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3360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docx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

高考选专业,没那么可怕

正文:

选啥专业?

“十八九岁只是学习阶段,不要太过功利”

2019年06月25日08:

19  来源:

人民网-文化频道

近日,各省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接下来就是报志愿这一“头等大事”了。

在青年君看来,选择专业这事儿很重要,因为对很多人来说,高考是改变人生、追寻梦想最重要的机会,填报志愿必须“慎之又慎”;但又不那么重要,因为高考也不是“一考定终身”,很多人在之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找到了自己真正所擅长、热爱的方向。

今天,青年君想和大家分享几件大咖(很大很大的那种)选专业、换专业的逸事,他们有的从一而终,有的“半路出家”,但都不妨碍他们成为业界翘楚和国之栋梁。

人生很长,慢慢来,不着急。

鲁迅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母亲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阔了视野。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只是没过多久,他就改变了想法。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民族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

后来,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回忆道: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件事对鲁迅的触动极大,可以说是他“弃医从文”的导火索。

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的思想基础。

 

胡适

胡适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但令青年君意想不到的是,胡适最初的专业却是农科。

1910年,胡适公费考取美国康奈尔大学。

在出国时,哥哥专门从东北赶到上海为弟弟送行。

哥哥特意嘱咐胡适,要学点有用的,千万别学什么文学、史学、哲学,将来不好找工作。

胡适很听话,到美国后,选择了农科,决心扎根农业。

胡适后来在台大法学院的演讲中回忆道:

记得四十八年前,我考取了官费出洋,我的哥哥特地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临行时对我说,我们的家早已破坏中落了,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振门楣,他要我学开矿或造铁路,因为这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万不要学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

我说好的,船就要开了。

那时和我一起去美国的留学生共有七十人,分别进入各大学。

在船上我就想,开矿没兴趣,造铁路也不感兴趣,于是只好采取调和折中的办法,要学有用之学,当时康奈尔大学有全美国最好的农学院,于是就决定去学科学的农学,也许对国家社会有点贡献吧!

那时进康大的原因有二:

一是康大有当时最好的农学院,且不收学费,而每个月又可获得八十元的津贴;我刚才说过,我家破了产,母亲待养,那时我还没结婚,一切从俭,所以可将部分的钱拿回养家。

另一是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将来学会了科学的农业,也许可以有益于国家。

胡适的成绩很优秀,门门功课在85分以上。

一年后,由于可以多选两个学分,胡适又选择了果学,主要就是种植苹果。

正学着带劲,他突然发现,安徽老家没苹果,就连自己想去的胶东半岛也没有苹果。

就业无望,前途渺茫,胡适陷入了沉思。

自己到底要学什么呢?

此时,他想起古人一句话,那就是“性之相近,力之所能”,意思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兴趣。

“性之相近,力之所能”也恰恰是美国大学教育所看重的,因此,胡适转系比较顺利,如愿转到了文学院。

胡适认为,不管社会将来是否需要,只学自己喜欢的。

家人与朋友的意见,可以做参考,但还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追求。

果然,胡适在文学院如鱼得水,肆意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

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又成功报考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选择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为师。

老年的胡适回忆起这段经历也曾唏嘘不已。

他告诫年轻人,十八九岁的年龄还只是学习阶段,不要太过功利,要勇于追求。

钱伟长

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中学毕业后,凭借着中文和历史双满分,钱伟长被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

“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1940年,钱伟长考取了公费留学生,由于战争原因,被改派到加拿大留学。

而后,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学习弹性力学,1942年,钱伟长又获得多伦多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

在1942到1946年间,钱伟长师从西尔多·冯·卡门,在火箭、人造卫星以及降落伞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

抗战结束后,他放弃高薪研究岗位,回国应聘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开创了我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就任上海大学校长27年间,不拿学校一分钱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

顺逆交替,荣辱数变,钱伟长的“力学曲线”始终围绕着国家利益这一核心。

费孝通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费孝通读中学时就表现出良好的文学天赋。

大革命的失败使费孝通意识到,历史的发展可以决定个人的命运,个人无法与之抗衡。

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决定学医,救死扶伤。

1928年,费孝通到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学习。

在两年的学习训练中,作为学生会秘书的费孝通不仅埋头读书,还积极关注国家大事,组织、参与社会活动。

“该不该学医?

