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基础心理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0623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基础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春基础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春基础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春基础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春基础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基础心理学.docx

《春基础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基础心理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基础心理学.docx

春基础心理学

2012秋基础心理学课件

(黄志勇)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上进行研究,构成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上进行研究,构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的神经机制,构成了生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

基础心理学或叫普通心理学的任务,则是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认知;

(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2)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科学事实证明;(3)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4)临床事实的证明。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必须通过客观现实反映出来。

心理是社会的产物。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支持人的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是受社会和自然结合的产物。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创立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后来盖伦提出气质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的诞生。

二、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

由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创立。

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二)行为主义: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以此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三)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克勤和科夫卡提出。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

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的译音。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

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创始于杜威,詹姆斯为这一学派奠定的基础。

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个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弗洛伊德创立。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三、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由罗杰斯和马斯洛创立。

列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派之后,称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20世纪发展起来,是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当前又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深入探讨认知过程的机制。

(三)生理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生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必定会成为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

心理过程和人格;知情意和个性)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

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端脑,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的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大脑底面与大脑半球内测缘的皮层——边缘叶,以及皮层下的一些脑结构共同构成)边缘系统,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中央前回是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1860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但患者仍保留了听懂别人说话,以及写字和阅读的能力。

布洛卡发现已经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为此,人们把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做布洛卡区。

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试验也对此进一步得到了证明。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一、垂体腺:

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

垂体后叶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

二、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组成。

肾上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的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现象类似。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

三、甲状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的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

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或不足都要造成代谢机能的疾病。

亢进者饭量增却不增加体重,病人过分敏感、紧张、情绪容易激动。

分泌不足者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

儿童期患者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呆小症。

四、性腺:

男性的性腺是睾丸,女性的性腺是卵巢。

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它刺激精子的产生。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

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叙述

1、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没有一个感觉器官可以把这些属性都加以认识,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一个感觉器官,分别反映物体的这些属性;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yu)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强。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

ΔI∕I=K。

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

费希纳定律:

S=KlgR,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代表一个常数。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把这种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适应现象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心理学在对感觉适应进行研究的时候,对暗适应受到了特别的注意。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看到的灯光是亮的,灯灭以后留下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这种后象叫正后象;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象叫负后象。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叫做视觉对比(包括明度对比和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等。

四、联觉

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看到红颜色我们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联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娱乐场所为了烘托热烈的气氛,其装饰多采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教室、病房需要安静,其装饰常采用蓝、绿等冷色调。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和)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

(二)视觉器官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对光的适应是(在强作用下视觉阀限迅速提高的过程)]

(三)颜色视觉

颜色的特性: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

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

但是,人们常常说颜色指的只是彩色。

色觉异常:

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的。

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公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因为人们说话的声音的频率是在这一范围内的;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

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

(二)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引起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三、嗅觉和味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味觉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嗅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性是(有气味;具有挥发性;它的分子散在空气中)}

四、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六种,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五、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六、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动感觉。

七、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八、痛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是共同的;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1)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性;

(2)选择性:

根据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对象;

(3)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

(4)理解性:

就是想用一个词把某个物体标示出来。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以下条件:

1、对象的重叠;2、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3、明暗、阴影;4、运动视差;5、眼睛的调节作用。

双眼的线索有:

(1)双眼视轴辐合:

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

(2)双眼视差:

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

(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们的行为节律性变化叫(生物钟)]

[生物节律是指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错觉的种类很多,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按其内容可分为五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

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

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

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

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

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记忆是个完整的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学习记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通过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提出了著名的遗忘规律,即: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画出的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

第二单元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实际上表象就是在记忆的分类中所讲的形象记忆;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见多识广的人,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识会非常丰富。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1、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2)不稳定性;(3)可操作性;(4)概括性(这使它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

2、表象的作用:

(1)为想象提供素材;

(2)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3)积累感性经验。

[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头脑中出现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

[心理反应的形式可以是(活动;体验;事物的形象;概念)]

[生物钟可以(调节人的行为;给人估计时间提供依据)]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容量为9—20比特),但保留的时间很短(0.25—1秒);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

[瞬时记忆是以(刺激物的形象;感觉后象)的形式保持信息的]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1)容量有限(7加减2,即5—9个项目),多为听觉编码;

(2)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3)经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

(复述包括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1)记忆容量无限,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2)不是有意回忆,意识不到;(3)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包括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两种。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系列两头比系列中间的效果好。

系列开头比中间的材料的记忆效果好又叫做首因效应;系列未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又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第五节思维、语言及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表现在,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第二单元思维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的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探索问题回答方向的不同)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例如,利用公式解题,按照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思维,都是辐合思维,或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三、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