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1953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8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0.9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到专题三。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所有关于孔子的格言和对话,都只是来源于流传下来的一个修订本,而这个修订本也是在孔子去世大约500年之后才完成的。

这个“修订本”

A.是四书五经的重要内容之一B.记载的都是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C.与《诗经》为同一时期的作品D.对秦朝的施政理念有重要影响

2.受这种学说的影响,人们便养成了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

这种思想存留于后世,好的便是达观主义,坏的便是懒惰不思上进的劣根心理。

“这种学说”

A.向往淡泊名利的理想生活B.提倡仁者爱人的人生态度

C.倡导非攻尚贤的社会理念D.主张以法治国的施政方针

3.商鞅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他主张“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

下列对此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这位思想家

A.大力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利用“法”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C.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D.有力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4.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下列代表中,符合“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5.下表为墨家和儒家思想主张。

从表中可以看出

A.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B.墨家吸收了儒家部分思想主张

C.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一致D.两派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6.中国古代重“人治”而轻“法制”,对制度层面的创设问题关心得不够,“伦理社会”的性质长期存在。

其原因主要在于

A.古代中国缺乏具体法治实践B.孟子主张仁政,以德治国

C.儒学主张以“仁”调剂社会D.统治者钳制思想,难有创新

7.汉武帝设立官立学校——太学,尊儒兴学,促成了重儒的社会风尚。

这一做法

A.推动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B.将人才推荐权移至中央

C.有利于平民为相D.确保了儒学的垄断地位

8.董仲舒说: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董仲舒提出该思想

A.目的是抵制佛教的传播B.加速了三教融合

C.直接推动了儒学的平民化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9.中国明代有一幅著名的工笔人物画《一团和气图》(见右图)。

此画的寓意是

A.儒释道三教已实现融合B.儒释道消除了自身特征

C.三教融合出现于明代D.儒学的主导地位削弱

10.在谈到儒学和佛教的关系时,韩愈认为,释迦牟尼是“夷狄之人”,佛教是“夷狄之教”,释迦牟尼本人若进入唐境,可“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

韩愈的主张实质上是

A.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B.包容、吸纳外来文明

C.尊重佛教、弘扬佛法D.融合三教创新发展

11.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2.“夫君子之论学,要立得之于心。

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

”在此,王阳明

A.强调正心是正德的根本B.关注向外部世界探索真知

C.倡导独立和自主的精神D.鼓励求知者要不耻下问

13.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歙县志·人物志》记载的歙县各朝代受旌表的“节(夫死不改嫁)烈(以死守节)女”的数量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

A.明清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B.宋代以后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C.元代后妇女的思想日益开放D.理学对妇女的影响不断加深

14.明清之际,社会矛盾交织,专制集权膨胀,礼教纲常苛严,纲纪败坏危机四伏,在当时思想文化领域更是发生激烈碰撞。

这种碰撞主要表现为

A.资本主义价值观兴起B.对传统儒学的否定

C.对君主专制的质疑D.工商并重思想兴起

15.五代时的冯道,先后在5个政权中为12位君主服务,屡屡位居宰相。

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意思:

虽为官,但犹如隐者)。

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符合道家的处世原则B.与主流价值观相悖

C.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

16.清圣祖初年,统治者征辟明末名儒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因他们拒绝入仕,于是提倡理学,擢用理学名家。

这一做法的最终用意在于

A.控制思想B.驾驭人才C.巩固统治D.笼络汉人

17.从公元751年造纸术西传开始到1799年长网造纸机发明,在这1048年的时光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所使用的造纸方法,就其基本工艺原理来说,一直沿用了中国的造纸术。

材料旨在说明

A.造纸术在传播中影响世界B.西方造纸技术已超中国

C.纸张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大D.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快

18.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木材;活字印刷术就是预先制成单个活字,找出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进行印刷,一书印完后,版可拆散,单字仍可用来排其他的书版,且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

这表明,活字印刷术

A.基本取代了雕版印刷术B.促进了书籍的广泛传播

C.改变了印刷书籍的外观D.提高了书籍印刷的效率

19.汤临初的《书旨·卷上》载:

“大凡天地间至微至妙,莫如化工,故曰神、曰化,皆由合下自然,不烦凑泊。

物物有之,书固宜然。

”这说明,汤临初主张书法

A.要契合万物变化之势B.外在形态要丰富

C.字形变化要和谐美观D.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20.有人评某书法大家常在醉酒后的书法创作神态:

