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232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doc

1.关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不同的定义,试述两种不同取向的定义内容并分析两者的区别。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区别:

同样是研究人们的行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分析心理的变化和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是如何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试述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标准及各自的研究内容。

以社会心理现象的规模与水平,采用分析的观点,将研究范围划分为三个层面。

1.个体层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发挥个体功能特征的结构和心理过程。

2.群体层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社会层面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以多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特征及其行程过程为研究对象。

3.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并且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共同作用。

社会化延续社会和文化。

4.试述社会化的分类及其主要任务。

①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社会化。

②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③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对个体产生新期待,承担新任务时进行。

④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⑤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舍弃过去的社会标准,重新学信新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5.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 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② 语言社会化

③ 行为规范社会化(法律、道德)

④ 社会角色社会化

⑤ 性别角色社会化

⑥ 政治社会化

⑦ 民族社会化

6.试述社会化的途径中遗传物质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各自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遗传物质因素是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是个体社会化的物质基础。

环境与教育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这些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潜移默化的。

7.简述自我觉察的含义与积极意义。

自我察觉是指对自我及自我运作心理过程的察觉。

自我察觉有利于环境适应和人际发展,它会使人更集中精力想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8.什么是自尊?

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自尊具有哪些功能?

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

自尊具有一定的防御或保护功能。

自尊可以维护积极的自我观。

自尊会保护自我价值感。

9.试分析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四种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① 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

② 他人的示范效应。

(替代经验)

③ 社会劝说。

④ 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

10.简述自我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一是发动功能,二是制止功能。

11.举例说明自我意识产生中的物一我知觉分化。

婴儿初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

物—我知觉分化是指婴儿能够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

1岁末时,出现主体(自我)感觉,物—我知觉分化是在吸手指等感觉活动中出现的。

12.举例说明自我意识产生中的人一我知觉分化。

婴儿对一名照料者微笑和发声,对方回以微笑和发声,帮助婴儿明确自我和社会世界的关系(人—我知觉分化)。

13.自我意识产生与发展的标志有哪些了简述该过程。

2岁零2个月的幼儿能够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

14.如何理解面部表情具有“全人类性”?

表情有其生物学根源,表情和动作是祖先遗传下来的。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把代表愉快、厌恶、愤怒、惊奇等情绪的表情照片发给美国、巴西、智利、阿根廷、日本人看,让他们说出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绪,结果发现他们判断的一致性很高。

15、试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印象形成认知偏差。

(1)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最新听到的比以往留下更深刻印象。

(3)光环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

16.试述归因的含义以及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主要观点。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内—外,稳定—非稳定的两个向度。

17.请列出四种主要的归因原则。

(1)打折扣原则

(2)扩大原则

(3)利害关系原则

(4)共编原则

18.简述社会态度的三成分说。

态度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桥梁,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态度有三个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成分。

19.试描述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三阶段各自的特点。

服从阶段——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同化阶段——人们不是被迫服从,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内化阶段——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20.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试列出其中关于解决认知失调的三种途径分别是

什么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3)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21.什么是成就动机?

请简单描述高层就动机者的主要特征。

答:

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动机,他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化,它是一种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高抱负水平有关。

高层就动机者具有的特征:

1)他们往往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的任务。

2)他们非常关心自己活动的成果。

3)他们常常以旺盛的精力,采用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4)他们对自己做出的决定高度负责人。

5)他们选择他人合作共事时,往往选那些有能力的人。

22.试阐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进行评价。

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为著名的一种动机理论。

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国内外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持欢迎的比较多,但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他的理论有其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一面。

第一,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要从低级到高级有不同的层次,这是合乎逻辑的,符合系统论原则。

第二,马斯洛把千变万化的人类需要分为五类,可以认为,这是合理的。

第三,马斯洛把生理的需要列为第一需要,这是正确的。

第四,马斯洛强调要尊重人、关心人,这对企业管理及学校教育工作也有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是它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马斯洛的研究方法固然有其独特性,但遭到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的批评,认为其科学性不够。

只有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

第二,马斯洛过分强调了人的价值,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先天的潜能,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的潜能的制约作用。

23.试列举几种主要的人际沟通模式。

答:

人际交往是一种动态过程,在信息沟通、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各自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人际交往划分为不同的模式,是有实际意义的。

1)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2)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

3)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4)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

24.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同年龄、同性别的人比较容易相互吸引,如老年人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青年人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

这反映了人际吸引原则中的什么原则?

答:

相似性原则。

因为。

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

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

25.阿希的从众实验中被试的错误回答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请简单分析。

答:

可以发现错误的三种类型:

1)知觉的歪曲。

(如果错误明显,很少歪曲)2)判断的歪曲。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3)行为的歪曲。

(明知自己对,但还是顺从行为)

26.试述从众行为的含义和作用。

答:

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希望内。

一般说,从众的作用或动因主要表现为三种:

1.从众有利于获得正确的信息

2.从众有利于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

3.从众有利于减缓群体压力

27.通过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可知,如果被试的人格特征属于权威主义倾向,那么他更有可能实施“电击”。

请描述权威主义倾向人格特征的主要特点。

答:

1)世俗主义,十分重视社会压力以及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

2)权威式的服从,表现为毫不怀疑地接受权威人物的命令。

3)权威式的攻击,对于那些违反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的人十分蔑视,主张坚决制裁,严厉惩罚。

4)反对内省,强制压抑个人内在的情绪体验,不敢流露出真实的情绪感受

5)具有迷信意识和刻板印象,倾向于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推卸给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外在力量,经常采用简单化的二分法思想方法,表现为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

6)追求权力和使用强硬手段,从对权威人物的认同中,满足个人企图掌握权力及服从于权力的心理需要,否认个人的弱点。

28.什么是利他行为?

试阐述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内涵较广的概念,它包括利他的行为以及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因此,亲社会行为比利他行为的概念更广,而利他则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1976年,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提出,亲社会行为应该是一种不期望未来酬赏,出自自觉主动的主人行为。

他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不期待外来酬赏,帮助别人是唯一目的。

二是助人行为,虽然也以利他为目的,但其动机不同于利他行为,而是出于一定的功力目的。

29.如何根据行为特征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利他行为?

答:

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

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四种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30.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试分析旁观者效应的内在心理原因。

答:

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增强个体的利他行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的现象。

内在心理原因:

1)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的结果。

3)多数的忽略。

4)责任扩散。

31.什么是侵犯行为?

试将侵犯行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答:

侵犯行为也被称为攻击性行为。

侵犯是一种行为的结果,是一伤害另一生命机体为目的的一种行为反应。

三个特点:

1)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行为是上海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分类:

1)手段性侵犯行为和目的性侵犯行为

2)“好”的侵犯行为和“坏”的侵犯行为

3)巴斯关于侵犯行为的分类:

按照身体~语言、积极~消极、直接~间接三对党员的排列组合,把侵犯分为八种类型。

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