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571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docx

《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分析.docx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材料1: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材料2:

 

   一位美国网民说得好:

“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对人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同样有效。

” 

   有的参加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投票者说:

“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

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 

   有的人说: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

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

” 

材料3:

 

   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2和材料3说明了什么?

分析题参考答案 

1.

(1)材料1:

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革命性的理论创新,对于解释当今世界及其未来走向仍有解释力,至今仍未过时。

(2)材料2:

“BBC”是一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马克思却在这一资产阶级喉舌进行的调查中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耐人寻味。

材料3:

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说明当今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过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而是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影响着时代的进程。

这一结果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过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己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己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的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目地。

”(参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己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可归结为,他们的;他们的理论有很多正确的值得沿袭的地方,同时也有些地方过时,不适应时代发展,应当屏弃。

(一)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马克思恩格斯的态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和,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与力量也有所不同:

1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辩证主义看待自己的理论对自己的理论有不同的态度,2.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己的认识。

我们应有的态度:

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不动摇。

2.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和发展是相统一的。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是想的科学体系,它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那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再次,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的总结过去,客观的分析现实,科学的地思考未来。

最后,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我们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李尚英)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

“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 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围那些微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稽核。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灭了”, 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 只存在感性知觉, 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

  

列宁指出:

“„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 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 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 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

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2种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  说。

   

答: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分〕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1分〕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1分〕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

〔1分〕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1分〕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1分〕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1分〕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

〔1分〕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1分〕

材料1:

  

马克思说: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208页。

  列宁指出: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183页。

  材料2:

  

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学家总结了世界找油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揭示了我国地质条件下成油的规律,断定中国有丰富的油藏。

他们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上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此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勘探,相继开发出大庆油田等  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材料3:

 

1875年的一天,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验,由于机件发生故障,沃森看管的发报机上的一块铁片在电磁铁前不停地振动。

这一振动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着导线传播,使邻室的一块铁片产生了同样的振动,振动发出的微弱声音被亚历山大·贝尔听到了,1875年6月贝尔和沃森利用电

 

 4 

磁感应原理,试制出世界上第一部传递声音  

的机器---磁电电话机, 1876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早在1876年以前,已有不少科学家从理论上对这种通信方式作了说明。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

 答:

(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即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

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材料一: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二: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是A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材料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

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2. 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这种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 1 )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

其中,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3.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1)从概念看,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值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也就是在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就是承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并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因为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我们对于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并在正确认识指导下采取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行动,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

7.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

8.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基础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条件。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不同。

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不同在于:

劳动力商品的实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使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3.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1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的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5.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者?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统治,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金融寡头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的。

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社会政治生活。

论述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因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试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而实践与认识的每一循环,都进到了比较高一级的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又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旦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以后,反过来又指导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我们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国情有了正确的认识,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当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断深入的,相应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3.试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在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