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观摩活动上的报告.docx
《语文阅读观摩活动上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观摩活动上的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阅读观摩活动上的报告
语文阅读观摩活动上的报告
大家都很紧张,所以我还是稍微先从轻松的故事开始吧。
好。
这是一本图画书,它的名字就叫作《你好,老包》。
各位请试着跟着我读一读这本图画书,看一看它,我想利用这本图画书还是一样,带我们各位老师,我们都是很好的阅读者,我们再次回顾,在这个过程里面,在这个阅读过程里面,我们做了些什么事。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封面。
你从这个封面你会得到哪些信息。
然后,你运用这些信息会作出一些什么样的预测。
然后,麻烦各位都自己看一下,和隔壁老师稍微聊一下。
每一个现场的老师都可以现场的互动。
在课堂里我们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谈一谈,这就是所谓的预测,这个就是所谓的预测点。
为什么需要做预测呢?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需要学生或者阅读者,调动他们之前的知识经验,如果能够调动社会经验,对于他们接下来的阅读,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各位从这样的画面中会看到有这样的一个人。
请问各位,这个人他的职业是什么?
很多孩子也许会说出来的,但大部分的老师直接会说出来的。
他是一个清洁工。
那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你知道他是一个清洁工?
因为我们会利用这个镜头,我们会看到他拿着拖把。
但是平常我们在家也会拿拖把,但是我们并不是清洁工啊。
所以会从他的服装,会从他的衣着打扮,会从他的帽子,也可以判断出,他是一个清洁工。
好,这里有一幅图,我想请问各位,这个清洁工,在这幅图里面能判断他是上班还是下班?
你是从哪里判断的?
一个是抓重点。
一个好的阅读者他会抓重点。
利用他的脸部表情,或者他的举止。
好做猜测,但他毕竟还是一个猜测。
但是没有关系,猜得对猜得错没有关系。
这一幅图呢,他是上班还是下班?
你为什么判断他是上班还是下班呢?
因为他是带着餐盒对不对?
那这幅图它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幅图在告诉我们,上班也有可能带餐盒,但是方向有不对,方向是往外走,对不对?
这些等等的细节,我们在阅读过程里面,一个好的阅读者,会充分地掌握文本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但是不是说,所有信息你都要掌握你才读得好。
这个上面他主要告诉我们这个工人下班了带着餐盒回到他很小的拥挤的一个房间里来。
这就是这一个画面,这一个段落甚至一个篇章主要告诉我们的信息。
那我们如何获得这个信息?
他这个画里印着睡袍,我不认识我个睡袍,但并不影响我获得这个主要的信息。
我不认识这个枕头,也并不影响我掌握这个篇章主要告诉我们的信息。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里面,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还原出来。
这样的话,阅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是低效的。
各位老师,你们都是一位好的阅读者,所以当你在阅读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今天主要是用图像来呈现的,当你在阅读这样的文件的时候,你们就会自动把握住这些信息。
因为我是一个好的阅读者,但是我们的孩子他正在学习这个自动化的过程。
如果今天我希望他认识,屋子里有哪一些家俱,那么我肯定要教,什么是枕头,什么是睡袍,什么是垫子,什么是冰箱等等。
但是我只要对这些东西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之后,我可能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并不需要把精神都放在这些细节上。
这就是一个……很抱歉,没有时间,时间可能太晚了。
我还是回来,谈谈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
我要谈的和杨校长方向大致是相同的。
我把今天的主题精神,教会选择性阅读。
阅读者呢,大家都知道的。
这几年,不止是这几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阅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
他不单单是语文课程目标,还应该是所有课程的目标,而国际间,特别是我们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就发现全球都开始注重资讯的获得。
如何能够快速地吸收资讯,成为决定这个孩子、这个区域、这个国家未来最关键的竞争力。
所以,如何透过学校的教育,教会孩子阅读,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个责任。
记得在第六届太原会议的时候,我也做了一个报告。
我当时,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一个可以说伟大的盛会。
这么多老师,这么多精彩的课呈现在我眼前,我从来没有看过。
所以当时的震憾。
崔老师让我做一篇反思的报告。
我当时看了之后,确实和台湾教学有一些不太一样。
所以我就当时整出了六点对照的一个教学的观点。
提供给大家思考。
但是这些观点里面并没有代表,好说哪一个观点是特别好的。
但是,总是它在一个多元的课堂里面,它会有一些不定时的,不同目的时候会出现。
可是,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也会因为孩子的学习状态我们会有一些虚设。
譬如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还是多元的模式。
我这几天,或者前一两年或者这一段时间,我常进大陆,跟许多的老师谈过,隐隐约约听到老师有这样的一个声音,就是,好像我们的上一课的课型比较单一,所以我们在这一次,新疆区的理事们也提出来希望能够创新,所以在这里我也特别鼓励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可以多元,那我们对于教材的使用,到底教材是范文还是例文,我想这个可能也是去值得加以思考。
那到底,课堂里面是老师的舞台还是学生的舞台?
