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946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docx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西安市总体规划最全资料文档

西安市近期建设规划

一、规划依据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年》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西安市十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西部最佳的实施意见》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充分发挥城市资源效益,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实现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目标提供最佳城市平台;

城市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与文化品质,突出体现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地位;

充分发挥西安的科技优势,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产业化”的最佳环境;

加快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实现建设用地供应的计划性与指导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创造最佳的旅游购物环境,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改善旧城环境,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保护古城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三、近期城市规模

到2021年,主城区人口规模524万人,用地规模52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四、近期建设规划目标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到2021年,确保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00美元。

人口年均增长控制在1.9%,城镇化水平达到72%。

2、社会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增加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西部大开发带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努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二)城市规划建设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1实际数

2021年目标

1

总人口规模

万人

451

524

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405

524

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5.31

≥7

4

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11.15

≥15

5

人均占有城市道路面积

平方米

8.78

≥10

6

城市燃气气化率

68

≥85

7

城市污水处理率

37.02

≥50

8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6.89

≥100

9

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

标台

10.37

≥12

10

城镇家庭电话普及率

部/百人

27.3

≥42

11

城市化水平

64.07

≥72

五、近期城市功能区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为:

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保护古城风貌,实施新旧分治;降低中心密度,发展外围新区;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

根据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方案比较,确定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为:

“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

老城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商务与旅游功能;东南部结合交大科技园、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曲江旅游开发区和杜陵保护区,发展高科技园和旅游休闲渡假区,同时建设城郊森林区;南部与长安中心区衔接,发展大学园区、高尚住区和旅游休闲渡假区;西南部和西部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区;西北部结合汉城遗址保护区形成以文物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区;北部以行政单位外迁和新北客站建设为契机,发展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区;东部和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高尚住区和旅游渡假区,同时形成浐灞大水大绿的格局。

六、近期建设重点及建设时序

(一)近期建设重点

新区建设:

进一步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拉开骨架,开辟新区,疏解旧城。

近期建设重点:

在城市东北部拓展浐灞流域开发空间;在城市西南部加快高新区建设;在城市北部以行政单位外迁和铁路新北客站建设为依托,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

同时,在城市周边进行生态绿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大水大绿”格局。

(二)建设时序

按照以新区建设为主,老城更新为辅的原则,优先推进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为进一步形成东部以新筑和临潼为主、西南部以户县和高新区为主的两个副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一)建设用地供应综合分析

1、近五年建设用地供应分析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两类用地:

一是指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即指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二是指已经是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再次开发的土地。

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西安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范围为城七区,包括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长安区(由于长安区于2021年撤县设区,因此,长安区供应土地资料从2021年起统计)。

(1)建设用地供应情况统计

从2000年到2021年的五年间,根据西安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数据统计,西安市七区区全部供应土地的总量5452.8公顷,平均每年约1091公顷。

从土地供应空间分布分析:

根据西安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分析,从2000年到2021年供应土地主要分布于郊区,即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以及长安区,分别为30.1%、21.5%、15.9%、16.4%,长安区土地供应统计资料虽然仅有两年的累积,但在西安市七区中也位列前茅,可见长安区的土地供应量较大,这四者之和占到全部供应土地的83.9%;而城三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分别占土地供应总量的10.3%、2.1%、3.7%。

图1西安市土地供应空间分布

图2西安市土地供应功能结构

从土地供应功能结构分析:

根据西安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数据统计,可得出图2和图3。

从图2可以看出西安市供应土地功能结构在2000年—2021年间以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为主,其分别达到所占土地供应总量的64.1%和21.3%,工业用地达到2.4%,仓储用地达到0.2%,市政用地设施用地达到3.5%,道路广场用地达到5.6%,绿地达到2.1,特殊用地达到0.8%。

