对珍珠泉以及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你见过泉水吗?

说说它的样子。

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泉水的样子。

根据实际情况,展示有关泉水的图片。

二、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珍珠泉的文章。

板书:

19、珍珠泉

学生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的障碍;

1、提示:

课文你读过了吗?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处理。

谁愿意让大家听听你甜美的声音?

指名读课文。

2、引导:

这些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字音读得不准的地方。

学生说说。

3、引导;这些谁能准确地读对?

出示:

A镶——镶嵌谁能举例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素——朴素你周围的人谁最朴素?

谁的衣着比较朴素?

你能说一个有“朴素”的句子吗?

“素”和生活中的哪些字能组成词语?

学生能够说出几个?

这个“素”字查什么部首?

褐色——谁给大家说说褐色是一种什么颜色?

缘——缘故师:

“缘故”和谁是近义词?

今天是什么缘故,让你这么高兴?

你的数学计算总是错,是什么缘故?

B、说说你认识哪个字,给它组词。

涸()泼()镶()

固()波()嚷()

说说你认为难写的字?

指导书写。

4、读词语,

泼洒青褐色高低错落光斑交错

5、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

四、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大意。

五、作业:

写你没有记住的生字。

第2课时(注明:

可以参考一小袁明艳老师的教学设计)

 

20*北京的四合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六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虽然…….但是……”在句子中的作用。

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3、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过程和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看图片、课件等。

  重点难点:

   1、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以及四合院的图片。

   2、故宫等房屋照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板书计题20*北京的四合院

  2、你曾见过哪儿的四合院,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

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对字词掌握情况:

     字音:

老百姓冷漠菲律宾吉祥考虑胡同和谐气氛

     字义:

胡同坐北朝南和谐疏远

   2、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四合院:

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这几个方面内容。

  四、指导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学习。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

胡同、四合院。

(古朴)

   2、朝向:

坐北朝南。

(吉利、阳光充足)

   3、结构:

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

   4、作用:

(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

   5、规模:

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

   6、

(1)居住情况变化:

A:

过去:

一家一户

              B:

现在:

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

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

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小结。

  《北京的四合院》一文介绍了四合院的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

我们可以模仿这种类型的文章进行习作。

 

第六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3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以及语文实践活动5组成。

讲读课文《古诗三首》

(二)、《寓言二则》、《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阅读课文*《围魏救赵》和语文实践活动6(包括习作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单元25个生字,认识13个字。

2、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和古文的意思,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理解“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的意思。

3、学习朗读古文,能够正确处理句子中的自然停顿。

能够默写指定的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课文,能复述课文,复述时用上指定的词语。

5、能够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表达情感的不同。

6、能够按照要求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过程和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搜集课外资料、课件辅助等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寓言揭示的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和倚仗别人的势力欺侮他人的道理;能够体会新四军伤员保卫祖国河山、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壮志豪情;了解孙膑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是一个善于运用计谋战胜敌人的人。

使学生更多地接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诗和古文的意境,感悟其中的道理,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豪情壮志。

2、背诵并默写相关的文章。

3、能够按照要求进行习作。

教学难点: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懂得寓言所揭示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照要求进行复述课文。

教学安排:

课时

古诗三首

(二)2—3

寓言二则2—3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2

*围魏救赵1

语文实践活动6(包括习作教学)4

 

关于本单元的一些提示:

《古诗三首》

(二)

1.易读错、写错字:

庐幽曛

2.形近字:

庐()除()间()

沪()滁()涧()

度()董()秋()

踱()懂()愁()

3.字词义:

岭--高大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缘--因为。

庐山--在江西北部,是长江中游鄱阳湖平原上的一座高山。

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最高峰海拔1474米。

山峰雄奇挺秀,云海瞬息万变,泉瀑飞流直下,盛夏凉爽如春,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庐山真面目--这是一个成语,也可以写成“庐山真面目”。

用来比喻一件事情、一件事物的真相,或者是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4.理解三首诗: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全诗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耐人寻思的概念。

苏轼慨叹身在山中反不识山的真面目之时,其实是识了庐山真面目之后的见道之言。

是经过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因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悟到“身在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时反而不识其真面目的事理。

这样,山水诗就具有了哲理性,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广泛传诵和吟味,同时也成了人们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的熟语。

能产生这样的作用,就证明了这首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可以译为:

涧边丛生的青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放声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水势更加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事情,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两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