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2034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docx

青岛十九中《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

青岛十九中:

《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

2014-11-11徐积林qdedu001

电子书包,面向未来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网络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的解决策略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徐积林

【探索背景】

1.政策性背景:

2011年4月,青岛市教育局贯彻各级《纲要》精神,率先在我校实施高中“小班化”教育改革,每班人数不超过40人,三年多来,我校以课题为引领,以评价为手段,以课堂为阵地,以课程为载体,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建设,陆续承接了山东省课题《高中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教育部子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小班化教室装备的规范研究》等5个课题,着力探索普通高中个性化教育。

青岛市教育局基教处、装备办、基建办、计财处、教科所等部门对我校小班化试点改革给与了高度关注和支持,特别是由“小班化教室装备”课题引领的“电子书包”试点改革,试行了“学校定制需求标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政府招标采购买单--学校自主开发应用”的模式,使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在理念、内容、方式、技术、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活动参与者的活动密度、效度得到增强。

2.技术性背景:

“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从有效整合到深度融合的具体要求。

我校小班化以后,“关注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2012年3月9日《青岛晚报》一则《笔记本电脑+ipad轻松搬进高中课堂—19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过瘾》新闻引起了大家关注,各方媒体纷纷来学校了解课堂应用ipad的情况,其实,这只不过是我校李洪云老师运用我校和海尔集团商务电脑公司联合开发的教学平台上的一堂数学课,数学教学软件是“几何画板”,笔记本电脑只有6台,ipad使学生自己带的。

但是这种“无线网络+各类终端+应用平台”的数字化模式与“电子白板”配合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后来知道这种模式叫“BYOD”,即BringYourOwnDevice,自带设备入网),正触动着网络化数字化课堂环境的核心。

2013年1月9日,青岛市政府采购网对“青岛十九中小班化教育教学装备”进行招标,其中两个标段关于“电子书包”招标,意味着我市首个由政府投入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包”在青岛十九中试点实施,这期间论证过程中,得到了海尔商用电脑公司、青岛出版社数字图书中心、杭州源朝科技公司、汉王公司、杭州源清中学的大力支持。

【应用过程】

1.学习与思考:

电子书包是一个在不断争议中逐渐清晰得概念,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对“网络环境的稳定程度、智能终端的硬件质量、教学应用平台的定制模式、课程配套资源的数量”的理解。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以Android与Apple两大技术阵营推动了移动互联、手写和交互技术的应用于教育,电子书包作为移动存储的重要环节,无疑又成为人们关注信息化发展的焦点。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将大力扶植电子书包项目”,2010年12月教育部设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书标准工作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

电子书包正以新的概念和形象走进我们的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明确表示:

从硬件设备角度上讲,电子书包就是一种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从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系统功能架构视角看,电子书包是学生的个人学习环境,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是电子书包的关键特性;从教育服务视角看,电子书包是一个属于学习者个人的账号和口令,无论学生何时何地用何种终端上网,“教育云服务”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她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导航。

目前,大家形成的基本共识是:

电子书包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2.设计与配备:

我校以建构主义、情境认知、体验学习等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小班化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材、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建学习者和教育技术装备之间新型的认知伙伴关系,建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环境、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管理体系。

2011年12月我校为申报2012年教育技术装备采购需求,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交流,出台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班化课教学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体需求》,即电子书包课堂功能,包括:

(1)资源:

丰富的教材与辅助资源,随时可以进行复习旧知,自学新知。

(2)浏览:

可以无线上网,浏览和下载个性化资源,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3)接收:

通过无线传输,即时接收教师下发的习题、教案,也可收录教师教学案,减少抄写之累。

(4)手写:

原笔迹书写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代替纸质作业,随时记载个人学习足迹。

(5)呈现:

通过无线传输,方面教师呈现任何学生作业,并迅速统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程度。

(6)课程:

通过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开展学校特色课程。

(后来这些资源成为微课,这种模式称为慕课或者翻转课堂)

(7)评价:

通过网络平台,动态跟踪学生的日常表现、各类评价,便于家校沟通,对照发展。

(8)一对一:

课前、课后教师为个别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指导。

2012年6月我们向教育局提交了两种电子书(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器、网络、资源、服务等主要指标)的配备标准。

2013年1月配备到位,分别是“汉王”和“E人E本”,经过短暂的培训,1月31日在我校召开了全市电子书包应用的启动仪式。

3.使用与改善:

两年来的使用有喜有忧。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书包在我们的预设和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大的变化。

第一阶段:

3月--4月,培训。

第二阶段:

4月--10月,大面积教师使用。

第三阶段:

11月--2014年6月,配备到固定两个班。

第四阶段:

2013年7月--2014年9月,第二批“电子书包”论证和配备

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提出新的意见,技术方不断升级平台功能,以适应学校的具体要求。

其中,资源建设、网络环境、硬件质量、平台稳定性成为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师们使用的因素。

我们成立了攻关小组,先后开设了30多堂研究课,尽管这30多堂课有些不是很成功,但是,作为探索研究,还是很值得的。

资源建设:

