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9399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ocx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文献综述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更加突出,土地的增量供应越来越受到限制,城市的发展依靠占用耕地来提供土地的做法已达极限。

在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下,土地集约利用任务更加艰巨,更加成为协调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任务的关键点。

通过土地集约管理和评价,可以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并达到优化城市用地布局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的目的。

因此,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研究,成为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土地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及土地生态评价等诸多方面,接下来就对这几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研究背景及动态

1.1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和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侯西勇,岳燕珍,于贵瑞,何洪林[1]以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为案例区,研究了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多要素空间数据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得知,评价方法与技术切实可行,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分析技术共同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准确与高效;案例区的土地限制因子以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坡度和灌溉条件为主,而土地适宜类则以宜农类、宜林牧类和宜农林牧类为主。

任周桥,刘耀林,焦利民[2]以琼海市的3个乡镇作为试验区,选取了8个指标(影响因子)作为测试属性,共提取了67个样本,运用C4.5算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树并进行了分析,运用规则对试验区土地进行评价,并与应用其它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作对比分析。

认为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不依赖于经验知识,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满足评价的要求。

白淑英,张树文,宝音,阿拉坦图雅[3]以呼和浩特武川县为例,将武川县的土壤类型数据与地形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叠加分析后,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农林牧业用地,利用土地资源特性进行诊断,衡量其对农林牧业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并将其结果划分出等级,为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的空间地域分布提供依据。

蔡元波,聂倩,闫利[4]以湖北京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SPOT5遥感影像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利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评价。

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大大促进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从而确定土地对某种用途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为湖北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可靠的辅助决策依据。

田亚平,郑文武[5]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气候、水文、交通和地形等5类指标,建立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并基于GIS技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得出了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和一般适宜为主,耕地不适宜区分布和数量与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总体较高。

胡振琪,李晓静,杨帆[6]对云南省砚山县阿猛镇土地整理进行了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适宜性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把局部小区域影响土地利用的水文因素、地形因素、土壤因素及其他因素作为影响因素建立数学模型。

研究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该结果对于西南丘陵小区域农用地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伍,李满春,刘永学,毛亮[7]以浙江省标准农田建设为例,在标准农田立地条件评价中进行了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矢栅混合数据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地块的各方面要素信息,保证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并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数据混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柴仲平,王雪梅,蒋平安[8]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现状适宜性进行评价,采用AHP决策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从各地类土地组成结构来看,宜农地类分布比较集中,土地质量较好;土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

宜林地类分布较为集中;在土地的利用中,农、林、牧业用地比例为7.92:

1:

2.17,农业分布结构不合理。

刘耀林,焦利民[9]将计算智能理论引入土地评价领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首先基于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构造了一个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训练,能够快速收敛到最优解,对初始的规则库进行修正,形成了一个自学习、自适应的评价系统。

刘甫增,倪宏伶,滕建珍,等[10]根据喀斯特地区独特、脆弱的土地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作统筹安排,实现土地利用更佳的综合效益,以适应喀斯特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

1.2土地潜力评价研究

土地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保护和改造措施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制度,就土地在该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来划分土地等级的评价。

张晓玲,戴吉开,关欣,文倩[11]分别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选取12个指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因子的贡献率和各因子载荷量,并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分类功能,根据所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对评价单元进行潜力水平分类。

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潜力分为3个大类,6个细类,其中,北京、重庆归类为土地潜力利用水平较好;沈阳、武汉、太原、西安、等城市归类为土地利用潜力水平一般;青岛、杭州、广州、上海归类为土地利用潜力水平较差。

陈莹,刘康,郑伟元,邓红蒂,唐程杰[12]从科学性、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根据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同时详尽阐述了评价成果预期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或意义,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创新设想。

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标内容及其应用前景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寻找、确定其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推广评价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

李瑞,张晨光,张克斌,等[13]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建立了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将该区域分为137个地块,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根据权重法对每一块土地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

