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567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课程标准.docx

《社会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课程标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课程标准.docx

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一)《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三)《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基本理念

  

(一)本课程将大力提供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本课程将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

  《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学科群体的统称,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它力求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从而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只是形式上的捏合。

  (三)本课程将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即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本课程将从纵向发展来呈现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及其基本趋势,从横向扩展来揭示不同地域环境和文化的差异。

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同时,把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本课程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将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贯之的目标。

为此,课程将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设计思路

  构建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第一个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

同时,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为综合学习后两个主题奠定基础。

这样,从整体上看,主题设置的本身就体现了各学习阶段目标的层次。

三个主题大体?

quot;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排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

  2.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

  3.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

  4.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

  6.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

  7.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8.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0.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11.执心社会公益活动,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

每个主题的内容都由两级目标构成。

在每个一级目标之后注有序号,表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二级目标即"内容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活动"是针对教师的指导建议。

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本主题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在描述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核心的概念。

本主题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

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4,8)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1-1可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发现地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半球和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上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2可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问路),或者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能用"东、南、西、北"和"经度""纬度"等术语确定和描述地理方位和位置。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1-3在教材已有资料或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并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及一些统计图表,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

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如登山、野外宿营、外出旅游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地图,并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1-4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学会使用它们。

1-4可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摘录一段历史文献资料,从中辩析表示历史年代的词汇和习惯用法,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和国号等。

1-5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1-5可举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以一些文献资料为例,使学生理解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并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1-6拟定与社区生活有关的一个主题,帮助学生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指导他们尝试用访谈、收集和评价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有效信息。

1-7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1-7要求学生讲述最新发生的国家大事或当地引人关注的事情,并说明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如通过书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观察电视台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卫星云图。

目标2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1,6)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2-1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熟悉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如行政区、自然区、经济区等)

可指导学生在自己家乡的地图或草图上,大致区分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耕作区、工厂区等。

-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2-2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调查,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学生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

也可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区或村镇发生的变化。

如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访问老人、探访历史遗迹,了解本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讨论并列举本地近年来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感受区域是在不断变化的。

2-3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2-3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如本地人外出工作、求学或外地人到本地经商;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产品商标,并在地图上标出其产地,感受不同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2-4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4可运用中国地图和教材提供的各种统计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的地势和气候特点、主要的河湖水系、自然和人文资源、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行政区划和交通状况。

 可通过拼图游戏等活动,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5应选择我国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进行比较,如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内陆区和青藏高原区四大地理单元;也可以从城市与乡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进行比较,展示人们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展览,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展示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6结合世界地图和教材提供的各种统计图表等相关资料,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自然景观的差异、居民与国家的基本概况。

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7应选择世界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方面,如热带雨林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如发达国家(美国)、发展中国家(印度);文化方面,如不同的宗教文化区域。

 除了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世界真奇妙"为题,开展"每人提供一幅照片、一件礼物、一个故事"的活动,尽可能用多种方式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目标3识记、再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1,3,9)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3-1根据教材或其他渠道提供的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几个早期人类遗址的自然与文化遗存,如东非1470号人、无谋人、北京人等,了解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3-2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的实例,说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3-2可指导学生阅读、观察有关人类早期文字和城市的资料,如象形文字、石制工具、青铜器、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等。

比较在它们出现的前后,人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3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再现世界文明的发展大势。

3-3可利用教材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按照不同的阶段划分(如古代、近代、现当代);也可通过介绍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致线索。

3-4按照历代政权更替或并存的顺序,识记中华文明延续的基本线索。

3-4可利用年表、朝代顺序表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朝代更替的脉络;也可通过介绍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及文化成就。

目标4体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规划、制度的意义(2,7,11)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4-1在尝试制订规划的过程中,体验遵守规划的重要性。

4-1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为某项集体活动制订规则,说明其有关程序、规定的理由,然后说明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4-2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4-2可启发学生尽其所能列举各种法规、公约和守则,如学校校规、交通法规、市民公约、村民公约、《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也可引导学生对所在的社区或村镇某项管理制度的成效,发表看法。

4-3列举我国未成人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

4-3可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侵权问题,以及应该承担哪些义务。

引导他们查阅、授引有关法律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等,以及本地区为保护未成年人而颁布的主要法规条例。

4-4知道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寻求帮助。

4-4可假设某些特殊情境,如遭遇拦劫、受到意外伤害、被迫辍学、突发疾病、发生交通事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面临一些自然灾害等。

组织学生讨论:

当遇到这些情况时,可寻求哪些部门的帮助,应遵循哪些基本程序。

目标5 尝试在经济生活中可能充当的各种角色,初步树立现代经济意识(2,8)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5-1根据个人家庭理财经验,领会合理安排收入、支出的意义。

5-1可引导学生了解:

家庭经常购买的必需品及其在家庭支出所占的比例;家庭收入和支出的一般渠道、方式和过程。

也可提供几个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情况,指导学生据此制订不同的预算方案。

5-2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消费行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5-2可针对生活消费中常见的问题组织讨论。

如对广告、品牌的认识,对服装和学习用具的选择,对贷款消费的评价,对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看法等。

5-3观察和了解我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是如何供给的,感受市场的作用。

5-3可结合本地商品服务市场的实际状况,包括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场所和营销方式,叙述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如调查本地超市、集市或零售商店,评价它们的物点和业绩,并说明商品种类、数量及服务项目的变化与市场供求的关系。

