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4448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

小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5——2016学年上学期六年级数学

学业水平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为了诊断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受教研室领导委托,今天在这里对年前的六年级数学统评进行分析,因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下面我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和依据、试题命制特点、测试数据分析、教学建议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1、促进和引领教学;

2、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注重“四基”与“核心概念”的体现;3、体现学科思想与核心价值,坚持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命题依据:

1、依据课标:

考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

2、尊重教材:

紧扣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注重考查知识的运用。

3、突出重点:

突出《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依据课标,立足课本,是命题的重要原则。

为了克服命题的随意性,命题前,我们认真通读了六年级数学教材,钻研了课标,制定了《六年级数学上册双向细目表》(见附件1),按照《中牟县教研室小学考试命题要求》(见附件2)中的相关要求认真准备,力求使命题更趋于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试题命制特点:

1、试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所以,在试题编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和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体现数学的现实性,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

第一大题的第4小题小明买练习本,第7小题节约用水;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每月降水量,第5小题绿化城市;第五大题的第1小题垃圾分类,第3小题小明一家旅游费用,第5小题汽车加油问题等。

2、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体现数学的基础性。

本次试卷中,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目占70%以上,分别以填空、选择、计算、操作、应用等形式出现,希望老师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仍要注重双基教学,只有注重了“双基”,才能在“双基”的基础上实现“四基”的有效教学

3、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也不是看学生解题速度有多快,而是看学生是否会主动思考,是否善于思考。

在试卷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就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在试卷上,就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考查。

通过追问“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请写出你的思考过程”等方式,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写”出来。

这样不仅能看出学生思维的过程,更能看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第一大题的第6小题: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度数的比是5∶2,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它是一个()三角形。

你的判断方法是:

;第五大题的第5小题:

甲乙两城的公路长360千米,小王自己驾车从甲城去乙城,出发前他去加油站加满了一箱油,当行了240千米时,他看了一下燃油表,发现邮箱里的油还剩下

请问,汽车到乙城,要不要再加油?

(请说明你的理由)。

三、测试数据分析:

(一)有关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统评,全县六年级共71所学校参与,总人数8903人,其中县城学校11所,农村学校60所。

具体成绩如下:

表一:

(全县成绩)

单位

人数

总分

人均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全县

8903

604379

67.88

6083

68.33

3730

41.90

全县人均67.88分,最高人均84.25分,最低人均45.36分,相差38.89分。

 

表二:

(县城各学校成绩)

单位

人数

总分

人均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1

495

38327

77.43

416

84.04

292

58.99

2

535

43138.5

80.63

484

90.47

342

63.93

3

425

32979

77.60

351

82.59

252

59.29

4

440

30562

69.46

326

74.09

162

36.82

5

361

23423.5

64.89

230

63.71

118

32.69

6

302

24830.5

82.22

268

88.74

202

66.89

7

339

25354

74.79

264

77.88

165

48.67

8

149

11603

77.87

125

83.89

79

53.02

9

995

79900.5

80.38

868

87.24

662

66.53

10

45

2550.5

56.68

23

51.11

7

15.56

11

80

6740

84.25

73

91.25

59

73.75

12

240

13653

56.89

118

49.17

51

21.25

总人数

4406

333061.5

75.59

3546

80.48

2391

54.27

县城学校人均75.59分。

最高人均84.25分,最低人均56.68分,相差27.57分。

表三:

(乡镇各单位成绩)

单位

人数

总分

人均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1

316

19237

60.88

183

57.91

84

26.58

2

484

29411

60.77

272

56.20

151

31.20

3

505

27474

54.51

232

45.94

114

22.57

4

289

19875

68.77

203

70.24

112

38.75

5

871

53914

61.90

500

57.41

269

30.88

6

596

34999.5

58.82

311

52.18

138

23.15

7

344

22068

64.15

217

63.08

97

28.20

8

458

27777

67.42

288

62.88

184

40.17

9

378

22504

59.53

213

56.35

115

30.42

10

90

4082.5

45.36

28

31.11

11

12.22

11

166

9975.5

60.09

90

54.22

64

38.55

总人数

4497

271317.5

60.33

2537

56.42

1339

29.78

乡镇单位人均60.33分,最高人均68.77分,最低人均45.36分,相差23.41分。

从这三个表可以看出,单位间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我们这次统测不进行单位间的评比,展示出来,只是让老师们做个参考。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地区因素、客观条件等等,这么多因素,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教师因素。

所以,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用基于标准的教学去规范和引领我们的课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缩小这些差距的重要保障。

(二)各类题目作答情况分析:

从学生试卷中随机抽取100份试卷,看学生答题情况。

一、填空题: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得分率

满分人数

零分人数

26

26

0

17.08

65.69%

6

2

分析:

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从答卷情况来看,学生对要达到了解层面的题目掌握较好,如第1题求一个数的倒数,第2题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第3题用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第7、8题简单的百分数的应用。

而对要达到理解和掌握层面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太好。

如第5、6、10题:

5、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无数条对称轴,()只有一条对称轴,()只有两条对称轴。

【考查知识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的概念、各种平面图形的几何直观(这道题是根据课本第61页的第6题改编的:

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

哪些不止一条?