学医能不能成为自己一生安身立命之所在?

”费孝通思考着这些问题,并得出结论——“人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重要。

于是,他放弃了协和医学院,毅然选择了燕京大学。

后来,费孝通由燕京大学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又应导师史禄国的邀请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世界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关门弟子。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

《江村经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

费孝通步入世界人类学著名学者行列,1981年,费孝通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除了这些“半路出家”横跨多界的大师,

还有很多对所学专业“爱得深沉”的才子。

几十年如一日,“从一而终”。

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奉献了一生。

16岁时,邓稼先跟着26岁的大姐邓仲先离开北平,辗转来到云南昆明。

不久,邓稼先上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5年,他圆满地结束了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到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任教各3个月。

抗战胜利后,北大复员迁回北平,邓稼先应聘当上了北大物理系的助教。

1948年,解放战争的炮火响遍了中国大地,国民党军大势已去。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24岁的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

有人问他怎么这个时候还去留洋?

他回答了一句很有远见的话:

“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

在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邓稼先攻读物理系研究生。

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这年他才26岁,大家亲切地称他“娃娃博士”。

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邓稼先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苦的工作,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点一点地损耗着他的身体,但研究却在一点一点地接近成功。

终于,他最后签字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东方向世界发出一声巨吼,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大漠上腾空升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984年,他带病再次前往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核武器,攻坚克难,在最艰苦的黄沙戈壁中锻造青春。

他将年华与智慧献给祖国,并给我们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艰苦不忘求学,求学不忘报国。

冯友兰

冯友兰是新理学的创始人和新儒家的开拓者。

他最重要的三部哲学著作为《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和《中国哲学史新编》。

这三部著作俱为鸿篇巨制,蔚为大观。

民国时期,冯友兰就是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是近代中国以来泰斗级哲学大师。

在西方学术界,他被认为是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的必经之路。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1918年6月,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

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1919年,冯友兰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评价他说,“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

 

汪曾祺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开始写作,开启了他一生的写作事业。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关于写作缘由,他曾写过一篇《我为什么写作》的诗,全诗如下: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

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

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汪曾祺爱美食、爱花草、爱戏曲、爱写字、爱画画……并且还把这些都写成了天真烂漫、趣味盎然的文章。

几十年来,写作一直陪伴着汪曾祺,他和他书写的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刚刚好的距离,满怀情感地注视着它们,给予读者最深的感动。

高考试题也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人生却有无数选择。

选专业固然重要,但又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这只是人生际遇中的一个路口、一次选择。

青年君提到的风流人物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论是“半路出家”还是“从一而终”,都不妨碍你成人、成才。

只要遵循内心的声音,就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大学选什么专业别光顾着“有用”“没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06-2420:

27

谭影子

高考发榜后,填报志愿成为高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

选学校有排名榜单、录取分数线的参考,大学复杂的专业设置,则让很多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充满困惑与迷茫。

一般而言,应用类专业对口职位市场需求大,薪资高,成为很多人想当然的选择,而那些看起来要坐冷板凳,也“没什么实际作用”的基础性专业,则让考生望而却步。

无论是“有用”专业的门庭若市,还是“无用”专业的门可罗雀,背后都是考生和家长的现实诉求:

大学学历是职业发展的通行证,专业“有用”,自己的学历才会“有用”。

无可否认,某些行业的薪资确乎高出社会平均水平,比如大热的金融、IT等。

但是,在大学课改、专业边界模糊、融合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专业“有用”还是“无用”不可随意判断。

一个简单的例子,金融行业并非只吸纳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实际上,拥有良好数理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乃至知识面宽阔的人文社科类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而且,大学双学位、辅修、跨院系选课等多种课程设置,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学习金融知识、技能提供了诸多方便。

相对于只学习金融知识的“对口学生”,规划良好、勤奋努力的其他专业学生甚至有更大优势。

不少应用类专业学生上大学之后直呼专业太“水”,学不到东西,归根结底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运用起来遇到瓶颈。

学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水平上升会非常显著,这也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将基础学科更多放在本科阶段,应用学科更多放在研究生阶段的用意。

视野开阔,学问精深,无疑会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

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数理化院系被称为“疯人院”,文史哲专业的同学更是每天都泡在厚厚的阅读材料中。

