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2676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docx

整理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院内感染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第一节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1)感染源:

1)有感染的患者。

2)带菌者与自身感染。

3)环境中的病原体。

(2)传播途经:

1)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

3)饮水与食物。

4)医疗器械操作:

例如消毒不够、各种内窥镜检查、插管、呼吸治疗装置、输液器、血液透析等医疗器械操作。

5)药物和各种制剂。

(3)易感性:

患者抵抗力低,免疫能力不健全,对院内条件致病菌易感性高,又由于接受多项诊疗操作,感染机会增大。

2.临床表现

(1)下呼吸道感染:

表现为咳嗽,咯痰粘稠,发热,呼吸增快,肺部有湿罗音,可有发绀。

胸片和痰菌培养可确诊。

(2)胃肠道感染:

入院8小时后腹泻,稀便每天超过3次,连续超过2天以上。

(3)尿路感染:

住院后发生尿路感染症状和体征,尿培养>10/ml菌落或尿常规白细胞>10/HP.而入院时尿常规正常。

(4)败血症;高热,中毒症状,血象高,血培养阳性。

(5)侵入性诊疗技术的感染:

1)内镜感染。

2)气管导管感染。

3)静脉导管感染。

4)输血感染。

5)透析后感染。

(6)各种手术感染

3.实验室检查:

(1)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菌群失调的检测。

【治疗原则】

1.合理应用抗生素。

(1)抗生素的选择:

最好根据药敏,但在没有药敏的情况下也可凭经验选择使用。

(2)联合用药:

尽量少用,指征:

a.急性感染病因未明;b.严重混合感染;c.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

2.原发病治疗及对症治疗。

【预防】

1.建立和健全医院感染管理机构。

2.采取各种有效预防措施。

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监督执行。

3.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或局部暴发有控制措施。

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系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和磺胺药、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抗菌药物广泛用于临床,新品种也不断问世,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上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临床上滥用现象相当常见,导致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本节着重讨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应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确立诊断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应尽一切努力分离出病原菌。

在用抗菌药物前,依病情作相应检查。

多次抽血、新鲜粪便、尿液等送细菌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清洁口腔、鼓励患者深咳嗽常可获得较满意的痰液标本。

口腔粘膜分泌物、尿液、粪便等直接涂片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极有价值。

革兰氏染色涂片用油镜检查观察标本内有否细菌存在可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

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必须作细菌药敏试验。

2.熟悉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在药敏试验未知晓或病原菌未能分离前可依临床诊断,立即进行经验治疗。

综合考虑其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毒性、药源及价格等。

3.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

(1)老年人感染、选药的特点老年人常有各种慢性病,容易罹患各种感染,且感染征象常为原发病所掩盖,易延误诊断。

老年人的血浆白蛋白常减少,内脏功能欠佳,用药剂量以偏小为宜,特别是用氨基甙类药时更应注意肾损害,有条件时可定期检测血药浓度,确保安全。

青年人容易出现毒性反应,如青霉素脑病,亚胺培南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等容易蓄积造成中毒。

(2)新生儿感染新生儿体内酶系发育不完全,解毒功能欠佳,若用氯霉素则可造成循环衰竭,发生灰婴综合征。

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能力弱,肾功能发育不全,免疫功能不完善,致使β内酰胺类及氨基甙类药物的血浓度增高,若剂量不当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昏迷、抽搐或耳、肾毒性。

应按日龄调整剂量或给药间隔期。

(3)孕期感染用药注意点妊娠期血容量增多,血浆蛋白减少,肾血流量、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由肾清除的药物加快,血药浓度降低,因此孕期用药剂量宜高于一般正常剂量。

孕期应慎用或避免使用的药有:

四环素类(尤其较大量静滴可引起肝脂肪变性)和红霉素(可致转氨酶增高或胆汁淤积性黄疸),甲硝唑、利福平(有致畸可能),喹诺酮类药(可致胎儿关节、软骨侵蚀变性),氨基糖甙类药、万古霉素(有耳毒性、肾毒性),呋喃妥因有溶血反应可能。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除红霉素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磷霉素等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安全,对胎儿无明显影响,亦不致畸。

(4)免疫缺陷者感染的处理此类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病原多样,约2/3为革兰阴性杆菌引起,其中约半数为比较耐药的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等。

