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9265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docx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doc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

简介

——基本情况

男,湖南临湘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zkeyun@;zkeyun@。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合作与冲突、区域发展与规划、区域经济理论等。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生态文明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社会兼职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前身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龙岩市、安庆市等地人民政府顾问;国家行政学院、湖南大学、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获得的主要学术奖励

《站在学科前沿,深化教学改革,构筑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示范性体系》,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区域经济冲突与合作研究——个区域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004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2002年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区域经济学原理》,2001年“五个一工程”奖;《冲突与协调─现代商品农业中的资源环境问题》,199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青藏高原产业布局》,1998年中央统战部第一届统战系统优秀图书奖;《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1997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区域经济学》,1991年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主要开设课程

区域经济学主文献研读(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必修课)、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研究(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必修课)、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必修课)、西方产业布局学理论(全校选修课)。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北京市行政区划问题研究”(北京市民政局课题,2013年)“西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委托重大课题,2012年)、“滁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滁州市政府委托课题,2010年)“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9年)、长沙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定位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研究(长沙市政府委托课题,2009)、“区域规划编制办法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2005年)、“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与政策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2004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空间规划研究”,(中关村管委会课题2006年)、“评估现代国际城市--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课题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对北京的影响”(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2005年)、“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研究”(首都规划委员会课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子课题之一,2004年)等30多项。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

《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和《青藏高原产业布局》(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等10余部。

主要论文:

1.Environmental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dregionaldisparityinChina,LettersinSpatialandResourceSciences,(2014)7:

9–21。

2.区域科学的兴衰、新经济地理学争论与区域经济学的未来方向,《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2期。

3.生態文明的な地域経済協調発展戦略―その背景、内容及び政策動向,ERINAREPORT,No.109。

4.TheBackground,IntentandProspectsconcerningChina’sFrequentFormulationofRegionalDevelopmentPlans,ERINAREPORT,2012No.103。

5.国外低碳经济理论争议和政策选择比较,《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

6.中部地区经济“V”型反转的可持续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地理科学》,2011年第9期。

8.2010年上半期における中国東北三省の経済動向分析,《ERINAREPORT》,2010年第96期。

9.中国环境规制强度省际竞争形态及其演变,《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

10.区域经济周期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

11.非对称外部性、EKC和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对我国流域内部区域环境保护合作的经济学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12.从特区到实验区:

中国特殊区域战略措施的演进与方向,《开放导报》,2008年第6期。

13.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14.完善区域管理促进协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2月25日。

15.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7期转载)。

16.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与经济学职业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5期。

17.中国区域经济运行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18.空间经济学新论,《开发研究》,1992年第2期。

19.AnalyzingthePoliciesofDevelopingtheWesternRegioninChina,inFrontiersofPublicAdministration(eds.MarcHolzer,MengzhongZhangandKeyongDong),WashingtonDC:

TheAmericanSocietyforPublicAdministration,2006,pp.248-260.

附详细成果清单:

1.Environmental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dregionaldisparityinChina,LettersinSpatialandResourceSciences,(2014)7:

9–21。

2.国际经济地位变化与中日关系前景,《湖湘论坛》,2014年第1期。

3.区域政策叠罗汉现象的成因、后果及建议,《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4.北京为什么越来越大?

,《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5.区域科学的兴衰、新经济地理学争论与区域经济学的未来方向,《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3期。

6.中国制造业八大区域转移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12期。

7.区域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13年第3期。

8.引入资源税的区域财政收入差距动态变化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9.集聚区与中国地方经济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10.TheBackground,IntentandProspectsconcerningChina’sFrequentFormulationofRegionalDevelopmentPlans,ERINAREPORT,2012No.103(英文与日文两个版本,日文版本为:

中国が頻繁に地域発展規画を策定する背景、意図及び展望)。

11.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江淮论坛》2012年第1期。

12.生态文明取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内涵,《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3.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湖南省产业结构及竞争力水平分析,《湖湘论坛》,2012年第1期。

14.西部进入最佳投资期,《中国经营报》,2012年2月27日。

15.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问题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第6期。

16.区域政策评价的内涵与难点,《求索》,2012年第7期。

17.优化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12年9月19日。

18.国外低碳经济理论争议和政策选择比较,《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

19.中部地区经济“V”型反转的可持续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0.基于相对剩余环境容量模型的全国各省份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兰州学刊》,2011年第1期。

21.环境规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污染天堂”的研究现状及前景,《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2期。

