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要情节人物.docx
《《红楼梦》主要情节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主要情节人物.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主要情节人物
《红楼梦》重要情节梳理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作者简介
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一说),生于,约十三岁时迁回。
胡适先生考证,雪芹早年在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雪芹随家人迁回老宅。
后又移居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主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
容梗概
▶ 神话缘起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
辗转传到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 演说荣国府
书中故事发生在京城贾府,为宁国公、荣国公之家宅。
据冷子兴演说,宁国公长名贾敷,八九岁上死了;次贾敬袭官,而一味好道,把世袭的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出家修道;贾珍无法无天,寻欢作乐,生贾蓉,儿媳可卿。
荣国公长名贾赦,生贾琏,儿媳王熙凤;次贾政;女贾敏,嫁林如海,中年而亡,仅遗一女林黛玉。
贾政娶王夫人,生长子贾珠,娶了妻(纨),生了子(贾兰),一病就死了;生女元春,入宫为妃;次又得子,衔玉而诞,玉上有字,因名贾宝玉。
人人都以为贾宝玉来历不小,贾母尤其溺爱。
贾宝玉长到七八岁,聪明绝人,然生性钟爱女子,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人人皆以为他将来不过是个色鬼,贾政也不大喜欢他,对他管教甚严,因为都不知他是正邪两赋而来。
▶ 十二钗聚首
金陵十二钗36位女儿,除了贾府本家的几位姑娘、奶奶和丫鬟外,还有亲戚家的女孩,如黛玉、宝钗,都寄居于贾府,史湘云也是常客,妙玉则在大观园栊翠庵修行。
故事起始于贾敏病逝,贾母怜惜黛玉无依傍,又多病,于是接到贾府抚养。
黛玉小贾宝玉一岁。
后又有王夫人外甥女薛宝钗也到贾府,大贾宝玉二岁,长得端方美丽。
贾宝玉在孩提之间,性格纯朴,深爱二人无偏心,黛玉便有些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贾宝玉与黛玉同在贾母房中坐卧,所以比别的姊妹略熟惯些。
一天,贾宝玉在可卿卧房午睡,梦入太虚幻境,遇警幻仙子,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判词,有图有诗,只是不解其意。
警幻命仙女演奏新制《红楼梦》套曲十四支,其收尾一支名《飞鸟各投林》,词云“落了片白茫茫真干净”。
然而贾宝玉仍不解,警幻更将妹妹可卿许配与他,二人难分难解,入迷津而惊醒。
▶ 大观园纪事
元春被选为贵妃,荣国府愈加贵盛,为之建造大观园,迎接省亲,家人团圆,极天伦之乐。
贾宝玉长到十二三岁,在外结交钟、玉函,在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丫鬟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等之间,亲昵且敬爱她们,极尽小心谨慎,深恐违逆她们的心意,所爱的女儿多,自己身心劳倦,而忧患也与日俱增。
一次听紫鹃说黛玉要回原籍()去,贾宝玉便唬傻了,闹得满宅惊慌,直到紫鹃说明缘由才好了。
在探春倡议下,大观园女儿共结海棠诗社,贾宝玉同姐妹们开办海棠诗会、菊花诗会。
薛宝琴、邢岫烟进贾府,众人雪中争联即景诗,大观园盛极一时。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姥姥游园、栊翠庵品茶、元宵夜宴、探春理家、怡红院夜宴等情事皆极尽风雅。
荣国府虽煊赫,然而人口众多,事务繁杂,主仆上下,贪图享乐的多,操持家业的少,其生活标准和排场又不能节俭,所以外面的架子虽勉强支撑,而部已在加速朽坏了。
家族末世颓运将至,变故增多。
贾宝玉在繁华富贵中,也屡屡遭遇无常,先有可卿病逝、钟夭逝,自身又中了姨娘、马道婆的法术,差点死去;接着金钏儿投井,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惨遭抄检,而所爱的丫鬟晴雯又被逐出,随即病殁;林黛玉重开桃花社,也是无疾而终。
悲凉气氛弥漫公府,然而呼吸而领会到的,唯有贾宝玉和十二钗而已。
晴雯夭逝那天,贾宝玉出去给她上祭,却扑了个空,回身进大观园找黛玉,偏又不在房中,再到蘅芜院中,也是人去楼空,仍往潇湘馆,偏黛玉尚未回。
正不知何往,却被贾政叫去听讲巾帼英雄林四娘的故事,奉命做了一首《姽婳词》。
▶ 大悲剧结局
《红楼梦》结局,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
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
贾政将离家赴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
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
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
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
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
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
梦醒后发奋读书。
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
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
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毗陵驿。
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
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
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
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后人见了这本小说,亦题诗一绝云: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
主要人物介绍
▶ 贾母:
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
她在贾家从重媳妇做起,凭着自己的精明强干,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她虽已年老,也不管家,但余威犹在。
她是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她的儿成了淫棍、赌徒,只要他们不来搅扰她的享乐,她是不干涉的。