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应迅速给予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菌剂。

尚应加强综合治疗措施,如丙种球蛋白、IFN、转移因子等也属必要。

(5)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避免或慎用在肝内进行代谢,并对肝有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酯化物、氯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利福平、异烟肼、磺胺药、酮康唑、咪康唑等;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者须减量应用,如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者不须调整剂量如氨基糖甙类、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6)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避免使用头孢噻啶、磺胺药、氯霉素、四环素(除多西环素及米诺环素);必须减量的药为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拉氧头孢、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啉、多粘菌素B、粘菌素、氟胞嘧啶;适当减量的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头孢孟多、头孢唑肟、头孢他啶、氨曲南、SMZCO、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异烟肼、乙胺丁醇等;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物用量不变的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和甲硝唑。

值得注意的是,适当减量或必须减量的药物,应据肾功能损害情况调整其用量。

(7)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为防止耐药菌的出现,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病原不明的严重感染、联合用药后可减少某些毒性较强药物的剂量以降低毒性反应的发生。

(8)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内科儿科领域,主要用于风湿热复发、流脑、疟疾、新生儿眼炎、结核病、实验室感染、菌尿症等的预防。

外科领域,现多主张手术前、手术中(手术时间较长者)短程应用抗菌药物,以术前或麻醉开始时一次给药最为普遍。

(9)综合治疗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综合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调动机体的防御功能,如纠正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输血、白蛋白以及各种营养液等均为必要之举。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见表1:

表1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病原菌药物联合

草绿色链球菌

肠球菌属

金葡菌

李司忒菌属

结核杆菌

布鲁菌属

肺炎杆菌

绿脓杆菌

肠杆菌

伤寒及其它沙门菌属

深部真菌

卡氏肺孢子虫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或万古霉素

利福平+庆大或万古或头孢唑啉;氯唑西林+万古;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

红霉素+氨苄西林或青霉素

利福平+异烟肼或乙胺丁醇或+链霉素或+PAS

四环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SMZco+氨基甙类

氨基甙类+头孢二、三代类或+哌拉西林

氨基甙类+哌拉西林或头孢他定;头孢他定+氟喹诺酮类

氨基甙类+哌拉西林或二、三代头孢菌素,美洛西林+β内酰胺类

氟喹诺酮类(成人)+氯霉素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磺胺药+TMP

 

【常见传染病的抗菌药物选择】

见表2:

表2常见传染病抗菌药物选择

感染种类首选药物替代药物

细菌性痢疾

伤寒及其他沙门氏菌

霍乱

白喉

百日咳

军团病

流脑

猩红热

鼠疫

炭疽

布氏病

淋病

结核病

葡萄球菌感染(产青霉素酶株)

耐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

感染

大肠杆菌感

流感杆菌感染

绿脓杆菌感染

 

厌氧菌感染

真菌感染

钩体病

莱姆病

回归热

恙虫病

斑疹伤寒

金葡菌败血症

 

G-杆菌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G-杆菌)

旅游者腹泻

肝脓肿(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属、类杆菌属、金葡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肠阿米巴病

疟疾喹诺酮类或阿米卡星

氟喹诺酮类

多西环素

青霉素

红霉素

红霉素

青霉素

青霉素

链霉素加磺胺

青霉素

利福平

头孢三嗪

异烟肼加链霉素

苯唑西林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

氨苄西林

哌拉西林加阿米卡星、第三代头孢菌素加氨基糖甙类

甲硝唑或氯林可霉素

二性霉素B

青霉素

多西环素

多西环素

氯霉素或多西环素

四环素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或头孢唑啉等第一代头孢菌素独用或加庆大霉素或奈替米星

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或阿米卡星、甲硝唑

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

磷霉素、头孢拉定、氟喹诺酮类

哌拉西林+氨基糖甙类+替硝唑

 

甲硝唑或替硝唑

氯喹或青蒿素呋喃唑酮、SMZco、黄连素

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唑肟

喹诺酮类、其他四环素类、SMZco

红霉素、利福平或四环素

氯霉素、氨基糖甙类、氨苄青毒素、SMZco

利福平、SMZco、四环素类

SD+TMP、SMZco、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三嗪

红霉素或氯霉素或林可霉素

其他氨基甙类加磺胺、氯霉素或四环素

氨基甙类或四环素或氯霉素

氯霉素加连霉素、SMZco加链霉素、四环素

SMZco、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利福平加乙胺丁醇、异烟肼加乙胺丁醇或对氨水杨酸

