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四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绿(节选)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与文中“招引”“追逐”相照应的句子。
(3)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运用________修辞方法。
换一种说法:
________。
(4)文中画直的句子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文中末尾,作者为什么将这醉人的“绿色”换做“女儿绿”?
解析: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梅雨潭的绿。
(2)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3)反问;我无法比拟得出。
(4)比喻、拟人;表达了作者对绿色、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因为梅雨潭的绿纯洁又鲜润,柔美又娇艳,像一位亭亭玉立、无暇的小姑娘。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是反问。
(4)把“西湖、秦淮河”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同时又把“潭”比作“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是比喻,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梅雨潭的绿。
(2)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3)反问、我无法比拟得出。
(4)比喻、拟人;表达了作者对绿色、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因为梅雨潭的绿纯洁又鲜润,柔美又娇艳,像一位亭亭玉立、无暇的小姑娘。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考查学生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考查学生对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节选)
①麦子熟的时候,豆荚也长大了。
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②那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变得忙碌起来。
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
③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
啪——鸭子蹒跚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④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走。
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山羊走呀走的,竹篮子也晃呀晃的。
我们看了真喜欢。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掘过的地里去,那里的蚯蚓、螺蛳、赤膊田鸡最多;把羊儿牵到河边去,那里的青草地真大,草儿真嫩……”
⑤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
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到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
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⑥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
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
——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
我和春芳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
⑦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与第②段“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中的“诱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诱骗
B.迷惑
C.吸引
D.疑惑
(2)下列对第②段中画“_____”的部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营养不良,身体瘦小如青草蜢
B.孩子调皮好动,如青草蜢不停地蹦跳
C.孩子身着绿衣,在田埂上如青草蜢
D.孩子快乐忙碌,如青草蜢活泼自由
(3)第③段中“我们”折柳条的目的是( )。
A.赶鸭羊
B.编草帽
C.捆青草
D.烧午饭
(4)第⑦段写道:
“吃饱了……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
下列诗句中与句中儿童的行为相似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D.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5)作者在结尾写道: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
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个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丰富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篇幅
B.赞美麦子、豆荚长势好,暗示丰收在即的喜悦
C.呼应开头,突出乡村生活美好
D.暗示“我们”睡在田埂上,说明乡村生活艰苦
(6)麦子熟了和豆荚长大时,“我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请简单概括。
(7)第①段写道: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联系短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1)C
(2)D
(3)A
(4)B
(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在结合选项判断。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7)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C
(2)D(3)A(4)B(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课外阅读
植物也要睡眠
①人和动物都要睡觉,以补充体力和精力。
但是你知道吗?
植物也要睡眠。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②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明媚的阳光下,舒展而又平坦。
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眼的典型现象。
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向上闭合,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
有的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紫色小花、长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它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
③植物的花也有睡眠的要求。
花儿的睡眼,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
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
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
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
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ト的花,垂下头来,则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三叶草的________睡眠现象。
(2)第③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写植物的花的睡眠。
(3)什么是植物的“睡眠运动”?
(4)判断正误。
①花生要睡觉的时候,它的叶子会慢慢向上闭合。
②太阳花每天中午准备睡觉。
③这篇文章是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来写的。
解析:
(1)拟人;昼开夜合
(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
(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4)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
(1)文中画线句子把“三叶草”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③植物的花……进入“梦乡”。
”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时间。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小老头。
”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姿态。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
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
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
③正确。
故答案为:
(1)拟人、昼开夜合
(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
(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4)正确;错误;正确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阅读
到月球上织网(节选)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在天幕上,晚风送来一阵阵醉人的花香。
当人们踏着银色的月光,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在花前月下漫步之时,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有人会突发奇想:
未来人类能够到月球上去上因特网吗?
目前,因特网已经把整个地球都包罗在内了。
然而,未来人类在月球上建成人类基地之时,月球上也能建立电脑网络吗?
月球上的网络能和地球上的因特网连接吗?
这的确是有趣的问题。
据欧洲宇航局的预测报告显示,月球的引力小,并且月球上的矿藏很丰富,很有开采价值,因此,月球在未来的200年内将成为太阳系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工业中心。
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正在为未来向月球移民和开发月球进行科学试验,准备在2030年建成月球人类基地。
为此,通信学家们也正在为建立未来的月球电脑网络而进行各种准备工作,以便在将来月球人类基地建成之时,月球网络能够肩负起月球通信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的“月——地通信”的重任。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文中的“奇想”是指:
________
②“到月球上织网”中的“网”指的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为建立未来的月球电脑网络而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的还有通信学家们。
B.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正在为未来向月球移民和开发月球而进行科学试验,并成功地建成了月球人类基地。
解析:
(1)月球上也能建立电脑网络吗?
