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365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9.docx

地理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9

第二课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前回顾整合

核心概念解读

1、区域

(1)文字解读: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其内涵包括:

①具有一定的界限;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③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2)图表解读:

2、生态环境问题

(1)文字解读: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另一类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图表解读:

必备原理简析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3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地区

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地球之肺”,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方法技巧点拨

1、有关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

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①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②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③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④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⑤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⑵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①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②人为原因:

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⑶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②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③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⑤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2、环境变迁的图表解读

课堂素养潜化

微视角一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2017·山西考前质检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新高速公路(北京—乌鲁木齐)临白段始于内蒙古临河市,止于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处的白疙瘩。

临白段穿越数百千米的戈壁无人区和上百千米的移动沙丘,是在无水、无电、荒无人烟的“三无”环境下,建成的我国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

它是阿拉善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战略的重要保障。

防风固沙是京新高速公路建设最先进的环保工程。

施工人员专门设计了独特的防风沙袋,沙袋为有鳍状沙袋,编织袋边沿都会留出来三厘米的穗子。

将装满沙子的沙袋依次摆放到公路两侧,呈田字形交叉叠放,形成了一个个一平方米的小方格,连成一片(如图所示)。

沙袋采用耐寒耐晒的材质,至少可以保持20年。

下图示意京新高速公路沿线局部示意图。

(1)说出建设京新高速临白段面临的生态问题。

(6分)

(2)说明鳍状防沙袋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的作用。

(8分)

解析 第

(1)题,从气候、植被、动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题,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具体分析防沙袋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 

(1)干旱缺水;大风、扬沙、沙尘暴、流沙;干旱区植被的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过道建设;野生动物饮水点的保护等。

(2)沙袋对沿线的沙土起压覆作用;鳍状防沙袋能减缓风速;交叉叠放的田字形网格可以把吹起的沙留在框格内,起到固沙作用;网格可以截留水分,利于沙漠地区的植物成活和生长;将流沙阻隔在公路外,减少流沙对公路的影响;使用时间长,可以在20年内发挥防沙作用。

即时巩固

(2015•海南卷)环境保护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下面左图示意某区植物分布,右图为灌丛沙堆景观。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答案】

影响:

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

(3分)

措施:

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供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每答出l项得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4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解析】

微视角二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典例2:

[2017·陕西咸阳三模]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巴拉圭盆地,范围涉及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等国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湿地,也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湿地水域面积在一年当中变化明显,在一段时期内,游客乘船在植物稀少的水面上自由穿行,欣赏在树枝上嬉戏的各种飞鸟和无数只聚集在高地上的珍奇动物。

其余时间形成了一个个面积不同,形状各异的湖泊和一条条河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围高原台地被开垦的农田有成千上万亩,牧场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滥捕滥猎时有发生。

时至今日,湿地只有不到2%的区域被划为政府保护区域。

根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潘塔纳尔湿地正在以每年2.3%的速度减少。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45年以后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将在地球上消失。

下图为南美洲局部示意图,下表为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的气候资料。

读图表及文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的气候资料(表)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潘塔纳尔湿地水域面积在一年当中变化明显的原因。

(2)分析潘塔纳尔湿地成为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潘塔纳尔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地理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4)请提出为保护潘塔纳尔湿地生态系统应该采取的合理措施。

解析:

答案 

(1)湿季:

支流多,来水量大;流域降水量大,径流量大;地势低平,容易积水;水位上升。

干季:

流域降水量小,径流汇入量减少;湿地外泄水量增加;气温高,蒸发量大;水位下降。

(2)水域面积大,湿地范围广;水位季节变化大,湿地类型多样;陆地径流的注入携带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盐类及植物种子;纬度低,降水较多,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调节径流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土地次生盐碱化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4)流域内禁止开垦,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禁止滥捕滥猎;建设自然保护区;加强三国之间的国际协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湿地观光旅游业;加强居民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即时巩固】