22.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长沙城市核心竞争力研究,《湖湘论坛》,2011年第2期。

23.燃油税作为控制碳排放政策工具的争议与思考,《江淮论坛》,2011年第2期。

24.房地产调控的问题与改进方向,《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5月25日。

25.主体功能区规划:

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6月1日。

26.警惕第四轮区域经济冲突,《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6月29日。

27.主体功能区实施机制的思考,《人民论坛》,2011年6月中,总第330期。

28.中国将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中国市场》,2010年第50期。

29.区域规划——引领中国区域格局优化与区域管理规范化,《金融博览》,2010年第1期。

30.欧盟区域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中国区域政策未来方向,《湖湘论坛》,2010年第3期。

31.区域经济冲突与区域规划定位,《领导之友》,2010年第2期。

32.人民币升值效应分析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创新》,2010年第3期。

33.区域开放合作的崭新模式,《成都日报》,2010年10月9日,第二版。

34.现代国际城市研究评述,《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5.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与问题分析,《创新》,2010年第4期。

36.2010年上半期における中国東北三省の経済動向分析,《ERINAREPORT》,2010年第96期。

37.区域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方向,《中国经济报告》,2010年第9期。

38.燃油税作为控制碳排放政策的争议与思考,《2010年中韩区域与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2010年6月1日,85-98页,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韩国中央大学。

39.中国省会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中韩区域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2010年7月3日,55-62页,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徐州师范大学。

40.中国环境规制强度省际竞争形态及其演变,《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

41.期望“十二五”政府调控法制化获实质进展——“十二五”对中国是千载难逢的良机,《理论导刊》,2010年第10期。

42.我国行政区划基本问题与走向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3期。

43.北京与周边地区基于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44.追问地方保护:

谁管?

管谁?

,《人民论坛》,2009年第4期。

45.我国区域利益关系失调的成因探讨,《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

46.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中国信息报》,2009年2月23日。

47.区域经济周期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92-98页。

48.从特区到实验区:

中国特殊区域战略措施的演进与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报刊复印资料》,2009年第4期。

49.中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缺陷和未来方向,《湖湘论坛》,2009年第3期;《城市与区域经济》(报刊复印资料),2009年第9期。

50.西部大开发转型的必然性与未来重点,《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9期。

51.非对称外部性、EKC和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对我国流域内部区域环境保护合作的经济学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52.产业结构差异下各省份环境规治强度量化研究,《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

53.试论当前行政区划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4.“新特区”需冷思考,《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6月2日。

55.发挥后发优势规避工业化老路,《人民论坛》,2008年第1期。

56.主体功能区与生态文明,《人民论坛》,2008年第3期。

57.促进行政区划调整建设和谐宜居新城——以北京市昌平区中部区域为例,《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年第3期。

58.从特区到实验区:

中国特殊区域战略措施的演进与方向,《开放导报》,2008年第6期。

59.“主体功能区”划分显中国区域管理新进展,《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8月4日第D03版。

60.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61.科学和谐的城市发展道路:

东山模式,《瞭望》,2007年第11期。

62.为东山模式叫好,《华西都市报》,2007年3月29日。

63.用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建设一生之城,《瞭望》,2007年第10期。

64.胡萝卜加大棒:

国外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时事报告》,2007年第5期。

65.加强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建设是完善中国区域管理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社会论坛》,总第16期。

66.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方向,《创新》,2007年第2期。

67.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半月谈》,2007年第13期。

68.加快电网建设促进区域合作,《国家电网》,2007年第7期。

69.解决电力行业重复建设问题需要统筹安排,《中国发展观察》,2007 年  第9 期。

70.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模式,《人民论坛》,2007年第18期。

71.论区域和谐的战略意义与实现途径,《创新》,2007年第第4期。

72.论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3.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背景与未来区域管理方向,《绿叶》,2007年第10期。

74.第三轮区域经济冲突暗潮汹涌,《江苏经济报》,2007年3月30日第B01版。

75.区域发展政策为先——谈统筹区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2月10日第A03版。

76.你要脱贫我要走出膨胀——统筹区域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2月8日第A03版。

77.让每一片国土都各有所为——影响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2月3日第A03版。

78.“第三轮”区域经济冲突苗头显现,《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2月1日第A03版。

79.统筹区域发展的要素与阶段,《江苏经济报》,2007年1月12日第B01版。

80.完善区域管理促进协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2月25日。

81.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透视“十一五”规划可能带来的主要变化,《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06年第2期。

82.区域政策项目评价的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1期。

83.认识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经济日报》,2006年5月26日。

84.AnalyzingthePoliciesofDevelopingtheWesternRegioninChina,inFrontiersofPublicAdministration(eds.MarcHolzer,MengzhongZhangandKeyongDong),WashingtonDC:

TheAmericanSocietyforPublicAdministration,2006,pp.248-260.