得出盐池县用作农业、林业用地的土地面积较少,而用于牧业用地的面积较大,土地整体质量较差。

洪增林,薛惠锋[14]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包括总体评价、区域评价、开发区评价及地块评价4部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宗地评价指标体系。

熊康宁,安裕伦,杨广斌,等[15]以花江项目示范区为例,将各矢量因子层转化为栅格数据,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每个网格进行逐一评价,得出整个项目区的土地潜力分级数据。

与传统的以行政区划或某种自然单元为单位进行土地潜力评价相比,不仅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精度,而且便于数学方法的应用与参评因子数据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评价效率。

高志强,刘纪远[16]利用已有土地资源综合研究成果,借助GIS工具,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土地利用潜力资源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认为中国土地资源潜力很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在开发利用中,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的战略方针,在保护好现有土地资源和合理科学利用的基础上,谨慎开发,以持续发展利用的观点对待潜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何伟,王广杰,蒋贵国[17]在阐述城市土地潜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土地利用强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御用GIS技术对德阳市土地利用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目前德阳市城市土地潜力状况,提出了德阳市城市土地挖潜途径与对策。

唐旭,刘耀林,赵翔,杨祝晖,扈传荣[18]在研究合理的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中,分析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及潜力指标的内涵、关系,设计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4元组模型、单项潜力评价的指标增量模型,综合潜力评价的分析模型及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流程,并对基于加权距离的指标空间聚类、基于用地依赖的功能分区聚类、应用叠置法划分潜力评价单元、土地潜力分级与挖潜改造决策等关键环节进行阐述。

研究表明,研究方法能保证评价过程透明和评价结果科学,在实践应用中得到验证。

宋成舜,徐丽莉[19]在分析和评价青海省西宁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出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分值,并确定潜力级别。

得出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处于中等水平。

黄顺安,戴军[20]应用土地潜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广东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划分出:

耕地(

等地)的面积为2844254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29%,其中限制因素明显的耕地(

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7.45%;非耕地资源(IV、V、VI等地)所占的比例很大,约为81%。

因而,要求在农业持续利用中针对其主要限制因素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广东省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1.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又不会构成危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21]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主导因素也不同,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约束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依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过程。

密长林[22]从资源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对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用加权法求得临沂市1995到2004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用协调度模型求得临沂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协调度,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各项指标的障碍度。

李植斌[23]对温州地区的农用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建立农用地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调控等方面确定了33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和调控的模式。

研究表明目前温州市域农用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状态,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字眼环境问题较多,最后对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龙花楼,蔡运龙,万军[24]运用景观生态分类法,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随后针对不同类型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结果表明: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较多的土地其利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地利用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杨浩,周柄中,包浩生,等[25]从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分析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采用Delphi法确定权重,运用协调度函数并进行二次综合评判来确定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及阶段。

提出评价—调控—再评价—再调控的动态渐进模式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达到可持续利用。

利用所建模型与指标体系对江西余江县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余江土地利用状况正处於可持续利用初始阶段,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问题较多,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对策与措施。

陈百明,张凤荣[26]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进行了探讨。

回顾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分析归纳了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状况及可借鉴之处;指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与评价的研究中,必须从3个方面开展深入探讨。

第一是土地利用分区及制定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第二是研究制定主要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第三是研究制定典型区域(以县域为单位)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

只有把3个方面的研究有机融合起来,互相反馈,互为依存,才能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刘友兆,孙雁[27]站在细碎化角度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构建基于细碎化角度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西省分宜县10乡镇2004年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

认为分宜县南部乡镇土地细碎化程度最低,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最高;北部土地细碎化程度最高,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最低;位于中部平原区乡镇,其土地细碎化水平处于中间水平,其可持续利用能力在全县处于中间水平。

袁丽丽[28]结合快速城市化下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合成石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因素诊断模型。

最后以武汉市为例,评价了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城市土地次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