省内具有高水平、致力于高中资源建设的数字化资源生产企业太少,无论是购买还是自建,很多学校大部分的资源是网络搜集整理的,对于具有“学术性”特点的高中教育来说,实际价值比较低。

失去适用资源的平台,对于繁忙的教师来说,备一堂课所花费的时间往往成倍增加。

网络环境:

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程度也在提高,无线网络相互干扰给教学环境带来了“稳定性”的挑战,“电子书包”在上课期间出现网络故障的频率越来越多。

硬件质量:

“电子书包”的智能终端的品牌繁多,质量价格不一,要想在众多的品牌型号里选择一款适合本校使用的,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在硬件配备上,有些学校采用统一品牌后,由学生自行购买,家长、学生意见不少;采用政府采购,难以大面积推广;采用BYOD模式,更难以匹配专门的操作平台安装和使用。

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式平台,其操作系统应满足在PC机和平板电脑上都能使用,而且有匹配的教学资源才能促进使用。

这就需要学校与软件商之间形成“定制”需求。

2013年6月起,在使用新一轮“电子书包”配备标准的论证上,我校除了Android系统外,还涉及了Win8系统,在硬件的选择上,关注了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的产品,在资源及互动平台选择上,更倾向于清华同方和济南中迪的资源,逐步完善配备和使用之间的问题。

2014年8月-10月间,从培训到使用,效果比较好,特别是,系统中设置了“微课”制作功能,提供了“点阵数码笔”,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模式的组合式变革。

【反思建议】

1.几个必须解决的应用过程中的瓶颈。

人的“瓶颈”、网络的“瓶颈”、平台的“瓶颈”、资源的“瓶颈”。

其中,网络环境是基础、平台定制是关键、资源建设是特色,教师的技术整合意识和能力是最能制约“电子书包”使用的决定性因素。

当上个世纪90年代末,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之后几年里,我们从“胶片投影”时代,进入到了“投影机时代”,之后的10年里,我们又从“电子屏幕”时代,到了“电子白板”时代,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方法变化,我们发现,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总是赶不上技术的进步,我们总是需要被告知,有的人比你采用更先进方式在传授知识。

在这种频繁出现的“高原期”和“瓶颈期”里,装在教师脑袋里的知识在“技术”和“方法”的媒介下,变换着呈现的方式,也催生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面对新的技术出现,教师们如何再提升一步,以配合科技和时代的进步呢?

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PunyaMishra和MatthewJ.Koehler首次提出的TP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一词,后改为TPACK。

并建立了TPACK框架图。

在TPACK的框架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三个核心要素交叉形成了四个复合要素,即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要研究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楚这七个要素的构成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才可以突破“瓶颈”,也就是说必须了解制约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瓶颈”在哪里。

要素

要义

现实达成度(10分制)

TK

整合技术知识,信息技术使用具有流畅性

6

PK

掌握基本教学法知识,熟练驾驭课堂

8

CK

熟识本学科内容知识

9

TPK

整合技术手段,实施恰当的教学法,达成目标

5

PCK

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科内容知识

7

TCK

了解学科知识在其呈现过程中应该使用的技术手段

4

TPACK

整合技术和教学方法来达成学科知识

3

上表是教师们对这7个要素的认知度,可见,凡是涉及到与“T”有关的要素,得分较低,突破“瓶颈”的关键还是技术与方法、技术与内容、技术与方法内容这三个维度的整合。

2.正确对待“电子书包”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电子书包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包括:

(1)学生数字学习环境的心理变化;

(2)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3)网络环境的建设;

(4)互动教学平台的软硬件建设;

(5)教学资源与交换标准及数字版权保护机制的建设;

(6)教学资源的采集、编制、审查及应用;

(7)学生终端设备的选择及特设环境集成;

(8)电子书包服务体系的建设。

这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学校、哪一个网络运营商、哪一个产品经销商能独立解决的,特别是学校作为终端用户使用者,我们把“电子书包”带进课堂,需要对“教”这个字需要重新认识,学生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原民”与教师“数字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学生使用“电子书包”和教师面对“电子书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和那么简单,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电子书包”进行“阅读、下载”类的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不会有太大改观,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有这样的勇气和能力去面对新技术下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吗?

引入“电子书包”后,翻转课堂式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式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个性化按需兴趣学习、能力评估引导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都成为可能,教师需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知识构建能力、随堂检测分析能力、驾驭探究进程能力,真正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导学者、促学者、助学者、评学者,同时教师还需要不受时空限制,把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的学习活动通盘考虑,为未来学生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构建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结束语】

电子书包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过去单一存储硬件形式到今天的网络数字化系统,对学校教育全过程必定会产生深刻变革。

当然,与传统的教与学的形式相比,网络资源的建设、软件平台的支撑、学习环境的构建、认知习惯的培养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尤其是学校对高考成绩的担心、家长对孩子网络依赖的忧虑、政府(个人)资金的投入等管理问题都存在不同的声音,所以,电子书包必将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经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发展环境和其市场生命力的考查,但是,有一种趋势是不可争辩的,那就是,网络化和数字化营造的虚拟环境与当今个性化教育之间的结合,使e-Classroom,e-School,e-Home,e-Museum,e-Library,

e-Lab随手可及,也必将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