【认知纬度】理解—判断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3分。

100人中,54人出错,共失79分。

平均得分2.21分。

【失分原因】部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几何直观在头脑中还没有清晰的表象

【深度剖析】学生的几何直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度数的比是5∶2,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它是一个()三角形。

你的判断方法是:

【考查知识点】按比例分配、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特征、钝角三角形的概念(这道题是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第239页期末评价建议与评价样例的第9小题改编的: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

2:

5,那么它既是一个()三角形,又是一个()三角形。

【认知纬度】理解—判断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2分。

100份试卷中,第1问27人出错,第2问71人出错,共失98分,平均得分1.02分。

【失分原因】

1、学生不知道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所以面对题目无从下手;

2、会算出来,但不知道怎样叙述判断方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深度剖析】学生对于暴露思维过程的题目还存在畏惧心理

10、先把表格补充完整再填空。

多边形

内角和

180°

360°

540°

(1)如果用m表示多边形的内角和,n表示多边形的边数,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m与n之间的关系:

()。

(2)小明画了一个十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度。

【考查知识点】多边形的内角和、用数与形结合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认知纬度】运用—推理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4分。

100份试卷中,共8人做全对。

(1)小题只有8个人做对,共失260分。

平均得分1.4分。

【失分原因】

1、学生找不出已给出的三个多边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

2、m与n之间的关系比较抽象,学生找不出m、n之间的关系。

【深度剖析】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归纳推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二、选择题: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得分率

满分人数

零分人数

12

12

2

8.44

70.33%

14

0

分析:

选择题也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题的作答,除了常规的解答方法,其它的非常规的解题策略也要教给学生。

如排除法,数据代入法、画图法、列表法等。

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认知层次较低的知识掌握较好,如第1、2、4题,而对认知层次较高的知识,掌握不太好,如第5、6题。

5、为了绿化城市,某街道要栽种一批树苗,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80%~90%,如果要栽活720棵,至少要栽种()棵。

A、1000B、900C、800

【考查知识点】百分数的应用

【认知维度】掌握—应用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2分。

100份试卷中,53人出错。

平均得分0.94分。

【失分原因】

1、学生对至少要栽种多少棵,不太理解;

2、和平常练习的题目稍有不同,学生习惯于惯性思维,死套公式。

【深度剖析】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议:

概念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引入、形成、应用、延伸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建立概念的表象,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实际感受,使学生对概念的判断和理解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计算题。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得分率

满分人数

零分人数

23

23

0

17.29

75.17%

22

3

分析:

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运算法则和定律进行正确计算。

这也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比较重视最基本的按照程序进行的技能训练。

但差的学生也比较多,100人中得0分的3人,10分以下的16人。

学生出错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不知道怎样做,如口算题不会算,该用简便方法的不会用简便方法等;二是计算错,抄错数或抄错运算符号,解方程格式不正确,不写解字,等号不对齐等。

四、操作: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得分率

满分人数

零分人数

9

9

2

6.82

75.78%

45

0

分析:

操作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这道题的得分率还是比较高的,75.78%。

相对来说,这两道操作题的思维难度不是特别大,难易比较适中,既能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个别学生对基本知识也掌握不好,不知怎么做,还有的学生因为作图不规范,导致失分。

1、请在右图中表示出

公顷的

【考查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认知维度】理解—表示1公顷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2分。

100人中,26人出错,平均得分1.48分。

【失分原因】

1、作图不规范;

2、学生不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不知道如何表示。

【深度剖析】课堂上对算理重视不够

建议:

计算教学,不仅要关注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关注隐性知识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形结合思想、简便意识等等。

具体教学中应做到: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计算方法,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算法、理解算理,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原型、直观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3、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凸显算理;4、要注重算法文本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经历归纳、概括、总结算法的过程;5、在巩固练习中,也应该有理解算理的题目;6、关注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7、能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进行正确计算。

五、解决问题: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得分率

满分人数

零分人数

30

30

0

16.85

56.17%

10

3

分析:

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整张试卷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得分率仅为56.17%。

其中学生做得较好的题目有第1、2题。

第1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属于常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数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2题,也是常规问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这道题是根据课本第116页总复习的第11题改编的:

用84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这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有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题中的数量关系、解方程的步骤等,所以相对来说,综合性较强。

如何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设,列出方程,是这道题的关键。

个别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模糊不清,用长加上宽就等于周长来列出方程,所以导致错误。