因其基础、概括性强,这些专业对思维深度、强度的要求更高,但学好了却能以一当百——数学专业的同学研究生念金融、会计相对容易,中文系、历史系的同学写起文章来并不比新闻系的差。

而一些应用类专业的同学常常遇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尴尬,好似盲人摸象。

学科融合、边界模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基础扎实、触类旁通、学习习惯良好的“无用”专业的学生,前景会更加光明。

抛开“有用”“无用”专业在学业、求职方面的价值对比,我还想谈谈两者的本质。

直观来看,“有用”专业主要教学生“怎么办”,比如金融专业教你如何构造资产组合,计算机专业教你如何编程;但“无用”专业主要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正在形成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先思考清楚“是什么”“为什么”。

“无用”学科的基础地位,对学生、教师、研究人员思维的培养也十分珍贵。

“无用”专业在很多人眼中是难就业、工资低的代名词,但其在大学学科体系中的价值,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的涵养,对专业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常常被视而不见。

“有用”“无用”本是相对的,“有用”专业可能培养出“无用”学生,“无用”专业却在不经意之间有大用处。

填报志愿就是做好职业规划!

记住这5点,让你在高考后不再迷茫

高考结束了,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终于放松了紧绷的心弦。

让身体放轻松、精神放轻松,哪怕是连续睡上几天的懒觉,或是什么也不干就是闲待着,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休息归休息,放松归放松,高考后的这段时光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大意义,在这难得而宝贵的轻松时光里,除了聚会、旅游,同学们还应该开始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

此时谈到职业规划,也许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嗤之以鼻,然而实际上,我们的职业规划应该尽早开始,这样我们在高考前备考复习和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才能够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相比较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学生的职业规划却总是被学生和家长忽视。

诚然,迫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也许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前并未有明确的想法来规划职业生涯,那么在高考结束,一身轻松的状态下,让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和专业方向,也不算迟,只是在时间上显得较为紧迫。

不过,一般高中生对于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都是不明白的。

对于职业规划呢,同学们主要还是先事先了解一下当前比较热门的院校和专业,一方面是要看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看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还有就业形势。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己的高考成绩。

毕竟拥有了一个比较好的高考成绩,我们在选择城市、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才能有更多的选择。

1、认清自己

人生中有很多挑战和转折,而高考只是其中之一。

而确立成熟理性的职业规划,首先要从认清自我开始。

高考并不是学习的终结,恰恰相反,在高考后我们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

这是因为在高考结束以后,需要填报志愿,需要选择就读的大学和专业,而这些,都和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

将自己喜欢的专业和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

如果实在是心里没底,那么去做一些职业测试,或是查阅网络资料,再或者去找同学和朋友聊天,这都是很好地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和分析自己的方式与机会。

2、全面了解城市、学校和专业

在高考后,不管是在家里休息放松,或是出门游玩旅行;不管是因为要填报高考志愿,还是想做好职业规划,我们都需要使用电脑或手机查询资料,对感兴趣或是就业前景良好的城市、学校和专业做出了解。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应该首先选择喜欢和想去的城市,然后再选定地区列出心仪的学校和专业,然后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来综合评估和选择。

但是不管怎么选,都要对所选择城市、学校和专业在未来的就业前景做好规划和调研,以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费尽心思,可是到了实际就读和大学毕业时却又后悔不已。

3、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当前的热门学校或是热门专业。

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看到相关的资讯文章就头脑发热,也不管自己到底是不是喜欢,就只是跟风或是听从家长的劝解去报。

结果呢,就是将自己中规中矩的高考成绩,投入到千军万马中去挤热门专业这根独木桥,费时费力不说,要是高考成绩和自身条件不过硬,还真不一定能挤得过去。

就当前来说,时代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相当惊人,而现在的热门专业或创业风口很有可能两三年就过去。

因此,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们,不管现在流行和热门的专业是金融、环保或是计算机,都应该冷静面对,坚持初心,不要被父母和社会舆论所干扰,真真正正地站在自己和人生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所从事的职位上,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坚守一生。

4、理性规划职业生涯

规划职业生涯,就好像我们做一个活动或演出的规划一样,需要重点突出,事无巨细地全方位考虑。

首先要从自我出发,认清自己并从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出发,考虑到客观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不要受到热门资讯和专业信息的影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关键是要思考,将所有自己感兴趣的城市、学校和专业们还有以后有可能从事的工作职位联系在一起,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也要理清思路,搞清楚大学毕业以后到底能不能就业,就业前景到底如何。

