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498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docx

教科版八物上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

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

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

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

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

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

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

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

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

并做出什么猜想?

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

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

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第2节测量:

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

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

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

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

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

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

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

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

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

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

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

测细铜丝的直径。

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

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

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

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作业: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

(2)图(a)为正确操作。

2.“物理在线”指导

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

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

 

第3节活动:

降落伞比赛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

同学们,高不高兴?

生:

高兴。

师:

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

生:

想。

师:

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

生:

好!

二、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

(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

(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

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

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

(20g),

20克究竟是多少?

我们用什么来称?

磅秤?

杆秤?

案秤?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

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

(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

需要什么仪器?

(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

(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

(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

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

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

我们先要猜一猜:

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

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

(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

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

(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

),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

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1节认识运动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

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 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

1.情景创设

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二)、微观世界的运动

1.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

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一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

(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时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是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有力证明.

(4)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原子组成.

(5)原子也具有结构:

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着。

(6)原子核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运动:

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

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里的核反应等。

(7)这些运动与光现象、电磁现象、核反应等有着紧密联系。

 

六.课堂练习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和组成。

2.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人对方的现象叫做,它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3.下列变化中可称为机械运动的是

A.物体温度从150C升高到25℃B.电灯从亮到不亮的过程

C.小刚同学做100米短跑D.指南针指向南方

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

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原子、电子、病菌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D.原子、病菌、电子

七.作业

1.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

A.水分子由原子构成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不带电的是()

A.中子B.质子

C.电子D.原子核

3.分子由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组成的。

4.下列运动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物体从高空落下B.从小孩长成大人

C.飞机在空中飞行D.自行车在公路上转弯

 

教学反思

 

2.运动的描述

教学课题运动的描述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组织学生观看录像1并提出问题:

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2并提出问题:

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退了吗?

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

张开伞后运动员真的上升了吗?

以上的现象怎样解释呢?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观看录像1(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

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和正在航行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

学生:

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2、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3、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观看录像2(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

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跳伞运动员脱离飞机后自由下落,越来越快,当突然把降落伞张开时,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上升.

学生:

1.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2.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3.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上升,是相对于没张开伞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三、机械运动分类组织学生观看录像3并提出问题: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

教师概括总结:

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观看录像3(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

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四、布置实践活动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小结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

1、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课后作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40页:

1、2、3

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波,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备注

第三节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

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

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

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

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

速度=

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

计算公式:

单位:

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

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

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

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算算看:

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所以1m/s>1km/h

提问:

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

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例题1】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

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

s=50m,t=24.79s。

求:

v=?

解:

根据题意,

答:

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

已知,求,解,答。

复习提问:

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

a.匀加速直线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

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

〔较复杂〕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

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

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小结: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

v=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

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解:

根据题意,得

答:

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

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

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

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

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

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漫程度。

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