从图3中可以看出,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郊区未央区、雁塔区和灞桥区,分别达到39%、27%、16%,这三者之和占总量的82%;其余四区总的居住用地供应之和占总比重的18%;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商业金融业、行政办公、医疗卫生、体育用地等)主要分布长安区、未央区和雁塔区,分别达到41%、25%、16,这三者之和占总比重的82%,其余四区公共设施用地占总量的12%;工业用地的供应主要集中在灞桥区,占土地供应总量的46%,未央区、雁塔区、长安区工业用地分布比较平均,为14%、20%、10%,而城三区工业用地相对较少,其中碑林区工业用地在2000-2021年间无工业用地的供应。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已显著成效,而随着公共设施用地的供应逐步转入郊区,表明西安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到成熟阶段;此外,市政设施、绿化、交通广场用地等也随之郊区化,但速度明显慢于居住及公用设施的推进,因此,今后发展的重点应对这类用地产生一定的偏移。

图3西安市土地供应功能的空间分布

土地的年供应趋势:

图4西安市土地供应增长率(2000-2021年)

根据西安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看,从2000到2021年,西安市土地的供量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但2021-2021年,灞桥区、碑林区、雁塔区的供应用地的增长率将为负值,表明这三区土地供应出现了减缓趋势,其余三区除莲湖区增长明显外,新城区、未央区增长率变动幅度不大;2021-2021年,西安市土地供应量增幅继续下降,除灞桥区外,其余六区供应土地规模在2021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西安土地利用正逐步走向集约化。

(二)土地供应总体原则与思路

1、根据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重点供应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等政府投资主导的建设用地,通过对这类用地的供应,有效的完善城市功能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2、对于以市场开发为主导的项目用地,应对其总量与方向加以严格控制和引导,规范开发行为。

3、通过充分的土地供应与需求分析论证,制定操作性强的建设用地土地供应计划,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域、分类型供应土地,并予以严格监控。

4、城市建设用地应坚持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优先供应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达到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目的。

5、进一步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清理盘活闲置建设用地的力度,并严格控制粗放式发展的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三)建设用地土地供应规模与分布

2021-2021近期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在8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土地供应17平方公里左右。

根据城市土地供应与需求分析,可以掌握城市今后土地供应的主要方向是城市外围新区。

根据西安市城市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城市西南与东北将是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也是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在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用地的基础上,主要供应产业用地,以新增土地为主;主城区外围土地供应根据区域的定位和性质,优先保证市政基础设施用地。

从近期土地供应类型来看,以居住、公用设施用地为主,而市政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及绿地供应较少,今后应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用地的供给,尤其对于主城区外围,更要以市政基础设施土地的供应来正确引导城市近期发展方向。

八、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重大项目安排计划

(一)城市综合交通:

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近期建设提出以下建设内容。

1、对外交通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及西安作为西部和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心城市、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需要,建设公路、铁路、航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强大的对外交通网络,满足西安市客流、物流交通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扩大城市辐射范围、增强城市辐射力。

航空:

主要以西安航空港咸阳国际机场为依托,加快西北区域的空港区的建设,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散辐射功能,主要项目有:

建设咸阳机场航站楼、民航西北空管基地。

铁路:

在全国“八纵八横”铁路网络中,西安铁路枢纽地处横穿中国大陆东西向的“陆桥通道”与纵贯西部南北向的“包柳通道”交汇处,是全国快速高速客运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起着区域中心作用。

陇海线扩能建设,建设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新建西安北客站;新建货运北环线;新建新筑集装箱中心站;新丰编组站扩能等。

公路:

完善国道主骨架,建设关中大环线,加快国道、省道、地方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一体化”建设,共同构成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实现公路与周边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建设西安-安康、西安-汉中高速公路,拓宽改造西安-铜川一级公路;建设外围货运站场,逐步撤消、迁移市内客货运站场,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线,按市区边缘向外辐射的原则建设新的客货站场,减少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2、城市交通

加强城市道路建设:

近期在加快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建设的同时,注重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增加交通可达性,均衡交通流空间分布。

