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docx
《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
篇1
浅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文化环境、评论者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其中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因素。
把握好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才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英美文学时进行更准确的理解。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
(一)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中古世纪开始,英国文学就经历了英语文学和中古英语文学阶段。
到了16世纪,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渐增强,人民的民族英雄主义也空前高涨,英国文学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莎士比亚、萨里、斯宾塞等。
17世纪的英国文学主要由玄学派和骑士派组成,玄学派主要指的是作者的怀疑和信念相互交替的观念,骑士派主要指的是文学中末世的浪漫色彩。
18世纪的英国主要推崇的是新古典主义。
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形成,英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拜伦、雪莱等作家更是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更加广阔的境界。
到了19世纪末期,英国文学的题材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扩展开来,开始涉及到科学幻想、婚姻问题等各个方面。
进入20世纪以后,爱尔兰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使英国文学巩固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二)XX文学的发展历史
与历史悠久的英国文学相比,XX文学发展历史很短,而且XX的多民族特点,有许多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导致了XX文学更加复杂和多样。
XX文学早期发展大多是以英国文学为依据进行模仿,一直到19世纪末,XX文学才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特点。
20世纪开始,随着XX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家,XX文学也开始达到了繁荣时期。
在此之后,XX文学发展迅速,很快便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XX的新旧文学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XX的文学也更加多元化。
二、英美文学的特点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显赫一时的大英帝国,其文学作品也有许多描述大英帝国的兴衰成败,战争文学和冒险文学等文学形式深刻地展现出了大英帝国的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乌托邦文学作为英国文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体现了英国文学家对英国政治的展望,此类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是《乌托邦》。
英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的影响,能够全面反映出英国社会的整体面貌。
早期的英国文学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后来逐渐发展成小说、散文等各种形式,文学风格也逐渐变得理性和浪漫。
(二)XX文学的特点
XX文学虽然早期是一直受到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但随着XX文学的不断发展,XX文学不再一味地模仿英国文学的思路。
XX文学相比英国文学,并没有很厚重的历史感,它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道新鲜血液,主要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真实描绘甚至深层次的揭露,更加接近社会的真实本质。
早期的XX文学由于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为实用主义,随着XX文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向个人主义偏移。
XX文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
主要的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爱默生和狄金森等。
三、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评论,就是运用文学理论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探讨的活动。
英美文学评论,就是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现有英美文学作品现存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后人进行英美文学创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评论都是现在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形式。
此外,英美文学主要是为了通过对现有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探讨,达到全方位评鉴文学作品的目的,从而尽可能把握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各种信息,为文学作品阅读者的阅读提供理论依据。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比起普通的作品分析来,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英美文学作品首先应当以作品本身为分析基础,只有对作品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够对作品本身有深刻的理解,重点关注作品呈现出的外部表现和对英美文学作品艺术表现进行的评论。
英美文学由于语言、文化内涵、人本主义和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英美文学的评论。
(一)英美语言差异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承载的重要载体,在文学表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由于进行加工和提炼,更能够代表本国的特色,因此语言上的差异成为英美文学差异的重要原因。
虽然英国和XX都是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英XX家的作家都是以英语来进行作品创作,但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巨大差别也成了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因素。
英语的历史已经有一千余年,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英语也早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英国和XX的英语在一开始具有相似的发展历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式美式英语开始分化,到现在为止英美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正宗传承国家,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比起XX来更加厚重。
将这些特点体现在文学评论中,充分体现了对英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英国文学评论有很强的保守性特点,首先是因为英国人本身性格就十分保守,这种不张扬的性格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及评论中会更加客观和有所保留。
另外,英语作为英国的本国语言,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敬畏感,导致了英国作者和评论家在进行文学创作和评论时,对语言的使用更加严谨。
这也就导致了英国文学评论缺乏张扬创新的特点,这些都与英国长时间以来的民族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XX虽然也是使用英语的国家,但是由于XX历史较短,由奴隶社会直接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未曾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其发展历史并没有英国的历史厚重感。
作为一个新生的多民族国家,相比英式英语的严谨,美式英语更加自由活泼。
这种语言特色表现在文学评价中,评论家无需有太多的束缚,可以自由张扬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应有的评价,可以有很强的创新性,很好地推动了XX文学的发展。
(二)文化内涵差异
除了英美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外,英XX家的文化内涵差异带来的英美文学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文学评价中总是游离在反叛和继承之间,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名言: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这句话充分反映出了英国人优柔寡断和保守的性格。
英国的文学评论与英国国家发展历史一样,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宗教色彩浓厚的评论方式到后来全新的理论概念,都展现出了英国评论界试图冲破传统思维理论的思想。
但是英国文学评论发展了这么久,就没有出现过一位真正的文学理论大家,文学理论也总是游离在继承和突破传统之间。
因此,英国文学评论更加传统和严谨,也正是在这种严谨理论的指导下才出现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一系列文学大家。
XX文学评论与XX文学几乎是同时发展的,每个作为一个年轻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政治、文化等历史包袱相对较轻,不管是国家政治制度、国家体制,还是本国文化,都是年轻的全新的,这种开放性的社会形态也就造就了相对开放性的文学评论。
XX的文学评论广泛吸收欧洲大陆和印第安土著文学,这使得XX的评论家具有更广阔的评论视角,将外界各种文化灵活吸收,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文学理论体系的构筑。
例如同样是对于人道主义进行评价,英国文学对待人道主义时就比较保守,英国文学界由于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对社会革命持非常反对的态度,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中,对于暴力革命就主张利用宽恕和爱来对抗暴力。