王万茂,张颖[29]在分析土地整理产生的客观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机制,最后提出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理性思考和对策。

谢俊奇[30]提出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概念和目标,研究了进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影响评价的程序及30个评价项目和指标,信息源和综合指标;展望了评价结果的应用,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土地经济评价研究

运用可比经济指标,通过对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来评定土地的质量,并确定其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经济可行性。

刘冬荣,曾毅,刘明亮[31]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湖南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经济评价。

结果表明,全省土地经济效果总体水平不高,以中低等级为主,而且土地经济效果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对比强烈;市区的土地经济效果一般要高于市辖县;土地经济效果高的市区主要依赖于高投入,土地产出与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土地经济效果处于中低等级的地方主要依赖于土地开发和土地相对集约利用,土地产出水平低。

朱传军,卢新海,韩长生[32]对模糊积分的开发区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测度来度量指标和指标集合的重要度,在此基础上应用Choquet积分方法评价开发区土地经济效益,既能够考虑各种评价指标的影响,又能反映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对开发区土地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

焦叶芬[33]根据土地利用指标选择的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前瞻性原则,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城市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纵横向对比,对重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重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低,波动大,投入偏高影响了其经济效益及集约化水平不高等特点。

凌海明[34]对复垦土地的经济评价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进行了复垦土地经济评价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探讨,目的是为了完善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的复垦土地经济评价研究落后,使很多复垦项目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经济评价中的难点,使经济评价赋予形式,对评价方法的过于复杂化的追求,造成评价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周介铭[35]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工作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陆地区城镇土地经济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为内陆地区开展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周志民,秦明周,张鹏岩,等[36]对乡镇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理论和评价进行了系统论述,根据河南省孟州市各乡镇的自然地理因素及土地经济因素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多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和构建评价模型,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乡镇土地投入程度、乡镇土地利用程度和乡镇土地产出程度三方面对其经济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得出了孟州市乡镇土地经济评价的结果。

赵庚星,李永昌[37]通过对垦利县土地自然及经济情况的调查分析,选择有机质土体构型、地下水埋深及土壤耕层含盐量为参评因素、制订了垦利县土地自然生产力评级标准;通过对农耕地经济指标能量形式及货币形式的聚类分析、制订了垦利县农耕地经济评价标准,针对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根据各土地经济条件作出了垦利县土地经济评级标准提出了垦利县土地开发治理的建议。

张万清,赵庚星,高庆振,等[38]将山东省土地划分为5个农用经济等级,7个土地综合经济等级,分为4个土地经济区。

总过指标分组、逐次逐步回归分析法,以及以聚类中心值划分指标分级范围的方法,为解决多因素情况下指标的筛选,以及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分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谢经荣[39]通过介绍土壤潜力估计的产生和理论,从土壤潜力估计过程中,应用了作物价格、银行得率以及土地利用费用等指标。

得出土壤潜力指数说明土壤利用的经济可行性。

依土壤潜力指数为标准,将能选择出最佳经济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

董黎明,冯长春[40]根据我国国情,探讨了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依据,参评因素及因子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山东济宁市城市土地进行了综合评价。

通过评价,发现济宁市区土地利用不尽合理,从长远考虑,城市规划应对土地利用现状作适当调整。

1.5土地生态评价研究

土地生态评价是对各种土地生态类型的健康状况、适宜性、环境影响、服务功能和价值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的过程。

主要指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土地单元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土地环境对某些作物的生态要求及其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王军,罗明,龙花楼[41]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

研究表明,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

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整理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

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

杨子生[42]在论述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基础上,将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归结为5个方面:

土地生态类型、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设计、土地生态整治、土地生态管理,五者以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为核心,共同构成了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体系。

认为土地生态评价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梁川,门宝辉[43]将土地生态系统的级别、评价土地生态系统质量优劣的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对评价标准及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后,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进而建立了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的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石家庄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中,与模糊评价法有较好的一致性,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徐超平,夏斌,林珍铭,等[44]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东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东营市进行评价。

