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172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

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

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

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

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容和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智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优势获得信心、明确发展方向,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第四,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并使其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相关教学教材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第五,注意培养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属于传统学校教育重点学科的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要再以差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教师应该欣赏、鼓励他们在优势智力领域的表现,使他们也体验到成就感,并由此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成才。

第六,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热情等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以提高弱势智力的水平。

3.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教育的任务、教育的影响都体现出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2)教师职业的示性:

学生有“向师性”,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有明显的示性。

(3)教师职业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即因材施教上。

其次,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容、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上。

(4)教师职业的长期性、长效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

教师职业不仅具有周期性,还具有长效性,教师付出的劳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宝贵财富。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赞赏,才会精神愉快,并产生自信心,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并且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师生关系: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等。

5.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

①培养正确的舆论:

首先,要进行正面教育,提高认识。

班主任要通过班集体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第二,表扬先进,树立榜样。

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

②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稳定的风气,它反映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

首先,抓好开端,优良的班风不会一跃而就,而要从某一方面开始,逐渐发展。

第二,持之以恒。

第三,大造舆论。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分析书面教材、观察、调查研究、建立档案

6.班主任在完成所教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4.形成优良的学风。

三.论述题

1.创新素质(不会直接考,题中会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

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

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新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起动力与导向作用。

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统一,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所谓创新能力指人能够创造既是首创、又有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在创新能力中,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起重要作用。

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激发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激情,坚定创新意志。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武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向这五个方面努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创新的动力,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

⑤培养学生的敢于创新的个性。

包括勇敢、坚强、幽默感、自主性、独立性、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敢于冒尖等人格特征。

6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作用、条件)P128看书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环境。

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的最大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外部环境:

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状况

教育系统部:

教育自身的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独特性、主体性、完整性,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

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坚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本领。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它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关键能力,也是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能力,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力、高超的教学实施能力、灵活的教学辅导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包括:

发现问题的能力、采集资料的能力、科研写作的能力。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规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客观的教育活动对于教师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

教师劳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他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而且取决于他的道德面貌。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等方面。

教师的身心素养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要的生理基础,表现在教师对繁重的教学、紧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要反应敏捷、体格强壮、对疾病的抵抗力强、耳聪目明、声音洪亮。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实际状况,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以知识为基础,进行记忆、思考等认识活动,发展记忆力、思维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一定的认知能力,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在机制

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人为地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填空题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相结合、现代教育的化、现代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的国际化。

4.马克思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养劳动者和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7.教师的职业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研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

8.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教育、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是身心发展的关键)

9.学生的学习特点:

组织性、依赖性、间接性、基础性。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0.根据课程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1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教学工作的有序步骤,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

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4.课的分类,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的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的课(技能课)、检查知识的课(检查课)。

1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教态自如、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16.依据评价的不同标准,可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五.判断、选择

1.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独立:

夸美纽斯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强调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2.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

3.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不用背):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4.教育的社会意义:

A.文化意义:

传递和保存文化、选择和整理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B.政治意义:

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各种政治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为政府制度服务。

C.经济意义:

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教育通过再生产和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6.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调控、评价

7.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P32):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8.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9.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

10.学校教育制度(选择题):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1.区别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虽经公布却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2.学生的人身权(判断题P73,懂得区别身体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13.人的身心发展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

(根据例子判断是什么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4.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容,也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15.活动中心课程论(理解P181,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1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不用背,看一看)

17.课时计划(P211):

通常是指教师为某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

18.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性知识奠定基础。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问,使其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

教师用直观性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描述,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获得感性认识。

19.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对血神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

(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智力优势等,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注意培养学生特长。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各种校外,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等,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特长获得充分的发挥。

20.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四种方式(P225进行区别)

21.练习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