;月球电脑网络;肩负起月球通信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月一地通信”的重任。
(2)A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1、月球上也能建立电脑网络吗?
2、月球电脑网络3、肩负起月球通信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月一地通信”的重任。
(2)A
【点评】
(1)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课外阅读。
幸存者的记忆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
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
她叫董颖,今年26岁,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
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的董颖吓坏了。
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
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
同舱的几名男子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
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
一个男子倾尽全身之力把她顶上救生筏。
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入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
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
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
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
董颖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
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
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
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在大海中永生。
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1)“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________的情况。
(2)第一段中的加点的“居然”表示________。
用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
作者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原因是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是什么?
解析:
(1)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解析】【分析】
(1)把“筏子”比作“秋千”是比喻,写出了当时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的情况。
(2)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第二空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故答案为:
(1)1、比喻2、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1、出乎意料2、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3、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第一空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第二空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6.课外阅读。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探测器,简称“四号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
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同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3月20日,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8~2019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大奖。
5月16日,根据《自然》发表的论文,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后所得的测量结果显示,着陆点存在来自月球地幔的物质。
同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1)“嫦娥四号”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2)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嫦娥四号本次登月的任务。
(3)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后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解析:
(1)着陆器;巡视器
(2)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3)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1)答案在第一自然段第二句中。
(2)答案在第一自然段第三句中。
(3)答案在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故答案为:
(1)着陆器、巡视器
(2)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3)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
【点评】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课外阅读。
“高斯”号脱险记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小时候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
他取来几块大小一样,颜色不同的碎布,放在雪地上。
几小时以后,其他的碎布仍在雪地上躺着,只有黑布深深地陷进雪里。
可不要小看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说明:
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
正是这个实验成果,使探险船“高斯”号死里逃生。
1903年夏天,探险船“高斯”号刚到南极,就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被封锁在茫茫无边的冰原上。
_________船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累得筋疲力尽,_________没能使船前进一步。
船上的淡水、粮食和蔬菜在一天天减少,眼看大伙就要坐以待毙了。
一天,船长正在甲板上沉思。
他抬头看看天空,暴风雪过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
他猛然想起了富兰克林小时候做过的那个实验,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他下令立即紧急动员,把船上所有的煤屑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灰倾倒在冰上,铺成一条长二千多米,宽十米的黑路。
不久,黑灰和煤屑吸收了强烈的阳光,使得路上的坚冰全部融化了。
在大家的跳跃欢呼声中,“高斯”号徐徐启航,走上了新的航程。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尽管……也……
(2)用横线画出船长想出办法后神态变化的语句。
(3)文章主要写的是________。
(4)读了短文后,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析:
(1)尽管、也
(2)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3)“高斯”号脱险的过程
(4)遇到困难和危险不要慌乱,应镇定沉着,积极思索,这样有利于摆脱陷阱。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即使……也……”
(2)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细读选文就能找到答案。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
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尽管、也
(2)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3)“高斯”号脱险的过程
(4)遇到困难和危险不要慌乱,应镇定沉着,积极思索,这样有利于摆脱陷阱。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了解什么是神态描写。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课外阅读。
珊瑚
大海退潮了。
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有红的,有白的,还有花的。
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树枝。
人们看到珊瑚的色彩这样美丽,形状这样奇怪,以为它们是长在海底的植物。
其实它们不是植物,是珊瑚虫分泌出来的石灰质。
珊瑚虫是浅海里的一种小动物。
它们生活在海底洁净的岩石上,只有几毫米大。
它们长着花瓣一样的触手,触手中间有一个很小的“嘴”,猎取比它更小的生物当食物。
它们不断地分泌石灰质,这些石灰质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
珊瑚虫一代又一代地在岩石上生长,繁殖,死亡。
经过几万年,它们遗留下来的石灰质就成了珊瑚礁。
再经过几万年,有的珊瑚礁露出海面,就成了珊瑚岛。
我国的西沙群岛,就是由许多珊瑚岛组成的。
(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描写珊瑚样子的句子。
(2)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
A.珊瑚非常美丽
B.珊瑚是一种小动物
C.西沙群岛是怎样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