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1808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docx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所谓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是对外开放的。

由于存在着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所以,在开放经济中,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经济政策要同时兼顾两个目标,即既要追求内部平衡,也要实现外部平衡。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就是研究这两个目标要通过何种政策才能得以实现。

第一节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搭配

一、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目标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同时兼顾两大目标,即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内部平衡是指国内经济要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需要指出,经济增长也曾是内部平衡的政策目标之一,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越来越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目标从政策目标菜单中逐渐淡出。

因此,若一国的经济资源均被有效利用,同时物价水平也基本保持稳定时,即可认定该国实现了内部平衡。

一般认为,外部平衡是指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本章也采用这一界定。

应该指出,外部平衡的概念是在不断演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条件下,对外部平衡的界定存在着很大差异。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人们对外部平衡的理解存在着以下四种认识:

(1)古典主义时期的贸易收支平衡标准;

(2)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标准;(3)牙买加体系时期的汇率均衡标准;(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常项目跨时均衡标准。

可见,人们对外部平衡的认识是在不断演变的,随着实际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外部平衡的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米德冲突

根据国际收支调整的收入分析理论和货币分析理论,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助于纠正国际收支顺差;另外,根据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扩大产出,创造就业机会,因而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面临着国际收支顺差和高失业并存的情况,则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够同时作用于内外两大目标,对外消除国际收支顺差,对内消除高失业,从而同时兼顾到外部平衡和内部平衡。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面临着国际收支逆差和高通胀并存的情况,则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能同时作用于两大目标,对外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对内抑制高通胀,从而兼顾到外部平衡和内部平衡。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面临着国际收支顺差和高通胀并存的情况,则单一支出政策要同时兼顾内外两大目标就会遇到困难。

比如,要消除国际收支顺差,就需要采用扩张性的支出政策,但扩张性支出政策会加剧通货膨胀;如果为了消除高通胀而采用紧缩性的支出政策,则国际收支顺差就会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无法同时兼顾,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面临着国际收支逆差与高失业并存的情况,则单一支出政策同样会遇到困难:

紧缩性的支出政策有助于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但却使失业状况更加严重,而扩张性的支出政策虽然能够消除高失业,但却使国际收支逆差更加扩大。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内外两大目标之间也存在着冲突。

最早指出这种冲突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他在1951年出版的《国际收支》(theBalanceofPayments)一书中指出,在开放经济中,如果汇率固定不变,则政府就只能运用影响总需求的支出调整政策来调节内外平衡,这样在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比如国际收支顺差与高通胀并存,或国际收支逆差与高失业并存的场合,就会出现单一支出政策无法兼顾内外平衡而发生内外两大目标相互冲突的现象,这种情况即称为“米德冲突”。

米德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固定汇率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到资本流动对内外平衡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尽管汇率变动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但完全依靠这种自发调节机制来实现外部平衡是不现实的。

如果再考虑到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异常波动,则外部平衡的自发实现会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同样存在着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平衡相互冲突的现象,米德冲突同样存在。

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思路与政策搭配

(一)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思路

米德冲突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某种不协调。

在米德的分析中,政策目标有两个,即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而政策工具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用一个政策工具试图实现两个目标显然存在着困难。

荷兰著名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证明了要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与相应的政策工具之间的数量关系,即要实现几种相互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几种相互独立的有效的政策工具,此即丁伯根法则。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即可说明丁伯根法则。

假定有两个经济目标T1、T2及两个政策工具I1、I2,政策调控追求的T1、T2的最佳目标是T1*和T2*,令经济目标是政策工具的线性函数。

即有:

上式中,

为相应的系数。

从数学上看,只要系数之比

,即表明两个政策工具线性无关,就可以解出达到最佳目标水平T1*和T2*时所需的I1和I2的水平。

上述结论可以推广为:

要实现N个相互独立的经济目标就至少需要N个相互独立的有效的政策工具。

但这一原则仅仅指明了经济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政策工具及政策搭配的原则。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丁柏根法则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即不同的政策工具可以为决策当局集中控制,通过合理调配有关政策工具来达到相应的经济目的。

