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4636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反思.docx

《语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反思.docx

语文教学反思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颜宗义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以为:

“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

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

我扣之心弦地提出:

“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

你还想说些什么?

”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啊?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

“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

“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

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

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刘成静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

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

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

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

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

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

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

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

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

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

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

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

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

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权国娟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

有效的问题:

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

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

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

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

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

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

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

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

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

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赵得录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

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

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

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

师: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XX)

师:

选择“树”学请齐读7、8自然段)

师:

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12、13自然段。

(生齐读)

师:

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

觉得过瘾吗?

待会儿要进行第2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

”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

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

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

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

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

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

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

“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

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

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

鸟儿们。

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

(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

(合)我们羽毛美丽。

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

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

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

(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

不同意;

两女生:

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

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

多有诗意的表述!

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

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

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

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

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

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

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

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

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

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

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

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

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

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

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同学们。

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

(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

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

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

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

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

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

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

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

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

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

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

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

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

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

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

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

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

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

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

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一堂课的背后

赵得录

学完《青蛙看海》,我做全课小结:

“在苍鹰和松鼠的帮助下,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

”话音未落,就有同学在下面轻声说:

“苍鹰没帮青蛙。

”我听后就请那名同学说说理由,开始那名同学还扭忸怩怩地不肯说,旁边同学不断地催促,他才好像鼓起勇气似的,大声地说:

“因为苍鹰听青蛙说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腿就飞走了,所以说苍鹰根本就没有帮助青蛙。

”没想到这个同学的观点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于是就即兴做了个民意测验,看有多少同学喜欢苍鹰,出乎意料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举手,问到喜欢松鼠的请举手,下面小手如林。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苍鹰?

不是苍鹰为青蛙指明了目标,告诉青蛙要看海必须登上前面那座山吗?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苍鹰而喜欢松鼠呢?

于是,我在教后也有了以下几点想法:

  

[想法之一]人生需要成功。

好为人师的我们总是喜欢为学生定目标,这个学期要怎样怎样?

这个月要怎样怎样?

大目标提出以后怎样帮助学生进行分解,以利于平时的分阶段检测,让目标循序达成,我们往往无耐心做到一步一步来,急功近利就想求个好结果。

文中小松鼠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聪明的松鼠巧妙地将大目标(到达山顶)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一级一级台阶),然后引导学生逐个完成,让青蛙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青蛙觉得成功(山顶)离自己不是那么远(高),从而不断地激起前进的动力,直至以全力冲向终点。

  

[想法之二]人生需要鼓励。

故事中的苍鹰不顾动物之间的体能、特长的差异,面对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善跑的长腿”的哀叹,拍拍翅膀就飞走了,这种高高在上、漠不关心的态度实在让人心寒,难怪孩子们都不喜欢它。

松鼠呢?

它率先垂范,先跳上一个台阶,然后转身问:

“这台阶你能跳上去吗?

”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在青蛙登山的整个过程中,松鼠自始至终地陪伴着,还不忘时时给予鼓励:

“再试一下。

”“好!

你一定能看到大海。

”不善跑,也不会飞的青蛙最终在松鼠的鼓励下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

平时,我们对学生提出目标之后,我们有没有真正参与学生的活动?

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提供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能像松鼠一样吗?

陪伴我们的学生一起登上奋斗的行程,一起经受风雨的洗礼,一起面对困难的挑战,一起克服拦路的障碍,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学生为难时给予亲切的指导,在学生彷徨时给予悉心的关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热情的帮助,在学生自满时帮助他们冷静地反思,这样我们的学生会半途而废吗?

成功离他们还会遥远吗?

  

[想法之三]学生需要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

从传统中走出来,不做惯当的主宰者,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爱怎么学就怎么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语文课堂的氛围才会变得无拘无束,充满活力。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课堂教学进程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完成了。

学生通过朗读与课文对话,通过画面与作者对话,通过展示与老师对话……这样,既领悟了课文的意境,又实现了主体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学并快乐着。

  

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教师式学生与学生式教师的两维互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又是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对于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学会耐心地“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待的结果或许你收获的将是一个惊奇,一个哲理,一份享受,一份幸福……如我在教《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学生提议“也奖给小黑兔一只小蘑菇”的想法,就使我感受到了一份久违的、浓浓的人文气息。

  

[想法之四]学生需要平等

“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而教师则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教师也要有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服务,那他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蹲下来,耐心到听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主动与学生打个招呼。

教师不必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可以像学生学习,甚至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

尤其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我们这些“首席”有时不妨缺席一会儿,“知趣”地退到一边,退出席位,让出空间,心领神会地让学生自由挥洒。

学生们在“首席”缺席的情况下,会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地感悟、倾吐。

在毫无拘束、心情愉悦的对话中充分张扬个性,实现对话过程中的人格平等。

语文教学也会在这样的对话中灵动、飘逸,充满生命的活力。

使我们的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学会像草木一样思考,思想在默默中产生。

  “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这个崇高的教育理念,不仅表达了美好的教育理想,而且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诺言,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实实在在的行动。

让我们记住冰心老人的一句话: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冰心老人对生活的追求,也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所追求的一种诗意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由一堂失败的识字课想到

李洪胜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服务的,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内容,非常关键。

在上了一节《静夜思》后,经过自己的反思,由这一节失败的识字课我想到了,在我的识字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识字教学不被重视,流于形式,而且教学方式枯燥,不少学生自我识字的能力不强,生字的回生率较高,学生的错别字多,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效果,也束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不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过于强调阅读。

课堂表现:

识字写字教学不被重视,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烦琐地分析课文,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原因分析:

1.没有充分把握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

觉得识字教学比较传统,没有吃透《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识字的表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而且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生字的回生率较高。

 

2.教学理念滞后,传统的教学思想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矫正策略:

以识字写字活动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上要落实,时间上要保证,每节课要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学习生字、词语、写字,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识字写字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及时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新课前五分钟为复习旧知时间,保证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

注意把识字写字教学与朗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要深挖课文内容,杜绝烦琐的分析。

二、不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积累。

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表现:

我对每一个字都详细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无论学生对该课生字认识多少,统统不加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效率低下。

原因分析:

不重视生活是识字的舞台,没有牢固树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教学封闭,没有打通课内外的联系。

矫正策略:

要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应当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家中、街上识字,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的识字空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已经认识的字,不需要再教,可以让已经掌握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识它们的,提醒其他学生注意些什么。

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牢固地记忆这个字,又为其他学生提示了识字的途径。

 

三、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包办代替一切

课堂表现:

几乎每个生字都是由老师分析字音、字形和字义,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表面看来老师什么都讲到了,其实学生识字写字的效果却很小。

原因分析:

1.教师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注意调动学生在识字写字学习中的主动性。

2.教师不注意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注意培养学生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矫正策略:

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如,加—加、减—减、换—换、编故事、编儿歌、编顺口溜、猜谜语等,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应当怎样记这个字,尊重学生的理解,尽量用学生自己的方法来记忆生字;写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容易被忽略和写错的地方,老师再做提示。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识字写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