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4630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docx

第三部分专题一考点四语言题和主旨题

考点四 语言题和主旨题

题型一 语言题

语言是小说内容的载体。

小说的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人物语言不同于作家自己的语言,它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叙述人语言是作者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说明情况、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语言,最能够体现作者的语言风格。

命题角度一 理解赏析语句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

示例

(2015·高考安徽卷)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2014·高考江苏卷)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2014·高考江西卷)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言外之意”?

(3)文中××蕴含了几层意思?

请赏析。

明辨

题型

(1)题干中有“语句”“句子”“画线”等字样;

(2)题干中有“理解”“赏析”“蕴含”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理解语句“三抓”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

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二)赏析语句的方法及答题模板

1.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3.有何艺术效果或作用。

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4.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

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答题模板:

[考题印证]

 (2015·高考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例1】)“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呢?

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母亲说这些话,是希望“我”能以平常心对待盌的失去。

盌虽然值得珍惜,但未必要自己占有。

既然已经失去了,只要不碎,被别人捞起来,就还是美好的事物,还是值得珍惜的。

母亲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她深谙世事,明白人生得与失的道理;由后文“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一句可以看出,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答案:

①母亲的话含意丰富:

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

②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考题印证]

 (2015·高考安徽卷)《蓑衣》(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例4】)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把变漂亮的土地比喻成被耐心梳理过的头发,形象地表现了达子有耐心、乐于助人、认真细心的性格,也是小格改变对他的态度的最重要的依据。

“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土地的漂亮和达子头发的蓬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达子劳作的辛苦。

答案:

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

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命题角度二 鉴赏语言风格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

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

示例

(高考山东卷)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请举例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以××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明辨

题型

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语言表达特色”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品味与鉴赏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2.鉴赏叙述语言的概括、简洁和传神。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品味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以艺术审美情趣;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的意境、表达效果,等等。

4.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模板:

1.概括语言特色(用专业术语)。

2.结合例句分析特色。

3.阐释语言的表达效果。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

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

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

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

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

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

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

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

调皮捣乱)的。

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

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

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

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

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

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

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

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

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

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

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

”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

“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

”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

”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

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

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

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

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

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

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

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

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

初上来,大家认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

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

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

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

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请举例分析。

答:

 

 

解析:

①老舍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有京味儿或北京方言。

“土混混出身”“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一瞪眼”等词口语化很浓,让人感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②“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非常自然,通俗形象(生动)(从修辞效果方面作答)。

答案:

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

“土混混”“耍骨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温馨提示             鉴赏小说语言的一般过程

1.细细咀嚼品味,进入美感享受

在初读的基础上,以欣赏语言为目的慢慢读,细细品,向茅盾学习,“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

2.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

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

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往往不把话说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如《祝福》中当祥林嫂捐过门槛,满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却仍然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

”祥林嫂的反应是“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这样的语句,作家示其形,而刻其神,蕴涵丰富,使祥林嫂的心理活动,尽在其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4.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风格是在对小说语言的整体感受和相比较中感知的。

鲁迅凝练深刻,契诃夫幽默简练,孙犁清新明丽,沈从文则古朴典雅。

题型二 主旨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

示例

(2014·高考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其他设问方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明辨

题型

题干中有“主旨”“主题”“道理”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1.分析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

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3)从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入手。

联系小说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揭示主题的重要句子入手。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

2.答题模板

(1)概括主题。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反映了……,抒发了……,呼吁……。

(2)分析评价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理由是……。

(3)探究主题。

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题,再分点证明。

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考题印证]

 (2014·高考浙江卷)《走眼》(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三【即时小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答:

 

 

 

 

解析:

本题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考查分析作品主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赵老板的形象特点,然后分析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的作品主旨。

小说中的赵老板有20多年经商经验,从未“走眼”,可见其阅历丰富,精通业务;买玉情节中,“不动声色”“低声嘱咐”伙计、“干咳一下,默不作声”等,说明他洞悉人心,为人仗义。

