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5829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3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染生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3页
污染生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3页
污染生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3页
污染生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3页
污染生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染生态学.docx

《污染生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生态学.docx(2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染生态学.docx

污染生态学

编写说明

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的有效途径,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和学校特点的发展性尝试,也是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的课程的创造性过程。

校本课程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中展现前瞻性的教育和教学思想。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程。

多年来我校努力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富有特色教育生长点,在探索中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及若干重点学科课程改革模式,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就教师本身而言,进一步确立了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这项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经过教研组申报、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和资源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一系列校本课程。

应该说,我们这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立足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课程本身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

使得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我们也希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点,使这项工作更加完善,使这个系列的课程内容更加充实和有效。

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交叉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及生物产生的效应以及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及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章绪论

生态学,简而言之,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的科学。

它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科学。

其朦胧的生态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1000年的古希腊和古代的中国。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

因此,污染生态学在生态学发展中,只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生态学也是污染生态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坦斯利(1ansly)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素复合体。

因此.生态系统可定义为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可以看出,坦斯利定义的实质强调的是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较为广泛地传播,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1971年,世界著名生态学家E.P.奥德姆(Odum)根据许多生态学者的观点,对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科学凝炼,指出:

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

他认为,只要有主要成分,并能相互作用和得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那怕是短暂的,这个整体就可视为生态系统;具体讲,生态系统又可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元。

按生物学谱划分的组织层次,生态系统是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相万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规律的、所以,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的分类单位。

早在20世纪五六件年代,我国生态学界曾引用过由前苏联生态学家苏卡乔夫(1944)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这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地表范围内相似的自然现象即人气、岩石、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水文等条件的总和。

1965年在哥本哈根国际生态学会上决定,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群落是同义语这个决定已被各国广大生态学家所接受,但目前各国使用最广泛的还是生态系统这一术语,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一个池塘、一座别墅、一片森林或一块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同时,它又是在空间范围上抽象的概念。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只是研究的空间范畴及其复杂程度不同。

小的生态系统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总之,生态系统可以概括为:

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生态系统的核也问题,是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所包括的若干类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

生态系统由两部分、四个基本成分所组成。

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或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

(1)非生物环境

包括气候因子(如光照、热量、酶水、温度、空气等)和营养因子(无机物质,如C、H、O2、N2及矿质盐分等;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及腐殖质等)以及生物赖以生存的无机介质(土壤和水体)。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非生物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例如,长期的工业燃烧,大气中CO2浓度不断上升,由此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有毒化学品的长期释放,水体和土壤环境中有害物质大量增加。

由于生物和人类本身对非生物环境变化和有毒物质都有一个忍受区间(图1-1),必须采取适当措施.限制CO2的释放、消除化学污染的发生。

(2)生产者

是生物成分中能利用太阳能等能源,将简单无机物合成复杂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如陆生的各种植物、水生的高等植物和藻类,还包括一些光能细菌和化能细菌。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它们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是生态系统所需一切能量的基础。

(3)消费者

是靠自养生物或其他生物为食而获得生存能量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类动物。

消费者包括的范围很广。

其中,有的直接以植物为食,如牛、马、免、池塘中的草鱼以及许多陆生昆虫等。

这些食草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

有的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如食昆虫的鸟类、青蛙、蜘蛛、蛇、狐狸等。

这些食肉动物可统称为次级消费者。

食肉动物之间又是“弱肉强食”,由此,可进一步分为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这些消费者通常是生物群落中体型较大、性情凶猛的种类。

消费者中最常见的是杂食性消费者,如池塘中的鲤鱼、大型兽类中的熊等,它们的食性很杂,食物成分季节性变化大,在生态系统中,正是杂食性消费者的这种营养特点构成了极其复杂的营养网络关系。

生态系统中还有两类特殊的消费者,一类是腐食消费者,它们是以动植物尸体为食,如白蚁、秃鹰等;另一类是寄生生物,它们寄生于生活着的动植物体表或体内,靠吸收寄主养分为生,如虱子、蛔虫、线虫和菌类等。