她喜欢众女,溺爱子宝玉,但并不支持宝、黛的爱情,使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
后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
▶ 贾政:
字存周,工部员外郎,贾母的次子。
他是儒家统治思想的化身。
儿子贾宝玉的叛逆使他大为不满,动不动就骂他“畜生”、“该死的奴才”。
他是个伪君子的典型。
外甥薛蟠打死了人,他公然徇情枉法;对贪赃暴虐的贾雨村,他却最热衷与其来往;他无能又孤独,儿女亲属相聚谈笑,他一出现就会让大家敛声屏息,弄得索然无味,致使贾母也不得不“撵他出去休息”。
当锦衣军来抄检贾府时,他只会“跪在地下磕头”,“心惊肉跳”地跺脚长叹而已。
▶ 王熙凤:
贾琏之妻,王夫人的侄女。
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
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
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加速了贾家的败落,最后她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 贾宝玉: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石头未用。
该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
入世后,成为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叛逆者。
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被封建正统人物视做“草莽”、“不孝”。
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
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了。
▶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
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性率直,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
“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他们的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 薛宝钗: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账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
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重要情节梳理
1.“通灵宝玉”的来历:
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单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有一僧一道将此石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带到人间,它就是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也是“宝玉”本人。
2.木石前盟: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3.“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梗概:
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
4.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
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二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5.贾雨村夤(yín)缘复旧职:
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
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求岳家荣国府帮助。
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
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6.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
黛玉进贾府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后,又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
宝玉见黛玉没有跟他一样有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
7.王熙凤初次出场:
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进来,未见黛玉,就高呼来迟,然后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
接着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女,倒像嫡女。
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等到贾母责备时她又忙转悲为喜。
8.宝黛相会或宝玉摔玉:
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
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
宝玉因为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他“颦颦”二字。
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
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9.贾雨村判案:
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告至应天府。
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
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
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10.姥姥一进荣国府:
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
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
于是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地回去。
11.探微恙互看金玉:
宝钗生病,宝玉到梨香院前去看望。