85.“中部崛起与中部地区发展政策问题探讨”,《中部崛起论》,周绍森、陈栋生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86.统筹区域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纪宝成、杨瑞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负责3万字。

87.《形势教育讲话2005—2006》,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4月,28.9万字,本人负责1万字,“第六讲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趋势”。

88.论统筹区域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视角,《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89.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方向与发展地方经济的区域方法,《中国报道》,2006年第8期。

90.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未来方向,《珠江经济》,2006年第9期。

91.青藏铁路对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0期。

92.区域合作的方向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问题,《内蒙古政协》,2006年特刊。

93.中部崛起政策问题探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94.区域合作:

青海经济飞跃新路线,《科技与企业》,2005年第1期。

95.“合纵连横”谋崛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半月谈》,2005年第4期。

96.中国能源问题与区域利益不协调,《科学时报》,2005年3月14日。

97.用区域的方法打造民族品牌,《中国名牌》,2005年第4期。

98.企业主导型合作逢发展良机,《中国企业报》,2005年4月22日。

9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5年第3期。

100.北京新城规划的实施思路和体制保障,《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01.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品牌成长轨迹,《中国名牌》,2005年第5期。

102.区域经济:

新的热点问题及其原因与趋势,《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5年第2期。

103.警惕地方保护主义死灰复燃,《中国汽车报》,2005年6月27日第A2版。

104.中国汽车产业的出路在于区域合作,《中国汽车报》,2005年7月4日。

105.品牌企业转移两面看,《中国名牌》,2005年第7期。

106.“合纵连横”谋崛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年第5期。

107.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政策:

演变、现状与未来,《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世界银行主编),中信出版社,2005年6月。

108.警惕区域经济冲突,《江苏经济报》,2005年12月28日。

109.中国区域经济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未来趋势,《区域经济论丛㈠》,白永秀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1月。

110.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111.关于我国未来规划体系的改进问题思考,《天府新论》,2004年第1期。

112.环京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探讨,《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13.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新华文摘》(转载),2004年第7期。

114.“地区经济协调与经济结构调整”,载纪宝成、杨瑞龙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4——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15.中国重要的区域问题与统筹区域发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16.关于我国未来规划体系的改进问题思考,《国民经济管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004年第3期。

117.首都经济与第三产业发展研究,《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

118.再造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19.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4年第4期。

120.行政区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第4期。

12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经济经纬》,2004年第6期。

122.推动企业主导型区域合作模式,《经济日报》,2004年12月20日。

123.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04年第6期。

124.北京市未来房地产需求趋势分析,《城市开发》,2003年第2期。

125.北京城区发展差距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26.中部六省怎样走出尴尬,《中国经济周刊》,2003年,第11期。

127.西部地区投资的区际比较及其软环境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8.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几点建议,《问题与思路》,2003年第23期。

129.预防新一轮区域经济冲突,《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130.预防新一轮区域经济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4期。

131.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上),《首都经济》,2002年第6期。

132.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下),《首都经济》,2002年第7期。

133.区域间技术和创新传播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思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4期。

134.预防萧条病与北京市功能重构,《城建工作研究》,2002年,总第128期。

135.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城建工作研究》,2002年,总第128期。

136.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取向辨析,《首都经济》,2001年第2期。

137.警惕第三轮区域大战爆发,《中国信息报》,2001.4.9。

138.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与经济学职业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5期。

139.北京市“十五”期间的结构调整重点的政策支持,《首都经济》,2001年第6期。

140.西部中心城市功能极化与外溢效应完善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1.我国区域管理缺些什么,《中国信息报》,2001.5.7。

142.联动解决各类区域病——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取向,《西部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43.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144.中国农业如何应对WTO挑战(合作),《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

145.青藏高原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启示,《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

14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状与趋势分析,《开发研究》,1998年第5期。

147.论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

148.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趋势分析,《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149.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3期。

150.中国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研究,《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151.青藏高原战略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研究,《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

152.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几个基本问题,《开发研究》,1997年第5期。

153.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