5-4列举个人储蓄、保险、纳税、贷款等经济待业,领会它们对保障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

5-4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通过个人体验或访问家长和亲友,交流有关个人储蓄或购买保险、纳税、贷款、使用货币和信用卡等方面的见闻或经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对上述个人经济行为进行比较,讨论对个人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5-5模拟简单的投资活动,感受投资虽可以增加财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

5-5提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指导学生模拟一项投资活动,从中发现投资可以使个人资产增值。

如在农村,有些学生可向家人了解家庭经济的某项投资,如修建温室大棚、承包果园、家庭饲养等,从中体会投资的效益和风险。

5-6采用模拟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5-6可假设某种情境,提供相应的资料,指导学生就常见的经营活动(如开饭馆、种植蔬菜、家庭养殖、经营书报亭、做服装生意等)进行分析,从中体会从事经营活动要全面考虑资金、资源、市场条件、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

目标6感受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2,6,8)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6-1列举教育改变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实例,说明接受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

6-1可组织学生从媒体上收集资料,如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人们受教育程度的统计数字,农民学习新技术后致富的实例,社会上招聘人才对其所受教育程度的要求等,然后请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和体会。

6-2列举身边实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6-2可结合不同地区的生活实例感受变化。

农村学生,可更多地着眼于科技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

城市学生,可列举若干科技不断提高普通家庭生活质量的事例,如由竹扇到电风扇再到空调的变化,进而大胆想像未来家庭生活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网络与网络社会"为题展开读者讨论,体会网络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

6-3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文学体裁和艺术形式,感受文学、艺术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6-3鼓励学生就自己爱好的某种文学体裁和艺术形式,如古典诗词、散文、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京剧、地方戏剧,以及书画艺术等,与他人交流自已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美的感受。

6-4以自己熟悉的某些运动项目为例,感受体育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6-4可要求学生结合各自的切身感受,写一篇关于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的短文。

内容可涉及奥运精神的体现、意志品质的燃烧、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目标7感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有所不同,有所变化(2,7,8)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7-1面对同一个事物,思考我们的认识同小时候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7-1可指导学生针对某些具体事物的现象,如男女生同桌、交友等,回忆自己小时的做法,察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发生的变化。

7-2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2指导学生就几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音乐欣赏、消费方式等,与长辈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根据交谈的情况,对产生不同点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就"如何与长辈沟通"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7-3比较自己与他人、团体或媒体对某一问题意见的差异,尝试着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

7-3指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上收集关于考试、学习负担、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报道,并就这些问题比较自己与学校、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充当校长、家长、政府官员等角色,就某一相同问题再发表看法,然后做出新的评估。

 

二、我们传承的文明

  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

各内容目标通过中外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人物、事件和制度等,将学生需要了解的重要历史观点蕴含于史实叙述之中。

本主题描述的是作为动态发展过程的社会,内容目标以史实为基础,通过若干主题进行整合,将历史内容有机地融入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之中。

这既有利于体现综合的意义,又有利于进行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目标1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1,2,10)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1以人类早期的主要文明区域为重点,概括其自然环境特点,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在叙述不同地区的历史时,也可以选择某个事件或战役,分析环境因素对其结果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2引导学生举出人类活动改变环境的事例,如荒野变良田、举建城市、破坏植被等。

既要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利用和改造,又要看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可以选择的内容有:

黄土高原的变迁、黄河水患的由来、楼兰古国的兴衰等事例;还可以选择埃及人对尼罗河的利用、都江堰的修建、荷兰的围海造田等事例。

1-3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

1-3可集中概述水灾、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历史上造成的影响,如庞贝古城的湮灭、黄河决口、明末蝗灾等;也可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查找教科书或课外读物,了解古人采取的抵御灾害的措施。

1-4列举历史上的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1-4可结合相关内容(如本主题3-2)的教学,向学生提供反映前人对人地关系认识的资料,如"人定胜天"、"天人交相胜"等名句,以及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有关言论,并引导学生第六系现实,加深理解。

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3,5,6)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1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3-2的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圈画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古代文明所在地,并利用历史地图展示几个主要文明区域范围的变化。

2-2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

2-2根据教学进度,可结合另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书籍中获取图文资料,利用历史地图,找出各地存在的不同经济类型(如农耕、游牧、渔猎、半农半牧等),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2-3可以按不同的教材组织方式,结合相关内容分别叙述。

如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事例,以及古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近现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等典型事例。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4可以从文学艺术、学术思想、建筑艺术等方面,概述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

可以选择的内容,如古代罗马的法律、古代印度的佛教、中世纪阿拉伯的数学、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与雕塑、中国古代的建设、诗词和戏剧等。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2-5可在不同文明区域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查找有关图片资料,描述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宗教信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理解各地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也要在上一主题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查找本地的历史资料和进行调查访谈,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含义。

目标3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1,3,5,6)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3-1可以根据教科书安排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也可以从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调查。

 可涉及家族或宗族制度、婚姻制度等内容,看它们为什么能存在至今,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等。

3-2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2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今天仍然存在的传统思想、道德、语言和风俗习惯,比如自强不息的精神、尊老爱幼的传统、忠义思想、"各人自扫门前雪"等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