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4393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唐诗宋词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

2014年10月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

2014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儿童发展理论试卷

(课程代码12350)

一、单项选择题(这个大题有20个小题,每个小题1分,共20分)

1.德国莱比锡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C)1-25的诞生

A.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B.沃森

C.Vonde

D.皮亚杰

2.发展理论的研究课题不包括(D)1-30~32

A.心理学的本质

B.数量和质量变化

C.遗传学与环境

D.心理学和生理学

3.基因决定论者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C)2-35

A.环境

B.教育

C.生理基础

D.社会条件

4.按照格塞尔的说法,发展的本质是(B)2-37

A.连续变速

B.结构变化

C.飞跃变化

D.间歇性变化

5.在格塞尔的育儿观中,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是(A)2-40

A.尊重孩子的天性

B.关注儿童

C.引导孩子发展

D.适时教育

6.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3-48

A.剥兽皮者

B.沃森

C.班杜拉

D.巴甫洛夫

7.观察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是(D)3-61

A.强化和激励过程

B.运动再现过程

C.维护流程

D.注重过程

8.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恢复事物早期状态的冲动是(C)4-83

A.编号

B.自己

C.天性

D.超我

9.性欲旺盛期指的是(乙)4-86

A.孕前时期

B.口腔期和肛门期

C.潜伏期

D.青春期

10.神经病焦虑症的病因有(A)4-89

A.禁欲

B.道德焦虑

C.抑制

D.神入

11.霍尼认为儿童焦虑的防御策略有盲点、分离和(D)4-95

A.倒转动作

B.规划

C.拥挤角色

D.合理化角色。

12.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是(B)4-87

A.心理发展

B.性欲的发展

C.社会发展

D.情感发展

13.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C)5-118

A.认知结构

B.顺化(越南城市)

C.适应

D.同化作用

14.孩子最初的行动是(A)5-124

A.吸吮反射

B.循环反应

C.智能动作

D.反射动作

15.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如何帮助儿童从“根据自己的教学大纲学习”转变为

(三)6-18

A.根据先天轮廓学习

B.根据后天的大纲学习

C.按照老师的教学大纲学习

D.根据社会大纲学习

16.人的高级心理功能活动起源于(B)6-147

A.主观意识

B.客观社会环境

C.语言符号

D.社会的相互影响

17.在儿童概念思维阶段,(B)6-155对形成真正的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亲身经历

B.话

C.抽象思维

D.运动发展

18.根据习性学的理论,属于联系反映的是(甲)7-176

A.雕刻

B.控制-服从

C.依赖

D.沟通

19.根据吉布森的知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发挥知觉的活动环境

(四)7-193

A.准确

B.坚定不移

C.特征

D.自发的

20.孩子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时期是(C)7-195

A.1岁之前

B.2岁之前

C.三岁之前

D.五岁之前

二、名词解释(本题目共4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12分)

21.发展:

是一个过程,包括获得新的结构或从旧结构向新结构的转变。

22.行为模式:

指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况的特定反应。

23.心理工具:

包括各种符号、标记、文字、语言。

24.可知性:

指感性行为的可行性,反映感性行为与环境特征的关系。

三、判断讲解题(这个大题有4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下列问题是对是错,在正确的问题后面的括号里加上“V”,在错误的地方加上“X”,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原因。

25.根据格塞尔的观点,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是数量上的

,因为决定质的关键因素是成熟,而成熟,对于所有儿童来说,是一个受基因控制的普遍的自然法则。

26.弗洛伊德认为进入儿童的人格而形成心理生活的代表是本我的核心。

4-83

答:

×

弗洛伊德认为进入儿童的人格而形成心理生活的代表是自我的核心。

27.对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最近发展区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6-157

答:

×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8.儿童在关键期内可以达到较高水平,而在其后则不能达到这一水平。

7-178

答:

×

儿童在关键期内可以学到较高的水平,而在其后则不容易达到这一-水平,但经过足时足量的刺激也能达到或接近这一水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4分,共20分)

29.简述“不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2-45

答:

