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5390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二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

[循着线索·理一理]

[由表及里·想一想]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反映当时人们对经济建设的何种倾向?

[提示] 不顾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 影响:

“大跃进”大炼钢铁造成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恶化,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等历史教训。

启示: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邓小平曾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

[提示] 具体表现: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我国从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如下:

“1966~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9.6%。

1967~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4.2%。

1972~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2%。

1974~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

”其中1973、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两次较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5.有人认为“文革”虽然是一场内乱,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而不能彻底否定“文革”。

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文革”时期在科技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我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不否定十年期间的成就。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②“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③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

“文革”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探究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史论形成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

(3)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就国际环境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

探究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表现……[已考史料·命出新意]……

史料一 (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T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史料二 (摘自2013年重庆高考T9)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1)史料一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

答案:

①“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②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③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2)史料二中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案:

1957~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是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而说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3)出现史料一、二所反映问题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经济建设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与产量,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注意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比例结构,协调发展。

总结升华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措施

背景

内容

影响

经验教训

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的完成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

抓住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

“八字”方针

经济困难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及时纠正错误,调整生产关系

全面整顿

“文革”时期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勇于面对,迎难而上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大跃进”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民

公社化

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分配,平均主义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文化

大革命”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稳定压倒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1.(2014·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题提示:

①定时空:

1958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②关键信息:

从题干材料关键词“1958年……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产36956斤的惊人纪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上出现了浮夸风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

D

2.(2014·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解题提示:

①明考点:

中共八大。

②关键信息:

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3.(2014·上海高考)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题提示:

抓关键:

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在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

答案:

D

4.(2013·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解题提示:

①定时空:

20世纪50年代。

②抓关键:

“向共产主义过渡”说明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说明违背了经济规律。

答案:

D

5.(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题提示:

联知识:

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答案:

D

[最新史学动态分类研究——看趋势]

史观分析类(十二)

运用多元史观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探索,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从多元史观角度进行多维认识,有利于更全面地总结其经验教训。

1.整体史观

“大跃进”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7年,毛泽东在回应“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说法时,谈到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

这说明,毛泽东期望通过群众运动等方式,使中国指标性工农业产品在产量上赶超英美发达国家。

2.唯物史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但是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下,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生态史观

在“大跃进”运动中,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4.社会史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考向新视角]

1.《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新的社会组织”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答案] B

2.(2015·南京模拟)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20世纪五十年代农业改造后建立了农村土地公有制,直到现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一直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并不能体现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加快,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了经济的发展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浪费了农村的财力和人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举措,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D项错误。

[答案] C

[近期模拟试题重点研究——练能力]

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2015·新疆检测)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

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解析:

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A项“重要的地位”说法错误,故排除;题干论述的是自由市场,故B项错误;当时产品生产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故C项错误;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题干强调自由市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起到补充作用,故D项正确。

2.(2015·大连模拟)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

“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

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

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

”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解析:

选D 材料中的两本账说明是计划经济时代,有虚夸的成分,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没能改变国民经济的构成,故B项错误;依据以上分析说明不能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国民计划中存在“浮夸风”,人为促使经济指标上升,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

3.“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

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话中的“乌托邦梦想”指的是(  )

A.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

C.三大改造D.“文化大革命”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

题目中的“实用主义情绪”“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对“大跃进”运动不务实际的反思,故本题应选B项。

4.(2015·惠州调研)梅州市蕉岭县丘逢甲故居外墙上写有一条标语“让钢花开遍蕉岭,让铁水全县奔流。

”这条标语最早可能书写于(  )

A.1953年B.1956年

C.1958年D.1979年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中的“让钢花……”和“让铁水……”,应该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时间应为1958年,故C项正确。

5.(2015·鄂尔多斯模拟)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

这些规定(  )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D.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

选C 1960年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仍保留了人民公社,故未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亦未打破公社体制,故B、D两项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故C项正确。

6.(2015·济南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

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实施

B.“文革”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析:

选A 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这一比值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故B、C、D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20分)(2015·南通一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

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8分)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作判断,第二小问迁移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解读材料中数据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3)问,抓住“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等信息概括即可。

答案:

(1)社会心态:

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历史作用:

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