(4)还原者

亦称分解者,这类生物也属异养生物,故又称小型消费者,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上述四个组成成分。

一个独立发生功能的生态系统至少应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和还原者三个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四个基本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见图1-2。

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1)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1-3),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一般地,生态系统通过这种营养关系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又称为“食物链”,可以分为这样四类:

①捕食性食物链,以植物为基础,其基本形式为:

绿色植物一小动物一大动物;②碎食性食物链,以碎屑物(由经微生物作用的植物性半降解性物质及微小藻类构成)为基础,其基本形式为:

碎屑物一碎屑物消费者一小肉食性动物一大肉食性动物;③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身上构成,如大型动物一跳蚤一原生动物一细菌一过滤性病毒;④腐生性食物链,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由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构成这类食物链。

在早期的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者大多围绕生态系统内食物网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近一二十年来,人们对食物网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从理论上认识到:

①食物网很少是环状的;②食物链不长,平均为4节;③顶极种、中位种、底基种的比例相当稳定;④各类链节(底—基节、中—中节、顶—顶节等)的相对比例也很稳定;⑤链节数/物种数比率也相当稳定。

考亨指出,食物网理论是非常有用的,它至少能起到的作用包括:

①引种和有害生物防治结果的预测和估算;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设计;③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的积累与放大;④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

(2)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组成,各类生态系统的差异很大,如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浮游藻类。

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高达几米,甚至几十米的乔木和各种灌木。

而且,即使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要全邢搞清它的物种结构也比较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主要是以群落中的优势种类,生态功能上的主要种类或类群作为研究对象。

目前,一些学者还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按其对资源利用方式划分为同资源功能组和异资源功能组。

同资源功能组内物种间竞争激烈,异资源功能组内物种竞争不强。

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方面,关键种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如果系统中不存在关键种、关键种消失或关键种被其他非关键种取代,生态系统面貌就会完全改变。

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包括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诊断、监测以及指示生态系统受到其他人为干扰或破坏,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或变异性规律。

(3)空间结构

是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状况,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种群的水平配置格局)。

例如,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地上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植物,地下有深根系、浅根系及根系微生物和微小动物。

在森林中栖息的各种动物,也都有其相对的空间位置,包括在树上筑巢的鸟类、在地面行走的兽类和在地下打闹的鼠类等。

在水平分布上,林缘、林内植物和动物的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同。

(4)时间结构

主要是指物种的时间变化关系和发育特征,构成一个完整的季相。

例如,一个位于南方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春天小麦和油菜生长;到了夏季,则变成生长的水稻;到了秋季,开满花的紫云英则又取代了水稻作物。

三、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产、物质循环以及相应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是生态系统的四大基本功能。

1.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

后者是消费者(主要是动物)的生命活动将初级产品转化为动物能,故称为动物性生产。

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相对应,是初级生产力这一重要的定量指标。

它通常是指太阳能转化为潜在生物质能的速率、单位为每年每平方米产生的千卡生物质能。

其中,生物质生产总速率被称为总初级生产力(LPP)。

对于植物来说,由于还有一部分能量用于其自身生长的需要,即细胞呼吸(R)。

海湾和礁石区是海洋生态系统在单位面积上有着最大总初级生产力的地区;在陆地上,则以潮湿温带森林、燃料辅助农业和湿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总初级生产力最大。

因此,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对于维持全球的繁荣、保证人类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它与输入的营养流之间关系的研究,是生态学最基础的研究课题;而关于化学污染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是指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C、H、O、N、P和S等。

这些物质也是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和转化的,从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

物质循环不是单方向的。

同一种物质可以在食物链的同一营养级内被生物多次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中而被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环境循环阶段和有机体循环阶段(图1-4)。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营养循环之一。

其基本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

大气分室中的碳被陆地分室和海洋分室中的植物和介质吸收后,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然后通过生物学过程、生态化学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把有机碳转化为CO2再返回大气分室。