恕我直言,在这样的一个比赛场合里面,我确实看到了比较多的质疑。
整个舞台是老师的舞台,但是我可以体谅,可以解释为,这是一个赛课。
我们需要看出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但是如果真的回到课堂里面,到底教室是老师的舞台还是学生的舞台?
所以适当的学生应该有所展现,第四个,到底是内容导向,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我想,这一次就会慢慢地清楚了。
知识技能是要教的,是要积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孩子离开学校后,他能够学会学习。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这个可能在目前大陆现在的这个社会环境里面,还有一点困难,但是,我觉得并不仓促。
我这次相信,如果它是一个真实的道理,如果它是一个金科玉律,它是经得起批判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在这个价值多元,以及资讯过度发达的过度泛滥的一个环境里面,我们孩子真的要学习批判思考。
第六个,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会小组合作,跟别人合作。
这是在太原的会议里,我重新回顾一下我自己的当时的一些感受。
那接下来,在南昌会议的时候崔老师还叫我做一个报告,当时因为台湾正遭到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台湾参加了国际的儿童阅读素养的一个调查。
那台湾的当时排名并不好,排名二十二,最大的,等于我自己也在,台湾在推动儿童阅读这一块,所以这样的结果出来就做很多的反思。
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是有些偏失的。
我们看看国际间,国际间对于所谓的阅读的能力、阅读的素养,他们关注的是方法,他们关注的是多元的解读,他们关注的是,作为一个读者,自我建构出来的意义。
所以,我当时在南昌会议里面,我就把台湾的经验以及国际的趋势提供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当时要义在于希望当老师能够开始去关注这一方面的阅读的策略,阅读有它的一些方法。
特别是对于学习阅读的孩子,这些方法很重要。
这些方法大致有推测、联想、提问、图像化、推论啊,等等。
这些策略我想各位去看一下相关的关于阅读研究的书籍,大概都可以看得到。
这些策略其实我自己的观察,在台湾或者是在大陆,有一些策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确实有在做,但是不一定获得期值或者是点名给孩子讲,你刚才是用一个什么方法。
所以孩子并不知道,他其实是有方法的。
好,这是关于前两届,那这一届回来,我想,我越来越清楚了,我想很大胆的对各位老师道歉,我也很大胆地提出,对于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这样一个活动,我的一些观察。
活动应该叫做阅读教学观摩,他的这一节课,我觉得都是在教语文课,不是专注在阅读课里。
这个可能有一些争议,可能我个人的理解观念太狭窄,但是我觉得这个可能很值得去思考一下,教语文和教阅读,是不是有所区别。
既然大会定的是阅读教学观摩,是不是我们更着力于阅读教学这一块。
它为什么这样讲?
可能这是我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想法,语文教学是不是涵盖了阅读教学,这是当然的。
在语文教学里最常见的就是听说读写说。
那读就是指阅读。
所以,语文教学涵盖了阅读教学。
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都不会有什么疑惑。
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数学课是不是要阅读?
科学课是不是要阅读?
甚至艺术课、品德课是不是要阅读?
