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43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docx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本班共计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2.“双基”掌握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3.学生学习习惯:

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

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4.学困生情况: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

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

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同样要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因此,实验教材的编排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

(4)不再出现文字叙述式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5)调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

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

难点:

1、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五、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位置(2课时)

二、分数乘法(12课时)

1.分数乘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3.倒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分数除法(13课时)

1.分数除法5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3课时左右

3.比和比的应用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四、圆(8课时)

1.圆的认识3课时左右

2.圆的周长2课时左右

3.圆的面积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确定起跑线1课时

五、百分数(15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左右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六、统计(2课时)

合理存款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数学六年

 

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一:

杠杆作用的研究(10分)

实验材料:

杠杆尺、支架、钩码。

实验方法和过程:

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

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

(1分)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

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6分)

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右边(用力点)情况

用力情况

钩码数(个)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钩码数(个)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1、省力2、费力3、不省力也不费力

3、实验结论:

(2分)

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②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③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整理器材。

(1分)

实验二:

轮轴作用的研究(10分)

实验材料:

钩码、轮轴、支架、细线。

实验方法和过程:

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

(2分)

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

(3分)

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

(2分)

轮轴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轮上钩码的个数

4、实验结论:

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

(2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三:

定滑轮的研究(10分)

实验名称:

定滑轮是否省力

实验材料:

铁架台、滑轮、35cm长的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方法和过程:

1、组装一个定滑轮;(2分)

2、在定滑轮两边的绳子上,挂上钩码;(1分)

3、改变钩码的数量,多做几次。

(1分)

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3分)

左边的钩码个数

右边的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4、实验结论: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是不省力。

(2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四:

动滑轮是否省力(10分)

实验材料:

铁架台、滑轮、50cm长的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方法和过程:

1、组装一个动滑轮,在动滑轮下挂重物(钩码);(2分)

2、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测量用了多大的力。

(1分)

3、改变重物的重量,多做几次。

(1分)

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3分)

直接提升重物的力(N)

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N)

4、实验结论:

动滑轮省力;但是不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2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五:

滑轮组的作用(10分)

实验材料:

铁架台、2个滑轮、50cm长的线、一盒钩码、测力计

实验方法和过程:

1、组装一个滑轮组,在滑轮组下挂重物(钩码);(2分)

2、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测量用了多大的力。

(1分)

3、改变重物的重量,多做几次。

(1分)

滑轮组作用实验记录表(3分)

直接提升重物的力(N)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力(N)

4实验结论:

滑轮组不但省力;而且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2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六:

斜面的作用(10分)

实验

(一):

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材料:

木板、木块(或带支架的铁架台)、测力计、小车、钩码

实验方法和过程:

改变的条件:

物体的重量

不改变的条件:

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斜面的坡度等

1、先搭一个斜面。

(1分)

2、用测力计测直接提升重物的力。

(1分)

3、用测力计测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

(2分)

4、改变物体的重量,多做几次。

(1分)

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2分)

提升不同的物体

1

2

3

4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N)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5、实验结论: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2分)

6、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

(二):

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

木板一块、不同高度的木块若干、测力计、小车、钩码等

实验方法和过程:

改变的条件:

斜面的坡度

不改变的条件:

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测力计的测量范围、物体的重量等

1、先搭一个斜面。

(1分)

2、用测力计测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

(1分)

3、再改变斜面坡度的大小,用测力计测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

(1分)

4、继续改变斜面的坡度,多做几次。

(1分)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3分)

(用1、2、3表示坡度由小到大)

直接提升物体(N)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1

2

3

实验结论:

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2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七: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10分)

实验

(一):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实验材料:

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等

实验方法和过程:

改变的条件:

纸横梁的宽度

不改变的条件:

纸横梁的长度、形状、厚度、跨度等

1、同厚纸搭一个横梁,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

(2分)

2、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倍增加纸横梁的宽度,再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2分)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3分)

纸梁的宽度

1倍宽

2倍宽

4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3、实验结论:

纸横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纸横梁越窄,抗弯曲能力越弱。

(2分)