图1-5描述了这一复杂的基本过程。

在这些互逆的转化过程中,包含了有机体分室和大气分室之间的碳转化,大气分室和海洋分室之间的CO2交换,以及矿质燃料的形成与降解和人类活动的干预等这些复杂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碳进入分解系统和再以CO2的形式从分解系统中排出,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员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包括蒸发作用、蒸散作用、降水作用、径流与入渗作用等基本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海洋、湖泊和河流中的水被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圈,遇冷则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到地面上;降到地面的水有一部分流入江河、湖泊,最后汇入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部分又被植物吸收;被植物吸收的水。

除少量与生物组织结合外,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返回到大气或通过排泄作用进入水体。

总之,在水循环这一毫不间断的过程中,主要的关键是水存在三态:

气态、液态和固态。

氮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当重要。

它兼有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特点。

由于合成作用的发生,当分子氮被同化为有机氮化合物(诸如蛋白质、核苷酸和维生素等),使氨的气体型循环转化为沉积型循环。

与合成作用过程相反,降解作用过程则使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和氨。

这两个“互逆”的转化过程,构成了氮的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

在全球水平上,火山喷发和森林火灾则是氮从沉积型循环转化为气体型循环的两个主要自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它与合成作用在地质学时间内构成了氮的另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见图1-6)。

在生态系统中,磷循环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包括:

岩石的风化(涉及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作用)释放、磷被陆地生物吸收利用及通过降解回到土壤分室、磷在地下水与土壤颗粒之间的交换反应、磷在淡水湖泊中的迁移转化、河流对可溶性磷和颗粒磷的搬运并通过海湾到海洋的迁移。

从这些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态系统中,以磷酸盐为中心,存在着三支循环路线:

二支生物循环和一支无机循环。

其中,以水为基地的磷酸盐的生物循环,主要分为三个库:

粒状有机磷、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以陆地为基地的磷酸盐的生物循环,主要分为两个库:

土壤磷酸盐库和生命有机磷库;磷的无机循环则以初级磷酸盐为主。

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相比,磷循环具有它独自的特点。

首先,磷很少以气体形态存在于生态系统中。

在大气分室中,磷主要以颗粒态磷或溶解于云雾及雨水中的可溶性磷进行迁移,致使大气分室磷的循环相对磷的全球循环来说显得并不十分重要。

其二,由于磷循环一般只涉及+5氧化态,氧化—还原反应对于调控磷在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的活性和分布.则显得比较次要。

一直以来,人们对营养循环的研究都比较重视,尤其是N和P的循环,开始研究也较早。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①以研究主要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为主;②阐明这些元素的相互:

作用关系及其对循环的影响;③探索这些元素循环与人类活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3.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即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它始于生产者的初级生产止于还原者功能的完成,整个过程包括着能量形态的转变,能量的转移、利用和耗散。

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

来自太阳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

可以认为,H.T.奥德姆对生态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特别是提出了能质链等重要概念并加以定量化。

4.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的输入、输出和传递。

信息传递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包括:

①营养信息,即通过营养交换的形式或以食物链的关系,把信息从一个种群(或个体)传递给另一个种群(或个体);②物理信息,由生态系统物种本身赋予的颜色(如随着昼夜和季节的变化,一些植物开花的颜色发生变化)、光(如茧火虫)和发出的声音(如鸟鸣、兽叫)等构成;③化学信息,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生物体分泌出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借以传递某种信息;和④行为信息,如鸟类发情朗的“舞蹈”动作,燕子求偶时在空中的特殊飞行格式等。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化学生态学的飞跃发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包括生态系统中种群信息感应与时主动态变化、种内个体间的通讯联络、动物行为的化学调控和种间相互作用的化学机制,都得到了很好地阐明,并在诱导鱼类洄游、监测害虫数量以及在害虫防治方面得到了应用。

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有机体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如发育、代谢、繁殖、生长和衰老等。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之中,即生态系统的演替。

不同阶段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各自特点。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生态系统都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包含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概念。

这种空间都存在着不同的生态条件,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类群。

生命系统与非生物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长期适应结果,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反映了一定的地区特性。