(2017·银川一模)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2)说出Ⅱ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方式并简述原因。

解析 第

(1)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Ⅱ坡度范围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大,若利用不合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作为林牧业用地。

答案 

(1)水土流失。

原因: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作为林牧业用地。

Ⅱ区域坡度比较陡,开垦为耕地容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微视角三区域环境变迁

典例:

[2017·江西百校模拟]下图为湖北省十堰市黄龙滩水库库区河床纵断面高程变化示意图。

该水库位于汉江支流堵河下游,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约85%,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渔业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坝顶高程252m,正常蓄水位247m,发电机组进水口底板高程210m。

2012年,距黄龙滩大坝上游140km处的潘口水电站投入运行。

读图完成4~6题。

4.按目前泥沙淤积速度,理论上该水库电站还可运行(  )

A.60年B.80年C.100年D.120年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计算出从1978到2008水库淤沙速度;据此速度和图中2008年黄龙滩库区河床高程及发电机组进水口底板高程210m。

计算出还能正常运转120年左右。

5.黄龙滩库区230m高程以上的河床泥沙淤积较少的原因是(  )

A.河流含沙量少B.附近河床坡度较大

C.河流径流量小D.处于正常蓄水位以上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黄龙滩库区230m高程以上的河床比降大,陡峻,水流急导致泥沙淤积较少。

6.潘口水电站的运行对黄龙滩水库产生的影响是(  )

A.发电量增多B.库尾泥沙淤积增强

C.防洪标准降低D.洪峰入库时间推迟

答案 D

解析 潘口水电站位于黄龙滩水库之上,会使其下游河流流速减缓,发电量减少;库尾泥沙淤积减弱;防洪标准增加;洪峰入库时间推迟。

即时巩固

[2017·兰州一中冲刺]由于荒漠戈壁和绿洲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表面性质,决定了绿洲相对于其周围荒漠环境是个冷源,即形成绿洲最显著的“冷岛效应”,但绿洲中城市的发展不断影响“冷岛效应”。

表一和表二为我国新疆石河子绿洲1989~2013年相关数据变化表,读表完成1~3题。

表一 1989~2013年石河子绿洲温度等级百分比(%)

年份

极低

温区

低温区

较低

温区

中温区

较高

温区

高温区

极高

温区

1989

1.67

11.36

17.33

31.53

20.97

12.57

4.57

2000

1.56

26.17

25.49

15.35

11.80

11.65

7.89

2013

0.01

24.46

18.61

14.67

15.50

16.70

10.05

表二 1989~2013年石河子绿洲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单位:

km2)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总计

1989

464.39

11.58

110.25

35.48

47.79

669.49

2000

451.50

9.94

103.64

39.22

65.19

669.49

2013

423.20

10.17

95.76

42.28

98.08

669.49

1.1989~2013年石河子绿洲冷岛效应变化的总体表现为(  )

A.冷岛效应逐渐增强B.冷岛效应逐渐减弱

C.冷岛效应先减弱后增强D.冷岛效应先增强后减弱

答案 D

解析 由表一可知,1989~2000年高温区比例下降,说明冷岛效应增强;2000~2013年,高温区比例增加,说明冷岛效应减弱,故D项正确。

2.造成1989~2000年石河子绿洲冷岛效应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减少B.林地、草地面积增加

C.水域面积增加D.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答案 C

解析 表二显示,1989~2000年石河子耕地、林地、草地均下降;水域面积增多,导致绿洲冷岛效应增强,故C项正确。

3.绿洲中城市的发展要想减弱对冷岛效应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  )

A.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B.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C.提高土地利用率D.保护耕地

答案 A

解析 结合表格分析可知,绿地、湿地都可以影响到冷岛效应;因此,城市建设中要注意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对各功能区合理布局,故A项正确。