“笔飞墨舞,其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犹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下列书法作品中与之风格一致的是

21.清代孔衍栻在《石村画决》中说:

“余作画每取古人佳句,借其触动,易于落想,然后层层画去。

”孔衍栻强调

A.艺术创作的规律B.绘画要讲究气势C.作画要立意在先D.作画要协调比例

22.近代国画大师陈师曾在评价我国古代某绘画流派特征时说:

“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

……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

”下列作品的特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23.京剧《赵氏孤儿》描写了程婴为救被诬陷的上卿赵盾的孤儿,忍痛以自己的儿子替换,最后惩诛奸贼;《白蛇传》描写了白素贞对许仙一往情深,为救他不顾千难万险、重重阻挠。

材料说明,京剧

A.表现手段多样化B.集中融合了各派艺术

C.弘扬了传统美德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24.《楚辞章句》中提到:

“昔楚国南郢之邑……其俗信鬼而好祠。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这反映了,楚辞

A.有较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B.以南方百姓生产生活为题材

C.受北方习俗的影响D.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25.下面是唐朝两个时期边塞诗的对比表。

表中相关内容的对比从侧面反映了

A.中晚唐诗风受盛唐影响B.唐朝国势由盛而衰

C.中晚唐诗歌已渐趋凋零D.唐诗主旋律没有变化

2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这些名句让人百读不厌,传唱民间。

能“传唱民间”是因为,他的词

A.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B.充满了浓烈的爱国情怀

C.贴近市民生活,反映市民情怀D.寄托了对国家兴亡的哀思

27.“三言”是成书于明朝后期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某些篇章,或揭露政治权贵的祸国殃民行为,或批判富商大贾的虚伪刻薄,或表达对受蹂躏妇女的同情。

这从侧面反映出

A.中国社会经历着根本变革B.短篇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形式

C.作者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史学价值

28.明代的小说创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出现之后,曾经沉寂了一百多年。

直到《西游记》的闪亮登场,小说的创作才进入繁荣时期。

这一繁荣时期出现的深层原因是

A.印刷技术的成熟B.市民阶层的扩大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戏剧艺术的流行

29.乾隆年间编的《皇清职贡图》说:

“英吉利,亦荷兰属国。

”就是到光绪末年,汪文泰在《红毛番英吉利考略》中也这样说:

“红毛番英吉利居西北方……故荷兰属国也。

”这反映出当时

A.中英间文化交流频繁B.国人对世界了解有限

C.英、荷联合侵略中国D.国人的海防意识淡薄

30.有学者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材料反映作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D.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31.“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人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理论……社会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学术价值。

”材料中的“理论”是指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D.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

32.在维新派眼里,“提倡民权也好,要求设立议院也罢,它们都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国家自救自强的手段”。

这说明维新派提倡民主政治的政治动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B.早期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运动的迅速兴起D.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现实

33.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了本质上的划分,其思想观念也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转变为进行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B.民主革命目标的调整

C.民权主义思想的局限D.民主革命理论的成熟

34.1922年1月,孙中山表示: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

”这表明

A.国民党欲抛弃西方政治模式B.美法模式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C.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有所调整D.信仰趋同催生了新三民主义

35.在践行民生主义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以国家名义与地主阶级平均地权,并引导地主阶级把持有的货币转化为工商资本的。

可见,这种实践

A.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B.铲除了剥削者的生存基础

C.调和了社会阶级矛盾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6.辛亥革命后,一些先觉分子指出“现有政府不可恃,现有政治不可恃”,进图富强,“还要反求诸人民”。

由此,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可见,“先觉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动机是

A.依靠人民,反对专制B.启蒙思想,唤醒民众

C.人民革命,救亡图存D.依托民众,文学启蒙

37.有学者曾说:

“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

……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迦来骂孔子、老聃。

”该学者意在批评

A.洋务运动引进西学存在不足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C.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D.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38.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

该运动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A.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B.全部文明与文化都趋向现代化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D.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批判地继承

3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40.李大钊在演说中称: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该演说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帝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日: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

正君心是大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

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指出二者的思想缘由。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朱熹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6分)

4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

这就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纯出于功利观点。

这个观点基本上支配了思想界、知识界……当时所译之书主要为科技与法律(国际法),并没有接触到西方文化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没有接触到西方的宗教……而士大夫则只想学西方的船坚炮利。

由于自始即不注意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自我”或“个人”的意识便无从了解。

——摘编自余英时《近代中国个人观的改变》

分析材料,以“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