最终,人品不好的李老板关门走人了,这就发人深思了。

答案: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冯  前

孙 犁

在朋友中,我同冯前,可以说相处的时间最长了。

一九四五年,我回到冀中,在一家报社认识了他。

他说,其实我们在一九三九年就见过了。

不过那时他还只有十七岁,没有和我交谈罢了。

冯前短小精悍,爽朗、热情,文字也通畅活泼。

我正奉命编辑一本杂志,他是报社编辑,就常常请他写一些时事短评之类的文章。

这家报纸进城以后,阴错阳差,我也成了它的正式工作人员,而且不愿动弹,经历了七任总编的领导。

冯前进城以后,以他的聪明能干,被提拔得很快。

他是这家报纸的第三任总编。

我原以为,我们是老相识,过去又常请他看作品,会很合得来,比起前几任总编,应该更没有形迹。

其实,总编一职,虽非官名,但系官职之培基。

谁坐在这个位置上,也不能不沾染一些官气。

我体会到这一点以后,当众就不再叫他冯前,而是老冯,最后则照例改为冯前同志了。

不久,就来了“文化大革命”。

七月间,大家在第一工人文化宫心惊肉跳地听完传达,一出会场,我看见人们的神情、举止、言谈,都变了。

第二天,集中到干部俱乐部学习。

传达室的人告诉我:

冯前同志先坐吉普车走了,把他的卧车留给我坐。

当时,我还很感激,事到如今,还照顾我。

若干年后,忽然怀疑:

当时,他可能是有想法的。

他这样做,使群众看到,在机关,第一个养尊处优的不是总编,而是我。

在机关,我是第一个被查封“四旧”的人。

我认为,这是他的主意。

当时的“文革”,还是在“御用”阶段,主事的都是他的亲信。

查封以后,他来到我的屋里看了一下,一句话也没说。

也好像是来安慰我。

当天晚上,又派人收去了我从老区带来的一支手枪。

不管怎么样抛我,我总不是报社的当权派。

他最后还是成为斗争的重点,被关了起来。

后来,我也被关了起来,有传说,是他向军管会建议的。

不过,他的用意只是:

我太娇惯了,恐怕到了干校,生活不能适应,先关在这里,锻炼锻炼。

如果是这样,是情有可原的。

何况,在我去干校之时,一捆大行李,还是他替我背到汽车上去的。

每逢见到他在会场上挨打,我心里总是很难过。

而他不仅毫无怨言,也毫无怨容。

有一次,造反派叫我们在报社大门上安装领袖大像,冯前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操作,我在下面照顾过往的行人。

梯子颤颤悠悠,危险极了,我不禁大声喊:

“冯前,当心啊!

他没有答言,手里的锤子,仍在当当地响着。

他也许认为我这样喊叫,是多余的,是不合时宜的。

每逢批判我的时候,造反派常叫他作重点发言。

当着面,他也不过说我是遗老遗少——因为我买了很多古书。

架子很大,走个对面,也不和人说话。

我听过他的多次检查,都忘记了。

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他的升官要诀:

一、紧跟第一书记;二、对于第一书记的话,要能举一反三。

在运动后期,我们一同进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学习期间,不断开批判会,别人登台发言,不过是在结尾时喊几句口号。

他发言时,却别出心裁:

事先坐在最后一排,主席一唱名,他一边走,一边举手高呼口号,造成全场轰动,极其激昂的场面,使批判会达到出乎意料的高潮。

在互相帮助时,我曾私下给他提了一点意见。

他没有说话,恐怕是不以为然。

这也是我最后一次给他提意见。

他也曾向我解释:

“运动期间,大家像掉在水里。

你按我一下,我按你一下,是免不掉的。

我也没有答话。

我心想:

我不知道,我如果掉在水里会怎样做。

在运动中,我是没有按过别人的。

运动后期,他被结合,成为革委会的一名副主任。

我不常去上班,又在家里重理旧业,养些花草。

他劝告过我两次,我不听。

一天,他和军管会负责人来到我家,看意思是要和我摊牌。

但因我闭口不言,他们也不好开口,就都站起来,这时冯前忽然看见墙角那里放着一个乡下人做尿盆用的那种小泥盆,大声说:

“这里面有金鱼!

不上班和养花养鱼,是“文化大革命”中他们给我宣传出去的两条罪状。

军管人员可能认为他这样当场告密有些过分,没有理他就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前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不错,那个阶段的他具有年轻人身上的活力和热情,但后来的冯前沾染了一些官气。

B.小说前两段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交代“我”和冯前的关系,说明我们是相处最久的关系很好的朋友;二是与下文冯前对待“我”的态度形成对比。

C.“我”和冯前在一个报社工作后,对冯前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开始时“我”以老相识的身份直呼其名,但因冯前做总编后的表现“我”疏远了他。

D.冯前是一个典型的政客,他在政治风暴中紧跟形势,虽然也被政治风暴吹倒,但他从来不抱怨、不退缩,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往上爬的机会。

E.只露一面的军管会负责人看似闲笔,但从他对冯前当面告密的不理不睬可以看出:

过分的告密取荣为人所不齿。

解析:

选AE。

B项,第一段交代“我”与冯前相处时间久,第二段交代“我”与冯前相识的时间,这两段都没有谈到“我”与他“关系很好”。

C项,“疏远了他”的说法不准确,冯前任总编后,“我”对他的称呼不断改变,但有没有疏远他从文中看不出来。

D项,“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往上爬的机会”有误,从文本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的性格特征。

答:

 

 

解析: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注重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他人对人物的认识和评判等。

在具体作答时,可以分析“我”对待工作、他人、生活的态度等,从中得出答案。

从“我”不断改变对升任了总编的冯前的称呼可以看出,“我”是个处事小心谨慎的人;从“运动”前期“我”对冯前的关心可以看出,“我”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从“运动”后期“我”在家养花草的行为可以看出,“我”是个性情淡泊的人。

答案:

①性情淡泊(与世无争)。

在一家报社经历了七任总编,后经历“文化大革命”,均淡然处之。

②处事小心。

虽然“我”和冯前是老相识,但在冯前升任总编后,“我”对他的称呼不断改变,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③关心他人,心地善良。

“文革”时期,每逢见到冯前在会场上挨打,心里都很难过;提醒冯前当心颤颤悠悠的梯子。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为何会有“他也许认为我这样喊叫,是多余的,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的猜测?

答:

 

 

(2)冯前为什么说“运动期间,大家像掉在水里。

你按我一下,我按你一下,是免不掉的”?

答:

 

 

解析:

(1)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分析语句中的关键词,比如“多余”,这个词语表明冯前此时是在积极表现,是不怕危险的;而从冯前此时的身份的角度分析,即便是危险的事情冯前也是要做的,所以“我”的提醒“不合时宜”。

(2)理解冯前为什么这么说,要明确这句话出现的具体语境以及冯前说此话的目的。

这句话是冯前在“文革”时期私下里跟“我”说的,充分体现了冯前的心理。

“掉在水里”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按”是大家在“运动”中的具体做法,可理解为“打击”等,“免不掉”是冯前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话是冯前在为自己开脱,也是在表达对“我”的歉意。

答案:

(1)因为从冯前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处境来看,即便是有危险,冯前需要表现自己,还是要做这件事情的。

(2)这句话是冯前为自己的做法找的托辞,说明冯前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有些过分,故以大家都如此做,来求得“我”的原谅。

4.关于“文化大革命”中冯前对“我”做的事情的原因,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答: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和把握冯前的性格特征和“我”与冯前所处的社会环境。

“文革”期间,人人自危,从保护个人的角度出发,冯前的一些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与冯前毕竟是老相识,他对“我”的一些做法还是透露出他性格中小人的一面。

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分析,冯前的一些做法是为了紧跟形势,是“运动”本身的要求,是冯前所处的大环境让他成了一个对朋友不义的可悲的人。

答案:

①“文革”开始时,冯前把卧车留给“我”,自己坐吉普车,他当时可能是有想法的;让人查封“我”,后来在“我”的屋里看过后就派人收去“我”的手枪。

这些事说明冯前不顾念我们以前的关系,想要通过打压别人保全自己。

②运动后期,“我”不常去上班,而是在家养些花草,“被结合”的冯前揭发“我”喂金鱼等事又说明冯前想通过一些积极表现提升自己的地位。

冯前的性格决定了他会为了保护自己见风使舵,甚至对朋友不义,但大环境才是他成为这样一个可悲的人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药  匠

廖玉群

拉卡山坳往西而下,是一片草塘地,再过去,是密麻的原始山林,林幽山险,加上草塘作屏障,山林里游勇强盗常年出没。

入秋,草塘里苇花扯天扯地的白,在一早一晚的斜风里,苇花飘飘悠悠,把九月的天搅成了絮白的世界。

每到芦花飞雪时,抢秋的山匪,说来就来。

往时,收了秋的大户人家,粮食归仓,当即运送到山洞秘藏,带家携口,翻过拉卡山东边的坳口,有下德桑镇的,也有上镇西圩的,躲过一阵是一阵,在这一带,叫逃秋。

这年,芦花又飞白。

山匪没有过草塘来——持枪杆的剿匪工作队八月已开进坳里来,山林里的匪徒,能不闻风夹尾?

人们估摸,一场恶战,迟早要来。

然而,工作队在草塘边的村里扎下来后,只是按兵不动。

工作队的队长,一个有着长臂猿一样手臂的细高个儿汉子,这天甩着长臂,大步流星地走向药匠德文家的院里。

熟门熟路的,进了院子,队长也不招呼,拉过一团稻草编的凳子,坐在药匠身边,陪着看他忙碌。

药匠自顾拿过铁夹,手指一弹就从竹筒里夹起一条雷公虫。

雷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