(1)它有适应作用。

(2)它有准备作用。

(3)它有可塑作用。

30.简述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4-106

答: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围。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

弗洛伊德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提出了两个大胆的假设,其一是生命的最初几年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几年;其二是个体的发展包含在性欲心理的阶段之中。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他运用自由联想、精神分析的暗示法和移情法震惊了心理治疗行业的同仁,最终贏得普遍的认可。

31.简述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的基本特点。

4-98~106

答:

(1)婴儿期(0-1.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1.5-3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

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成人早期(18-2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人中期(25-50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

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

该阶段主要为获得完美感和避免失望、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32.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6-162~166

答:

(1)教育就是要促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2)好的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3)重视内化,就是重视发展

33.简述影响儿童依恋发展的因素。

7-184"186

答:

(1)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

(2)母亲的照看方式

(3)照看环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4.运用行为强化原理,举例说明如何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3-70~72

答:

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

基于该原理的表扬或奖励,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也有学者认为,奖励是教给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什么是适宜行为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原理的方法,叫“代币法”。

即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

具体地说,就是把对幼儿的奖励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当幼儿表现出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幼儿可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愿望。

当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期望以强化原理增加孩子某行为出现的概率时,应该慎重地选择强化物。

可以选择的强化物有以下几种。

(1)消费性强化物

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2)活动性强化物

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3)操作性强化物

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孩子爱反复玩弄的物品。

(4)拥有性强化物

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5)社会性强化物

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35.结合实际分析“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这一-观点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5-123129

答:

皮亚杰理论认为,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儿童最初具有的动作是反射性动作,本身并不具有智慧性质。

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再内化为具有可逆性的动作一-运算,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一、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

儿童的出生带来了先天的反射能力。

皮亚杰只对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感兴趣。

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使儿童获得动作逻辑----种实践的智慧。

形成感知运动智慧的行动是可以重复的,而且是可以概括的。

二、动作的内化

经历了感知运动智慧的发展,儿童的动作越来越内化,逐渐产生了智力活动的内部形式。

这时儿童有了借助表象进行思维的可能,我们称之为表象性思维。

表象的形成,使儿童的动作可以离开对具体客体的直接操作,而移到头脑内部来进行,因而表象性思维比感知运动智慧有较大的灵活性。

因此,表象性思维使儿童的思维开始离开实物,摆脱对当前情境的依赖性,因而变得较灵活、较广阔、较丰富。

表象性思维的工具是表象。

.

三、内化的可逆的动作-运算

简而言之,运算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运算不是孤立的。

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只能算作直觉表象,不能算作运算。

运算总是随着同类运算总体的变化而形成的。

1、儿童在11-12岁之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即他们只涉及现实本身,尤其只涉及那些为真实行动所操纵的、可触及的客体。

2、到了11-12岁,逻辑的运算开始从具体操纵客体阶段转变到观念阶段,形式运算成了可能。

在这个阶段,逻辑运算是用某种符号(语词或数理符号等)来表达,而不再用感知、经验或信念来加以支持了。

形式运算的思维是“假言演绎”式的。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展儿童的动作,是发展儿童智力的必由之路。

这一观点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午后,我正忙着准备一份材料。

不知什么时候文文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穿戴很整齐,-副要外出的样子,“爸爸,陪我出去踢球吧!

”我头也没抬,继续望着屏幕,“爸爸正忙着呢!

等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文文又进来了,带着怒气,“爸,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我看着电脑,说“还得再等一会儿。

”然后我再房门口挂了一个“工作中”的牌子(这是我与他的约定,挂.上这个牌子表示我很忙,不能打扰。

第三次,当文文走到门口,看到这块牌子时,果然一.声不响地出去了。

当我把材料弄完,长舒了一口气,很想出去.走走。

这才想起文文几次催促我外出,原来我昨天答应过带他去踢球的。

于是急忙招呼文文外出。

“请等一会儿,我得把这本故事书看完才能出去。

”文文语气不耐烦地说。

他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手里正捧着-.本书在看。

啊!