加强公交系统建设,尽快建设完善的快速公交系统。

结合旅游城市的特点和假日经济的要求,规划旅游线路。

在市区主要交通集散点,开辟相应规模的地上和地下停车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交通指挥、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道路标志线以及安全疏导和保障措施;实施主城区打通断头路工程,完善主城区交通组织和人行道路系统。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近期重点建设二号线(北客站-韦曲)和一号线(咸阳-临潼)。

(二)市政公用设施

1、城市供水:

建设石砭峪、李家河、曹庙水库供水系统;加快实施“引乾济石”、“引湑济渭”、“引金济灞”等南水北调工程;完善黑河供水系统,建设东南郊水厂(一期)和西南郊水厂(一期)。

2、城市排水:

新建纺织城、你们子村、袁乐村、西高新、六村堡、长安区等六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二期工程,对主城区北部及城区自强路、西举院巷等道路的雨污合流制管道进行改造。

3、城市供电:

建设西北郊、西南郊、东南郊、灞桥、泾河5座330千伏变电站;满足市区负荷发展的要求;二环路以内设置电缆隧道,以放置中心市区的变电站进出线;城市中心区及有景观要求的区域110千伏电力线路均采用电缆地下敷设。

4、城市燃气:

近期加快完成天然气城市气化二期工程,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85%。

加强管道气输气管和调压站等供气配套设施建设,扩大管网范围,分期、分批将现有5万户焦炉煤气用户改造为天然气用户;积极推广天燃气在其它行业的应用,继续发展天然气汽车,到2021年规划建设汽车加气站总量为140座。

5、城市供热:

新建灞桥热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陕重、曲江、丈八北路三座供热站。

6、城市环卫:

完善江村沟垃圾填埋厂二期工程建设,新建泾河工业园区垃圾处理场及特种垃圾焚烧厂。

继续实施垃圾袋装分类收集,密闭清运和无害化处置,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重点建设蓝田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临潼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周至县马召虎峪垃圾填埋厂、高陵县泾河工业区垃圾处理厂、户县大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阎良区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六个项目;在西北郊六村堡以西、南郊长安工业园区及北郊泾河工业园区以北各建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7、城市防灾:

以防洪、防震、防爆、防空为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系统。

在保护天然河涌的前提下,全面进行中心城区河涌改造和整治,主城区防洪设施按100年一遇设防。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实行防、抗、救相结合,到2021年全市基本达到8级左右地震减灾能力。

以人防工程建设和指挥通信系统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善的人防工程系统;抓紧国防后备力量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平战结合、军民转换的要求,重大城市基础设施要预留军事接口。

(三)公益性公共设施

大力发展文教设施,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向外向型城市所应具备的水准靠近,在加强原有文化设施维护、管理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标准的曲艺、杂技、音乐、艺术博物馆等设施。

近期配套建设北部综合新区的各种公益性设施、西安国际港务区。

坚持“科教兴陕”战略,大力拓展科教发展空间,加快主城区内教育设施的改造和扩建。

完善居住区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新开发地区教育设施的建设。

近期重点建设西安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项目。

加强和完善医疗卫生配套设施建设,在巩固完善现有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上,推进高水平民营医疗机构的建设,同时完善居住区及医疗机构建设,促进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化。

近期重点建设中国西部急救创伤中心(西安红十字会医院扩建)工程、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整体改造工程、市儿童医院改扩建工程等。

配套建设市、区级体育设施网络,既能承担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活动,又能满足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

继续完善城运村、奥林匹克中心的建设,形成高标准、配套完善的体育场馆。

西安市体育运动设施要形成东西南北中的总体布局,外围规划应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体育设施。

(四)优势产业建设

西安市重点发展旅游、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等五大主导产业。

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应发挥西安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有利于形成城市产业链,以增强西安的辐射带动作用。

1、高新技术产业

沿城市发展轴,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最佳环境。

近期重点建设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西安国家软件园出口加工基地、彩虹集团西安生产基地等。