但蒙代尔指出,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比如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掌管,而财政政策则由财政部门掌管,这样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即使政策工具满足丁伯根法则的要求,政策效果也很有可能达不到最佳水平。

为此,蒙代尔在综合考虑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区分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影响内外平衡上的不同效果,提出了以货币政策来实现外部平衡、以财政政策来实现内部平衡的分配方案,这就是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配原则”。

1.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两个经济目标均有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内部平衡的影响过程为:

政府支出↑→总需求↑→产出↑收入↑→失业↓→充分就业。

对外部平衡的影响通过两个过程表现出来,一是通过影响进出口贸易来影响国际收支,即有:

政府支出↑→总需求↑→进口↑→经常项目恶化→国际收支恶化;二是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来影响国际收支,即有:

政府支出↑→货币需求↑→利率↑→套利资金流入→资本金融项目改善→国际收支改善。

可见,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内部平衡的作用明确,能够消除失业,但对外部平衡的作用相对较弱,因为两个过程中国际收支增减互抵,所以财政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不大。

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内部平衡的影响过程为:

政府支出↓→总需求↓→物价↓→高通胀消失。

对外部平衡的影响也通过两个过程表现出来:

(1)政府支出↓→总需求↓→进口↓→经常项目改善→国际收支改善;

(2)政府支出↓→货币需求↓→利率↓→套利资金流出→资本金融项目恶化→国际收支恶化。

可见,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内部平衡作用明确,能够抑制高通胀,但对外部平衡作用方向不明确。

综上,财政政策用于调节内部失衡效果明确,用于调节外部失衡效果不明确。

需要指出,

上述结论与前面章节讲到的国际收支调整的收入分析理论似乎不一致,原因在于收入分析理论是不考虑国际间资本流动的。

如果考虑到国际间资本流动,则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一定使国际收支恶化,紧缩性财政政策也不一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使经常项目恶化的同时却使资本金融项目得到改善,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改善经常项目的同时却使资本金融项目恶化了。

所以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都是不确定的。

2.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也可以作用于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两个目标。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的影响过程为:

货币供给↑→利率↓→投资↑→产出↑→失业↓→充分就业。

对外部平衡的影响通过两个过程表现出来:

(1)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需求↑→进口↑→经常项目恶化→国际收支恶化;

(2)货币供给↑→利率↓→套利资金流出→资本金融项目恶化→国际收支恶化。

可见,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内外平衡两个目标的作用方向都是明确的,但对调节外部失衡效果更好,因为两个过程中国际收支均恶化了,这表明货币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更大。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的影响过程为:

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需求↓→物价↓→高通胀消失。

对外部平衡的影响通过两个过程表现出来:

(1)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需求↓→进口↓→经常项目改善;

(2)货币供给↓→利率↑→套利资金流入→资本金融项目改善。

可见,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内外两个目标的作用方向也是明确的,并且对调节外部失衡效果更好。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财政政策用于调节内部失衡效果更好,而货币政策用于调节外部失衡效果更好。

因此,可以把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而把平衡外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这就是蒙代尔提出的“有效市场分配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即使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只要相关政策运用得当,就能实现最佳调控效果。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根据蒙代尔的分配原则,可以得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的四种情况,如表8.1所示。

比如,假定一国经济同时存在着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的情况,则根据蒙代尔的分

表8.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

紧缩

通胀+国际收支逆差

紧缩

紧缩

通胀+国际收支顺差

紧缩

扩张

失业+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

扩张

配原则,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纠正失业,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米德冲突得以解决。

