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6754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综述同名9517.docx

文献综述同名9517

文献综述(同名9517)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专业学院

行知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合作导师

职称

论文题目

论《白鹿原》不同版本中性描写的删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白鹿原》于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在1997年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版本。

《白鹿原》自出版以来社会反响极大,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在各大学术期刊上发表对《白鹿原》的研究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对《白鹿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对《白鹿原》宏大叙事中的史诗性构建进行分析。

历史,对我们来说只能从书本、图片、资料中还原。

但是《白鹿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段20世纪初期发生在白鹿原的历史,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巴尔扎克曾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史诗。

”这句话也被陈忠实放在了《白鹿原》的首页,可见作者的本意是想借由《白鹿原》这本书来还原那个时代的白鹿原,还原那个时代的传统社会与家庭和思想。

所以通过历史社会学这个角度着眼于文本“史诗”性批评的文章到目前为止有不少于四十篇。

比如《<白鹿原>的历史悲剧意识》中就说明了这部小说突破意义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传统农耕文化理想与现代历史过程中严峻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悲剧性矛盾冲突,第二是人的本质追求与残酷的文

战了《白鹿原》中的白嘉轩的传统族长统治,并且挑战了传统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在《白鹿原》里面除了田小娥之外还有一个女性形象也是非常丰满的,那就是白嘉轩的女儿百灵。

很多评论家认为白灵是《白鹿原》中具有女性主义的新女性,用女性主义研究百灵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比如吴成年的《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中就将白灵定义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现代女性,认为白灵是个受过知识熏陶并且有了初步的反抗传统社会的倔强精神的女人。

并且认为白灵反抗的最高境界是对既定的不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反抗,而且还强调了百灵的抗争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对男权社会的抗争,百灵是具有初步思想解放的女性主义。

像这样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去研究《白鹿原》的文章还有:

龙叶的《<白鹿原>中的几位女性人物之我见》、张爱荣《黯然失色的女性世界》等等,这些作品都充分说明了在以男性为尊的男权社会里女性被完全地笼罩在黑暗之下,她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历史,没有自己的思想,她们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的这一悲剧性的事实。

在《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也是这样的,作者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角度来诠释了那个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性总是黯然失色的一方。

第三个方面是对《白鹿原》的文化关照和反思进行研究,评论者一方面着眼于对关中特殊地域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中华文化的高度上进行文本的文化分析,形成了文化研究深厚而复杂的体系。

从《白鹿原》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开阔的大文化视野下对历史生活的细致入微、生动可信。

“在这里,无论是大革命的“风搅雪”,大饥荒大瘟疫的灾难,国共两党合作的分与和,还是家族间的明争暗斗,维护礼教的决心,天理与人欲的对抗,以至每一次新生与死亡,包括许许多多人的生与死,都浸染着浓重的文化意味,都与中华文化的深刻渊源有关,都会勾起我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评论者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文学作品,认为《白鹿原》无论是细节的描写还是典型的人物刻画,都烙上了文化的痕迹,既展示了复杂而博大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凝聚了传统文化的体味与温情。

其中最重要的是《白鹿原》对于儒家文化与儒家社会的诠释是非常淋漓尽致的,像这类的文章有唐云的《觅我所失:

论<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连》等等,在这些文章中明确认为《白鹿原》在对“民族史诗”描述之时,一方面对维持和形成这一秘史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另一方面显露出一代正直文化人对此的依恋与留连,面对现实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意识中的存在价值。

而“仁义白鹿村”则是以一个家族的宗庙祠堂为中心,以族长白嘉轩为精神感召力的半封闭的宗法系统。

在这个宗法系统中人们遵守的原则就是“仁义”。

而“仁义”二字正是儒家社会与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评论者们认为白嘉轩、鹿子霖等都有着儒家文化观念的影子。

唐云认为:

“陈忠实以这种眼光检阅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家汲取有益因素,阐明这样的观点,人唯一永恒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灵,一个民族也必须面对自己的传统,觅我得失。

