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8996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docx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

这是扬州慢教学重难点,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

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

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

怆然和感慨。

  提问:

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

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

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

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

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

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

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

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

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

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

“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好在哪里?

  明确:

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

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

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

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

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

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

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

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

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

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

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

杂乱的荞麦清寒的江水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明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青楼梦好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上片

  ·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

用最简练语言概括

  空城

  ·作者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凄凉,荒芜

  ·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

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点缀,衬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杜牧的《赠别》诗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凄凉,渲染了气氛

  ·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

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

春城。

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写

  ·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实写

  ·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

有哪些?

  视觉听觉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

  上片意思概括为:

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

昨日繁华

  ·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景色什么特点?

今日凄清写景运用什么方法?

虚实结合

  我们来概括下片内容

  下片内容概括为:

怀昔感今的情怀

  请同学概括整首词的内容

  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

  核心板书:

昔日繁华---今日凄清

  淮左名都---废池乔木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第2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

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1、导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朝赵翼曾如是说。

是啊,有人说好诗在唐代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形式趋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2、词知识简介: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按字数划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风格流派划分可分为豪放与婉约。

本词当属婉约派。

3、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多媒体显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果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4.解读小序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论。

5.齐读全词解读上阕:

思考:

(1)扬州依旧吗?

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

明确:

战争

(2)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看: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闻:

清角吹寒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

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

上阕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我们已经体会到其中的凄凉的味道,但词人似乎意犹未尽,他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杜牧死而复活,重游扬州,认为他一定会大吃一惊。

那作者为何要从杜牧身上落笔呢?

明确:

一方面他的吟咏扬州的诗歌为后世所传诵,刚才已有印证。

另一方面,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

“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这里更用“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加深感慨,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

昔人已去,现实依然,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

明确: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

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

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

6、齐读下阕7、艺术特色:

(1)化用前人成句

(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8、作业:

读张孝祥《闻采石战胜》(多媒体显示),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示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

见文章注释12

  2、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

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

“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

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为什么?

  明确:

“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

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

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

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

繁华热闹。

  小结: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

虚写。

眼前的扬州:

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

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

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全文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

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扬州慢教学重难点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

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

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

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

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吟咏;

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

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

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

(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

空城。

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

“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

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师问: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

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

(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

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

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

(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

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