5、尽快行动起来

高考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同学在高考前,可是说是废寝忘食地日夜苦读,可是到了高考以后,却仿佛人生没有了目标,面对接下来的漫漫人生路,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到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也总是看不进去报考资料,不知不觉就发呆就走神,这样的心理状态,显然是不适宜的。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明同学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深入。

或者说在整个中学阶段只是盲目地埋头苦学,而从未思考和分析自己将来要走什么道路,要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中学时期,尤其是在高考后不断酝酿和思考的。

面对城市、学校和专业,我们究竟为什么会感到困惑?

如果说茫然是因为对自己还不够了解,那么困惑,就是因为平时忙于学习,但是用来思考分析和深思熟虑的时间却并不多。

青春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朝着心中热爱的一切去勇敢追逐。

总之,填报志愿就是做好职业规划!

记住以上这5点,让你在高考后不再迷茫!

只有认清自己,战胜自己在学习和生活路上的茫然和困惑,只要确定了就不改变,将对于自我的体验、分析、理解,和客观状态下的现实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和职业规划。

宋亮:

选专业还是选大学?

不分类型的“专业不重要”都是耍流氓

宋亮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

2019-06-2408:

24:

26字号:

A- A A+来源: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宋亮)

【写在前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句话放在高考中特别合适。

无论是高三应届毕业生,还是已经二战、三战的考生,高考依旧是绝大多数人迈进大学校门的转折点。

而这一步无外乎是“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和“报一所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相比于高三备考而言,对于大学和专业的了解还太少。

这几年来,笔者多次撰文关于高考报考的话题。

这一年,笔者也为此拜访了一些高中校长、教师,各行各业的朋友,希望能尽量为考生们提供一些高信息密度的攻略,让读者朋友对高考报志愿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注:

虽然985/211、一本/二本等已经不存在,但是为了方便阐述,仍旧使用这样的说法。

准备工作

这几天全国各省高考的分数陆续公布,紧接着就是开始几天的煎熬。

在填报志愿之前有必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1.了解自己的分数在全省的位置

2.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这里可以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

3. 搜索尽量多的往年高考报考数据信息。

4.了解自己到底讨厌什么。

比如不接受什么专业/行业,不喜欢哪个城市,

了解完了这些就可以开始着手制定自己的报考方案啦!

那么,如何在林林总总的大学中选择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呢?

我们接下来就来聊一聊。

1.大学

面对各种大学,看似林林总总数量很多,其实梳理起来非常简单。

抛开艺术、体育、军校、警校等特殊类型,全国的普通高校有比较明确的梯队划分。

使用过去的分类方法985/211,国家重点大学/省重点大学,一本/二本。

虽然随着“双一流”,一本二本合并等一系列新规出台,这些划分都是历史名词,但是它们仍旧是反映高校实力的基础划分,也是用人单位衡量尺度。

那接下来,就从大学历史、双一流名单、行业名校三个维度来谈谈各梯队的大学总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学的发轫主要在于4个比较集中的时期:

民国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诞生。

当时典型的国立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后来改为公立)。

有一些大学后来也发生了极为复杂的沿革,比如中央大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

除了少数的几个大学以外,这些大学时至今日也都是综合性大学,各类学科比较齐全,都是耳熟能详的“百年老店”。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初期,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一批各个行业的专门大学,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等。

在当代,很多“中”字头的大学便是这一时期建立的。

而很多大学是原来民国时期大学的一些系科拆分重组而成。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行业专门的大学都是归相应的归家部委管辖,现在很多好一些的大学划归给教育部直属,或者省直属。

当然,也有个别大学仍有相应行业国家部委管辖,比如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之际,很多学校经历了一批合并潮流,产生了一些新的大学,比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大学合并办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合并办学;武汉地区,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组成“武汉理工大”;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大学合并办学。

第四个阶段是近年来,中国大学呈现出办学主体多样化的趋势。

很多新型大学开始出现。

在早期,由深圳市地方政府筹办深圳大学;由社会资本参与共建的汕头大学(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湖大学为代表的新兴大学,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值得关注。

中外高校也联合办学,给考生多了一种选择,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

如今,在深圳就有一批这样的中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