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演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4407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演讲.docx

《数学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演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演讲.docx

数学演讲

课堂-----彰显智慧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课堂已经成为大家的兴奋点和聚焦点,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冀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

我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

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

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教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膏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

(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教生活在一把尺上。

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

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

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

“每次主人让我俩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

竟然跟我平起平坐!

”这时.教师师问学生:

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

(不高兴)那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

教学情境的表理形式和创设时机时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

“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

“串联”数学知识,让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就这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导人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经历教学的刺激,体验和理解教学;可以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教学的眼光。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

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

“谁可以根据圈中的事情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

”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话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教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

“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坶林斯基说过:

“在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

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

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

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

“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

”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

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是教材的第八单元,按计划应该是第十三周的教学内容,而我在第九周就布置学生,要他们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

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弱者”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

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本人发现为数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

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

“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

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

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

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过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师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善于体验生活,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其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场景一:

  1?

郾说关系。

  师:

同学们,说一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

  生(异口同声):

师生关系。

  师:

与同学,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

  (学生分别说出相应关系。

  通过提问,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应用题,尤其是自编应用题做好铺垫。

  2?

郾猜老师的岁数。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今年有几岁?

  生1:

40岁。

  生2:

35岁。

  生3:

不到40岁。

  师:

都没有猜对。

老师再加一个条件,“比生1猜的大3岁。

”那么老师今年有几岁呢?

  众生:

43岁。

  师:

对!

43岁是一个数量,3岁也是一个数量,那么大3岁是什么呢?

(引出:

关系。

)这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3?

郾猜扑克牌的张数。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生4:

老师手里有11张扑克牌。

  生5:

老师手里有15张扑克牌。

  生6:

老师手里有9张扑克牌。

  师:

如果再添一个条件,即比生4猜的多2张,那么老师手里有几张扑克牌?

  众生:

老师手里有13张扑克牌。

  师:

依据是什么?

怎样列式?

  生7:

根据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求出来的,算式是11+2=13(张)

  师:

有谁会在刚才其他同学猜的张数上加一个条件,求出的也是老师手里扑克牌的张数?

  生8:

比生5猜的少2张,算式是15-2=13(张)

  生9:

比生6猜的多4张,算式是9+4=13(张)

  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就能解决问题。

无形之中掌握了“求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接着教学新课:

(多媒体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例题(不用课本例题):

“小白鸭有18只,小灰鸭有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

应怎样考虑?

”分组展开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出要求的数。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说出小白鸭、小灰鸭与小花鸭的各种关系,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

这节课先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使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再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数学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现象”,寻找知识入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课导入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的又一有效策略,教师要创设涉及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感知——体验——探索”这一过程。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

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领悟这两种关系呢?

从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

  教学场景二: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式向前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欢迎?

  生1:

鼓掌。

  师:

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如果要认真研究,还真有学问呢。

比如这样鼓掌行吗?

(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2:

不行。

  师:

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

(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在胸前煽来煽去。

  生3:

不行。

  师:

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

我们一起来鼓一次掌,好吗?

  生4:

好!

(一起鼓掌。

  师:

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

(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

  生5:

不行,这是交叉。

  师:

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

“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

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教师从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中找到了新知识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通过教师手势演示,学生不但在鼓掌练习中初步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而且增强了探索知识的信心。

  三、善于优化教材,凸显“生活世界”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数学,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形成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乏味的状态。

二要优化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力求在现实世界里寻找涉及学生生活的素材,用生动具体、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不用课本的例题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教学场景三:

  月底,小红的妈妈和阿姨领了工资,去华联超市购物,小红的妈妈看中了一双球鞋,售价198元,她身上有现金323元,阿姨看中了一块手表,售价302元,她身上有现金465元。

她们会怎么付钱呢?

怎样才付得更快?

  生1:

妈妈付200元,找回2元。

  即:

“323-198=323-200+2=125(元)

  生2:

阿姨付300元,再付2元。

  即:

465-302=465-300-2=163(元)

  生3:

妈妈和阿姨一共付500元,正好。

  即:

198+302=500(元)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里,教师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既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

可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怕提出,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例如:

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们可以说:

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

你还想说点什么吗?

在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可以说:

想看看老师的不同算法吗?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我们可以说:

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

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互动”之一——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

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如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从做风车引入,让学生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再用正方形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风车转起来时就形成一个圆……让学生在折叠、比较、测量的动手实践过程中知道了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区别与相互转化。

再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新内容时,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只有大胆采用“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体现出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四、学生“互动”之二——自主探索。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届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正如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一样,对知识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思维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教师要先设计好问题探索过程和要求,使学生带有目的性,任务性去进行探索,不做形式,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就拿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里的例子来说吧。

“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怎么办呢?

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算法一:

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

算法二:

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

算法三:

8-6=2,30-2=28。

算法四:

把36根小棒分成20根和16根,16-8=8,20+8=28。

算法五:

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

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

  五、学生“互动”之三——合作交流。

  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新课标里指出的“合作交流”是针对传统集体教学的弊端而产生并逐步推广开来的。

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

可要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不“为了合作而合作”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合作意识淡薄等因素,我是这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

  ⒈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6人为一组,成员以异质分组按好、中、差搭配,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

在一定的时间内互换角色,使得每个人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全球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⒉安排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当学生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我会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

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么多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这一问题。

当时各小组讨论得激烈,有的回答看图案;有的回答看字样;有的说认颜色;还有的说认大小等等。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而且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印象。

再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之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练习十三的第5题)。

  李平家养的家禽(qn)。

我把“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下放到各个合作小组。

随着成员们激烈、投入的探讨,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

①鸭比鹅少多少只?

②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

③鸭比鸡少多少只?

④鸡、鸭、鹅一共有多少只?

……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如何交流;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主人别人的优点、缺点。

千万不要为了急于汇报结果而把正在进行的“交流会”终止,也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同时,还要对各小组开展交流的发言顺序作出合理的安排。

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

只有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结合、共同进步,才能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