表8.1中的四种经济状况也可以用图8.1中的四个分区来表示。

图8.1中,横轴表示国内经济状况,其中正半轴代表国内经济存在着通货膨胀,负半轴代表经济中存在着失业。

纵轴表示国际收支状况,其中正半轴代表国际收支顺差,负半轴代表国际收支逆差。

横轴和纵轴的交点E代表国内经济处于无失业、无通胀状态,同时国际收支实现平衡,所以E点表示内外经济同时实现平衡。

横轴和纵轴把经济分为四个象限,其中第一象限表示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并存,第二象限表示失业和国际收支顺差并存,第三象限表示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第四象限表示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

仍以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为例来说明政策的搭配使用。

假定经济处于图中的A点,根据蒙代尔的政策分配原则,应该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对付失业,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对付国际收支逆差。

图中F1代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使失业增加,所以F1指向左上方;F2代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减少失业的同时使国际收支恶化,所以F2指向右下方。

根据合力作用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如果两种政策力度适当,则合力F0指向E点,经济将趋向内外平衡。

失业

失业+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

通胀+顺差

通胀

通胀+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

失业+逆差

E

F1

F0

A

F2

图8.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需要说明,蒙代尔提出的政策分配原则的有效性是以菲利普斯曲线成立为条件的,也即要求失业与通货膨胀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所以,如果经济中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即存在着“滞胀”,则蒙代尔的政策搭配方案将面临困境。

(三)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

支出增减型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型政策是指汇率政策。

根据斯旺的见解,如果一国货币汇率可由政府控制,即可用支出转换型政策对付外部失衡,而用支出增减型政策对付内部失衡。

比如当经济处于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状态时,可以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付失业,而用本币贬值政策对付国际收支逆差。

虽然支出增加在纠正失业的同时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扩大,但只要本币贬值力度适当,也可以使国际收支逆差得到纠正。

如此,两种政策相互配合,也有望推动经济实现内外平衡。

两种政策的搭配使用的四种情况如表8.2所示。

表8.2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

经济状况

支出增减型政策

支出转换型政策

通胀+国际收支逆差

紧缩

贬值

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

贬值

失业+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

升值

通胀+国际收支顺差

紧缩

升值

斯旺提出的政策搭配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这是因为,货币贬值政策在改善本国经济的同时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比如会引起贸易伙伴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时也会挤占竞争对手的出口份额,因而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甚至有可能触发“竞争性贬值”,结果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从中获益,反而会深受其害,因此货币贬值政策被认为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

第二节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IS-LM-BP模型

一、开放条件下的IS曲线与LM曲线

(一)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

IS曲线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当产品市场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由此决定均衡的产出水平和利率水平。

开放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由下式表示:

(8.1)

式中,Y代表总供给或总产出、总收入,D代表总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决定了产品市场均衡。

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1)国内消费需求C,一般认为,消费需求是可支配收入(Y-T)的增函数,T代表税收。

(2)国内投资需求I,投资需求是本国利率水平r的减函数。

需要指出,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通常只考虑货币因素的一次性或间断性变动,所以物价变动也是一次性或间断性的,因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意味着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零,即有πe=0。

根据实际利率的定义式i=r-π,可知名义利率r应等于实际利率i。

真正决定投资需求的是实际利率i,由于i=r,所以在本章的分析中就直接用名义利率r来取代实际利率i。

(3)政府需求G,取决于政府的支出意愿,是个外生变量。

(4)净出口Nx,净出口是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与可支配收入(Y-T)负相关,这是因为,若本国可支配收入提高,则进口需求会增加,这导致净出口减少。

另外,净出口与实际汇率EP*/P正相关,这是因为,若实际汇率EP*/P数值变大,表示本币实际贬值,这时一定量的外国商品能够换到更多的本国商品,表明外币对本国商品的实际购买力上升,而本币对外国商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因而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引起净出口增加。

反之,若实际汇率EP*/P数值变小,表示本币实际升值,则本国净出口减少。

实际汇率EP*/P中,E代表名义汇率,P*代表外国物价水平,P为本国物价水平。

在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可以得到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

对式(8.1)变形,得到:

(8.2)