我们孩子进到社会之后,他所谓的终身学习,其实大部分是靠阅读。
而这时的阅读它已经跳出语文课教学的范围。
实际在这里说,台湾也是这样的,我们的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学,包含所谓的说明性的文章、议论性的文章,还是以文学为主。
那科学的报告、数学的研究,它完全没有任何的修饰,它完全没有任何的想象,它是硬梆梆的。
我们孩子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阅读似乎要大过语文教学的范围。
所以我们要求,希望大会组委会慎重地思考这个课题,到底我们所谓的阅读教学是要放在语文教学下,来看这种教学,还是,我们就面对阅读。
这应该是个题外话,但是这个会影响我整个观课。
稍微简单地对应一下,到底阅读教学跟语文教学如果独立来看,它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在语文教学目标里,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相关知识性的教学,等等。
但是阅读,因为它的材料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它要求的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能力,批判地思考能力,然后形成阅读的品味。
在目的上,可能是不同的。
在教学方法上,可能也会不同了。
语文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一套辅导系统,所以教师的辅导性会强一些,我们的课程规化、要求会有一个清楚的有系统的结构,老师的讲解就会批改在课堂常见的,老师会立足所谓的学习目标,或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然后重点重要是反复解说。
可是我们关注阅读教学的话,我们应该回到一个“读”字,他作为一个“读”字,它在阅读教学过程里面,他看到的是指挥,但是以学习读到为主,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你自己在阅读过程里面你的困惑以及你的收获,以及你想跟别人讨论的事情。
那做老师的责任是我要提供孩子,怎么解决他在阅读过程里面发生的困难,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将来能够养成自我阅读、自主阅读的能力。
那阅读方式也会不太一样。
在大陆,我觉得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朗读。
台湾的孩子朗读真的比较低了。
在这儿,看到每一个孩子站起来,还真的是美读啊。
在语文课堂里面,我们确实需要阅读、朗读跟美读的教学。
注重孩子的发音要准确,字正腔圆,要关注文本告诉我们什么内涵。
但是要从阅读的相对观念来看的话,阅读最终的目的是默读。
默读的是不是快于朗读呢?
所以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快速默读、浏览。
怎么样的略读,怎么样的跳读,快速地掌握你想要的信息,特别是边读边想。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重视个人在阅读过程里的收获。
好,这是国际间很重要的一个,是台湾在国际阅读测试中失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的教学太重视文本了,结果国际的考试是不关文本,你学到什么,你会用在哪里,台湾人答不出来,因为老师没有分析,没有教会孩子做这方面的思考。
但事实上各位,我们回到我们自己的阅读教学经验来谈,我们的阅读都是有一个特定的目的,我不会评估,我这次阅读收获是什么。
好,但是我还是会回过头来,从语文教学的观点来看看这次的课。
我从整体的对象的观点来看,我这三点绝对不是客气话,绝对不是虚言故事,这三点是快十年来,我对大陆老师的一个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非常感佩,我都不知道怎样把这样的精神能够迁移到台湾的老师身上,当我看到老师的这个基本的教学素养,老师教学的基本功非常到位,这一部分真的台湾老师在这方面,不管是口语表达,老师在课堂的思路,梳理这些课程,这方面真的不错。
有机会我真的非常希望能够邀请各位老师到台湾来,给台湾老师做一个指导。
另外一方面,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台湾老师在这方面,过度地仰赖,过度地依赖于你们这儿叫教参,我们那儿叫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出版公司它会编好每一课的教学的设计活动流程,甚至学生的习作单子,甚至连作文题目等等,统统都把它设计好了,连月考考卷都设计好了。
所以老师在这方面就比较带过,所以我们会看到老师的课堂里对教材的挖掘上面还是不够深。
在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一个老师,您的对于教育,对于课程,你对于你自己工作的热情,会熏染你的学生的。
所以每次看到老师们站在讲台上跟孩子们,你上课以后,会感觉到心跳都会加速。
在台湾上课的话,如果各位有机会来台湾,安排各位进教室观课很难哪。
也许有机会我试着安排,你就会看到都觉得好像很沉闷,这方个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大陆老师在这方面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我觉得我们孩子们需要这些东西。
但是,我还是有很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堂课的课型都眼似,这不是我说的,这不是单单我自己的感觉,而是我听到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大陆的同志不是已经揭示了,不是我们要创新哪,各位老师,你是不愿意还是不敢呢?