2、现代装备制造业

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机械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医药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近期中的建设西安东盛集团西安国际中药港、陕西鼓风机(集团)公司大型风机国产化、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钛材产业化、陕西星王集团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等项目。

3、旅游产业

近期重点建设以大雁塔曲江新区为主体的具有唐文化特色的旅游区;以汉阳陵为主体的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旅游区;以秦始皇陵为主体的具有秦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并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系统完善的历史文化旅游区;结合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建造,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各种城市文化活动,如传统入城式、环城墙赛跑、黄陵祭祖等,打造关中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系统开发关中文化旅游项目;围绕城市诸多的宗教寺庙,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营造特色文化环境,提高城市品质;结合秦岭北麓和浐、灞、渭流域自然历史地貌特征形成大水大绿大环境,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通过加强旅游产业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增加旅游内容,突出旅游特色,形成旅游亮点。

4、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依托,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安应加大西安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嫁接、渗透、融合的力度,促进西安大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通过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两轮驱动”,形成西安新的城市经济结构体系。

要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团,大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的创新。

近期重点建设大唐西市遗址恢复工程、含元殿御道工程、中国西部影视文化城项目、莲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程等。

5、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

西安将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近期重点建设物流交易中心、仓储配送中心、运输中心、转运零担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五大中心及管理咨询、业务服务、生活服务三大配套体系。

重点建设草滩果品物流基地。

依托西安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西部信息、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借助已形成的物流产业基础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按照增强极化、扩展规模、轴面密集、带动侧翼的城市商贸布局形态和完善商贸服务体系规划要求,加快改造和完善我市“中”字型商业区、区域商贸中心、便民商业网点三级商业服务网络,形成点面结合的合理布局。

经济中心是大城市发展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

近期进一步加强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发展金融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西安落户,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中心。

九、住宅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

建立完善以商品住宅供应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为补充的多层次住宅供应体制。

主城区内加快城镇解困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步伐,坚持高尚住宅开发与低价房并举的方针,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特困家庭的居住条件;外围新城应合理引导商品住宅开发方向与规模,提倡规模较大、配套完整的住区建设,促进城市结构调整,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住宅需求,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活居住环境。

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服务体系,推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开发模式,由政府对公共配套设施实施统一安排。

整治居住区环境,扩展居住区公共空间,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增加居民活动、休憩空间、改善居住环境。

十、生态绿地与历史遗产保护

(一)生态绿地建设

主城区外围:

重点加强西安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加速秦岭北麓浅山绿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终南山、翠华山和御苑等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城市主城区与各外围片区之间生态绿色平衡带,加强黑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主城区:

重点建设项目为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八水绕长安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二环路沿线的小型绿地广场工程、木塔寺森林公园、汉长安城历史文化公园、乐游塬公园等;建设唐城林带、幸福林带。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重点加强“唐皇城”的保护与更新,采用新旧分治的规划理念对“唐皇城”格局与建筑风貌进行建设性保护;对上一版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对顺城路沿线的文化遗址及街巷肌理进行重新梳理;重点加强四大遗址的保护:

提出对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措施;继续完善唐城林带和风景旅游线路建设,综合开发曲江风景区,恢复曲江水面,重视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集中展现唐代文化生活,为现代旅游服务。

依据城市发展方向及布局结构,确定西安市近期建设重点项目。

西安市近期建设重点项目一览表

九、实施措施

一、加强立法

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均无权擅自修改。

由西安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委、办、局和各级政府必须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完善规划

本规划批准后,根据城乡规划改革的方向,适时建立能够保证总体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体系。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下一层次的各项规划,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实施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三、强化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立完善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明确各级政府机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职责,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公众参与

拓展公众参与规划的渠道,实行政务公开,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五、加强调控与引导

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规划信息系统、监控系统和反馈机制,加强对土地批租的管理与指导,把房地产开发纳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轨道。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体制改革,实施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多元化经营,使其有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加大水、电、气、热、路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确保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与可靠,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创造现代化的城市物质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