若收入水平提高,式(8.2)左边数值将变大,右边数值将变小,为保持产品市场均衡,必要求利率水平下降,以提高投资需求。

所以,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收入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由此可以得到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IS曲线,如图8.2所示。

r

O

Y

IS

图8.2IS曲线

Y>D

Y<D

图中,IS曲线向下倾斜,表示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收入和利率负相关。

IS曲线上所有的点都表示相应的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有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不在IS曲线上的点则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

在IS曲线右侧,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IS曲线左侧,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另外,除收入和利率以外的其他因素,凡是能引起总需求发生变动的,均会导致IS曲线发生相应的移动。

比如,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总需求上升,为保持产品市场均衡,即总供给Y不变,则要求利率上升,以抵消政府支出增加对总需求造成的影响。

这种情况反映在图8.2中,即表现为IS曲线向右移动。

反之,若政府支出减少,则IS曲线向左移动。

此外,本币升值会引起净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为保持产品市场均衡,则要求利率下降,提高投资需求,以抵消净出口减少对总需求造成的影响。

这就表现为IS曲线向左移动。

反之,若本币贬值,则IS曲线向右移动。

总之,除收入和利率以外的其他因素,凡是引起总需求上升的,均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IS曲线向左移动。

(二)开放经济中的LM曲线

LM曲线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中,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本国货币需求依然等于本国货币供给,如式(8.3)所示:

(8.3)

式(8.3)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其中,Ms/P代表实际货币供给,L(r,Y)代表实际货币需求,并且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减函数,是收入Y的增函数。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当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为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必要求收入减少,以抵消利率下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所以,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收入与利率呈正向变动关系,由此得到LM曲线,如图8.3所示。

图中,LM曲线向上倾斜,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收入与利率正相关。

LM曲线上所有的点都表示相应的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有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不在LM曲线上的点则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

在LM曲线右侧,实际货币供给小于实际货币需求,在LM曲线左侧,实际货币供给大于实际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LM曲线发生相应的移动。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由于短期内价格具有刚性,所以实际货币供给会增加,为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要求实际货币需求也增加,因此,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必要求利率下降以提高货币需求。

这种情况反映在图8.3中,即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动。

反之,若货币供给减少,则LM曲线向左移动。

二、BP曲线

BP曲线反映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余额(BP)等于零。

国际收支余额包括两部分,一是经常项目(CA),经常项目主要衡量一国出口与进口的差额,是实际汇率与可支配收入的函数;二是资本金融项目(KA),该项目反映两国之间长短期资本的流动情况,是两国利率之差的函数。

用系数k(k>0)表示两国之间资本流动的程度,k值越大,表明资本流动程度越高,反之,则流动程度越低。

国际收支平衡时有下式成立:

BP=CA(EP*/P,Y-T)+k(r-r*)=0(8.4)

根据式(8.4),假定除收入Y和利率r以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变,若收入水平Y提高,则净出口将减少,经常项目恶化,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必要求本国利率水平r提高,以吸引资本流入本国,从而改善资本金融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

这表明,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收入与利率呈正向变动关系。

所以,反映在收入-利率坐标系中,BP曲线应向上倾斜。

如图8.4所示。

图8.4中,BP曲线向上倾斜,表明在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收入与利率正相关。

BP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均代表国际收支平衡,凡是不在BP曲线上的点,都表示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

比如,在BP曲线左上方的点,均表示国际收支盈余,而BP曲线右下方的点,均表示国际收支赤字。

除收入和利率以外的其他因素,凡是能引起国际收支发生变动的,均会引起BP曲线发生相应的移动。

比如,若本币升值,则净出口会减少,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经常项目会恶化,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则要求本国利率上升,以吸引国外资本流入本国,改善资本金融项目,这样,国际收支才能继续保持平衡。

这种情况反映在图8.4中,相当于BP曲线发生了左移。

同样,若本币贬值,则BP曲线向右移动。

此外,本国价格水平上升会引起本币实际升值,经常项目恶化,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必要求利率上升,这相当于BP曲线发生了左移。