还是你不知道怎么去创新呢?
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需要去思考的。
我想这方面,大陆小语会可能要把目标弄得更清楚,让老师能够做依据。
好,那我提供一下我自己的观课角度。
如果我们说我仅仅看一个整体的看这个语文课堂的时候,我大概可以这样来看一堂课。
就是有没有激活或调动学生的背景经验。
也就是说,我学习假设我还是从零学起。
如果发现这一堂课老师是把孩子当作零,从零教起的话,下课可不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下。
老师你是不是先调动一下孩子的背景经验,也许他们在这方面有相关的经验。
那可以一方面你更省事,另一方面学生学得也更加有兴趣。
所以这一方面我会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课堂真的需要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这次赛课我觉得真的很可惜,我几乎很少看到小组合作。
所以这一点我觉得蛮可惜的,有小组合作我觉得只是过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所谓的小组合作群体。
那我觉得在真实课堂里面,可能作为这方面,也许大陆在这方面更需要,因为你们这儿的孩子多,一个班级人数。
台湾现在班级的人数控制在三十个孩子。
现在台湾早已划入全球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地区。
所以,一般的教室顶多二十几个小孩子。
很容易进行学习。
另外一方面,我们这儿班级人数多,四十个、五十个、六十个孩子,其实更需要做小组学习。
好的,另外一个,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过程里面,是不是有展现老师自己的解决问题,以及思考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有没有呈现出来,而不只是呈现结果。
让孩子们记住这个知识。
也就是所谓的过程性的学习。
在这次课堂里面我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
老师问也是问,当一个学生答出来后,老师就解释,这我觉得很可惜,也许其他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找到这个答案。
所以老师是否再追问一下回答的同学,你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么想到的。
如果学生都答不出来,老师可以示范,我是怎么解读的。
那个过程,那个思路过程,应该可以叫做放生思考。
把你的思考说出来,我会看见的。
另外,我的要求更多些,希望这堂课不是只是基础知识的获得,我希望任何一堂课都希望能够带着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进行高层次的思维。
回过头来,从阅读教学观念来看,阅读核心就是理解,理解是阅读的核心,我为什么要阅读,我的阅读就是要获得理解。
理解的层次有很多的。
我刚刚提的,大陆关注了理解的层次,比台湾教学的理解层次高很多。
我还是再说一遍,一般的简单来说,理解的层次包含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做字面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用测验的方式来思考的话,我今天问的问题,都可以在文章里找得到的。
主角是谁,发生在什么时间,他多少岁等等。
这些都是在文章里直接找得到的。
叫做字面的理解。
它当然是最低层次的理解。
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叫做解释性的理解。
所谓解释性的理解是说,它基本上还是靠这个文本,但是读者必须作一些、组织、推论才能获得。
“它是个好人吗?
……那个巨人怎么吗?
”学生必须做出一个判断,但是它基本上还是从文本出发的。
所以学生必须,这个巨人前前后后的表现,然后做一个判断,才能知道这个巨人算不算自私的人。
第三个层次就是批判的理解。
所谓的批判的理解,就是这个问题的句型,它的组织不是文章里的,它的组织是指读者,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你觉得怎么样?
你赞同这样的价值观念吗?
你赞成这个角色的行为表现吗?