让爸爸等?

这么快就跟我学会了?

但我是忙于工作,他却显然是在摆架子。

没办法,我只好在客厅等。

过了好半天还是没动静,我实在想出去了,就忍不住冲进他的房间,但猛然看见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看书中”,一下子堵住了我的嘴。

而他还在那里慢条斯理地一页一页地翻看着书。

重新回到客厅的沙发上,我开始反省自己:

是我不尊重他在先,而现在他是为了争回自己的权利,学我的样子在制裁我。

于是,我走进他的房间,对他讲了三点:

第一,爸爸答应

你2点出门,结果让你等到4点,答应的事没做到,.是爸爸的不对,以后改正,望你监督;第二,以后爸爸和你,谁也不要让谁等,说好的时间,准时出发;第三,今天你要是让爸爸一直等下去,那么时间太晚了,球就踢不成了!

文文一听球踢不成了,立刻跳了起来:

“我看完了!

”拉着我往门外飞奔而去。

针对以.上材料,结合观察学习理论分析文文爸爸的行为与文文行为的关系,并谈谈如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77

答:

(1)文文希望爸爸陪他去踢球,可是爸爸埋头于工作,几次三番都被爸爸挡了回来。

当爸爸忙完了自己的工作,发现文文变成了刚才的自己,从不耐烦的语气,到“请等一会儿”这句话,再到挂上“看书中”的小牌子。

(2)“看书中”的文文和“工作中”的爸爸如出一辙。

但文文的行为,并不是对爸爸行为的简单复制。

文文观察到爸爸的行为及结果,即当爸爸以一系列行为表示“我在工作,请勿打扰”时,旁人只能服从。

于是文文学会了一个新的行为,并立刻表现了出来。

(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在孩子的身上,轻而易举地看到教养者的影子。

这是因为,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所有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以习得新行为。

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在这个案例中,文文的爸爸事后向文文承认了自己“言而无信”的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再犯。

这种心平气和解决冲突的做法,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37.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成人将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现象看成是自私自利、小气、吝啬等,并担心孩子的性格有问题。

有位父亲告诉别人,他的孩子只有2岁,有一天看到客人送来了一篮苹果,孩子马上将苹果拿到了自己房间,根本没有想到分给周围的亲人和客人,因此他特别担心孩子从小就自私自利,长大后怎么办?

还有一位妈妈来到咨询室向老师请教,她的孩子2岁班,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上小学的表姐,她不仅抢过表姐手中的布娃娃,并连自己的椅子也不让表姐坐,妈妈要求她把布娃娃还给表姐,她就开始大哭大闹。

请运用发生认识论的理论观点分析案例中婴儿的思维特点和家长的教育方式。

5-138/139答:

皮亚杰在分析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认为:

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们会将自己的脚当作玩具、会吸吮自己的手指。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不断与周围的客体世界接触,他先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形成以自己身体为轴心的自我中心。

到了满2岁时,他不仅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而且还意识到自己的衣服与用品是自己的,进一步还意识到周围他所喜欢的玩具与物品也是自己的。

自我中心思维是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不能区分主体和客体、自我与他人,而表现出的正常行为。

(1)例一

这孩子见到客人送苹果来,他出于食欲等方面的需要,拿到自己的房内,这是一种自我需要寻求自我满足的表现,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也合情合理。

至于他当时没有想到他人或没有顾及他人,则反映了他这一年龄段的特点。

以他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水平还不可能想到别人也有种种需要或在行为礼节上要懂礼貌,守规矩等。

如果过早提出这一要求,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因为超越了其心理发展水平。

(2)例二

孩子由于受“我向思维”的影响,自我中心表现得特别强烈,在玩耍中不仅自己的玩具不许人家拿,就是别人的玩具也要抢过来,这正是你我不分的表现。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最好不要烦躁,要耐心,让他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步了解各人有各人的玩具,自己的玩具要学会保护,别人的玩具也要学会爱护,要玩可以借、不可抢,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借给别人玩。

相信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是会逐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游戏的规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