[课堂达标练]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读图,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植物蒸腾量较大。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2017·广西玉林、贵港质检]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用当地人称为“红胶泥”的砒砂岩土和沙混合成土,得到一种合理的土层及土壤改良配置方式,使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土皮”,有效克服沙漠种植的某些不足,开创了一种新的沙漠治理方式。

据此完成4~6题。

4.在陕西榆林能进行沙漠种植农作物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昼夜温差大B.较丰富的地下水

C.充足的光照D.对土壤的改造

答案 B

解析 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种植农作物,主要利用有较多地下水的区域进行。

5.新形成的土壤表面“土皮”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水的下渗B.防高温灼伤农作物

C.加大日温差D.固沙防蒸发

答案 D

解析 板结的“土皮”能减弱风的侵蚀,阻碍水分的蒸发。

6.下列关于沙漠中成功种植农作物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为榆林竖起了一道防风沙屏障 ②发展节水农业,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促进农民增收 ④延长了产业链 ⑤大大减少了北京雾霾的发生频率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沙漠中成功种植农作物没有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北京的雾霾主要来自周边的交通及工业生产、生活排放物。

7.(2016•上海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⑴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分)

⑵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6分)

⑶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2分)

⑷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4分)

⑸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4分)

【答案】

⑴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⑵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⑶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⑷原因:

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

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⑸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第⑴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带终年受副热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

第⑵题,

第⑶题,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第⑷题,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弊:

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第⑸题,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11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课后定时练]

(2018年武汉市4月调研)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图1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A.黄河径流量大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D.沿海海平面上升

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答案:

1B2C3B

解析:

第1题,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向渤海推进,在入海口处沉积,从而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第2题,河水为淡水,含盐量低,故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①对。

近海沿岸有河流的稀释作用,含盐量低,②错。

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受黄河水稀释,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③对。

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由黄河径流堆积而成,含盐量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受海洋影响,含盐量较高,④对。

第3题,读材料可知:

“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即磷主要来自陆地,故总磷含量整体上应由陆向海递减、由河道向外递减,C、D错。

“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故氮含量应与植物的分布一致,近海滩涂地区植物较多,故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B对、A错。

(2018年湖北省八校联考)柳州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一条蜿蜒的柳江绕城而过形成一个壶形,导致柳州市几乎每年都遭遇洪水威胁。

上世纪末柳州市修建了大量防洪堤,将柳江与城区隔离开来。

图2所示为防洪堤一段,在一定季节,河漫滩和部分防洪堤上被附近居民种满了自给为主的蔬菜,此

时蔬菜长势旺盛。

回答第4~6题。

图2

4.图2所示照片拍摄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居民可以在此地种植蔬菜最主要是

A.因为河漫滩土壤肥沃,蔬菜品质好

B.因为河漫滩面积广阔,且属于未利用荒地

C.因为蔬菜需水量大,此地灌溉水源充足

D.因为靠近城市,市场广阔,取得经济效益

6.相关部门会铲除防洪堤上的蔬菜和其他农作物,主要是因为其会

A.破坏城市景观协调性B.施农药化肥带来环境污染

C.给防洪堤带来安全隐患D.遮挡道路影响居民通行

4.D【解析】珠江流域,冬季气温较高,适宜蔬菜生长,图中有大面积河漫滩,应是当地枯水期,选D

5.B【解析】可以在此地种植蔬菜主要是河漫滩属于季节性未利用土地,土壤肥沃不是主要原因,河漫滩在丰水期会被淹没。

当地不缺水,蔬菜主要是自己,不用出售。

6.C【解析】防洪堤上种植蔬菜会破坏防洪堤地表土,雨季造成水土流失,导致防洪堤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

(2017·盐城考试)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与原始生态林相比,现橡胶林(  )

A.蒸发量增多B.下渗量增加

C.径流总量增多D.气候更加湿润

8.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B.土壤肥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增加D.自然灾害减少

解析 第7题,观察图发现,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

第8题,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发。

答案 7.A 8.B

(2017·江西六校联考)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主要原因是(  )

①湘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