头孢菌素、红霉素、林可霉素、优立新、奥格门汀、利福平、万古霉素、泰能

氨基甙类、利福平、壁霉素、褐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

氨基甙类、氟喹诺酮类

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奥格门汀、SMZco

亚胺配南、头孢哌酮加青霉烷砜、氟喹诺酮类

 

克林霉素、氯霉素、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优立新

5—氟胞嘧啶、咪康唑、氟康唑

四环素、庆大霉素

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头孢三嗪

四环素、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三嗪、红霉素

其他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林可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注射剂,SMZco-TMP(合用)、利福平(合用)

 

氨苄西林+舒巴坦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酮类注射剂

第三代头孢菌素

哌拉西林、诺氟沙星、SMZco-TMP、多西环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注射剂+甲硝唑

 

糖酯酰胺,喹碘方加氟喹酮类药或四环素

咯萘啶、周效磺胺(均需加伯氨喹啉)

【几种新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概况】

1.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氨曲南(Antreonam、菌克单):

本品主要适用于革兰阴性需氧菌(不动杆菌属,洋葱假单胞菌和嗜麦芽黄单胞菌除外)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尤适用于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过敏或肾功能减退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

剂量为每次1~2克,2~3次/天,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

(2)复方亚胺培南:

商品名称泰能(Tienam)是由亚胺培南(Imipenem)与西司他丁钠组合而成。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需氧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抗菌活性,主要适用于医院内重度耐药菌感染,尤其是免疫缺陷者。

剂量2~4克/天,儿童每天60~100mg/kg,静脉滴注,也可肌肉注射。

(3)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的合剂,见表3。

表3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制剂剂量

安美汀

阿莫西林0.25g

克拉维酸0.125g

特美汀

替卡西林3.0g

克拉维酸0.1~0.2

舒氨新

氨苄西林0.5

舒巴坦0.25

舒普深

头孢哌酮0.5g

舒巴坦0.5g

他佐新

哌拉西林4.0g

他唑巴坦0.5g0.375~0.75口服每天3~4次

 

3.1~3.2g每6~8小时静滴

 

1.5~4.0每8~12小时静滴

 

1~2g每8~12小时静滴

 

4.5g每8小时静滴

2.氨基甙类

(1)奈替米星(netilmicin、乙基西梭霉素):

对金葡菌、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适用于上述敏感菌引起的败血症、腹腔、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等处的感染。

剂量成人为每天4~6mg/kg,一次或分二次用药。

肌肉注射或静滴。

肾毒性反应率低。

(2)西索米星(Sisomicinum、Rickamicin):

抗绿脓杆菌作用强。

剂量3mg/kg.d,分三次肌注。

(3)阿司米星对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肾毒性、耳毒性较低。

一般量400mg/d,分二次肌注。

3.喹诺酮类

(1)司帕沙星(Sparfloxacin):

对革兰阳性菌或阴性菌抗菌性强,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其抗菌活性强,优于目前常用的同类产品。

对结核杆菌及其分枝杆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

一般剂量200~300mg/d,分1~2口服。

(2)妥舒沙星(tosufloxacin):

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优于环丙沙星,对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的作用也比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强。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与同类品相仿。

剂量300~900mg/d,分2~3次口服。

(3)左氟沙星(levofloxacin、DR-3355):

抗菌作用是氧氟沙星的二倍。

剂量为200mg/次,日二次,口服。

4.大环内酯类新开发的制剂有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阿齐霉素、罗他霉素等,与红霉素等品种比较:

抗菌谱扩大,对胃酸稳定、口服后不受食物影响,趋组织性强、对细胞内感染病原的治疗十分有效,对免疫细胞渗透力强、增强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5.抗真菌药物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中,两性霉素B最为有效,但毒性大。

吡咯类(Anoles)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药具有毒性小、抗菌谱广等优点,受临床医生的重视。

常见的有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氟康唑等。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性等。

1.毒性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精神系统:

青霉素静脉内大剂量,快速注入时,可引起“青霉素脑病”。

异烟肼、环丝氨酸等剂量过大时,可降低脑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VitB6缺乏继使氨基丁酸降低而诱发惊厥、癫痫。

