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2050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docx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

旅游规划理论之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

一、系统与旅游系统

(1)系统及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与层次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整体性、功能性、层次性、可控性。

整体性:

系统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按一定的必然性或逻辑上的统一性将其各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系统本身形成功能优化,系统功能大于其各部分各自功能的和。

功能性:

系统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具有其客观的功能,在其环境中具有存在价值。

协调性:

系统具有随着内外部条件变化而自动调节的功能,从而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

层次性:

系统的纵向结构关系,即系统具有子系统,同时又是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

可控性:

系统可以听过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调控,按照一定的方向变化。

(2)系统的类型

根据系统三属性:

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旅游是一个复合系统。

根据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层次:

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旅游是一个开放系统。

根据系统的动态变化:

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旅游是一个动态系统。

根据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

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旅游是一个复杂系统。

根据子系统的数量和阶次:

有小系统、大系统和巨系统。

旅游属于巨系统。

(3)旅游系统

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旅游诸要素构成的整体。

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合型、动态的复杂巨系统。

表现为多因子、多层次、众多的状态变量,复杂的反馈结构,非线性的输入与输出等。

尽管系统存在客观的确定规律,但子系统的差别造成了规律的多样化。

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方法还很不成熟。

二、旅游系统研究概况

1旅游系统的研究

对旅游系统的研究:

一是旅游功能的系统性,二是旅游空间结构的系统性,三是旅游系统的模拟研究。

旅游功能系统的研究:

一般认为旅游功能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旅游主体子系统、旅游客体子系统和旅游媒体子系统。

彭华(1997)提出的产业系统实际上是功能系统,上述旅游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一级子系统,即直接系统,此外增加介入系统和保障系统,构成完整的大旅游系统。

旅游空间系统的研究:

郭来喜(1985)曾提出“旅游业地域结构体系”的思想,后来演变为“旅游地域系统”的概念,即将旅游系统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点-线-面空间组织系统)。

旅游系统的模拟研究:

计算机模型的建立实现了旅游发展的模拟,有助于规划实施的监控和发展政策的选择。

2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的认识大部分是三体说基础上的功能系统:

旅游系统由旅游主体子系统(客源地系统)、旅游客体子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旅游媒体子系统构成。

在70年代开始旅游功能系统研究,主要是定义旅游系统、旅游系统组成及相互关系研究。

80年代初期,在旅游规划中出现了旅游系统规划的研究,以及旅游系统模拟的研究。

但实质上为系统思维方法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如,Leiper(1979)提出旅游是一个系统,包括旅游者、客源地、运输(交通)线路、目的地以及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这五个要素在一个包括物质、文化、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相互作用的环境下运作。

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至于系统外增加了系统环境。

Mill和Morrison(1985)在《旅游系统》一书中,提出旅游系统主要构成成分包括市场、旅行、目的地和促销。

Boniface等(1987)提出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类似于我们一般认识上的旅游地域系统。

Gunn(1994)认为供给与需求构成旅游系统。

80年代以来,系统理论和方法逐步导入旅游规划(Gets,1986;WTO,1992;Inskeep,1994),称为系统规划法,并引进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通过制定规划及监控其实施来控制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模拟研究很少,也缺少成功的案例,但模拟研究的思路却是对旅游系统研究的重要推进。

Walker等(1999)以GIS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旅游发展模拟模型,包含经济模型、资源需求模型、市场模型、旅游者行为模型。

他认为,了解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系统思维方法有助于研究旅游业及旅游与经济、环境、当地社区的内部关联。

3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在80年代初形成旅游系统的概念,以功能性研究为主。

关于旅游地域系统的研究从旅游区划开始,郭来喜(1985)提出旅游区划就是旅游业地域结构体系之区域分异。

孙多勇等(1990)应用系统动力学与自组织理论相互结合讨论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发展战略问题。

这是我国学者首次用系统动力学思想研究旅游方面的问题。

彭华(1994)在韶关旅游规划中首次进行旅游地域系统规划,包括区域旅游功能系统、项目系统、组织系统、线路系统与游程设计等内容。

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旅游系统问题的关注有所增强。

彭华(1997)从大旅游的角度,提出旅游产业是一个开放性、复合型的复杂巨系统,由直接系统、介入系统和支持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这一思想将旅游业的概念扩大到与旅游相关联的所有产业部门。

吴必虎(1998)提出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部分。

彭华(1999a,b)提出旅游发展机制是一个多因子、综合性的驱动程序,提出由需求系统、引力系统、中介系统、支持系统四个一级子系统构成旅游动力系统及其结构模型。

杨新军(1999)提到旅游地域系统由旅游主体、旅游媒体和旅游客体所组成。

刘峰(1999,2000)阐述了旅游系统的概念及其结构,认为旅游系统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系统,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旅游活动构成。

刘峰还提出旅游系统规划就是以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

90年代以来,国内的旅游系统研究思想与国外学者的旅游客体子系统、主体子系统、媒体子系统的旅游系统思想基本一致。

重要的是,国内学者将支持系统作为独立子系统,更强调了其对旅游系统的直接作用;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提出,为大旅游系统的功能性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三、旅游动力系统理论

旅游动力系统:

是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为基本构成,由中介引导和发展环境所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看,目的地的供给是影响游客出游决策和目的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吸引游客的要素。