你你你,他问的是你,也就是说读者有自己的判断。
国际间非常重视这个层次,而各位老师,事实上我们在阅读中,我们也是这样的层次。
我们拿起一本书来,我们可能觉得这是一本烂书,别人可能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觉得怎么样。
第四个层次更高了,创造性的理解。
也就是他因为这次阅读而散发出更多新的知识,新的感受。
国际间重视第三第四层次的理解。
而台湾的教学在这方面是抓紧第一第二层次理解了。
所以我们参加过阅读赛,成绩并不好。
一般人的理解过程,会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对一个读者,他会在潜意识,他就会测定,我的目标是什么,无非是会答题。
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里面,这一块很弱,因为孩子的教材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读这篇课文。
因为他知道你让我读我就要读。
可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一个读者应该会设立一定目标。
我们会把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直接用到阅读的文章里面。
然后我们在阅读中、阅读后,在阅读过程里面我们会思考,哪里读不懂,哪里卡住了,我需要知道什么方法来解决。
该,该问人的问人,该重读一遍再重读一遍,该去找找资料的找资料。
我们会有很多的方法,达到我们阅读或者理解的目标。
在阅读后,我们会停下来想一想。
我读完这篇文章,读完这本书,它有没有帮助我,有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有没有解决我的生活问题。
我们会,一个真实类的不会有这个过程。
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有时会判断,也必须去判断哪一些是事实,哪一些是作者想要的传达的那些信息。
最后我会得出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是一个真实完整的阅读历程。
从这样的历程来解读的时候,我想各位老师就会比较的辛苦,在这一次的赛课里面,各位老师都做了。
那做到了哪些,还漏了哪些。
其实阅读是一个循环的历程,所以我看大陆的老师教学的切入好,但它有一个固定的切入点,事实上我们是否从任何一点来切进去。
我从理解开始,我先不解决,认识字是解码的问题,我先不谈这个问题,我直接从孩子的理解上来切入教学,也可以。
我先让孩子试着朗读一下,也可以。
它是不是一定要从哪个点开始切入。
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进行多元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的。
但认识就是这么一个循环历程,它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循环之后,阅读可能不是一个问题。
接下来谈一些我在这次观课活动中的感觉的一些问题和老师一起来思考。
第一个是老师的提问是为了确定学生层次的选择性的问题,我发现有的老师问了这个问题,问完了,学生有人回答就结束了。
并没有再追问,那追问什么?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你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我觉得这个对其他的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老师提问,老师常常问学生问题,我们开玩笑讲,课堂里面是个很扭曲的现象,一般是不会的人问会的人回答,可是课堂里面是会的人拼命问,不会的人拼命回答。
这种现象有点奇怪,但是没有关系老师提问。
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策略,但不是别人提问,一个好的阅读者会自我提问。
老师就要利用提问这样一个教学法,向学生示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的时候,你是怎么解答的,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答案的。
这是我的第一点,提出来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思考。
第二点我们看了看这次老师的教案,老师教案里面,问题的层次也可以分。
问题的层次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老师提的问题多半也是停留在第一第二层次。
批判性的问题也是有一点少。
这就变成问题了。
像那个《画家与牧童》,老师后来展现了一幅画,画虽然不是正确的那个图,但是我觉得可以让孩子去想一想,他是不是真的画活了,他是不是画得太好了,你觉得怎么样。
回到孩子,而不是回到文章里面来看。
其实老师在问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在示范,我们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是有层次的。
层次越高,我们的收获就越多。
关于朗读,我一方面敬佩,一方面非常困惑的。
在这个课堂里面孩子出现了非常多的朗读,在阅读过程里面有一个很流利的朗读,这是很重要的。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困惑的地方是,各位老师你的指令我困惑了,老师们通常说:
孩子们,拿起课本,朗读一下。
自由读,朗读一下。
然后老师接下来指令就是读准字音,然后读懂句子,然后边读边想。
这几个好像是不同的活动。
读准字音的朗读是我要选择或者我要采取练习,对于字词音的掌握。
读流利我们关注的,当然我们的要求要多一点,我们一方面要求他字音要读准,另外还要求他断词断句要断得好。
可是我们一般的读流利不要在和孩子要求断词断句。
为什么越读流利对于阅读就越有帮助。
当一个孩子在朗读文章断词断句断得不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他不理解。
他不是很理解,对于这篇文章。
所以读流利要求的应该是要求抑扬顿挫,但重点放在断字断句,能不能很顺畅。
带感情朗读,我觉得这是理解后,或者尝试理解的时候我用自己的一种诠释我来朗读。
那边读边想我觉得应该是默读,我不知道各位老师你有没有经验——当你放声朗读的时候,读完之后,你通常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因为你关注的是在音,还有断词断句。
通常我们要真的理解的时候是默读。
阅读标准最终是要达到默读。
所以我常常搞混了,当老师下朗读指令的时候,好像这一大堆全裹在一块儿了。
但是我还是希望老师区别一下。
那另外一方面,各位老师的教案里面我觉得欠缺了高层次的阅读目标,常讲了一些批判性的,一些学生自我反思的,一些运用性的这样的目标没有。
一些扣着文章,能够获得文章的主旨,能够理解这样的感情。
我觉得好像还可以再往上拉一些。
课堂中师生互动太少,这我刚才已经讲了,也许是赛课的关系。
期望各位老师回到课堂里面,真的要让我们孩子学会合作。
孙中山说过嘛,我们中国人是一盘散沙。
不行,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团结。
怎么教?