得出了2003到2008年东营市生态安全指数由等级Ⅲ提高到等级Ⅳ,即由土地生态安全的一般状态改善到良好状态;次一级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显示,东营市土地自然安全指数和土地社会经济安全指数提高较快,而土地环境生态安全指数提高较慢。

吴发启,王健,张正华,等[45]在分析土地生态评价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评述了国际和国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源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进展,并对土地生态评价中价值核算的方法作了简要总结,阐述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

陈成,吴群,王楠君[46]通过对土地资源安全内涵的探讨,着重从城市化对耕地保护、失地农民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安全态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耕地安全、土地生态系统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的含义进行简介。

吴次芳,丁敏[47]在探讨城市土地生态规划内涵、层次及墓本原刻的基拙上,提出了城市土地生态评价的指标体来,以及城市土地生态分区的基本依据,并以杭州市为例,对城市土地生态规划及设计进行了实证研究。

李晓,郑达贤[48]在分析和评价福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福建山多、雨多、林多,在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土地紧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由此引起的生态问题与日俱增等.

范楚林,马良军,彭占宗[49]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了黑泉库区土地生态系统模型,并对系统多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中,应用Q型聚类分析划分土地生态类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生态类型的地位级指数。

罗文斌,吴次芳,汪友结,吴一洲,吴泽斌[50]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中国城市土地生态水平进行评价。

得出结论,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适合用于城市土地生态水平的评价。

2.评述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面,刘耀林,焦利民将计算智能理论引入土地评价领域,基于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构造了一个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训练。

它具有以下优点:

推理过程是透明的;不存在“规则灾”问题,通过遗传训练,可以对现有的知识和规则进行修正,并能提取修正后的规则;收敛速度快,不会落入局部极小。

在土地潜力评价方面,唐旭,戴吉开,关欣分析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及潜力指标的内涵、关系,设计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4元组模型、单项潜力评价的指标增量模型,综合潜力评价的分析模型及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流程,并对基于加权距离的指标空间聚类、基于用地依赖的功能分区聚类、应用叠置法划分潜力评价单元、土地潜力分级与挖潜改造决策等关键环节进行阐述。

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张凤荣,蔡运龙,陈利顶等人根据生态、经济和社会指标等影响评价因素,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建立了包括目标层、标准层、因素层及元素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在有关可持续利用评价的部分问题上与国内学术界达成共识。

在土地经济评价方面,刘冬荣,朱传军,卢新海等人对部分省份土地利用进行综合经济评价。

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省域土地利用进行综合经济评价,可以较好的反映全省土地经济效果的地域特征和结构特征。

在土地生态评价方面,梁川,门宝辉,罗文斌,吴次芳等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中国城市土地生态水平进行评价,基本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因为此类研究尚不多,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量值范围的界定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3.结论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面,刘耀林,焦利民对计算智能理论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但模型还有待完善。

若使用软限幅函数代替max函数和取整函数(阶跃函数),则模糊神经网络就可以采用BP算法进行训练,这样就可以将遗传训练和BP算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神经网络在全局和局部均具有较好的搜索性能。

在土地潜力评价方面,唐旭,戴吉开,关欣在对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指标特征分析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状况的4元组模型为基础,设计了针对现状和潜力时点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分析的潜力评价增量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基于综合潜力评价的推断分析模型对土地利用潜力进行分级并提出相应的集约利用改造方向以及方案评价方法,并充分体现了土地利用合理性目标要求。

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张凤荣,蔡运龙,陈利顶,等人根据研究得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划分可分为4个阶段。

并提出了有利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实现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认真抓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大土地社会方面投入。

在土地经济评价方面,刘冬荣,朱传军,卢新海等人对部分省份土地利用进行综合经济评价,研究得出,各省份土地经济效果总体水平不高,以中低等级为主,而且土地经济效果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对比强烈;市区的土地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