需求是推动游客出游的原动力,也是推动旅游产品生产的原动力。

Leiper(1990)提出旅游者受旅游地的“吸引”或“拉动”,他们本身的出游愿望,即“推力”;他强调由于存在人的需求,旅游系统研究才有意义。

但由于需求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旅游地可以调控的能力较弱,只能通过提高旅游地吸引力和改善旅游服务并通过促销手段来刺激需求。

然而需求系统较之供给系统更难以进行定量研究。

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有一个连接系统,即中介系统,这是旅游者了解产品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必要条件;旅游供给和需求都存在着无所不在的制约与推动因素,构成旅游发展的支持系统。

旅游需求的推动作用

人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始推动。

研究旅游消费的推动,主要是研究需求结构和需求量及其未来趋势,以便制定旅游开发战略和促销战略。

旅游引力系统

旅游吸引是旅游发展的客观牵引力。

是由旅游吸引要素(旅游产品)构成的子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并非仅仅是具像的或物化的实体,而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所有因素。

物质性旅游吸引:

(1)自然与人文景观;

(2)风貌和环境;(3)场所和设施。

非物质性旅游吸引:

(1)经济;

(2)文化;(3)公务与政务;(4)信息、科技;(5)形象;(6)活动等。

旅游支持系统

旅游支持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旅游大环境,它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大环境对旅游吸引的营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并对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具有制约作用;同时对旅游决策行为和旅游活动质量产生深刻影响,直接影响到市场开拓。

(1)支持旅游发展的硬环境:

硬环境即支持旅游发展的硬件建设。

建设风貌、区域环境、卫生状况、道路交通、公用设施设施等方面应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建筑、装饰、园林、人文活动等特色景观,是旅游地表现自我的一个窗口,也是旅游地的视觉形象,同时构成旅游吸引。

(2)支持旅游发展的软环境:

管理系统、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公共服务、旅游政策法规和旅游学术研究对产供销的影响。

旅游中介系统

旅游中介系统是一个联络产品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把产品推向市场,引导消费;另一方面又将旅游需求转化为旅游活动,并将需求信息反馈给供方,指导生产。

因此,中介系统是构成旅游动力系统一个重要部分。

图旅游动力系统结构图

四、旅游发展动力模型

1旅游动力因素分析

主动因素:

主动因素是指在推动区域旅游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辅助因素:

辅助因素是对区域旅游发展起辅助推动作用的因素。

它们不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吸引物,但对引导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和实施行为及旅游活动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旅游发展动力模型

旅游发展动力模型是一种主导动力模型,主要根据主动因素确定。

主导动力定律:

可能吸引范围大、需求量多、需求时间变化小的吸引要素是可能对当地旅游发展贡献度大的引力要素或可培育的主导发展动力。

表不同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模型分析

旅游地类型

旅游地特征

主动因素

辅助因素

实例

资源吸引型

具有强引力值的自然与文化景观

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综合品位

基础设施,接待条件,人文环境

皖南,湘西,云南,桂林,敦煌,承德等

经济吸引型

经济发达,经济联系广泛,缺乏高强度景点

活跃的流通业为特征的综合经济活力

综合环境,景点建设,旅游服务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汕头,温州

需求推动型

经济发达,需求旺盛,缺乏旅游点

休闲度假需求推动

景点建设,环境改良,服务配套

广州,深圳等市郊至二日游范围

综合驱动型

具有高强度景点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

综合地位与景点的可持续性

综合环境,旅游服务等

北京,西安,大连,青岛,武汉,闽南等

五、旅游地域系统理论

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进行旅游地规划和开发,其重点之一是旅游空间组织系统规划,或者叫旅游地域系统组织。

旅游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目的地、客源地和中间环节三个子系统,加上运作环境,其下又包含更次一级的子系统。

目的地子系统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考虑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旅游环境营造和产业政策等;客源地子系统主要是了解客源地需求,为产品开发提供依据;中间环节主要是研究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联络条件等。

在旅游地空间组织中运用系统分析法,就是把旅游空间从系统的视角进行审视,在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这对供需关系以及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对旅游地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旅游空间组织的优化,制定可操作的旅游开发方案,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系统理论的规划应用意义

系统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其基本思想是以旅游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产品为主体(依据市场与资源而设计的旅游产品是旅游开发核心),以中介系统为条件,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

(1)整体性。

旅游系统是多因素有机联系的整体,旅游规划必须考虑整个系统的运行,必须同时考虑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从旅游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规划对象的综合的整体优化,而不是从局部和单个出发,也不只关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状态。

(2)协调性。

在分析和规划时要注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以及系统内外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是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经济行业,因而旅游系统规划必须关注系统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3)层次性。

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对这样的系统进行研究,就要根据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利用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将大系统进行分解,再对各子系统进行综合,对各子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时,要服从整体效益最佳之要求;对各子系统的综合时,要根据各子系统间的必然联系,进行协调。

(4)可控性。

成功的规划必须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吸取新的信息,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未来各种可能的变化,要求规划工作体现一定幅度范围的灵活性。

可控性也正是旅游系统是动态反馈可控系统特性的表现。

因此旅游项目的选择和布局必须具有弹性。

另一方面,旅游规划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变动,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可模糊的阶段性,要从时间和指标两方面进行监控和调整,根据规划的范围和层次给定不同期限,定期对照旅游系统规划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指标,以反馈规划的实施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