若外国价格水平上升,会引起本币实际贬值,这最终引起BP曲线向右移动。

若外国收入水平提高,会增加从本国的进口,这样,本国经常项目得到改善,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则要求本国利率下降,这相当于BP曲线发生了右移。

若外国利率水平上升,会引起资本流出本国,导致本国资本金融项目恶化,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本国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必要求本国收入水平下降,以改善经常项目。

这相当于BP曲线发生了左移。

若本国税负下降,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则本国可支配收入增加,进口会随之增加,从而经常项目恶化,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则要求本国利率上升,这相当于BP曲线发生了左移。

同样的道理,若外国税负下降,最终会引起BP曲线向右移动。

需要指出,资本流动的程度(表现为k值的大小)会影响BP曲线的斜率。

k值越大,表明资本流动程度越高,资本流动对利率越敏感,则BP曲线就越平坦,在这种情况下,较小的利率变动就能引起大量的资本跨国流动,从而抵消较大的收入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若资本可完全流动(k值趋于无限大),则BP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如图8.5a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什么因素发生变动,BP曲线都不会再移动。

如果世界利率水平是给定的,这时,本国利率将被固定在世界利率水平上,不再发生变动。

这种情况意味着,即使一个极其微小的利率变动也足以纠正任何收入水平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同样,资本跨国流动的程度越低,即k值越小,则BP曲线越陡峭,即资本流动对利率

r

O

Y

BP

a资本完全流动

r

O

Y

BP

b资本完全不流动

图8.5两种极端情况下的BP曲线

r*

变动越不敏感。

这种情况表明,需要有较大幅度的利率变动才能抵消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当资本完全不流动时,BP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如图8.5b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流动对利率完全不敏感,不管利率如何变动也无法抵消哪怕一个很小的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所造成的影响。

比如在资本流动受到严格管制的国家,资本流动只取决于管制措施,而与利率无关,所以不管利率如何变动,也不会影响到资本流动。

如果该国对进出口没有额外的管制,则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只有使收入水平保持不变。

即使利率可变,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收入水平哪怕有一个很小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三、IS-LM-BP模型

IS和LM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一国经济同时实现了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由于这两个市场均限于一国国内,所以把这种情况称为实现了内部平衡。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往往还要追求外部平衡,即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如果代表国际收支平衡的BP曲线同时穿过IS和LM两条曲线的交点,则在三条曲线的交点上,一国同时实现了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如图8.6所示,E点是三条曲线的交点,在该点,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及国际收支同时实现均衡,所以E点是一般均衡点,由此决定均衡收入Y0和均衡利率r0。

如果IS和LM两条曲线的交点落在BP曲线的左上方,则表明在实现内部平衡的情况下存在着外部失衡,即出现了国际收支盈余;反之,如果IS和LM两条曲线的交点落在BP曲线的右下方,则表明出现了国际收支赤字。

不管出现何种外部失衡,一国经济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最终会重新走向内外平衡。

这种调节机制因汇率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经济在实现内部平衡的情况下存在着国际收支盈余,如图8.7所示,假定最初国内经济均衡在A点,相应的产品市场均衡由IS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由LM表示,国内经济均衡点A在BP曲线的左上方,表明存在着国际收支盈余,外部经济处于失衡状态。

由于国际收支盈余,所以外汇市场上外币供给增加,本币存在升值压力。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中央银行负有维持汇率稳定的职责,所以,为维持币值稳定,中央银行会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具体做法是在外汇市场上收购外币,同时投放本币,以吸收超额外币供给,消除本币升值压力。

由于在收购外币的同时投放了本币,所以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引起货币市场均衡曲线LM向右移动。

中央银行要持续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操作,直到LM向右移动到LM1的位置,超额外币供给才会消失,汇率才得以保持稳定。

这时,IS、LM1和BP曲线相交于B点,经济同时实现内、外平衡。

需要说明,当经济在B点实现内、外平衡时,并不意味着该国同时实现了充分就业。

也就是说,B点很有可能是个非充分就业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