从小孩子开始教起。
我在台湾也看到这样的,有小组合作之形没有实。
小组合作讨论完之后,老师点一个同学来发言,结果他说的是他自己的想法。
那这个没有用小组合作了。
所以老师在这个方面要注意,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老师要交待——请你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不是一个人的。
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跟人合作,这很重要。
还有一个非常惊讶的,大陆在这一块超前了。
在台湾的课纲里面,我们的古文,文言文的教学是放在中学的。
在小学基本上不会出现古文的教学。
会出现古诗,但是也出现很少。
所以这次看到五年级的孩子就开始读古文,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让孩子早点接触,我们这个非常优美的古文化,这个是非常好的。
古文的阅读其实与我们学第二语言有点类似的状态,就是接触太少了。
这样提早接触是好事。
但是到底古文教学要教到什么层次,它和一般的白话文的教学界限在哪里?
我觉得这个还需要确认清楚一点。
昨天我也在会议上,跟我们理事们都提出来了。
古文的教学是不是请这些专家们再明确一点。
但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依赖逐字的翻译,比较少调动学生已经相当熟悉的口头语言即白话文这些背景知识的支持。
利用这些经验来尝试去解读古文,终究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的。
这些争议可能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开发一些课题出来。
在台湾,中学的古文教学也是过度依赖逐字的翻译。
另外,课文到底是范文还是例文,我想这个是长期争议性的。
各位看到香港那堂课你会知道,他们的教育是没有教材的,他们都是用一般的出版品。
所以他们不会把所有的精神都锁定在这一本书上。
他们只是利用这一本书,强调教什么?
教描写。
怎么做人物的描写神态啊,心情啊等等的描写。
他们是利用这篇文章,这是一种所谓的例文,而未必是范文。
可能我们有不同的思考和要求,只是我想这个可以值得去思考。
我目前在台湾负责我们新的课纲,那我想,大陆这边也一样,就是语文教学要面对新的,特别是科技的冲击,那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而阅读,国际间这么重视的,也实实在在是我们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的时候,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何去何从。
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态度,就是所谓的批判的继承,还有创造性的诠释。
所谓批判的继承,意思是说,我们一定有一些好的东西,但是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我们的孩子也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对于传统的好东西我们必须进行一些重新的批判。
哪些东西我们觉得值得留下来,哪些东西我们必须割舍。
那创造性的诠释我主要是针对的,不管是这边叫课标,台湾是课纲,老师们都有困惑。
不管是课纲还是课标,它们对于我们最终的教学的指导方向。
但是这种东西它通常写得不会很清楚。
模模糊糊的,那模模糊糊的就会让我们的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这里我鼓励老师,作为老师们是第一线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孩子,我自己在参与台湾的课纲的草拟,我清楚的知道,当我在草拟这些课纲的时候,我们心目中孩子的图像,是一个中产阶级,是一个城市的孩子的图像。
可是,各位老师,你所服务的学校的孩子,他的现状、他的学情,并不是我们这些委员所能体会到的。
所以请各位老师,你要相信你的专业,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诠释这些课纲。
你才能够找到,最适合于你的孩子的教学路径。
这些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吴教授在开会的时候已经提出来了,要我提的不太一样,但是大致是这个方向。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