鞘内注射药物应尽量避免,必须时应严格掌握剂量。

2)脑神经:

氨基甙类药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也有一定耳毒性,红霉素及氯霉素偶尔也可相起听力障碍。

乙胺丁醇可致球后视神经炎。

一旦出现脑神经受损,应立即停药,并给VitB1、VitAD、VitB12或行高压氧疗法。

3)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氨基甙类或多粘菌素B、林可霉素及四环素类可致肌无力乃至呼吸麻痹。

给予葡萄糖酸钙和新斯的明(每次0.125mg~1m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可缓解氨基甙类和多粘菌素B的这种反应,并辅以给氧及人工呼吸。

4)周围神经炎:

氨基甙类、异烟肼、乙胺丁醇、氯霉素、甲硝唑等均可引起周围神经炎。

一旦发生即应调整药物并给予VitB6、钙剂等。

5)精神症状:

氯霉素、异烟肼、两性霉素B、普鲁卡因青霉素可致精神症状。

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在老年患者应用应谨慎,也可引起躁动、多动、幻觉等症状。

停药并调整抗菌药,并给予对症处理。

(2)造血系统:

氯霉素、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喹诺酮类、利福平等可致红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乃至再障。

有的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或出血。

可给予Vitk于以预防,必要时应停药,调整用药。

(3)肾脏:

引起肾损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甙类、磺胺药、多粘菌素类、喹诺酮类、丙唑霉素B、四环素以及头孢霉素等,后者如与氨基甙类或利尿剂合用时更应注意。

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定期查肾功能,严密观察病情。

(4)肝脏:

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磺胺药、抗痨药、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等均可致肝损害,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应予注意。

(5)消化道:

抗菌药物无论口服或胃肠外给药均可致胃肠道反应或肠道菌群类,以四环素类发生率高,注意观察。

(6)其它:

四环素类药不宜用于7岁以下儿童及后期妊娠患者;氟喹诺酮类药,孕妇、哺乳妇及小儿不宜;两性霉素B和万古霉素静滴过快可致心室颤动,甚至心跳停止。

2.毒性反应的防治原则:

(1)熟悉所用药物的药理性能及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反应先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对老年人、幼儿、孕妇患者慎用毒性较大的药物,诸如氨基甙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

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上述药物时应随时调整剂量及给药间隔,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协同毒性,如氨基甙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合用容易发生肾毒性,或与肌肉松弛剂合用有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的可能。

(4)毒性反应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停药,如感染未被控制则应改用毒性反应低的药物。

3.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反应等。

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最多见,其次是链霉素。

氨苄青霉素引起皮疹。

药物热多由β内酰胺药物引起。

为防过敏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及个人变态反应性疾病史。

应用各类青霉素(包括口服制剂)首先作皮肤过敏试验。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地抢救,按过敏性休克治疗原则处理。

4.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均可能发生二重感染,可发生在用药后2~3周,可发生在各脏器系统,严重者为败血症,其致病菌可为葡萄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假单胞菌及真菌等,大多耐药。

急性假膜性肠炎,由难辨梭状芽孢菌的外毒素引起。

治疗措施为:

(1)停用原用抗菌药物,如感染未控制则改用主要由肾脏排泄的药物;

(2)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

(3)口服去甲万古霉素每次0.4g,每天四次,7~10日;

(4)或口服甲硝唑,每次0.3~0.4,每日三次;

(5)不宜加用抗肠蠕动药及收敛剂,可服用乳酸杆菌制剂以辅助调整肠道菌群。

所有抗生素都可能引起假膜性肠炎,对曾患过胃肠道疾病尤其是结肠炎的病人,均应小心使用抗生素,并应注意观察在抗菌药过程中出现的腹泻等情况,并酌情处理。

(谌取鼎)

第三节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在加强支持疗法及病原治疗的基础上,许多严重感染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应用不当也可使病情恶化或产生不良效果。

【治疗作用】

1.抗过敏和免疫抑制。

2.抗炎。

3.抗毒。

4.抗休克。

5.退热。

6.抗脑水肿,肺水肿。

7.利胆退黄。

【适应证】

1.绝对适用:

严重的败血症,暴发型流脑休克型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在有效抗生素或化学药物应用的基础上才能应用)

2.相对适用:

(1)严重细菌感染出现的严重反应和毒血症(在特殊治疗的基础上);

(2)某些病毒性感染,严重影响到重要器官功能时可考虑使用。

但应特别慎重以防病毒扩散,一般病例无应用指征;

(3)立克次体病,有明显毒血症和心肌炎者(在有效抗生素或化学药物应用的基础上);

(4)螺旋体病及钩体病:

毒血症严重、重度黄疸、肺大出血型、中枢神经并发症、赫氏反应、回归热(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或化学疗法)。

(5)寄生虫病,可用于对抗异性蛋白的过敏。

【禁忌证】

1.绝对禁忌:

(1)水痘,牛痘疹,单纯疱疹感染。

(2)真菌感染。

(3)原因不明或无有效抗生素对抗的感染。

2.相对禁忌:

凡伴有活动性潰疡、中度糖尿病、重度高血压、柯金氏综合征、精神病及癫痫应特别慎重,妊娠期及骨折者最好不用。

【应用方法】

1.常用制剂及等效量:

可的松(hydrocortisone)20mg、泼的松(prednisone)5mg、甲泼松(methyprednisone)4mg、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0.5mg。

2.常用疗法:

可有短期(1月以内),中期(1月左右),长期(数月)等疗法。

【副作用和并发症】

1.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蛋白质代谢紊乱;

3.糖代谢紊乱;

4.脂肪代谢紊乱;

5.类柯金氏综合征;

6.各系统并发症:

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7.并发感染或使原有感染扩散;

8.停药综合征或反跳现象。

(骆子义)

第四节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附操作常规)

严重的肝衰竭、肝功能不全引起的肝昏迷,虽然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死亡率仍是极高的,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alLiverSupportSystem)清除由肝衰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给衰竭的肝脏赢得喘息的机会,创造条件,进行肝脏移植。

也有可能等待肝细胞再生后,使重症肝炎病人存活。

人工肝脏的研究已经有30余年,最初的思路是去除血中有毒的物质,这里包括血浆置换,活性炭吸附,交叉输血和血液透析等。

虽然这些措施能改善患者血液的生化指标,甚至肝性脑病,但是不能提高肝脏再生能力。

目前肝细胞培养技术大大提高,新的生物材料又解决了细胞的免疫障碍,在原有的解毒装置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培养的装置,就形成所谓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ioartificalLiverSuppportSystem),简称为生物人工肝(BAL),这些装置具有解毒、分泌、合成与转化功能,由于培养肝细胞具有半透膜的生物材料与免疫系统分开,不存在免疫反应,初步体内外实验显示,BAL可望能支持或代替部份患病的肝脏。

目前我市应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由两部份组成:

(a)连续的血浆置换;(b)活性炭吸附装置。

连续血浆置换(ContinuousArterio-VenousPlasmapheresis)是利用人工膜装置,通过血液透析器,将病人含有病理成份的血浆分离并弃去,补充同型新鲜血浆。

活性炭能净化血液,吸附血中与肝昏迷有关的苯丙氨酸,蛋氨酸和酪氨酸。

肝细胞是一再生能力很强的不稳定细胞,如能早期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清除因肝坏死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物因子(包括病毒在内)输入大量新鲜、同型的血浆,让病人度过极期待肝细胞再生后,病者可望存活、人工肝支持系统为肝脏再生和原位肝移植,创造了时间和生命质量方面,作为患者与肝细胞再生和原位肝移植之间的“桥”的作用是有效的,从Sussmam、Chen及Frederick等的实践经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AnnSurg1997:

225(5):

484)

【适应证】

1.重症肝炎(急、慢性肝衰竭)、血清总胆红质超过300umol/L;

2.重症肝炎,伴有肝性脑病或肾功能不全者。

3.急性药物中毒。

【禁忌证】

1.休克或收缩压低于10.7kPa。

2.出血倾向严重者,如特殊需要,可用无肝素操作。

3.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9.3kPa。

4.严重感染、败血症。

5.精神病患者或不愿合作者。

6.严重心脏病、伴有心力衰竭者。

7.晚期肿瘤。

【术前准备】

1.检查患者各项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肾功能及电解质,有条件可测定病毒含量,T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Ⅱ受体,白介素-6内毒素等)。

2.配备新鲜、同型、等量的血浆,使用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