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4499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古诗三首省优质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课题:

4.《古诗三首》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径、斜、赠、橘”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斜、残”等13个生字,能用自己语言复述古诗的大意并背诵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词句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所表现不同的季节景色,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

教学过程:

《赠刘景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背诵古诗《山行》。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诗,他用美妙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学习生字:

赠、刘。

二、新课学习:

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用景语勉励刘景文。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理解文本

(1)荷尽

  出示两幅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的象征。

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

既然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们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

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4.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

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

爱秋天。

  5.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三、全文总结

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桔绿时”,乃金秋乍过,百物丰收的季节,桔绿橙黄,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夜书所见》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

所见:

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

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

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

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

景——冷)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

思念家乡)

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

事——暖

五、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无擎雨盖

菊残---有傲霜枝

橙黄橘绿---秋之美

夜书所见

景——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事——暖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赏读诗句,体会诗歌意境。

4.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古筝乐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

山行)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

杜牧字牧之,他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学生齐读诗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4.齐读古诗。

5.再读古诗,想象山林秋色.图。

(引导学生想象:

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1)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三、巩固提升

1.出示图画(图画内容: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诗人杜牧行走在山上,他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山林中的景物。

2.看图理解诗意。

(1)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想一想,这条小路是什么样的?

(“石径”:

石头铺成的小路;“斜”:

弯弯曲曲;“远”:

长长的。

(2)看图想象,出示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__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生处”的意思。

(3)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5)以上两句是诗人远看的,诗人来到山脚下停下车子近看,又会看到什么呢?

(诗人看到枫叶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坐:

因为;红于:

比……红。

(7)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3.指导朗读全诗,并学会背诵。

4.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寒”“径”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斜”“霜”,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句段解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读]这句的大意是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林,不禁停下车来;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自古以来,秋天在人们的眼里往往是悲凉的,而诗人杜牧通过这两句,向我们展现了枫叶如火、嫣红满目、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

2.背诵并默写《山行》。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诗题《赠刘景文》。

2.简介苏轼和刘景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巩固提升

1.出示图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再细读古诗,想象画面。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同时出示荷叶枯败的图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

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

大家学过诗人杨万.里写初夏的那首诗吗?

上面是怎么描绘初夏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

你们能用一句诗说说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到了秋天,荷叶就像现在这个样子。

(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3.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同时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

(还有。

(2)霜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表明了什么?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4.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5.理解第三、四句。

(1)(出示果园图)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

(最是橙黄橘绿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师小结:

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三、巩固提升(续)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句段解读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读]这句的大意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句诗以橙子的金黄和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在此,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五、课外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

2.背诵《赠刘景文》。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宋代有位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吟诵了一首诗。

2.(出示挂图)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叶绍翁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进而解题。

(2)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4.齐读古诗。

5.再读古诗,想象夜色.图。

引导学生想象:

这是什么季节,诗人在这样的夜晚见到了哪些景物呢?

三、认知贯通

1.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他想到什么呢?

(板书“动客情”)

2.结合诗中写到的景象理解这个“情”。

(1)从第一句中理解郁闷和孤独之情。

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如果你面对这种情景,会有什么感受?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2)这阵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

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你有什么疑问?

(“动客情”是全诗的中心句,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谁是客?

为什么是客?

(①动思乡之情;②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

(4)想象感悟三、四两句:

三、认知贯通(续)

①默读后面两句。

②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乡情绪呢?

(挑促织。

③诗人看到这些情景,此时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④小结: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

他一个人在外地,不禁会想:

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

⑤“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你体会到什么?

(孤单。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⑥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3.指导朗读全诗。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配古筝乐曲。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赛读、个人表演读。

(配古筝乐曲。

(4)背诵古诗。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