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288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docx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

《卖油翁》教案

一、学生交流欧阳修的有关资料

1、介绍作者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

2、检查预习

咨zī   矜jīn    圃pǔ    睨nì   矢shǐ   颔hàn   忿fèn    酌zhuó  沥lì  杓sháo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通文义。

三、师生互动

1、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

1)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

 2)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

2、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难,译文。

陈康肃公(男子的尊称)善(擅长)射,当世无双,公亦以(凭)此自矜(自夸)。

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放)担而立,睨(斜着眼看)之,久而不去(离开)。

见其发矢(箭)十中八九,但(只、不过)微颔(点头)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

“汝亦知(懂)射乎?

吾射不亦精(高超)乎?

”翁曰:

“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熟练)尔(同“耳”,罢了)。

”康肃忿然(气愤愤地)曰:

“尔(你)安(怎么)敢轻(看轻,作动词用)吾射!

”翁曰:

“以(凭)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盖)其口,徐(慢慢地)以杓(同“勺”)酌油沥(注、注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只,不过)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打发)之。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从他们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的性格特点?

(2)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

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是:

自矜――忿然――笑而遣之,陈尧咨对卖油翁前后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4)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及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你觉得陈尧咨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

前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熟能生巧”。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翻译课文。

2、寻找生活中“熟能生巧”的事例。

《核舟记》

一、       导入

二、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检查预习

mǐn   wǎng                         yí         yòujī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  八分有 奇

  shǔ            ruò             rán               sǎn

二黍许       篛篷            髯        石青糁之

  zhǔ      qū       zhuíjì        jí         zhuàn

不属       诎       椎髻      舟楫        篆

四、疏通课文(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

“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五、作业

1、   翻译课文

2、   背诵加点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分析课文

1、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核舟

2、本文的说明顺序。

从整篇课文看:

逻辑顺序(整体——局部)(主——次)

从课文主体看:

空间顺序(中间——两边——船背)

3、请你细读课文、掌握结构

课文用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顺序。

第一部分(第1段)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

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第三部分(第6段)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一段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

1、说明对象

(核舟)

2、说明对象的特征:

(奇巧:

体积上:

小;构思上:

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

多)

3、如何具体说明奇巧:

(体积:

长、高

船舱:

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船头:

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衣褶;念珠

船尾:

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船背:

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四、问题讨论

1、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不同的表现?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

(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五、探究

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

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

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

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六、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

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七、布置作业

1、做同步练习

2、复习准备明天测试。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________。

二、注音

1.魏学洢    2.器皿     3.贻     4.罔   5.黍    6.篛篷   

 7.糁     8.髯9.衣褶      10.神情与苏、黄不属    11.诎   

 12.椎髻         13.壬戌

三、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

 2.左手倚一衡木            衡: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四、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五、一词多义

1.可  高可二黍许  (       ) 

     珠可历历数也 (       )

2.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四、译文。

 

五、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用第二人称作主语,写出晏子的弦外之音。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景公喜爱打猎,因而派烛邹专门为他养鹰。

一天,烛邹不小心让鹰飞跑了一只,景公恼怒极了,下令要把烛邹推出去斩首,他的相国晏子是我国古代善于辞令的大政治家,他立即走上前去对景公说:

“且慢,烛邹有之大罪状,让我把他的罪状”公布于众后再杀吧。

“景公表示同意,晏子就指着烛邹的鼻子数落道:

“烛邹!

你为国君养鸟去让鸟飞跑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使国君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使得天下诸候还以为国君重鸟而轻人,这是你的第三大罪状。

烛邹的罪状公布完了,请下令杀了他吧。

1、晏子的弦外之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2、说说晏子这样讽刺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您是一国之君,怎能为一只鸟而轻易杀人?

2委婉幽默。

 

《口技》(林嗣环)

(1) 

教学过程:

 

课题作者简介

口技:

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林嗣环,字铁崖,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词的积累

一、古今异意:

 字词

  古意   

    今意

    会

   适逢

聚在一起

    是

   这

判断动词

    虽

   即使

虽然

    股

   大腿

屁股

    走

    跑

行走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隐隐约约。

今义:

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其中夹杂。

今义:

里面。

几欲先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

只。

今义:

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听。

今义:

用鼻子嗅。

宾客意少舒(古义:

稍微。

今义:

数量少。

二、一词多义

妙 

1、以为妙绝 奇妙

   2、众妙毕备  妙处

绝 

1、以为绝妙 极度

   2、群响毕绝   尽、消失

乳  

1、妇抚儿乳  喂奶

 2、儿含乳啼  奶头

指:

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作:

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

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

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

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三、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 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四、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侧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五、表示时间的词

1、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一时)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

(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少顷)

五、加量词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

六、句式积累

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

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疏通课文(译文)

京城中有一个善长口技的人。

恰逢有一人家邀请宾客举行盛大宴会,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八尺长的屏障,口技人坐在屏障中,里面放置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抚尺罢了。

所有宾客围绕屏障就坐。

过了一会,只听见屏障中抚尺响了一下,满座宾客都非常安静,没有敢喧哗的。

远远的听见深巷中传来狗的叫声,便有一个妇人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过了一会她的一个孩子醒了,大哭。

她的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乳头哭,妇人抚拍着嘴里“呜呜”的哄着孩子。

又一个大孩子醒来,说话絮絮不停。

在这时,妇人用手抚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的声音,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责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齐发,各种妙处全都具备。

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眼睛,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妙到极点。

   过了一会,丈夫鼾声响起,妇抚拍孩子也慢慢的拍着慢慢的停止。

轻听有老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人睡梦中咳嗽。

宾客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正了。

   忽然有一人大喊“起火了!

”,丈夫起来大喊(“起火了!

”),妇人也起来大喊。

两个孩子齐哭。

一会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哭,成百上千的狗叫。

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崩到的声音,火中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声音一起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拽倒房屋时“许许”的喊声,从火中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

凡是应该具有的,没有不具备的。

即使一人有百只手,一手有百个手指,也不能一一指明其中一种声音;一人有百张口,一口有百条舌,也不能一一说出其中一处声音。

于是宾客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打战,几乎要争先逃跑。

 忽然抚尺响了一下,所有声响全都停了。

撤掉屏障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抚尺罢了。

 

《口技》(林嗣环)

(2)  

一、复习巩固

1、默写

2、读文

二、重点理解

思考: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明确: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

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场面

声音

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

反应

 梦中

惊醒

 犬吠欠伸呓语   儿啼妇呜夫叱

(一时齐发)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

 众妙必备

 伸颈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

梦乡

 

 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咳嗽   (以响衬静)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意少舒

稍稍正坐

 

火起

群乱

 

 大呼 齐哭百千人大呼儿哭 犬吠力拉崩倒声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

 

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多而杂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四、分析理解:

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有何作用?

   明确: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1、读2、3、4段。

思考:

这三段分别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1)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场面;

(2)这家人再次入睡的场面;

(3)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纷乱场面;

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

第一场景:

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第二场景:

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第三场景:

声音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总结:

总体看来,声音的变化,由小而大,再由大到小,最后又变大。

3、对于听众反应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能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4、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①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是:

( 善 )。

 ②本段中哪些叙述表明了口技表演者不借助外物吸引人,而是靠超人的技艺或真实本领演出的?

(用原文回答)

  答: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

 答:

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笔。

急切而向往的心情。

④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

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

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⑤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6、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对表演的描绘;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应。

五、小结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