4、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

(二):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实验材料:

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等

实验方法和过程:

改变的条件:

纸横梁的厚度

不改变的条件:

纸横梁的长度、宽度、形状、跨度等

1、同厚纸搭一个横梁,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

(2分)

2、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倍增加纸横梁的宽度,再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

(2分)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3分)

纸梁的厚度

1倍厚

2倍厚

4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3、实验结论:

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2分)

4、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八: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能力的研究(10分)

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

大小相同的白纸(每组5张)、垫圈、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

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过程和方法:

改变的条件:

纸横梁的形状

不改变的条件:

纸横梁的长度、宽度、厚度、跨度、垫圈的大小等

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白纸,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

(2分)

2、分别把同样的白纸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

(2分)

3、实验现象:

“一字形”白纸只能承受得起一个垫圈。

把这张白纸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可以承受得起两三个或更多的垫圈。

(2分)

4、实验结论:

改变纸横梁的形状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

(3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九:

拱形承重能力的研究(10分)

实验器材:

白纸、垫圈等。

实验过程和方法:

1、用一张白纸做一个纸拱,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

(2分)

2、把拱足固定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

(2分)

3、观察纸拱随着承重力的增加,形状有什么变化。

(2分)

4、实验结论: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3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十:

物体不易倾倒的原因研究(10分)

实验器材:

塑料瓶、沙或水等。

实验过程和方法:

1、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2分)

2、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2分)

3、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到。

(2分)

4、实验结论:

物体下面做大些、重些,上面做小些、轻些,物体就不容易倒了。

(3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十一:

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0分)

实验材料:

铁钉电磁铁、指南针、大头针、电池。

实验过程和方法: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

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

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1分)

2、把电磁铁接通电源,用电磁铁的钉尖靠近磁针的一极,观察它们排斥还是吸引?

(1分)

3、再用电磁铁的钉尖靠近磁针的另一极,观察它们排斥还是吸引?

(必须排斥才能得到证实)运用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原理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

(1分)

4、钉尖是极;钉头是极。

(2分)

5、通过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或线圈缠绕方向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

极。

(2分)

4、实验结论:

铁钉电磁铁有南北极且南北极可以改变。

(2分)

5、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十二:

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0分)

实验

(一):

实验名称: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吗?

实验材料:

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过程和方法:

改变的条件:

线圈圈数

不改变的条件:

电池的数量、铁芯的粗细、长短、形状、导线的粗细、长短等

1、制作一个电磁铁。

(1分)

2、在铁芯上先缠20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靠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1分)

3、不改变电池的数量,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40圈),接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1分)

4、不改变电池的数量,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60圈),接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1分)

5实验记录:

缠绕20圈的电磁铁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颗。

缠绕40圈的电磁铁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颗。

缠绕60圈的电磁铁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颗。

(3分)

6、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

圈数越少,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小;圈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大。

(2分)

7、整理实验材料。

(1分)

实验

(二):

实验名称: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吗?

实验材料:

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过程和方法:

改变的条件:

电池的数量

不改变的条件:

线圈圈数、铁芯的粗细、长短、形状、导线的粗细、长短等

1、制作一个电磁铁。

(1分)

2、在铁芯上缠若干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靠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1分)

3、用两节电池串联,不改变线圈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1分)

4、用三节电池串联,不改变线圈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1分)

5、实验记录:

用一节电池接通电磁铁后能吸引大头针颗。

用两节电池串联接通电磁铁后能吸引大头针颗。

用三节电池串联接通电磁铁后能吸引大头针颗。

(3分)

6、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

电池数量越少,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大。

(2分)

7、整理实验材料。

(1分)

附件一:

六年级上册C类制作实验内容

六年级下册C类小制作实验内容及要求:

1、制作内容:

(1)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

(2)制作不易倒的高塔;

(3)设计建造自己的桥;

(4)制作一个电磁铁。

2、制作要求:

实物作品每班8件,必须有对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作品制作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作品标签上必须署名制作人、制作时间、制作班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