出错较多的题目是第3、4、5题。

B

A

3、先观察右图,再解决问题。

C

30%

(1)这是小明一家三口“五一”旅游的各种

费用统计图中的整个圆表示()。

(2)图中的A表示食宿费用,B表示路费,C表示购物费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费最多,()费最少。

(3)图中A、B两部分费用的比是()。

(4)已知食宿费用是2000元,那么路费和购物费用各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读懂扇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百分数的应用

【认知维度】掌握—应用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7分。

100人中,全对28人,0分的有6人。

平均得分4.81分。

【失分原因】

1、第1小题学生叙述不完整、不准确;

2、学生没读懂扇形统计图中直角符号的含义(即食宿费用A占整个圆的25%),所以导致后两题错误。

【深度剖析】

学生对稍有变化的题目缺乏主动探索解决的能力。

建议:

统计与概率教学,要关注的知识点有:

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2、多种统计图表的作用和用合适的统计图(表)表示相关数据;3、数据分析、统计量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求法;4、简单的随机现象、可能性。

有人说,数据分析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一组数据的“感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静态的例题或练习题,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表示数据、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读,从中发现统计图(表)中蕴含的信息并能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选择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中,可以及时地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从图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你对调查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等,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读出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步达到基于数据却又跳出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提升他们对数据的解读能力。

4、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铁皮(边长是1.2米),分别按右面的三种方式剪出不同规格的圆片。

(1)三种圆片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2)剪完圆后,哪张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

(请计算说明)

(3)根据以上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考查知识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圆周长、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道题是根据课本总复习第117页的第16题改编的,只是把书上的边长1.8m改成了边长1.2米,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认知维度】掌握—应用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8分。

100人中,全对27人,0分有21人。

平均得分4.08分。

【失分原因】

1、计算量有点大,计算错误。

2、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圆的周长、面积公式不熟。

3、部分学生没弄清题意,不知道剪掉的圆的周长、面积该如何求,也就是不知道剪去的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

4、由于前两道题不理解题意,导致第3问不知所答,答案五花八门。

【深度剖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议:

图形与几何教学,要关注的知识点有:

图形的概念、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得来及相关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公式的得来与相关计算、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在关注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要加强感性材料的积累。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从实物入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测量、拼、摆、折、量、画等实际操作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2、使用变式图形,区分本质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在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时,除了使用标准图形外,还应注意使用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正确地区分图形的本质特征,从而获得图形的正确表象。

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图形的本质属性。

3、加强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甲乙两城的公路长360千米,小王自己驾车从甲城去乙城,出发前他去加油站加满了一箱油,当行了240千米时,他看了一下燃油表,发现邮箱里的油还剩下

请问,汽车到乙城,要不要再加油?

(请说明你的理由)

【考查知识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行程问题等

【认知维度】运用——解决非常规问题

【作答情况】

本题满分5分。

100人中,全对38人,0分有40人。

平均得分2.5分。

【失分原因】

1、学生理不清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无从下手。

2、题目比较灵活,学生解决这类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深度剖析】

学生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建议:

问题解决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能力,能自觉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等。

因此在教学中,1、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经历阅读现实情境、获取信息、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2、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探索分析、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策略,如从问题分析的策略、从条件分析的策略、画图策略、列表策略等;3、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在尝试解释自己或倾听他人的思考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4、关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与回顾,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此次考试,反映出来的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1、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以前有所提高;2、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比较到位;3、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4、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

这和咱们老师们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希望老师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不足之处有:

1、计算技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建议:

下面针对测试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和毕业班复习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有效落实四基教学。

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知识点和重点。

(希望老师们还要多看看咱们的教师教学用书。

有专家说,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更有创新的教学设计,那么根据教学用书后每节课的教学建议来上课,那么你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读懂教材即读懂编者的意图、知识体系、呈现方式、对白、留白以及做一做和练习中的每个题目,构建知识体系图等;读懂学生即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规律、学习困难、兴趣爱好等。

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再围绕知识点和重点,认真叙写每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般情况下,有几个知识点就有几个学习目标,如果一节课的知识点多,要有机整合,目标一般不超过3个,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可操作。

郑州市教研室的连主任说:

“你的学习目标就相当于你的微型教案,从你的目标就可以看出你大致的教学流程,就可以看出你采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看出你这节课的知识点和重点”。

然后,老师们要根据叙写出的学习目标设计出评价任务,几个目标对应几个评价任务,分别检测你目标的达成,评价任务的针对性要强,要有实用性。

目标和评价任务一定要先于你的教学设计,这样你才会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标”,才不至于偏离一节课的重点。

现在的教材,已由过去“结论性知识”呈现模式,转向“发现、猜想、探究、验证”的呈现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跳出教材”。

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情境的解读交给学生,把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把尝试解答、尝试解决的机会留给学生,把总结概括、归纳推理的机会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动经验也得到一定的积累。

2、坚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机械地模仿,只能换来学生的墨守成规,一旦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解答。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