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生产者对光能的转化,消费者取食植物,而动植物残体以及它们的代谢物通过分解者作用,使结合在复杂有机物中的矿质元素又归还到环境中.重新供植物利用。

这个过程往复循环,从而不断地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转移,保证生态系统发生功能并输出系统内生物过程所制造的产品。

生态系统功能连续的自我维持基础就是它所具有的代谢机能,这种代谢机能是通过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类群完成的,它们是生态系统“自维持”的结构基础。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若未受到人类或者其他因素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其结构和功能是非常和谐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即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而使稳定状态改变时,系统靠自身内部的机制再返回稳定、协调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同种生物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种群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发生的输入、输出的供需调节。

五、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对生态系统进行划分,完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的需要,进行类型划分。

1.空间环境性质划分法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可把生态系统分为:

①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沼泽和三角洲等生态系统。

近20多年来,人们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生产力和富营养化问题进行探索。

②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河口、海岸、近海、大洋等生态系统。

由于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的严重性、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突出作用以及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在最近几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③陆地生态系统,陆生植物是第一生产者,起着主宰作用,以土壤—植物系统为中心,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2.组分—价值划分法

按生态系统的组分或应用价值,生态系统可以分为:

①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涉及土壤和作物两大组分,其中大部分作物为一年生植物,生长期较短。

②森林生态系统,其主体是乔木、灌木,它们都是多年生植物。

我国具有各种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由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的各种森林生态系统。

③草地生态系统,有温带和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④果园生态系统,以土壤和果树为主要组分。

⑤水生生态系统,以水和水生动植物为主要组分,如鱼类生态系统、对虾生态系统等。

⑥城市生态系统,以人类活动为线索,以城市中居民为主体组分。

⑦道路生态系统,以车辆和在道路上行驶的人为主体。

3.人为影响划分法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性质和大小分为:

①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较大影响的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在目前条件下.主要指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

②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人类对大自然利用和改造所建成的带有人文性质的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矿山生态系统等。

③受干扰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所产生的生态系统,如沙漠生态系统、风蚀生态系统和水蚀生态系统等。

④污染生态系统,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输入了生态系统并在数量上超过其净化能力时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生态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以生态系统的污染为主,其范围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生态系统的化学品污染

为了防止作物被病虫侵害,人类已经合成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化学农药,并被直接应用而进入生态系统。

据报道,我国自建国以来已经生产了2000多万t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每年使用量已达25万t,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图1-7);而且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仍占相当比例。

它们进入生态系统,不仅杀害了昆虫和病原微生物,而且还毒害了有益生物。

由于施用的化学农药利用率仅30%左右,70%则成为化学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农产品,对农产品和人类食物产生污染。

为追求农业片面高产,大量依赖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利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他作物必需微量营养元素含量降低,影响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而且化肥使用效率低,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为氮肥30%、磷肥19.5%、钾肥47.2%,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有效率一般可达50%-60%。

由于过量的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可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同时还导致饮用水、地下水及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超标。

医学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污染也令人关注。

早在20世纪60年代,曾在联邦德国几个小村庄里发现了多达95例新生儿严重畸形。

过了不到2年,在德国其他地方和西欧一些国家,又发生近1万例新生儿畸形。

经查证,这些畸形新生儿的出现,是由于怀孕妇女在怀孕早期都曾经服用过—种能减轻孕妇妊娠反应的安眠药“反应停”。

以后,这类严重的医学药品污染事件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近年来,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

它们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以及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污染和危害。

二、全球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及生态灾难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发生大气污染、气候异常、灾害增多的现象。

特别是大气CO2的污染及其导致的气温升高的趋势,已受到了国际科学界、各国政府首脑、新闻媒体甚至平民百姓的全面、多方和密切关注。

据报道,在美国,由于夏季持续地高温,还有导致上百人死亡的记录。

氟里昂作为一类化学污染物,也是一类强有力的温室气体,虽然它们在大气圈中的存在量极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