”文化研究者还认为《白鹿原》显示了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力度。

因为作者一方面在反映文化的同时有对文化有感性与理性的意识,所以作者从另一方面也对文化进行了反思,如连杨柳的《文化在这里是本色的》等。

第四方面是从比较文学方面分析《白鹿原》与现代小说的某种同步性。

陈忠实曾表明自己在创作《白鹿原》时阅读了一系列的长篇小说,他既对中国本土的文化有所继承,也对外国的文学有所借鉴。

所以评论家们对《白鹿原》和现代小说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巴尔扎克的《百年孤独》,也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的比较文学论文的发表。

这样的文章有李天军的《孤独者的家园——<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比较、姚鑫隆的《文化的根与民族的秘史——<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比较》等等,这些文章都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从而得出两者的差别与联系,认为两者都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某一段沧桑史,寄寓了作者追求美好、进步生活的理想。

但是同时评论家们还认识到因为两者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底蕴是不同的所以在一些精神和意蕴的呈现方面就带有各自的文化色彩。

像这样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既着眼于它与其他作品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注意了它与其它作品的不同之处的文章还有张永伟的《视点重组“历史理性的突破和超越——<日瓦戈医生>和<白鹿原>人文关怀的比较研究》,李建军的《<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之比较等等。

这一些列文章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而文本之间、文本之外提供的话题使有关的讨论得以扩大并延伸。

二、研究方向及存在问题

从上述评论家们对《白鹿原》的四个方面的研究的内容都对我的论文写作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第二方面,即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白鹿原》中的女性人物对我论文帮助的尤大。

我的论文主题集中于《白鹿原》的性描写,把1993年版和1997年版的《白鹿原》进行比较,就1997年版中性描写的删减进行探讨研究,通过性描写的删减来说明白鹿原中受压迫的女性形象,并且得出性描写删减对《白鹿原》所造成的影响。

这样让我有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并且可以借鉴很多的关于《白鹿原》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在这些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来研究《白鹿原》的论文中对我借鉴作用极大的是关于田小娥的研究。

因为将1993年版的《白鹿原》与1997年版的《白鹿原》中的性描写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被删减掉的性描写主要集中在田小娥的身上。

而田小娥这个人物的存在是一种对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突破者,并且她还挑战了男权社会男性主要地位,而正是因为这种突破和挑战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白鹿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

这就是那些用女性主义理论来研究《白鹿原》中的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给我的启示。

迄今为止很多的学者都对《白鹿原》中的性描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白鹿原》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压抑的民族以及历史的洪流冲刷下人民的挣扎与无奈的对话。

而且社会各界对《白鹿原》中性描写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讨论还愈发热烈,在各大的学术期刊上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白鹿原》性描写的学术论文。

但是至今为止很少有论文的内容涉及《白鹿原》中性描写的删减这个部分,并且也很少有评论者将眼光集中于《白鹿原》不同版本的删减的方面。

那么面对不同版本研究这一问题我应该如何展开呢?

众所周知关于文学版本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没有停过,金宏宇在《新文学版本研究的角度》中写道:

研究文学的不同版本应该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整合不同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应该是朴学学术话语与现代文论话语的整合,是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的整合,是版本研究与文本研究的整合。

我们只有很好地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将版本研究做好、做实。

三、参考文献

[1]波利·扬—艾卓森.性别与欲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12).

[3]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小说评论,2007年第05期——2009年第04期.

[6]陈忠实、李星.关于《白鹿原》的答问[J].小说评论,1993(03).

[7]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8]寄阳秋.《白鹿原》性文化论[J].科教文汇,2007(09).

[9]梁鸿.性与族权——论《白鹿原》性文化意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

[10]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王鹏程.戴着镣铐的舞蹈——关于<白鹿原>修改问题的实证研究[J].当代文坛,2009(01).

[12]珍·傅蕾丝.两性的冲突[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3]曾军.《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06).

[14]周苏.文学的性爱描写[J].琼州大学学报(社哲版),1997(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