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八个字正好一对儿,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
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
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
(宝玉要吃冷香丸,宝钗不给。
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
雪雁给黛玉送手炉,黛玉趁机奚落宝、钗。
)
12.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瑞见熙凤起淫心,熙凤假装会意,约贾瑞晚上到西边穿堂,再把东边门锁上,让贾瑞喝了一夜的穿堂风,回家又遭祖父贾代儒责罚。
但邪心未改,凤姐又约他到房后小过道里头的空屋子,让贾蓉、贾蔷去捉他,并写下字据,又浇了他一身一头的尿粪。
回来就病了,因正照风月鉴,不治而亡。
13.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
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时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
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
14.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凤姐为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告诉她:
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
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
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
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15.元春省亲:
贾政之女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并获恩准省亲。
为迎接元妃,贾府大肆铺修建大观园。
及至骨肉相见,悲喜交加,相互解劝方归座。
随后,元妃择园子最喜几处赐名,又命宝玉及诸姐妹题匾助兴。
接着元妃听戏烧香,并赏赐了贾府上下诸色人等。
最后归省时辰到,元妃只得与亲人洒泪而别。
16.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宝钗点了一出《西游记》,并对宝玉讲解《山门》,“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宝玉参禅,遭到黛玉、宝钗、湘云嘲笑,宝钗讲述六祖惠能的故事。
17.贾宝玉得罪两佳人:
薛宝钗生日那天请戏班子唱戏,听完戏后,史湘云和林黛玉开玩笑,说她像戏子,宝玉知道黛玉容易生气多心,向史湘云使眼色。
哪知惹恼了史湘云和林黛玉,贾宝玉弄了个两头不讨好,气得写了一首解嘲诗,被众姑娘取笑。
18.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都在贾母处猜谜、作谜。
贾政看到大家所作的灯谜竟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散落、漂浮之物,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之感。
尤其是宝钗的一首七律,更不像福寿之人所作,左思右想,竟然悲伤感慨,难以成寐。
19.入住大观园:
元妃回宫后总觉得大观园闲在那儿不妥,所以命贾宝玉和众小姐都搬到大观园里住,贾宝玉高兴得不得了。
其中薛宝钗住蘅芜苑、林黛玉住潇湘馆、迎春住缀锦楼、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蓼凤轩、纨住稻香村、贾宝玉住怡红院,这怡红院离潇湘馆最近。
20.共读西厢花纷纷: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
宝玉自比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等。
21.宝钗扑蝶:
芒种时节,按风俗是送花神的日子。
宝钗到潇湘馆去唤黛玉。
她远远看到宝玉走进院去就停住了脚。
宝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想扑了来玩耍,就一路跟踪蝴蝶,来到滴翠亭上。
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谈一些闺房私话。
为了避免尴尬和无趣,装出一付正找黛玉的样子,还大叫道:
“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
22.黛玉葬花:
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
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于是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23.玉菡情赠茜香罗:
紫英请戏子玉菡和歌妓云儿到家里玩,并请了贾宝玉和薛蟠一起来玩。
认识玉菡,贾宝玉很是高兴,两个人互换了汗巾,哪知贾宝玉换出去的汗巾却是袭人送给贾宝玉的。
回来之后,袭人大为生气,后宝玉给袭人系上了玉菡的汗巾。
24.道士提亲宝黛生隙:
贾家在清虚观搭台唱戏,道士想替贾宝玉做媒说亲。
贾宝玉和林黛玉听了很不高兴。
宝玉喜欢黛玉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黛玉知道宝玉喜欢自己,却恼他不说出来。
两人为此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想到伤心事,两人都哭了起来。
25.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贾宝玉主动到潇湘馆来给林黛玉道歉,两人遂和好如初。
凤姐跳了进来拉黛玉去见贾母,说两人都扣了环了。
宝玉比宝钗为妃,宝钗借靛儿来找扇子,发泄对宝黛的不满,又借逵负荆讽刺宝黛。
贾宝玉反唇相讥,也奚落了薛宝钗。
26.晴雯撕扇:
晴雯换衣服,把扇子跌在地上将骨子跌断,遭宝玉抢白,晴雯不服,气得宝玉要赶她回家。
晚上宝玉跟薛蟠喝酒回来,见晴雯睡着,将她推醒,叫她拿果子来,晴雯不干。
宝玉说扇子是扇的,如果你想出气,撕也无妨。
宝玉拿扇子给她,她便撕起来,麝月阻止,宝玉说“千金难买一笑”,并说扇能值几个钱。
27.史湘云拾金麒麟:
史湘云到贾宝玉那儿去,在大观园的湖边拾到一个金麒麟。
到了贾宝玉房里,贾宝玉想送金麒麟给她却找不到。
史湘云才知道自己捡到的金麒麟是宝玉掉的。
这金麒麟是庙里小和尚送给宝玉的礼物,想给史湘云的金麒麟,配成双。
28.金钏之死:
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
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随手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骂她下作,教坏宝玉,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
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29.宝玉挨打:
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的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
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有三次哭:
先是王夫人相劝时“泪如雨下”,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见到贾母后“跪下含泪”。
30.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
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
每个人都起了一个封号。
纨当社长,迎春和惜春当副社长。
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四人便以海棠为题拟诗,虽然众人都认为黛玉诗作为上,但纨却评定宝钗诗作第一。
31.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第二天,在大观园里吃史湘云送的螃蟹,继续做诗,题目就是薛宝钗和史湘云昨晚拟好的"菊花"诗。
诗做好后,由纨评判。
最后林黛玉做的《咏菊》《问菊》《菊梦》,被评为一二三名。
林黛玉做诗夺魁,宝玉喜的拍手叫好。
32.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宝玉带头作咏螃蟹诗,被林黛玉嘲笑说:
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
林黛玉和薛宝钗也各做了一首咏螃蟹诗。
其中薛宝钗的诗歌被众人认为是食螃蟹的绝唱。
认为她的作品小题寓大意,“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33.姥姥二进荣国府:
姥姥为了答凤姐对她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
姥姥说了好多外面的新闻给贾母和众人听。
姥姥见大家感兴趣便乱说女孩雪地抽柴草的事,虽老太太因马棚失火不让说,宝玉却还在追问。
姥姥便胡说是村头小庙供奉的小姑娘塑像成精。
贾宝玉信以为真,第二天叫茗烟去找,却只找到了瘟神庙。
贾母在大观园里摆宴请客,给史湘云还席,留姥姥一起赴宴。
在大观园里,姥姥惊叹连连。
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
凤姐和鸳鸯设法捉弄姥姥。
吃饭时,骗她说错话,让她用金筷子夹鸽蛋,姥姥出尽了洋相,引得众人大为开心。
姥姥在宴会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湘云把含在嘴里来不及咽下的“一口饭都喷出来”;林黛玉连气都笑岔了,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年幼的惜春,跑过去拉着奶母的手叫“揉揉肠子”;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着宝玉。
众人在藕香榭吃酒行令。
姥姥欲退席回家而不得,也被抓来行酒令。
姥姥的行酒令自然洋相尽出,引得众人都笑弯了腰。
黛玉在行令时无意用到《牡丹亭》《西厢记》中的两句词曲。
薛宝钗注意到,第二天将黛玉叫到自己屋里教训了一通!
34.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贾母带着姥姥及众人到栊翠庵。
妙玉亲自煮茶招待众人。
贾母喝了半杯老君眉茶,剩下的给了姥姥喝。
妙玉却又私下招待林黛玉和薛宝钗喝好茶,贾宝玉也跟着沾光。
妙玉爱好洁净,嫌弃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宝玉要来送给了姥姥。
35.钗黛互吐剖心语:
黛玉生病,宝钗前来探望,宝钗的百般体贴让黛玉感激不已,黛玉向她说了先前以为她心里藏奸,后来因宝钗没有当着众人说她读《西厢记》《牡丹亭》而心存感激的话,并说自己无依无靠的苦衷。
宝钗亦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比你强一点,也算是和黛玉同病相怜。
36.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秋霖脉脉,阴晴不定,独自一人的林黛玉不禁伤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
贾宝玉着急林黛玉的病情,晚上冒雨前来潇湘馆探视,看到了林黛玉写的风雨词,称赞说好。
黛玉感宝玉一天来几次看她,并送宝玉玻璃绣球灯回去。
37.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刑夫人来求凤姐,凤姐推脱。
刑夫人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
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
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38.香菱学诗:
薛蟠走后,香菱也搬到大观园和薛宝钗一起居住。
香菱酷爱诗歌,借此机会便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
一个认真地教,一个认真地学,香菱作诗的能力提高很快。
香菱日思夜想,连做梦都在作诗。
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的诗歌终于得到众人的认可。
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39.勇晴雯病补孔雀裘:
贾母赐宝玉孔雀裘,宝玉穿着却不留神让后襟子被烧了指顶大一块。
差人送给织补匠修补却又无人会补,而宝玉又着急第二天即舅舅生日要穿。
病榻中的晴雯见宝玉着急,忍着病痛替宝玉补裘,无奈头晕眼花,只能补会歇会,终于在四更天的时候将其补好,自己却体力不支倒了。
40.抄检大观园:
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
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
于是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
41.晴雯之死:
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
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
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绫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给她穿。
当夜晴雯死去。
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
晴雯之死原因有二:
一是她长得太漂亮,很像林黛玉,而王夫人生怕有这样一个“狐狸精”在宝玉身边,会把宝玉的魂勾走,所以一定要把她赶出大观园;二是因为袭人忌妒。
晴雯判词云: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
”袭人怕自己在宝玉身边的地位受到动摇,于是向王夫人告状,说晴雯的不是(小说中虽未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