而XX的评论中,由于XX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在人道主义的问题上更加激进,很少被道德所束缚。
(三)人本主义差异
人本主义是一种能够体现人类本质、地位和价值的理念,英美文化中都是比较推崇人本主义的,但是英XX家的发展历史导致了人本主义在文学评论中的不同。
在英国的文学评论中,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扯死,人本主义在其中的体现总体趋于保守,文学评论中大多是表现了禁欲思想和神权思想。
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宣扬人本主义的描述,表达了人本主义是要以实现世界和平和自由,创建没有压迫和阶级束缚的世界。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对人本主义的评论深刻影响着整个英国对于人本主义的评论。
歌德的作品中也是更倾向于改良主义,反对暴力革命。
狄更斯的《双城记》中人道主义和革命暴力做对比,用爱战胜恨也表达了对暴力革命的反对。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典型的英国主义文学中的人本主义开始受到质疑,许多人开始主张抛弃原来的人本主义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不断进行创新。
他们觉得社会的改造必须要通过革命来进行推动,革命就不能是温和的,暴力的革命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人的思想进行改造过程中,也需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于人思想的重要影响,不承认人的自主独立性,便会认为革命能够有效解决人的思想和道德问题。
而且,道德的约束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人们也经常会对他人的自律能力缺乏信心。
相比发展历史漫长的英国文学,XX文学发展时间很短。
XX文学的发展接收了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影响,再加上XX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各方面没有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文学创作和评论分为都比较轻松自由,使得XX的文学评论也比较激进民主。
对于人本主义观点的评论,XX比起英国评论来,更加激进,甚至有的评论者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本主义观。
如XX的文学评论家对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评论,可以明显地感受到XX评论家对于人本主义的态度,许多评论家都习惯基于XX的历史来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文章以黑奴吉姆获得自由为结尾,由于回避了现实中XX真实存在的奴隶制度问题,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是具有欺骗性的。
另一部分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对于整个故事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现存的严重种族歧视问题。
从这篇作品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出,XX文学的评论更加具有创新性,更加自由激进。
四、结语
英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文学评论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灵魂之间都有很强的差异,导致了当前的世界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英美文学相比较起来,各有优势,XX文学的评论在一定的程度上优于英国文学评论,但是在传统的观点来看,英国的文学评论超过了XX的文学评论。
篇2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的思考
摘要:
一直以来,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网络信息时代,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方文化知识,有利于翻译者者英语文化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
本文旨在互联网时代,对翻译者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做几点思考。
关键词:
英美文学翻译思维差异互联网
一、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英语写作,因为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习惯表达法。
这些成语、习语内涵丰富,语言生动活泼。
文章中适当地使用这类短语,可避免语言的单调贫乏,使句子生动而富有内涵。
其次,提高用词的宽度。
用词的宽度可以反映出写作者所掌握的词汇量。
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大,那么当表达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时,则可以换一种说法。
再次,实现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信、达、雅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总体来说,信、达、雅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
信于作者,就要传达作者的真情,而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播,就需要对原文进行一些修饰和调整,甚至包括滤化原文中难以被译语所接受的有关信息。
当然,在不同文体翻译中,着力点应各有不同。
科技文体的翻译更加强调信,译文的内容不可有些微偏颇,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文学文体的翻译,在信、达的基础上,要着力于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应当如此。
二.学生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构建的策略
1。
了解价值观差异
就价值观而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价值,往往识大体、顾大局,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谋求集体利益。
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
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西方的传统文化蕴育了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
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实质。
西方人崇拜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
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这种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可以从大量英语词汇中得到验证,如egocentric,egoidea,egoism,egoist,egopsychology,self-control,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self-esteem,self-made,self-reliance,self-respect等等。
英语习语中也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而汉语中则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2。
体会英美风俗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红也用于指年轻女性,如红妆(女子盛装),红颜(少女)。
而英语中的red除了表颜色外,和汉语中的红则有所不同。
在英语习语中,gointored意为出现赤字、发生亏损,seered指气得发疯、大发雷霆,paintitred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把某事物弄得引人注目。
此外,在中国,从古至今,尊老是我们一直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老在汉语中可用来表达尊敬,如老先生、张老、王老等都是表达对对方的尊敬的称呼。
在中国,年长是经验、威望甚至智慧的象征。
而在西方,old一词常意味着赶不上潮流。
过时等。
在西方文化中,年龄被看作为个人隐私,尤其是女性,她们忌讳别人询问自己的年龄。
而在中国,见面互问年龄则和英国人见面先说天气一样习以为常。
3。
翻译思维构建之于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人名等都出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对于这些神话故事的了解不够就会造成对这些大师们的名作的欣赏和理解中难以解决的障碍,从而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对其翻译也就会感到难以下手或不能达到翻译的其中一个目的,即传递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了解英语中许多古希腊和罗马神话的故事及其渊源,是掌握典故的内在涵义的重要手段,因为典故都与一定的神话的故事有关。
如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源于《圣经》的故事和典故比比皆是。
作者们在写作中,经常巧妙地引用《圣经》里的典故、人物和词句。
例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及《力士参孙》则分别取材于《圣经:
旧约》故事中的《创世记》、《士师记》和《圣经:
新约》中的《路加福音》。
《圣经》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成语、典故在各国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的缩影,它包涵着特定时期特定地方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诸方面。
因此,文学翻译要求译者除了具备过硬双语语言基础之外,还必须了解并熟悉原作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用习惯是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只有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传递准确的信息。
4。
翻译思维构建之于互联网
互联网使信息打破了时空界限,拉近了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传统的翻译思维得以突破,翻译者可以打破时空对翻译思维的限制,使翻译者获取与翻译有关文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便利。
有了互联网,比如,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论坛,如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并创建英美文学博客翻译者一起交流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和翻译。
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凭借其便利的信息平台优势,我们翻译思维的构建得以实现多样化、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