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2066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doc

[关键术语]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

又称“量化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

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 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行为。

 

4.观察法:

是研究者通过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调查法:

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

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7.教育经验总结法:

是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8.行动研究法:

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9.设计型研究:

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第二章  学生心理☆

10.心理发展:

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11.准备性原则:

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12.图式:

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支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13.同化:

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14.顺应:

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15.平衡:

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为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16.客体永恒性:

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17.自我中心:

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

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18.集体的独白:

儿童由于扑克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19.不可逆性:

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维逻辑”。

 

20.物体守恒:

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1.分类:

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22.排序:

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排列。

 

23.成熟:

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24.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及获得的体验。

 

25.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26.平衡化:

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27.新皮亚杰理论:

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理论的总称。

 

28.最近发展区:

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29.内化:

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30.自我中心言语:

维果茨基认为的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31.搭建支架:

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下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33. 自我意识:

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发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动物的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34.自我概念:

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35.自尊:

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的反应,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36. 重要感:

指个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37.成就感:

批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完美感受。

 

38.力量感:

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物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39.发展任务:

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写时期为达到相应发展水平所应实现的内容。

 

40.发展危机:

个体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面临的需解决的发展任务和冲突,这些危机可能来自于先前阶段。

 

41.智力:

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42.流体智力:

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43.晶体智力:

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总是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44.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提出人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反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45.语言智能:

运用语言达到的各种目的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语意、语序的敏感和灵活操纵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和写的能力。

 

46.逻辑—数学智能:

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处理较长推理、识别秩序、发现模型和建立因果模型的能力。

 

47.空间智能:

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再造、转换以及修改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8.肢体——动觉智能:

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能力。

49.音乐智能:

感受、辨别、记忆、理解、评价、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50.人际智能:

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51.内省智能:

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52.自然观察智能:

认识物质世界的相似和相异,及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中其他事物(如云,岩石等)的能力。

53.学习风格:

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

54.策略和学习倾向。

 

55.认知风格:

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住处加工的典型方式。

56. 场依存性:

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57. 场独立性:

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58. 反思型:

能够做出缓慢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59.冲动型:

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60.系列性策略:

从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61. 整体性策略:

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62.文化:

指人们花雕的规范、传统、行为、语言以及集体感。

 

63.刻板印象威胁:

学生因对自己在学业情境下的表现可能会证实人们对他所持有的刻板印象而怀有的额外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64.多元文化教育:

教授文化多样性之价值的教育。

所有撑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诸如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部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

 

65.性别角色认同:

个体对自己做为男性或女性所具我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66.双性化:

同一个体具有某些明显的、典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67.性别图式:

有关何谓男性或何谓女性的有组织的知识吊网络。

 

68.性别偏向:

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观点,经常偏向某一种性别。

  

第三章 教师心理☆

69.角色:

原为戏剧用语,主要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

心理学中的角色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身份和行为模式。

70. 皮格利翁效应:

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乐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71.自我应验效应:

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

 

72.维持期望效应:

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73.教师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74.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75.教师控制点:

是指教师将学生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教师的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所倡导的理论:

是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的知识,它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向。

 

76.所采用的理论:

这类知识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77.微格教学:

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

 

78.职业倦怠: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甚的状态。

 

79.反思:

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成分。

 

80.情绪衰竭:

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阳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81.去人格化: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

 

82.低个人成就感:

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83.新手型教师:

主要指刚走上工作岗位1~2年的新教师或是在中小学实习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我的生存方面。

 

84.专家型教师:

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在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

85.学习:

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86.言语信息:

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

 智力技能:

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87. 智力技能:

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88.认知策略:

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态度:

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89.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